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感知覺課程

幼兒園感知覺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2-05 04:31:32

Ⅰ 幼兒感知教育的內容

感知教復育是評判幼兒智力發展水制平的重要參照,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幼兒感知能力的培養,豐 富感知教學內涵與內容,讓學生從感知事物起步了解自我、了解事物、了解世界。本文希望從不同角度研究幼兒感知教育 的的多個方面,通過有針對性學習培養幼兒感知能力,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Ⅱ 如何利用感知覺規律組織幼兒園的課堂教學活動

幼兒教師應按照幼兒感覺和知覺發展的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1)適應現象。 ①感覺是由於分析器工作的結果而產生的感受性,會因刺激持續時間的長短而降低或提高,這種現象叫適應現象。 ②幼兒園各班活動室應有通風換氣設施和制度,以保證空氣清新。 (2)對比現象。 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種...感覺會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感覺的對比。感覺對比分先後對比和同時對比兩種。教師在製作和使用直觀教具時,掌握對比現象的規律,對提高幼兒感受性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覺,也會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在視覺感性方面較明顯。在組織幼兒觀察活動時,不應有喧嘩聲,教師的聲音也不應太大。 (3)知覺中對象與背景的關系: 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其影響因素有: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包括顏色、形狀、聲音和強度差別,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分離。教師要運用背景與對象關系的規律,通過板書、掛圖和實驗演示出來。教學應當突出重點,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教材重點的線條、粗字體或彩色筆,使它們特別醒目;教學指揮棒與直觀教具的顏色不要太接近;注意對象的活動性。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的刺激物易知覺。據此,教師應盡量多地利用活動模型、活動玩具及幻燈、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了解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在視覺刺激中,凡距離上接近或形態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組成知覺的對象;在聽覺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時間上的組合、時間上的接近也是分離知覺對象的重要條件。據此,教師繪制掛圖時,為突出需要觀察的對象或部位,周圍最好不要附加類似的線條或圖形,注意拉開距離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說明事物變化或發展的掛圖,更應注意每一個演進圖的距離;教師講課聲音應抑揚頓挫;教師的言語應與直觀材料結合。人的知覺是在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中的,由於詞的作用可以使幼兒知覺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觀材料加教師講解,幼兒才能很好地理解。

