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課程幼兒園案例分析
㈠ 幼兒園個案分析
中班個案分析 情況分析: 韓柯小朋友性格比較孤僻、任性,和小朋友交往相處不是很融洽;很少參加集體的體育活動,動作發展很不協調,對活動項目和有點難度的動作表現出畏懼和膽怯、缺乏自信。通過家訪。我了解到:孩子是早產兒,眼睛有點斜視,腳上有根骨頭沒有發育好,走路很不穩。所以孩子的日常事務都由奶奶包辦,活動...受到父母的諸多限制、不允許做這、不允許做那,怕有危險、出意外,因此形成了她過度依賴、不願與人交往的個性。 學期總目標: 主動與家長聯絡、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適合她特點的教育方案,如:讓她動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為之提供方便;培養她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她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 階段培養目標及措施: 第一階段目標與措施: 1、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幫助她排除焦慮的情緒。 2、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第二階段目標與措施: 1、關心與信任,幫助孩子戰勝膽怯心理。 2、發揮孩子的專長與愛好,使她獲得成功體驗。 第一階段:(9月1日) 開學一來園,韓柯的表現就是哭:上課哭、吃飯哭,午睡哭,一空或游戲一停,她就「媽媽,我要媽媽」地哭叫。全班小朋友都安靜下來了,只有她還在不停地哭。不管我採用什麼方法,都不能讓她停止。今天上課時,她硬要坐在教室靠門口的座位上,說是要向外看媽媽、等媽媽,為了不影響全體小朋友的來園情緒,我只好暫時順從她。 為了讓韓柯盡快地消除這種焦慮情緒,平時我就注意耐心親切地多與她交談、陪她滑滑梯、做做游戲、家訪、抱抱摸摸她、孩子一有進步就馬上表揚並與她的父母反饋在園情況、利用「五角星、小紅花」等小獎品鼓勵她、請班級中活潑膽大的孩子和她交朋友等,來慢慢消除她的陌生感。這樣過了一星期左右,她已經不哭了,對老師比較喜歡,還能主動和我說說家裡有「天線寶寶」的碟片、最喜歡看「東方少兒頻道」等等,在家中也能主動講講幼兒園的事情。 9月8日 午睡是幼兒園生活的一大重要環節,很多幼兒在家中沒有午睡習慣,韓柯也不例外,她往往擔心「一覺醒來媽媽會不會來,如果睡著了媽媽來領,自己又不知道怎麼辦?」等。所以,差不多每天午睡時,她都坐在椅子上獃獃的發愣。 要跨過這一門檻,變不習慣為習慣,要花一番大功夫。於是,我一面以「寶寶午睡後照樣可回家」的事實打消她的顧慮,一面與家長取得聯系,交待下一步的措施,要求不要讓孩子停學,我就慢慢讓她學會午睡。為了照顧全體幼兒不被吵醒,讓她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我採用了「哄睡五步法」: 第一步:讓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做好睡前小便的准備工作,然後坐在午睡位置旁邊的小椅子上,要求不離開椅子,嘴裡不發出聲音。 第二步:脫掉鞋子,踩在床上。不能離開椅子,口頭提醒「如果累了,可以躺一會兒」。 第三步:脫掉鞋子,允許坐在被子里,但不能有聲音。 第四步:要求孩子必須躺下。一開始,她不習慣,躺半小時又坐起來,老師一提醒,又躺下去。這樣坐坐、躺躺、趴趴,過了午睡時間。 第五步:老師搬凳子坐在她身邊備課,她的頭一抬,馬上把她的頭輕輕按下去。這時候,孩子已經比較老練,不容易哭了。老師的要求要嚴,不再「心軟」。一抬就按,一抬就提醒,慢慢地,她能睡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了。睡不著或睡醒後也能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將近一個月了,韓柯終於能安安穩穩的午睡了。 第一階段小結: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焦慮真實的原因是因為兒童習慣於母親那張親愛而又熟悉的面孔,而當陌生人出現後,他感到非常失望,於是就變成驚駭了」。對於像韓柯這樣焦慮情緒特別嚴重的孩子,就需要耐心細致的教育,並付出更多的愛心。要讓孩子熟悉環境,覺得老師、小朋友可親可愛,幼兒園真好玩,然後尋找教育的鍥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逐步讓她融入幼兒園大家庭,適應幼兒園生活。 第二階段:(9月18日) 早操時,我們班的小朋友隨著音樂快樂地做著早操,大象走、小鳥飛、青蛙跳。這時,只見韓柯小朋友抿著嘴,兩腿一顛一顛的,兩只小胳膊夾在腰間,小拳頭握得緊緊的,怎麼跳也跳不起來,像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兩次、三次,都沒有跳起來,最後她乾脆蹲下不做了。 這使我聯想到平時韓柯走路不穩、動作發展明顯不如其他幼兒的狀況。如果總是失敗,孩子就會失去興趣和自信心,怎麼辦呢?早操結束了,我在地上劃了一條橫線,讓韓柯在橫線間半跳半邁地就過去了。我微笑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小朋友都拍起了手,第一次的成功使韓柯的信心大增。她用那不協調的動作,反復練習著跳,還時常舉起雙手,非常興奮。 這件事給我啟發很大,一條線竟有如此的效果。盡管她的動作還不如其她孩子,但在她自身的基礎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第二天入園時,她的媽媽對我說:「韓柯昨天回家很高興,叫我在地上畫線讓她跳,而且跳得滿頭大汗。」聽了媽媽的話,我想,無論她跳的結果怎樣,至少她現在愛跳了,這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9月25日 今天的音樂課「買菜」,我沒有彈琴,而是讓孩子們聽磁帶學唱歌曲。聽著歡快的音樂,我突然發現韓柯歪著頭,眼睛盯著錄音機,一動不動,聽的特別認真。別看她平時上課注意力總是不集中,還是挺喜歡音樂的。孩子發現我在對著她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接下來,大家一起編起了動作,韓柯站在靠邊的地方,邊看邊做,臉上不時地露出笑容。由於動作比較簡單,小朋友很快就學會了裡面的動作。最後,請小朋友到前面來表演,韓柯也怯怯地舉起了小手,我馬上請她來表演,為了讓她膽子大一點,還特地邀請了其他兩位小朋友。雖說韓柯的動作很不規范,但是畢竟完整地表演下來了,在小朋友的掌聲中,韓柯得到了五角星。 第二階段小結: 雖然這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遵循了幼兒園新綱要中提到的「健康教育的大原則」:「即讓幼兒喜歡並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和因人施教」。「一條線」看似簡單,但恰恰給韓柯搭構了一個小台階,讓她知道如何跳出第一步,並且及時給予她充分的肯定,使她在邁出第一步時就體驗到了成功,因此也就有了信心和進一步練習的勇氣;在上台集體表演中,讓她擔當一些適當的角色,讓她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孩子直接接觸,彼此互相影響,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 月小結: 一個月過去了,由於我們主動與家長聯絡、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適合她特點的教育方案,如:讓她動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 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小便洗手等等」,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為之提供方便;培養她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她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在家長、老師的共同引導下,韓柯逐漸建立了自信,敢於嘗試新事物,勇於克服困難,還會主動親近老師和小朋友,並積極地參與集體的活動。家長也為此感到開心,同時也更新了教育觀念。
