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陶藝課程評價機制
⑴ 課程實施評價制度
1、在指導思想上 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重視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評價,立足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充分發展,為「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
2、在評價的主體上 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由學生、家長、社會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3、在評價的方法上 (1)由總結性評價發展為形成性評價(2)由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3)由相對評價發展到個體內差異評價。(4)由絕對性評價發展到差異性評價。
⑵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踐行新的評價理念,遵循科學的評價原則,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彰顯藝術學科鮮明的評價特點,挖掘學生的美術潛能。針對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科學發揮評價的激勵與促進功能,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嘗試與探索,現將自己的一些感悟與做法總結如下。
一、美術教學評價要有助於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美術課程評價的目的是檢驗美術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否實現或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適應情況,而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所以,美術教學評價的范圍、原則、方式等不應脫離課程目標而存在。教學評價只有對應於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融為一體,才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與取得的成績。美術課程評價的依據是《美術課程標准》,因此,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評價前必須全面理解《美術課程標准》中關於教學目標的理念。同時,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前,必須根據課標要求准確定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以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綜合價值。美術教學評價的著眼點在於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
二、美術教學評價要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評價不但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美術的成就,檢驗學習目標是否實現,而且可以診斷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如果教師採用適當的方式,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探究的樂趣,認識到自身發展的潛力,就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美術教學目的。但是,由於傳統美術教育觀念的影響,注重技能的單一評價手段,導致重結果、排名次的評價標准,強化美術教育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與信心。美術新課程強調評價首先要「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更重要的是發揮激勵的作用,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等的全面發展。因此,美術教師要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強調學生的個性審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美術課程標准》告訴我們學生的美術作業不能只由教師坐在辦公室里採取封閉式的方式批改,而應採取多樣的方法進行評價。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對於學生的美術作業,不能只採用橫向比較,而要採用縱向比較的方法,從而使教師了解學生美術學習的發展狀況,認識到自己的進步。教師要從美術作品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適時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要注意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可以是當堂講評,如挑選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品,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來,指出其優點與不足;也可以展開生生之間的評價,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創作思路;還可以進行階段性評價,如對學生的繪畫創作、製作類等作品進行評價。總之,美術教學評價要讓學生從中得到熱情的鼓勵,並且明確今後努力方向,從而增進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情感。
三、美術教學評價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美術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筆者在搞好教師評價的同時,堅持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筆者努力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時空,指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對自己的美術作品進行自我評價,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在美術學業方面取得的進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由教師根據新課程目標的要求設計評價工具,如出一份問卷、設計一張評價表等,這樣的評價工具將與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有利於師生操作。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美術作品展覽,將學生的作品張貼或陳列出來,組織學生參觀、欣賞、評價。展出的作品可以讓學生自我推薦或成立評選小組選評出來。作品在選擇上沒有其他要求,可以是教材某一學習單元的作業,也可以是階段性的美術作品。這種做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有利於促進學生自評和自省,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四、美術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美術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美術知識的掌握和美術技能的形成,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習熱情的激發、合作互助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與情感的發展、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提升,等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關注學生在美術學習和活動過程中能否專心致志、興致勃勃地投入精力與感情;能否主動參與生生之間的討論,能否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准確表達自己的創意,跟學生交流與分享;能否心悅誠服地接納同伴提出的意見;能否進行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思考,認真完成作業;能否與教師展開積極地互動,等等。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做有心人,敏銳地捕捉並記錄學生的各種表現,並適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與反饋,提高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質量。
五、美術教學評價要體現多元化
美術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而相互影響的活動,《美術課程標准》以改善美術教學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為出發點,強調評價的主體不是教師,美術學習評價要走多元化評價之路。教師要賦予學生評價的權利,使學生由被評價者轉變成評價的主人。教師要根據每次美術訓練內容將評價尺度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一些標准進行自我評價和生生評價。當然學生家長也可參與評價,講一講孩子對美術的喜愛或在家裡開展的一些美術學習活動。此外,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還要求美術教師不能只盯著學生,而要反思、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而對美術教學設計進行調節與優化,以促進自己教學方法、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多元化評價要求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多渠道、全方位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不斷提高美術學習熱情,讓評價過程成為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的有效機制。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美術課程的額外裝飾,而應有機融入美術教學活動的具體環節中,進而有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產生欣賞的慾望和創作的沖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追求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熱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⑶ 如何建立小學美術課堂評價機制
新課程評價應該致力於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對學生的控制,評價應該成為一個充滿人性關懷、充滿理解與欣賞的過程。通過評價,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興奮與焦慮,共同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努力
⑷ 如何建立學校課程管理與評價制度
一、 學校校本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具體承擔。
二、 學校校本課程專的評價標准要分學科屬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
三、 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准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四、 校本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六、 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
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⑸ 陶藝課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陶藝是泥、水、火的藝術,是陶瓷藝術的簡稱.陶瓷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記載著每個時專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屬.陶藝製作過程中要求雙手與工具協調使用,手的動作刺激了腦細胞,使擅長邏輯思維的左腦與擅長感性思維的右腦交替使用,發揮最大效能.陶藝製作對學生來說是學習、養性、靜氣、識史、追求完美、實現人格升華的一種十分有效的載體.陶藝教學在培養學生藝術涵養的同時,也規范著學生的行為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對於我們學校這是一門新興而重要的學科,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發現和總結.
