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角課程游戲化
① 大班課程游戲化區角游戲怎麼開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大班區角游戲的開展
一、區角游戲的特點
區角游戲有三個特點,第一,目標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時的。第二,空間與時間是半開放的。第三,活動過程是自主的。
二、明確區角游戲的功能價值
(一)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
首先,在學習活動中,要重視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非表面的興趣,而是真正具有學習內驅力的興趣。在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中,每個孩子能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和需求進行活動。他們個性化的興趣得到滿足,學習的原動力得到激發。這樣的學習,就有可能獲得終生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其次,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關注學習的方法,關注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會學,也許比學會更有意義。
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就是在教師創設的寬松、開放的環境下,幼兒自己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看著「圖示」學習折動物--探索看圖解的方法;看著「說明書」學習沖配花茶--學會看「說明書」的本領。這樣的學習對幼兒也許是有意義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還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往重幼兒自信心、獨立性、責任感、堅持性等情感態度的培養。這一切,在區域活動中都能得到積極的體現。 (二)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學價值觀
長期以來,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作是接受安全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結構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都被忽視了。因此,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劃上了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誠然,集體教學活動,有它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明確簡捷、系統有序、經濟有效地作用於幼兒的教學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以相同的速度與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教師是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的,也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的學習需求。
應運而生的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就以它個別化學習的鮮明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先天缺陷,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使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體落實。另外,新的教學價值觀還要求我們變接受性學習為發現性學習。學習性區角活動,是一種更適合於幼兒發現性學習的方式。因為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的,他們往往是在與具體材料的互相作用中,獲取直接經驗。
在區角游戲中,幼兒藉助於操作擺弄,與客體交往,進行發現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更有意義。總之,心得教學價值觀,要求我們在
幼兒
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實現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優勢互補,使兩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開放性區角游戲,體現了新的教師價值觀
開放性學習區域活動通常是個別進行的。這種活動形式,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與幼兒直接接觸的機會,使幼兒能更多的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增進雙方感情的交流,形成教師積極的自我形象。
另外,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是一個我教你學的教育者形象。教學的出發點是教材、大綱,而非幼兒。空間距離的接近,使教師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水平。這時,教學活動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支持、幫助幼兒學會學習。教學的出發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幼兒原有的經驗和水平,使教育目標真正需求化了。
三、進行有效區角游戲的指導 (一)科學合理地創設活動區
創設活動區的目的是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科學合理地創設活動區不僅能為幼兒提供動腦思考(想想吧<圖一>、試試吧<圖二>)、動手操作(做做吧<圖三>、秀秀吧<圖四>、畫畫吧<圖五>、搭搭吧<圖六>)、與人交往(看看吧<圖七>、演演吧<圖八>)等的機會,而且還能使幼兒在自選的活動中充分表現其想像力、創造力,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提高幼兒素質。
1、
創設區角環境,引起學習興趣
幼兒的天性,幼兒只有在新穎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在牆體在創設區角時,可利用自然角設置懸念,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只有在新穎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在其他任何活動中無法體會到的快樂。例如: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在自然角里每組種植一種植物,讓孩子天天觀察、澆水、記錄,孩子們就會發現:有的植物過一天就發芽,而有的植物過了一周也沒發芽,教師就組織幼兒討論:為什麼會這樣?是種子有問題還是泥土、澆水、護理的原因。孩子們就會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有的說:「我看見***那天澆水澆得很多,水都流到外面了。」還有的說:「大概種子壞掉了,因為這些種子都曬在太陽底下,燒壞了。」有的甚至說:「我叫我爸爸在網上查一下,到底怎麼回事?」聽見孩子們的討論,老師覺得很欣慰,孩子們真有辦法,他們長大了,教師的功夫沒有白費。從討論中孩子們也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知識。
演演吧有渲染氣氛、移情入境的特點,能有效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撥動幼兒「趣」的心弦。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意為幼兒准備一些他們喜愛的歌曲,讓他們來表演,使孩子在熟悉的歌聲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的情感中,進一步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例如:大班老師為幼兒准備一些與主題有關的有趣歌曲《菜場》、《小狗抬花轎》、《五隻鴨子》等,並提供配套的打擊樂器:小鈴、鈴鼓、三角鐵、蛙鳴、鑼、鼓等,利用多媒體,使他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使幼兒愉快地獲取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② 怎麼看待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
我把課程游戲化看成一個質量工程,抓課程游戲化這件事不是為了項目本身,而是教育質量的抓手和切入點,這也是當前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抓課程游戲化最核心的是能讓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因此,不是說幼兒園課程貼一個游戲化的標簽,或者游戲活動多一點就是游戲化了。從整體上提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水平,提高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質量,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根本的任務。所以理解課程游戲化要從提升教育質量的高度來理解,要從兒童發展上來理解。