㈡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中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一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貝貝的書包里有許多東西。仔細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裡,貝貝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生在貝貝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於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後的發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貝貝的行為,我首先對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貝貝「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裡或放在口袋裡。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貝貝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貝貝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廳、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麼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大家一致認為每天早餐以後是游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為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裡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為就在活動室的中間區域比較合適。於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域。接著,我又騰出一個玩具櫃,專門供幼兒擺放自己的玩具。這樣,幼兒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了幼兒園里,就要願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幼兒玩之前要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為了保護貝貝的自尊心,盡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戲,用游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幼兒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我用一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里。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里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 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現,而且當教室里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麼東西。於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櫃上都貼上標簽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現缺少了什麼。 看到貝貝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貝貝會把玩好的東西還給別人。看到貝貝在整理玩具的時候,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貝貝的正確行為。 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行為時,家長可能採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和貝貝的爸爸媽媽作了交流,和他們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級里再也沒有幼兒說東西不見的情況了。 結合對貝貝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貝貝的行為屬於一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貝貝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同伴時常告狀。可見,貝貝的行為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則。其次,三四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像和現實,對於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也不是非常明確。貝貝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貝貝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貝貝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製力教弱。 由於這一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注貝貝,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㈢ 幼兒園案例分析怎麼寫啊
案例:小女孩小月在幼兒園趁老師沒注意時,闖進老師休息室。休息室未鎖門,裡面剛好有清潔工放置的大半桶熱水,孩子在玩耍時跌進桶里被燙傷。請問,該情況下幼兒園是否要承擔全部責任,或者是要求清潔工、老師承擔責任?分析:幼兒園依法負有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的責任。幼兒園清潔工將大半桶熱水放置老師的休息室,熱水無人看管,房門又不上鎖,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幼兒園的老師未將孩子看住,也有一定的過錯。清潔工和幼兒園的老師作為幼兒園員工,其職務過錯行為應先由幼兒園承擔。同時,幼兒園管理上存在明顯的不安全因素,導致孩子的身體燙傷,幼兒園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