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❶ 怎樣理解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1.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
2.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我們要有心理准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於課前的教案,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恰當地抓住生成的時機和資源,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被激發起「興奮」的學習狀態,而發表精彩的觀點時;當學生出現理解或誤解的「錯誤」時;當師生互動中學生「隨機」 冒出的精彩火花時;當學生表情出現「細微」的變化時;當教師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時,都是意外生成資源利用的大好時機.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採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❷ 幼兒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預設與課堂生成發生矛盾時教師的處理方式
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學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撥或講解,這些資源的出現和適時運用,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就像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幾種策略的實施作以下探討:
一、重塑師生關系,保進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由此可見,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要善於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個契機,為課堂生成製造空間,從而給學生搭建一個個展示個性的舞台,讓學生的筆管汩汩流淌出個性化的思想和語言,使其率真的思想與張揚的個性躍然紙上。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作用於課堂教學,怎會有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感謝每一位學生,並努力地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二、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備之仗,成功只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三、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加強科學性、計劃性,為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特別是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願、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
四、積累教育智慧,駕馭實施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怎樣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於傾聽,教師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生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通過不斷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時,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進課堂的生成,從而與精彩相約於課堂。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綜述以上,我們知道: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不僅是一種教育的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課堂上,只要教師能善於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問題隨時提出,有感受隨時發表,教師因勢利導,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從學生的質疑問難和獨特體驗中發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要,並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那麼,我們一定能收獲無法預約的精彩。
❸ 如何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一、精心「預設」
1、准確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綱」或「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這樣的預設既不違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夠很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生成」留白。傳統的預設中,教師為了追求課的「完美」,甚至會設計好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在上課過程中決不容許「節外生枝」。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心、耐心地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學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預設的答案上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備課時構建的是「直線型」教學方案,忽視了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因此,預設要有彈性,要適當「留白」。
二、理智「生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面對課堂上的提問,孩子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於自己的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預設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
❹ 如何處理好幼兒園主題活動中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生成課程(呼應課程)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內變的僵死的計劃,也容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
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無目的地追隨兒童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根據對兒童的需要、興趣的觀察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課程活動,不斷調整課程計劃的師生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西周幼兒園現正火熱招生中,歡迎上我們的官網了解看看
❺ 在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中,預設與生成有什麼區別
生成課程(呼應課程)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兒童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兒童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 生成課程與預設課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無目的地追隨兒童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根據對兒童的需要、興趣的觀察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不斷生成課程活動,不斷調整課程計劃的師生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西周幼兒園現正火熱招生中,歡迎上我們的官網了解看看
