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主題式課程試點方案
A. 尋一份有關小學課的活動方案(單一主題教師指導)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第十六單元《冬天》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課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據新課程標准、本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一、依據新課程標准,確立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進一步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知識目標:
識字15個,學習多音「哪」,寫字7個,學習筆畫「橫折彎」,學習感嘆句、比喻句,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容是識字、寫字和理解課文;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學習感嘆句和比喻句是本課教學的又一教學難點。
二、確立教學方案,落實教學目標
(一)教學環節設計:
本課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兒童趣味,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加上學習本課時,正是下雪的季節,我們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幫助我們的教學。為此,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1、課前觀察,激發興趣
在學習本課之前,教師充分利用一切下雪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下雪後,小鳥、小狗、小貓、小鴨等動物的腳印。並組織學生,把觀察到的情況說一說,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2、談話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
同學們,你們見過下雪嗎?說一說下雪的情景。
下雪後,許多小動物來到雪地上玩,說一說它們的腳印是什麼樣的?
因為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已經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觀察,所以,學生會興致勃勃的說出許多動物的腳印,很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
3、學生自讀,感知課文
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勵下,藉助拼音自讀課文。教師可以說:同學們,有一位詩人看到了下雪的美麗景象,非常高興,就寫下了一首詩,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請藉助拼音,自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己解決。比如:用拼音、問同桌、聽讀、查生字表、查認字表、猜一猜等)
通過自讀課文,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讀音,初步認識字形,使識字與感知課文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
4、魔術激趣,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都較為枯燥,學生普遍不感興趣,但是,識字寫字又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怎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呢?為此,我結合本單元《語文天地》中的「學寫字」和「字形小魔術」來幫助學生識字寫字,效果不錯。
5、課文練習相結合,學習感嘆句、比喻句
學習感嘆句、比喻句是本課的又一教學難點,在學習感嘆句時,課結合《語文天地》中的「照樣子說一說」進行教學;教學比喻句時,則結合《語文天地》中的「觀察雪景,或者收集報紙雜志上的雪景圖片,說一說」進行教學。
6、發散教學,突出重點
針對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在教學第三句和第四句後,可啟發學生:你還見過哪些小動物的腳印?它們像什麼?青蛙為什麼在洞里睡著啦?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動物?發散學生思維,把學生引發到大自然中去認識更多的事物。並且把認識事物與理解課文結合起來。
B. 怎樣撰寫小學語文教研主題方案設計
一、強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課程背景下的老師,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變成不斷充溢的一桶活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此,我校提出了各學科組定期學習的要求:1、分散學習。為了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我校倡導「理論先行,實踐結合」的理念,學校為老師們訂閱了相關的教學資料,鼓勵老師訂閱相關的教育書刊,力爭在理論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2、集中學習。每周星期四課外活動時間,是我們語文組集中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可以是本校學科帶頭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主講人准備的也很充分,其他成員也在認真的進行學習筆記的摘抄。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法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進修學校舉的各種進修、培訓活動,讓老師接觸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訓學習的老師回到學校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梳理,然後形成書面材料,再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以進一步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二、立足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調動學生的能力,有駕馭課堂的機智。為了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我校開展了一些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1、堅持組織老師開展「公開課」活動。認真積極地開展校內上課聽課活動,讓每位老師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位教師聽課不得少於十二節。要求上課的老師認真備課,認真上好課;要求聽課的老師按時到位,認真做好課記錄。通過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集體教學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傳統。本學期,這個傳統繼續在我校語文教研組得到發揚。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一起討論,共同參與,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每次活動,我們都認真抓好以下環節:組織聽課,說課、評課、反思、總結。2、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即開展校內「同級教師同上一堂課」的活動,同級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針對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別上一堂課,引發幾位教師教學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師的鑽研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3、年級段同學科教師教研。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組一個公室,這樣同級教師在一起公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隨時都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狀況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4、積極開展「評課」活動。在有公開課的一周,同級三位教師上完公開課之後,我們組就及時的進行評課,在評課這一環節,首先,上課的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及自己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然後,聽課的老師要積極對這節課進行點評,發現這節課的亮點,的是指出這節課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議,交流中,大家集思廣益,從多方面對一堂課進行更全面的構思,設計、認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讓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老師都能從課中受到啟發,獲得一些進步。