Ⅲ 如何將兒童感知覺的發展特點運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請列舉說明500字以上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
一、問題的界定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是在2006年9月正式開題,通過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前期的初步實施和研究,課題組教師普遍感到本課題涉及面太廣,具體操作實施時不容易把握,因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主要包括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指導)、幼兒無意識活動,到底在以上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關注和解決哪方面的問題呢?根據教師的反饋,課題組積極與幼教專家聯系,將課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專家進行了詳細的溝通,專家根據本園實際,對課題中問題的界定提出了新的建議,將本課題研究的問題范圍界定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科學區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這一界定受到了課題組教師的一致認可。 無班界區域活動是銀川二幼根據本園班級布局和本園幼兒實際需求開展的園本活動,區域活動對幼兒積極性的調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都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自開展以來受到了區內專家和同行的普遍認可,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而科學教育也是本園的園本課題,教師具有一定的開展科學教研的活動能力,因此,將問題具體化更便於課題的深入開展。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全區乃至全國在科學區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是空白,此課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二、研究的指導思想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21世紀對全民科學素質的要求,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本課題以教育部於2001年7月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為指導,解決教師科學區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發展幼兒的好奇心、興趣和求知慾,以及科學探究的精神,從小為幼兒播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種子。 三、科學教育的目標 1、探索幼兒園區域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2、提高教師對幼兒科學教育意義的認識,了解幼兒學科學的特點,掌握開展幼兒園科學區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內容、方法,以促進幼兒不斷發展。 四、研究解決的問題
1、小班幼兒參與科學區活動的興趣研究
2、幼兒園科學探究記錄活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3、如何創設幼兒園科學區環境 五、研究的辦法和過程 (一)研究的辦法
1、行動研究法。美國學前教育著名學者斯鮑達克認為,幼兒學科學是一個智力活動的連續和再建構過程。包括觀察、描述(交流意見)、提問等。通過這個過程,達到創造或再造想像、行動、聯系和理解有關兒童自己周圍世界的自然現象。因此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提升的行動研究過程,以實踐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形成學習共同體,將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創造性地開展研究。 2、文獻法。搜集整理有關幼兒園科學活動方面的教育理論文獻,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借鑒。
(二)研究的過程 2006年9月正式開題,整個研究階段,歷時近三年多的時間,包括了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研究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准備階段(2006.9——2006.12)也就是課題研究的初期實驗階段,主要任務是確定研究的子課題,擬定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相關的前測,搜集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加大課題研究需要的硬體設施,注重研究者自身知識的積累與提高。 研究實施階段(2007.2——2009.6)課題組成員嚴格按照課題計劃、步驟,遵循研究的具體要求實施操作,以保證實施過程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課題組廣大成員在調查、收集、積累和分析有關材料與具體實施的基礎上,充實了科學發現室的材料。按時進行了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及論文等。 課題總結階段(2009.6——2009.9),是在有關學者的直接幫助和指導下進行的。課題組廣大成員對前期工作進行了認真了分析,整理實施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總結幼兒科學區教育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策略,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六、結果與分析論證
(一)多途徑激發小班幼兒參與科學區活動的興趣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發展認知能力,其中興趣是基礎。興趣是推動幼兒感知事物的內部動力,只有幼兒對感知的事物和現象產生濃厚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探求知識,學習技能。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幼兒對周圍一切實物都充滿了好奇,正是引發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的最佳時期,教師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內容、材料和指導方法。
1、選擇幼兒生活化的科學內容 小班幼兒的科學探索具有容易滿足於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動作表現、經驗具體化、易受情緒感染等特點。教師選擇的科學內容應以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符合幼兒當前的發展水平,能引發幼兒探究興趣、能成為幼兒需要的、能為幼兒直觀地感知和操作。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每次洗手時,他們會站在水池前乘著老師不注意悄悄地玩一會水,互相潑著玩,用手彈著玩。偶爾請他們洗杯子,他們也總是邊洗邊玩。不管老師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孩子們操作時都會忘乎所以,玩的不亦樂乎。泡泡同樣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所熟悉和喜愛的,不論是用香皂洗手,還是媽媽用浴液給洗澡,他們總是很關注泡泡的變化。選擇生活化的科學內容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2、提供擬人化的科學操作材料 幼兒常常把無生命的物體擬人化,往往認為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喜歡擬人化這一特點提供科學活動材料,把科學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探究的需求。當教師將瓶子娃娃改成天平娃娃後,不論是從外觀的欣賞性,還是它的實際操作性來看,孩子們都非常的喜歡,增強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3、以游戲來激發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游戲是適應小班幼兒的內部需要產生的,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是最受幼兒歡迎的。如果把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吹泡泡一直是孩子們所喜歡的游戲,利用它來引發起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是無可厚非的。吹泡泡可以讓孩子游戲在其中,快樂在其中,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一些初淺的科學知識。
4、循序漸進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在選擇教育內容時一般都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原因,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尊重、接納個體差異,通過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難易層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感興趣,並獲得成功感,才能激發並維持每個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如,天平在小班只是用一些小珠子來代替砝碼,但到了中大班,可以讓幼兒自製一些砝碼或者用真正有一定克數的砝碼來操作實驗。

Ⅳ 如何將兒童感知覺的特點運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舉例說明

講兒童感知覺的特點,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這就要求教師在培養幼兒的學習過程中,應該注重他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要的積極性。

Ⅳ 如何將兒童感知覺的發展特點。運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請舉例說明

兒童感知覺的發展特點是感知覺是認知能力的一種。兒童通過藉助於形狀、顏色、聲音來探索世界,認識世界,是一切認識活動的開始。兒童的感知覺主要表現在顏色視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觀察力的發展等方面。
如果運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可以幼兒顏色視覺的發展,主要在於顏色視覺與掌握顏色名稱的聯系。
幼兒知覺空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形狀認知基本完善,方位認知逐漸發展。幼兒認知形狀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事物運動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時間知覺的發展與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和其他認識能量的發展密切相關。
觀察的發展是幼兒感知覺趨於完善的主要標志之一。幼兒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細致性、概括性都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觀察的准確性不斷增強,觀察方法不斷完善。
對紅、黃、綠、藍等基本色能有一個初步認識幼兒對8種形狀的掌握順序分別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後四個方位。
通過上面的例子都可以把兒童感知覺的發展特點可以運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上。