高質量的教育有賴於科學的實踐,游戲化是科學實踐的基本路徑和指導思想之一。當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我們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就沒有真正確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就沒有充分地落實。這個課程實踐的基本前提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對《綱要》和《指南》的認識,把裡面的觀念統一到、融入到當前的實踐中。所以,我認為課程游戲化也是貫徹落實《指南》的抓手。如何貫徹落實《指南》可以通過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這個項目去引領。所以說,課程游戲化不是在《指南》和《綱要》之外另外給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綱要》的精神本質之一。此項目推進的過程就是落實《指南》和《綱要》精神的過程。
③ 討論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生活化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④ 如何在五大領域中實現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我們應如何將這三個核心理念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呢? 一、對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認識 在一次有關郵局的半日活動中,教師帶全班30多個孩子到附近郵局參觀。郵局並不寬敞的大廳里堆放著不少紙盒,門外停著運送郵包的車子。門廳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郵件的顧客,郵局工作人員正在用電子秤稱各種郵件。教師只帶著孩子看了一下門廳上方的郵局標志以及大廳里的一個郵箱,在郵局轉了一圈就匆匆結束了參觀活動。回到幼兒園,教師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教師問:「你在郵局看到了什麼?」在幾個幼兒簡單回應後,教師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郵局標志圖及用紙盒製作的小郵箱,說:「我們出來開個郵局吧。」於是,教師把「郵箱」粘貼到活動室的一個架子上。接著,教師請每個孩子把從家中帶來的一個信封、一張郵票放在桌上,並讓幼兒把事先畫好的一幅畫塞進信封,然後教師為每人提供一張列印好幼兒園所在地地址的紙條,讓幼兒粘貼在信封上,再貼上郵票。中午散步時,教師再帶幼兒到郵局把信投進郵箱中。 通過與帶班教師交談,我了解到,為了體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花了大量心血組織這次活動。 ①「充分」利用社區的郵局、家長的參與等周圍的資源; ②在參觀活動中生成了「郵局」游戲; ③讓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機會; ④將教學、生活、游戲聯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整個教育過程,就可以找出不少問題:參觀郵局時還有哪些資源可以為我們所利用?參觀內容還可以深入挖掘嗎?開展郵局游戲時,孩子還能做些什麼事,例如可以參與哪些籌備工作?如何拓展游戲內容?讓孩子體驗寄信過程有否更好的組織方法?讓每個孩子都寄一封類似的信,是否考慮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郵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否無端地被增加了?組織這樣的活動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周圍資源? 也許我們不能這么簡單地理解生活、游戲、教學的綜合,《綱要》所倡導的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理念也並不是要教師把生活、游戲、教學簡單地聯系在一起。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發現、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游戲手段實施幼兒園課程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 ①關於生活。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幼兒園的、家庭的、社區的生活等,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並有選擇地將它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由於生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就越能體現幼兒園課程有機綜合的特點。 ②關於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使游戲成為幼兒自己的游戲,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活動、學習活動。 ③關於綜合。綜合就是要使不同學科內容產生有機聯系,使它們不再處於割裂、分離的狀態,從而形成一個產生教育影響的整體。並非有聯系就是綜合,綜合需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探索 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於集體教學活動,分組活動、個別活動、區域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參與學習過程。基於此,我們大膽設想,將生活、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生活、游戲中延伸教學,從生活、教學中產生游戲,讓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為游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並真正通過游戲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開始了實踐探索。 (一)對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區域活動是按五大領域劃分、供幼JL小組或個別學習的活動,游戲活動則指角色游戲或創造性游戲活動。因此,很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上有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之分,但我們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因為區域活動是從活動空間上所作的劃分,而游戲活動則是按活動的性質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我們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並作適當分隔,如娃娃家、製作區、運動區、探索區、表演區、建構區等。此外,為了便於幼兒在活動中隨時取用材料並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材料,我們還在活動室、走廊上設置了木料區、紙布區、塑料區、金屬區、瓷石區、工具區等材料區,這樣,幼兒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區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 實踐表明,幼兒從來不會考慮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是何種性質的活動,他們總是沉浸在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中。如在一次讓中班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的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報紙、水彩筆,建議孩子躺在報紙上,讓同伴描畫他的身體輪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身體輪廓圖後說:「我怎麼沒有眼睛呢?」於是,馬上有孩子想到給輪廓圖添上五官。當發現有的五官位置不對時,一個孩子立即提議:「做個記號再畫就不會錯了。」五官畫好了,有個孩子突然想到還需要畫「小雞雞」,於是就添畫了一個「小雞雞」和一串尿珠,幾個孩子樂成一團。看著有趣的活動過程,我不僅感嘆:孩子的活動怎麼能區分出是生活、學習還是游戲呢? (二)對主題活動和游戲活動關系的重新認識 緣於對生活、游戲、綜合的思考,我們設想使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成為游戲活動展開的過程。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愛的傘」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孩子及其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傘和傘的圖片、畫冊,把各種傘掛在活動室,把傘的圖片布置在活動室四周,儼然一個傘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隨時觀察、討論。利用這些小傘,我們還組織幼兒設想各種游戲,於是,各種游戲活動生成了:跳小傘、躲描描、轉傘花,等等。根據傘面鮮艷的色彩、美麗的花紋、有規律的圖案,我們設計了「漂亮小傘排排隊」的游戲,引導幼兒按規律序,通過操作尋找傘面花紋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投放三種傘面設計材料,即平面的、平面變立體的、供幾個幼兒合作設計的立體大傘面,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學習。我們還建議幼兒撐著自己設計的漂亮傘面跳小傘舞,讓幼兒按數量給「小動物」送小傘,等等,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不斷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及時調整、更換活動材料,使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密切結合並相互影響,在主題活動的展開過程中,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有機整合在了一起。 生活、游戲和教學本來並無明顯界限,是我們人為地加以區分的。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更好地體現了「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思想,推進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
