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幼兒園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幼兒園分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2-05 05:07:09

⑴ 幼兒園分科課程,綜合課程,主題活動課程各有什麼利弊

首先是在教學當中要確定主題,而後己教學設計都是圍繞著主題進行的.分科是對於不同領域的活動安排或者說是對主題的表現形式,整合是對於各領域的貫穿,也就是說在一個教學活動中還有其他領域的課程涵蓋.

⑵ 幼兒園學科課程與中小學學科課程有什麼區別

幼兒園非強制性,小學必須要會

⑶ 簡述幼兒園學科課程與中小學學科課程有什麼區別

幼兒園課程論》為指導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系統地介紹了《綱要》所包含的基本框架、知識觀、整合思想、環境創設以及反思性教學和教師成長等教育理念,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回答了幼兒園課程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教得怎樣等問題;在分析幼兒園課程組織與實施的實質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課程活動組織與指導方式的選擇,並用教育實踐中的實例驗證了教學實施中的經驗和問題,進一步提出了組織課程內容的具體安排要求。另外,教材還詳細介紹了幾種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典型的課程方案(或模式)和「單元主題活動」、「項目活動」、「區域活動」等幾種幼兒園常用的教育活動形式,以及近年來幼教界常常提到的「園本課程」、「生成課程」、「『支架式』教學」。

⑷ 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區別

一 指導思想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綱要》精神,落實《方案》要求,建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開設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三大科目教學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的實施,促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的體驗;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具有關注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具體方案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形態是為轉變學生單一呆板的學習方式,並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具體地說,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於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
1、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認識自我。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與關系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研究等。

②認識自然。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研究等。

③認識社會。如社會關系研究、企業發展研究、社區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

2、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組織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用「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種方式進行組織。學生在確定研究性學習內容時,可以採用課題研究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項目設計的方式。不論是課題研究還是項目設計,都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要基於合作,要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生活世界當中。

3、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的注意點

①可行性。要根據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區條件確定研究題目。過大過難的選題,會導致研究難以開展,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②自主性和綜合性。
③生活性和實踐性。
④開放性和生成性。

4、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發策略
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②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

③適應學校和地區差異,形成自身特色。

(二)社區服務

1)組織形式
①採取個人活動與小組活動結合的形式。

②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向班主任提交「社區服務活動設計方案」,班主任上報學生處和教學處,批准後,在班主任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服務活動。

③在學生進入社區服務之前,學校方面必須與學生參與服務的社區管理機構,通過不同方式取得聯系,以便爭取社區的支持。在此基礎上,與多種社區服務對象或機構建立比較穩定的聯系,保證社區服務對象或機構的多樣性,以及社區服務活動的連貫性。為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的學習條件。

④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社區服務活動進行總結,通過總結,加深體驗與感受。

2)活動內容
1.公益活動:

(1)愛心社區活動;(2)環保社區活動;(3)各類「義賣」活動;(4)「廢品分類回收」活動; (5)學雷鋒活動;(6)青年志願者活動。

2.宣傳教育活動:

(1)「傳承雷鋒精神」主題宣傳活動;(2)「法制安全教育」活動(3)「尊師愛校」系列宣傳活動;(4)「閃光的人生」主題教育活動;(5)創建衛生城市主題宣傳活動;(6)系列社會調查;
(7)系列主題宣傳日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要求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以社會為課堂,在動手動腦中進行體驗和探究的綜合學習過程。社會實踐要求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通過融入社會、接觸生活,增加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增強社會的責任感。社會實踐的內容一般以主題形式呈現,實踐范圍主要包括:

(1)校園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內的各項活動,以豐富學生生活並促進其健康成長,這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重要來源。具體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節日活動。 二是班隊活動。三是社團活動。

(2)外出參觀考察活動:組織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思考,開闊視野和思路、增進對社會的理解。該類活動包括:

一是參觀活動,如參觀各種紀念館、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區人文或自然景觀,考察社區環境、傳統、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情況等。

