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有哪四個領域
『壹』 《義務教務數學課程標准》將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內容劃分為四個領域,這四個學習領域為
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綜合與實踐
『貳』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截止2018年目前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如下: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叄』 小學數學四個領域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數學課程標准》在每個學段均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專合運用這四個領域屬的學習內容.
在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領域的學習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式與方程、正反比例和探索規律;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學習內容有: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位置、圖形與變換;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學習內容有:統計、可能性;實踐與綜合運用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實踐活動、綜合應用.
『肆』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四個部分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國家課程標准目錄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基本理念 二 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 課程目版標 一 總體目標 二 學段目標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 數與代數 二 空間與圖形 三 統計與概率 四 實踐活動 第二學權段(4~6年級) 一 數與代數 二 空間與圖形 三 統計與概率 四 綜合應用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 數與代數 二 空間與圖形 三 統計與概率 四 課題學習 第四部分 課程實施建議 第一學段(1一3年級) 一 教學建議 二 評價建議 三 教材編寫建議 第二學段(4~6年級) 一 教學建議 二 評價建議 三 教材編寫建議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 教學建議 二 評價建議 三 教材編寫建議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的教學內容包含哪四個領域
應該有三個
代數學(如實數,函數,方程不等式)
幾何(如全等,三角等)
統計學(包括數據的整理與描述,概率)
『陸』 數學課程標准數學" 四基"和" 四能"有哪些
「四基」是指: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專
「四能」是指:屬 發現問題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課程目標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在原有"雙基"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在原有"兩能"基礎上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6)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有哪四個領域擴展閱讀
數學學業質量水平是六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綜合表現。每一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劃分成三個水平,每個水平通過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和體現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質量表述,這四個方面為:情景與問題,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表達,交流與反思。
數學學業質量分為三個水平:數學學業質量水平一是高中畢業應當達到的要求,也是高中畢業的數學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依據;
數學學業質量水平二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數學高考的命題依據;
數學學業質量水平三是基於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的某些內容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提出的要求,可以作為大學自主招生的參考。
『柒』 數學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哪四部分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知識與技能*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捌』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四個學習領域是什麼
四個學習領域分別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8)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有哪四個領域擴展閱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課程標准
『玖』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四個方面之間有什麼關系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總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1知 識 與 技 能
●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 學 思 考
●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 決 問 題
●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 感 與 態 度
●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第二學段目標
第二學段(4~6年級)
知 識 與 技 能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數、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 、作圖等技能。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數 學 思 考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字母和圖表描 述並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解 決 問 題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情 感 與 態 度
●對周圍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