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2-03 14:25:52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主要指向五個轉變是什麼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內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容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2. 小學教育學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版動的學習態度,權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3.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觀點的主要內容
1.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
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學習)D引導者(學習),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新課程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A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B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准」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准」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准」做出的規定應具體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課程標准」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范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標準是「羅馬」,教材是「道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4.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專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目標

新課屬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5.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內位學生的發展」。

二、容目標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

改變課程過於注抄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7. 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7)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擴展閱讀

課程改革從總體上已由實驗階段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六項改革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專,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屬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9. 基礎教育改革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2001-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2000-2010年,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論述為指導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具體目標是:
——改革過分注重課程傳承知識的偏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改革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課程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
——改革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
——改革教材忽視地域與文化差異,脫離社會發展、科技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傾向,深化教材多樣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改革評價考試過分偏重知識記憶,強調選拔與甄別功能的傾向,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加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
——改革過於集中的課程管理政策,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提高課程適應性。
整個改革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2000-2005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制定、實驗和修訂;2005-2010年,逐步在全國全面推行新課程體系。
二、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適用於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形成縱向銜接、層次遞進的目標。新課程體系將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發揚人文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守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負責任的現代公民。
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對中華民族命運具有責任感;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參與國際社會活動的意識。
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樂於助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具有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具有為國家發展和人類和平而服務的態度。
四、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自尊、自信、自律;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具有克服困難、應付挫折的勇氣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團結、合作、協調的精神,能與他人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
五、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有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讀、寫、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夠良好地表達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術。
具有動手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收集、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與求實創新的意識。
六、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愛好體育活動,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具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和文明衛生的良好習慣,具有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公平競爭意識、集體合作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七、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一定的感受力、想像力和鑒賞力。
樂於參與各種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表現美、創造美的嘗試和實踐。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