Ⅵ 幼兒園小班課程《感知數量9》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 教幼兒學習手口一致地點3以內物體的數量,並能說出點數。 2、 學習按數量匹配相應實物,感知3以內數量的排列順序。 3、 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准備: 教具: 1、 教學掛圖 2、 情景貼絨(草地、蘑菇房,兔子卡片3張,分別為 1、2、3) 學具: 1、 人手一份兔子卡片 2、 人手小蘿卜(卡片)6個 3、 分類盒1個 活動過程: 一、集體活動 1、學習手口一致點數 出示三張背面對著幼兒的數字卡片。 師:「這是什麼?」(卡片)(將卡片翻過) 師:「卡片上有誰?我們就叫它什麼卡片」(兔子,兔子卡片) 師:「這里有幾張兔子卡片?」(三張) 師:「這三長兔子卡片都一樣嗎?哪兒不一樣?哪張卡片上的兔子最少?是幾只?」 師「這張卡片上有幾只?」(帶幼兒點數,說出總數) 師:「那這以張呢?」(三隻)(請幼兒點數驗證) 3、 按數量對應匹配 出示蘑菇房 師:「這里有什麼?有幾間房子?」(有三間房子) 師:「你看每一間房子頂上都有什麼?有幾點?這些黑點是標記,告訴我們哪間房子應放哪張兔子卡片。誰來把兔子卡片送回家?」請幼兒上前操作 師:「你怎麼知道這只兔子要住在這間房子里的?」(一隻兔子住一個點字的家) 師:「這兩只兔子呢?三隻兔子呢

Ⅶ 孩子的感知教育重要嗎在成都哪裡的幼兒園能有這類課程呢

感知關系著孩子未來的共情能力,也與情商的發育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目前來看,NEW IFA採用的蒙特梭利式教育就能很好地幫助孩子完成。建議看看

Ⅷ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應如何運用感知覺的選擇性

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就應該是寓教於樂結合為主,主動發展孩子的感官和動手能力。

Ⅸ 如何把感知覺運用到幼兒園

一、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一)感覺的相互作用

各種感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同感覺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發生變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視覺感受性可在聽覺影響下發生變化。研究證明,弱的聽覺刺激可以提高視覺的顏色感受性,而強烈的噪音可使視覺的差別感受性顯著降低。因而,教師上課說話時應輕聲細語,不要高聲大叫,以免影響幼兒的感受力。

一般來說,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強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適應

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連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改變,有時表現為感覺完全消失,如古話所說「如入芝蘭之室久已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即是嗅覺感受力的完全消失。

適應有時表現為感覺的鈍化。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覺會漸漸下降。又如,從半暗的房間進入亮處,最初看不見東西,以後視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圍情況。

適應還表現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進入暗室時看不到東西,在弱刺激的影響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漸漸能看到東西了,這稱為暗適應。教師在帶領兒童進入較暗的場所,如電影院、放幻燈的場所或暗室時,要注意視覺適應現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動,使眼睛能先適應。又如,讓兒童嗅聞某種氣味,不要聞得太久,以免因適應而分辨不出。

(三)對比

同類而相互對立的感覺相互作用時,可使對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強,這就是對比現象。例如,白和黑、紅和綠、冷和熱、甜和酸同時發生或相繼發生,可以使兩種感覺更加強烈。紅花綠葉相襯會更加鮮艷。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

幼兒園教師在為幼兒製作教具或布置活動室時,就要注意「對比」規律。例如,白底的貼絨教具上面貼黑色的圖形便很突出,如貼「淡黃」的圖形便不鮮明。

(四)敏感化

敏感化是指由於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練習而使感受性提高。這說明感覺的可訓練性。這一方面是由於感覺的補償作用而引起的。例如,盲人的聽覺和觸覺特別發達。另一方面是由於特殊訓練而引起的。如染色工人由於職業需要和實際鍛煉,可以區分40~60種黑色色調;美術家對於比例估計非常敏感,可以區分物體大小的~的變化。教師要重視感知覺教育,通過各種活動,有意識地訓練幼兒的感知能力。

二、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出的規律

人在感知事物時,並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時被清楚地反映,人總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這些刺激便成為知覺對象;其餘的成為背景,對背景的反映則不甚清晰。對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則是襯托的部分。如,教師上圖畫課,畫在黑板上的圖是幼兒知覺的對象,而黑板與牆壁等是作為背景呈現在幼兒的視野中。如果幼兒注視圖中的一個人像,這個人像便成為知覺的對象,而圖中的其他人或物便成為背景。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