⑹ 小學課程評價制度
一、 學校校本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具體承擔。
二、 學校校本課程的評價標准要分學科制內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
三、 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准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四、 校本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容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六、 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
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⑺ 課程實施評價機制包括那些內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課程結構、功能、內容的變革,教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變革,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變革與評價機制考試制度的變革。做為實施課改的主要負責人及課改理論的熱心研究者,我對評價機制的革新更有切身的體會。我認為如果用那些舊的、過時的方法去評價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勢必影響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那麼,我們就該用一種全新的、系統的評價機制以適應課程改革的巨大潮流。從總體上說,就是要由原來的主要針對教師的「教」切換到現在的主要針對學生的「學」,具體情況如下:
一、針對教學任務的評價
好的課堂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地提出學習任務,也即學習目標,要讓學生明白這堂課要學什麼,達到什麼樣的要求與目的。任何漫無目的的事都不會激起人們的興趣,更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習又何嘗不是呢?評價過程中要根據學習任務及目標提出的明確與否,恰當與否,有針對性與否以及學生完成情況和效果的好差給予適當評價,也可分出等級。
二、針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過程既要看教師如何發揮其主導作用,又要看學生主體作用的表現情況,既要注意教師課堂及授課內容的組織設計和表達,又要注意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參與活動和消化。同時,還得注意教學過程中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各種能力的培養,教師引導與學生活動的時間比例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等方面。這就突破了過去那種只重視教師講的怎麼樣,教學環節完成的如何的傳統模式。在評價過程中,要針對師生雙邊互動情況,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合理的分類。
三、針對課堂教學的安排情況
教師在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張有弛的留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提問及放鬆休息的時間,堅決不拖堂。這一方面要充分照顧學生的年齡特徵,切不可使在學生疲勞的狀態下學習。所以,在評價時應視具體情況分析,不可盲目與單一。
四、針對個別差異的關注程度
班級授課的最大問題是只適合對中等生的教學,這就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差等生「吃不了」的現象,尤其是人數比較多的班級。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課堂上應當關注不同學生的基礎、興趣、性格等,真正讓兩頭學生都感覺到這節課對他有幫助,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分層優化,分類要求及指導。評價時要注意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針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情況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要求教師不但能設疑和解疑,而且能啟疑和導疑,把過去的「教知識」轉為「教方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找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課時,應注意學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適當性和實用性的問題,能不能通過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學、通俗、實質性地解決問題。即使提出些一時不好解決的問題,也應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問題太難太偏而給予不適當的評價。
六、針對課堂氛圍的評價
適當使用各種教學設備,能利用先進的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師生相互尊重、和諧,創設平等寬松的教學環境。學生講錯了沒人笑話,操作不規范會得到幫助,和別人甚至老師的意見不一致不會受歧視和批評。這樣的課堂氛圍對教學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課改的重要體現形式。在評價中應予以關心重視,視情況做出相應的判斷。
七、針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關於教學效果,我認為應歸結為將課本知識、教師本身的知識及師生互動所產生的知識融為一體。另外,從學生的認可程度也能從另一側面反映出課堂效果的優劣。鼓勵學生敢平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教師,津津有味的評說自己所學的課,體現民主意識。評課時除了要對常規的知識掌握程度、能力培養程度、學生中學會的比率等做出評價外,應多接觸學生,從學生中得到公正的結果。
當然,傳統的評價方式中也有許多內容至今仍有可取之處,改革並不等於對原來的全盤否定,我只是覺得評價的著眼點應轉向學生。以上幾點拙見倘若能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機結合,大家在操作中再揚長避短,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歡迎提出指導性意見。
⑻ 學校是如何對課程進行評價的 您認為應如何改進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准,通過系統地收集有關信息,採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並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
課程評價的發展趨勢:
1、 既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
2、 以質性評價整合與取代量化評價。
3、 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
4、 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一、在指導思想上: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重視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評價,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充分發展,為「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
二、在評價的主體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由學生、家長、社會、學校和教師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三、在評價的方法上:(1)由終結性評價發展為形成性評價,實行多次評價和隨時性評價、「檔案袋」式評價等方式,突出過程性;(2)由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更要看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3)由相對評價發展到個人內差異評價。相對評價是通過個體的成績與同一團體的平均成績相比較,從而確定其成績的適當等級的表示方法,也被稱作「常模參照評價」,這是我們最常用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缺乏對於個人努力狀況和進步程度的適當評價,不利於肯定學生個體的成績。個人內差異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同一學科內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學科之間成績與能力差異的橫向比較和評價,以及對個體兩個或多個時刻內的成就表現出的前後縱向評價,這種評價可以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提供准確和動態的依據,也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實際情況,利於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挖掘學習潛能、改進學習策略等;(4)由絕對性評價發展到差異性評價。絕對評價是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的要求或「達標」的程度所作出的評價,也被稱為「標准參照評價」。這種評價過於重視統一性,忽視了評價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我們提倡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以促進所有學生都在「最近發展區」上獲得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