二是調查活動,如對社區機關、特定群體、典型人物、熱點事件進行調查、訪談。

(3)行業體驗活動:學校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各行各業,親身體驗真實的社會。如軍訓、志願者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勤工儉學等。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關於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望各位老師給予指教。

⑸ 幼兒園老師常說的「上課」,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

幼兒園教師說的「上課」除了正常的授課內容,還包括各種活動課程,比如動手製作小工藝品,美術課等等,還包括各種課外活動。因此,幼兒園的上課范圍比較廣,而且大都是相同的老師承擔,比較辛苦的。

⑹ 簡述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區別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上升過程回。在這答一過程中,認識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兩種認識雖有質的不同,但不是互相分離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關系。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認識;沒有理性的認識,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理性認識可以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獲得,感性認識則必須親身參加社會實踐,直接接觸客觀事物才能獲得。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符合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其中,學科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在原來具備的一定的直接經驗的基礎上,主要藉助書本知識,通過概念和推理來掌握前人留下的間接經驗,學習中獲得的間接經驗占優勢;活動課程則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各類實踐活動,獲得對自然和社會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經驗。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成,為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⑺ 幼兒園課程採用分科教學好還是混合教學好

幼兒園課程採用分科教學好。 分科課程是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的知識, 按照其邏輯順序組成的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 比如目前我國中小學開設的語文、數學、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美術等。分科課程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本身的發展而產生, 從古代萌芽、近代形成到現代應用, 已有了數千年歷程, 參與並見證了整個人類教育的發展史, 因此是歷史最為悠久、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校課程。然而, 在當代教育中,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 許多人提及分科課程, 大有 「 談虎色變」之勢。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領域中, 面對新面孔的綜合課程、單元課程、主題探究等課程, 分科課程似乎已經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實上, 分科課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教育智慧的結晶, 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 對於分科課程, 應該用時代的眼光科學地審視它、評價它、利用它, 而不是一棒打死。

⑻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⑼ 試述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區別和聯系

(1)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即從各門科學中選取最基本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分學科安排教學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的課程.同時也相應地編寫不同學科的教科書作為學科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它的特點是,各學科課程各自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屬於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體;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來編排課程;重視學習的理論知識.其缺點是,由於學科各自獨立,割裂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科課程只重視系統學科和學科知識,不注意發揮教育的社會職能與人的發展職能;學科課程注重於學科知識,而置能力培養於不顧,將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相脫離.
(2)活動課程也稱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即以兒童活動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過程.這種理論認為,課程應是一系列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獲得經驗,從中培養學習興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鍛煉能力.它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強調經驗,但違背了教學認識規律,排除了人類積累的間接知識的系統學習,暴露了它致命的弱點.
(3)目前,關於活動課程與學課課程之間的關系討論,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一是 「補充說」,認為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在我國的課程結構中,應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對立說」,認為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有本質的不同,是根本對立的兩種課程形態,如果簡單地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成相互「補充」,就容易導致「活動課程學科化」.三是「發展說」,認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並不對立,而是具有歷史邏輯的統一性;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對學科課程的超越;活動課程實質上包含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可以說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整合形態,活動課程就是以活動作為特殊形式把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

⑽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有什麼基本特徵

: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是以學校為中心設計的課程,有:一、科目本位課回程,其特點是,答強調知識的炎夏別性和安排學校的計劃性,注重學科的不同價值,主張以不同學生的要求,強調區分和適應學社感的個別差異。二、藝術性學科課程:特點是科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客觀世界,培養學生符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符合小學,中學認識發展的特點。三、學術性學科課程:特點是精選傳統的學科內容,更新教材,引進現代化的成果以培養升大學的學生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學科的劃分更細,內容更抽象。
活動課程是以活動為主設置的課程,影響深遠而廣泛的社威,其特點是,以兒童為"生活"或經驗為課程的中心,課,課程內容的選擇取決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局限於兒童日常的生活經驗,變分科的組織形式為綜合作業的組織形式,強調兒童學習的主動性,特別重視兒童能力的培養。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