❻ 如何處理好課程「預設性」和「生成性」的關系
一、「預設」和「生成」對幼兒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教師既要設計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激勵作用的、愉悅的課程經驗,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規中的偶然、非預設的機會和經驗;既讓幼兒有機會參加成人設計的活動,也讓幼兒有機會投入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自發活動之中。在開學初我們就預設了幾個主題活動的內容,其中包括「馬路上」主題,我們覺得它離幼兒的生活比較近,容易產生共鳴,於是設計了網路圖,考慮了許多途徑進行預設學習活動,但是,如果將這些內容都選擇為預設活動,可能用一學期的時間也完不成。於是我們先預設了活動「馬路上有什麼」,拿好數碼相機帶著幼兒來到馬路上,觀察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可能會生成什麼活動?再選擇幼兒感興趣具有一定價值的活動內容。 實錄一、馬路上的各種標志 幼兒來到馬路上,話匣子便一下子打開了,你一言,我一句,忙著要教師拍攝他自己發現的東西,不一會兒幾十張照片被拍攝下來,幼兒的問題也不斷提出:(幼兒指著標記)「這是什麼?它有什麼意思?」(這是問得最多的問題)「馬路上為什麼有的地方有這個東西(黃顏色)?」「馬路上的黃線有的地方連著有的地方斷開,這是為什麼?」 對幼兒生成的話題,我們進行了價值判斷,認為標志離幼兒生活經驗比較近,課程指南中將標志列為學習活動基本經驗的內容,班中幼兒又對此感興趣,於是萌發了預設活動「馬路上各種標志。」通過展示拍攝的標志引發幼兒回憶,讓幼兒進行介紹標志的意義,通過生生互動豐富幼兒的經驗,並讓幼兒回家繼續收集生活中的各種標志,培養幼兒觀察、發現周圍生活中的東西。 實錄二、馬路上的汽車 活動一:「介紹我的汽車」讓幼兒將自己最喜歡的汽車帶來介紹給大家,並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樂,既提高了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幼兒與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活動二:「特種車商店」,在活動中讓幼兒盡情講述自己知道的所有特種車的名稱和功用,大吊車、郵政車、平板車、工程車、灑水車等等都搬到了這家商店來買,幼兒很感興趣,活動積極性、參與性非常高,開闊了幼兒的眼界,豐富了幼兒知識。 實錄三、盲道和殘疾人標志 針對幼兒的問題,我們組織了體育活動,讓幼兒赤腳走類似於盲道的平衡木,讓幼兒感知腳底的感覺,了解盲人因為看不見只能依靠腳底感覺來判別馬路在哪裡?所以工人叔叔特意鋪設了一條方便盲人行走凹凸不平的人行道,讓幼兒了解殘疾人在生活中有許多的不便,激發幼兒關愛殘疾人的情感。 在主題預設和生成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不僅要注重教師的預設活動,也要關注幼兒的生成活動;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興趣,也要關注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更要讓幼兒獲得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幼兒在「預設」和「生成」中都能獲得有價值的東西。 二、「預設」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過程中可以轉化的特點。 實錄四、設計生活中的標志 在預設收集、介紹各種標志過程中,將幼兒收集和繪制的各種標志進行分類,幼兒有的根據交通標志分、有的根據生活標志分、有的根據路牌分,千奇百怪,最後我提出將這些標志一分二,這下可難住幼兒了,他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幼兒通過討論將標志一分二,「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劃線的表示不可以做,沒有劃線的表示可以做。」另一位幼兒接著說,「就象地鐵門上畫的手,上面有一條線表示不可以將手放在這里。」幼兒一下子活躍了,「我們可以自己畫標志貼在教室里。」「這樣可以告訴我們自己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多好的生成活動,於是幼兒自己設計各種標志,「我們總是不洗手就喝水了,畫一隻臟手上面劃一條線,貼在櫥上,我們看見了就會馬上去洗手。」「在廁所里我們喜歡打架,畫兩個拳頭,再劃上線,表示不可以打架。」「我畫水龍頭開小點。」……幼兒七嘴八舌的將自己平時需要教師提醒的地方一一說出,讓我驚訝,原來他們知道這么多,於是在預設活動中又生成了為自己設計標志的活動,並將這些標志貼在相應的地方。可見教師在預設過程中只要對孩子的活動加以關注,讓孩子在預設活動中暢所欲言,有話可講,就會生成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它們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實錄五、未來的馬路 在馬路上幼兒看見一輛汽車尾部冒著黑煙在路上行使著,幼兒馬上反應出強烈的不滿,「老師,它在污染空氣。」「我聽大人說,現在空氣很不好,所以我一直生病。」「老師假如汽車都吐黑煙,地球是不是要變得黑黑的。」多好的話題,在回來的路上,我們聊起了未來的馬路是怎麼樣的?在預設活動中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馬路上裝上了許多吸塵器,這樣可以保持馬路的清潔;馬路上開的汽車都是用麵粉製成的,這樣就是撞到人也沒有關系。如果我們有意識的關注孩子多一些,就會發現幼兒中有許多生成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反映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教師可以從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抓住契機進行預設。
❼ 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 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
❽ 如何處理教學過程中生成與預設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
❾ 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一、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第一,從教師方面講,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寬知識面,豐富背景知識。
第二,從教材方面講,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准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兒童經驗和時代發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去形成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第三,從教學方面講,要強調精心預設,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可變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體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
相對而言,生成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它彰顯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預設強調的是教師的設計和安排,它彰顯的是教師的主導性。教是為學服務的,它意味著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規律進行預設,想學生所想,備學生所想,從而使預設具有針對性。
第二,以生成的隨機性(不可預知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開放性
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於把課堂上的一切都算計在內,把「意外情況」、「節外生枝」都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無了立錐之地。教師要確立生成的意識,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
第三,以生成的動態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可變性
強調生成的動態性,意味著上課不是執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造的過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積極互動上。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拘泥於課前的預設,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設計作出有把握的調整、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