小學語文語言與表達課程目標
Ⅰ 如何科學制定表述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的導航儀、風向標。教學目標設計明確,教學過程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反之則影響教學的有效目標。在近期我校舉行的「教壇新星」評選活動中,筆者發現每一位教師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呈現出驚人的相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了解得知,教師備教學目標的習慣是照抄教參,不假思索。他們覺得教參就是標准,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成了擺設,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注重在內容上斟酌,反復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語言訓練、能力提升的意識和行為,當然教學效果就不明顯。通過認真閱讀新課標,筆者認為有效制定教學目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適度、明確
1.要善於根據年段要求靈活設計教學目標。新課標對小學幾個學段「閱讀」目標的規定是: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要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的意思;第三學段,要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不能隨意改變。
2.根據不同年級要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比如:新課標對小學三個學段「默讀」目標的規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學段,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這些都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應隨之改變。
二、目標的制定要具體
再仔細查看教師的教案目標制定,幾乎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目標都是整篇課文的教學總目標。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每一課時的具體目標並沒有制定,還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分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分開來設計。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怎麼能夠做到具體有效呢?課程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體到每一課時的教學中去,但不能割裂開來設計。目標的設計要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比如:一位教師設計的《白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表述的:(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晰、插嘴、分辨」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體會白楊樹的特點。(3)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顯而易見,此目標缺少了「過程與方法」的表述。白楊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又是如何寫出白楊特點的?作者寫白楊的特點目的是寫什麼?教師要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模仿、表達?如何將目標具體化?
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來這樣表述:(1)識字學詞,讀准生字的字音,正確書寫字詞(重點關注「陷」的筆順和「疆」與「僵」在字形、字義上的區別,區分「辨別」與「辯別」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在讀、背中感悟白楊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楊的贊美之情。(3)感悟作者筆下白楊的特點,通過仿寫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這樣的描述使得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可操作性更強。兩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為具體,更有針對性。它不僅關注了文本的理解,還關注了文體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同時也展現了教法與學法。
三、目標的制定要凸顯語文本色
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上的培養和鍛煉,關鍵是必須講究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師要經常這樣想:「我通過這個例子要教給學生什麼?」那就是要教會學生領悟和掌握學習方法。處在信息社會,人類在努力改善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必須善於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怎樣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此可見學法指導很重要。
比如:講解《再見了,親人》一課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願軍戰士和敵人連續戰鬥了三天三夜,沒有吃到任何東西,飢餓難耐的困境。再引導學生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敵人的炮火,穿過硝煙,把打糕送到陣地上來給戰士們吃。學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困難急需幫助時給予的幫助」這一層比喻義。只有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能舉一反三,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總之,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的涵義及其相互關系,要學會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自覺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及實教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這樣才能使教學目標有效制定,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Ⅳ 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三種表述方式
如果說,教學內容決定「教什麼、學什麼」,那麼教學目標則規定「教到什麼程度、學到什麼水平」。 一般來說,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寫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樣板。 因此,每一次閱讀教學很有必要對每一篇課文的重點教學內容和目標有所選擇和設計。
( 一) 緊扣課標,抓住中心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藝術 散文,具有一種奪人魂魄的美。教學這一課,有人認 為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體味語言之情感; 有人認為這一課的構思很奇特,「好一個安塞腰鼓」在課文中出現多次,應引導學生品味構思之精當; 有人認為 這篇文章有深刻的寓意,應該探究意蘊之深遠; 有人認為課文想像奇特,應該創設情境填補空白,展示想 象之瑰麗;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就是王榮生先生所說 的「定篇」,應該理解透徹,上述內容都要涉及……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每一種說法都能找到依據,都能說出道理。究竟應該教什麼? 打開課標,我們不難發現,第三學段重點目標之一是 :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根據課標的規定,結合文本內容,我們很快撥開了「雲霧」 : 這篇課文的重點目標應界定在「體會情感與表達形式的關系」上。
(二)研透文本,突出重點
教材價值從實質上規定了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面對課文我們應該立足在一個閱讀者的立場來思考。一個真正的閱讀者,為了要掌握文本的內容,在閱讀前會做些准備來幫助自己更容易 地理解將要閱讀的文本; 閱讀時,恰當地運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內涵,對文本進行賞析,或是以自己的觀點 回應文本; 閱讀後,反思自己運用的閱讀策略。小學語文教材在選編課文時已經對文章的內容、文體、語言表達等有所分析和考慮,在單元說明或課後習題中也對文章的教學內容重點有所提示。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把握課 文思想內容 對讀者產生的精神影響、價值引領等,體現教材的人文性; 諳熟課文言語表達形式對學生積累語言材料、 習得言語規律、發展語文能力、獲得言語智慧等方面 有獨特功能,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師必須 具備相關的學科知識,並從思想內容、言語形式、學 習方法等多個視角去發掘教材課文的教學價值。教學目標必須契合並體現一篇課文實質上的教學價 值,否則就會讓教學偏離方向、失去意義。
(三)立足學生,指向有效
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 趣,利用教材這個例子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引 導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 逐漸形成語文能力。現有的課程文化和教科書編寫 者都主張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希望教 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狀況來確定具 體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但華東師范大學博導崔允漷先生提醒我們,「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 目標陳述是為了便 於後續評價,行為動詞必須清晰、可把握。」
Ⅳ 小學語文課程學段目標與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小學一到二年級只要學習字詞及朗讀,多背就好了
三到六年級開始要學會閱讀內與寫作,容多看名著,閱讀答題要套公式化語言,如賞析語句要寫「運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情境,表達了作者……的心情。」。寫作要多用積累的好詞好句好段,因為是小學,很少會有說抄襲的,盡管引用就好。
拼音字詞等基礎一定要打好。
小學其實考得都是實的東西,穩扎穩打就好。而且小升初一般都比較簡單。
如果要考私立學校的話就要寫多點功夫在背上,一到六年級的詩詞都要背,基礎分就不會少。練好字,作文分就不會低。
這些到初中都很有用的,因為是基礎,我就是這樣背過來的,很受用。
希望這回答你能滿意。
Ⅵ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a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內人生態度和正確容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
Ⅶ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落實「指向語言表達」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的選文,培養兒童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如何把教材選文內容轉化為可教的教學內容,來呈現課程內容,最終達到課程目標,是語文教學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從"關注表達"這一層面出發,分三方面來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落實"指向語言表達"
Ⅷ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8)小學語文語言與表達課程目標擴展閱讀
歷史變革
中國清朝末年興辦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級學堂章程中有《功課教法》章,列有課程門目表和課程分年表。這是課程標準的雛型。1912年 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沿用了約40年。
課程標準的結構,一般包括總綱和分科課程標准兩部分。總綱規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學科的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周教學時數表和教學通則等。分科課程標准規定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綱要、教學要點和教學時間的分配、應有最低限度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
要求
隨著新的基礎改革的開展,國家教委和各地教委開始重新著手組織編寫新的各科課程標准。其要求是: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文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