⑤ 幼兒園關於什麼是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心得的文章
區域活動:指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考慮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正在進行的其他教育活動等因素,劃分一些區域,如積木區、表演區、科學區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適合的活動材料,制定活動規則,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活動材料、同伴等的積極互動,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
區域活動的特點:自由性、指導的間接性、自主性、個性化。
⑥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對於幼兒來說 , 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 , 對事物、 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 : 「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 么 ? 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 ? 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 」幼兒 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 , 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 在這里 , 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 , 他們盡情、 忘我、 不知疲倦 , 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 , 僅僅是 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 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 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 幼兒教學游戲化, 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 標、 內容、 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 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 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 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 對幼兒說「我請來了 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 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 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 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 游戲在教學中所 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 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 這一變化推動 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 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 並與其他教學環 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 6 」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 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 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 以鞏固幼兒對 6 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此 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 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 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 我們把教育的內容、 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 當 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 洞, 拾起 5 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 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 同時也發展了 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 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 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 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 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 ,主要滲透了 認識數字「 7 」以及理解 7 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 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編制游 戲時, 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 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 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 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 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 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 又能適合不同個性、 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 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 當幼兒需要幫助時, 作一些間接的指導, 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 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 進行間接指導, 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 我以組織者或評 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 並組織幼兒議論、 交流, 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 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 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 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 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 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 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 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 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 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 如設計結構游戲時, 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 設計角色游戲時, 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 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 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 從而促進 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 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 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 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