5、努力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切實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於日常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利用網路資源,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C. 如何讓主題式教學走進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如何讓主題式教學走進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主題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面向整個教學過程,涉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體等多種元素的一種組合形式。各元素的不斷變化導致教學模式的不固定,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
目前,主題式教學已經在小學信息技術領域里廣泛應用了,有的應用於單元的主題式教學,有的應用於單課時的主題式教學,還有的應用於多學科的課程整合的主題式教學。只有挑選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指導學生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與技能。
2.主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有學者將主題式教學與普通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發現教師和學生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有著明顯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發現,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知識主要通過教師和教材的灌輸,內容不廣泛,知識面也比較窄,學生學習的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整合程度不高,學習到的知識大多屬於記憶性知識,遺忘快。而運用主題式教學,學生的知識來源豐富,有的來自教師、同學,有的來自書報、互聯網,還有的來自現實生活,所以知識面非常廣泛,學生獲取到的新知識能有效地整合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對知識的記憶大多屬於長時記憶,不易遺忘,產生有效學習。因此,主題式教學能夠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有效的學習,顯著提高信息課堂的效率。
3.對主題式教學的評價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藝教授認為主題式的教學模式來源於生活,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模式。但在實施的時候有一定的難度,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主題選擇要貼近生活,教學實施要避免同一環節的不斷重復,還要兼顧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最為關鍵的還要注意不能跑題。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王吉慶教授指出,主題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從學生出發。主題式教學根據學生的需要挑選貼近學生的主題,正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最好體現。王教授提出,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責任重大,應承擔起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的責任,教師需要明晰學習主題、明細學生分組、提供教學資源、協調學習過程、指導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討論、評價學習成果,從而系統的完成主題式教學。
二、解讀主題式教學
1.主題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情境認知理論是主題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情境就是貫穿課程的脈絡,維系學生的傳帶,活躍課堂的關鍵,從而達到改善學習效果的目的。情境認知提供的已不僅僅是有意義的學習理論,更是帶領學生走向生活,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真實生活的重要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校里學習的知識都是記憶化的、抽象化的,學生僅僅只是知道了、記住了這些知識,但是出了學校未必會應用。知識不應該是記憶性的內容,而應該是人與社會、環境的聯系、互動的產物。知識是情境化的,學生通過不斷的自身發展、參與實踐,在情境中獲得知識,促進理解與吸收,這樣收獲的知識遠比在書本上獲得的更有用。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為了記憶性的知識,而是應該將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置於社會情境之中,讓學生自己在參與學習活動和實施文化實踐中獲得並學會應用。
2.主題式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
2.1主題設定著眼於學生的實際情況。主題式教學的關鍵在於選擇與學生相關的、熟悉的、有興趣的主題,通過主題貫穿整課,將有意義的、符合真實生活經驗的學習內容融入同一主題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學習。所以,主題設定要充分考慮所教班級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但是,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高有低,能力水平層次不齊,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同時還要保證設定的主題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以及學生對此熟悉甚至喜歡,難度就非常高。因此,一般教師挑選的主題只能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要求,而且實踐證明,即使有的學生對某些主題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只要他們有所了解,積極思考,學習新知就會事半功倍,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高效的。
2.2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主題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符合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教學要求。每一節課都應當在恰當的時機安置適合的發散點,引導學生輕松的發散思維。教師可以通過多層次、不同角度、特別是符合學生實際的角度來逐步剖析主題,真正地吸引學生,讓學生有動力學習,在實際的情境中不斷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獲得成長與進步。
主題式教學本身就是對教材的發散。但是關於發散點的設置卻是有技巧的。設置太多會造成課堂重點不明確,課時不夠的負面效應,不利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著重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主題貫穿整堂課時做到該發散的時候發散,該集中的時候集中,讓思維發散在主題式教學中顯得更為和諧。
2.3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主題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不意味著所有的課程都必須選擇主題教學。我們不能為了主題而主題,主題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教師僅僅只是起著引導與指導作用的配角。因此,在一些邏輯性很強、學生難以獨自完成學習過程的課程中,比如logo程序設計,十分強調教師講解,學生更多的時候是跟著教師的講授思考。因此,這一類課程並不適合運用主題式教學。
在一些枯燥的、教學內容難易適當的課程中,主題式教學就是很好的選擇。比如《認識計算機》一課,整堂課的內容都是陳述性知識,一味的教師灌輸,學生反而不能完全掌握。通過主題式教學,比如請一個卡通人物來介紹各個設備,吸引學生的注意,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完成知識的建構。因此,主題式教學正是能達到建構知識、解決問題這一最本質的教學目的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