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核心課程體系建設
『壹』 大關小學的課程特色
學校著力構建美善相樂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和隱性課程。四大類課程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學校的育人宗旨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界定——培養國際化、現代化、藝術化、個性化,求美向善的,具備更多可能性的大關學子。其中,基礎課程主要由國家課程中的品德、體育、藝術、科學、語文、數學、英語7門學科構成,在基礎課程的建設上,學校主要進行課堂的審美改造,使基礎課程在貼合學生、減負提質、藝術審美、激發興趣等方面具備大關特質。目前主要實踐的如「品德與養善」、「勞動技術與信息化」課程因其在課程整合和創新上的巨大魅力頗為引人關注。學校的核心課程聚焦於「以美育人「的傳統,通過欣賞性德育、戲劇雅集等課程的實踐,以學科美育和綜合美育為兩大支架,進行實施。其中學科美育課程包含藝術技能課程、藝術鑒賞課程、藝術活動課程、藝術實踐課程、藝術環境課程、藝術習慣課程等六大系列。這六大系列課程融合於學科教學、社團活動、傳統儀式、耳濡目染之中,力圖使學生通過六年的學習,能夠有相對高雅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拓展課程是學校的一系列吸引眼球的獨創課程。主要有《自由日課程》、《十八游課程》和《國際理解課程》等,還包括60多個特色社團的開展。適時拓展課程,意在與社會接壤,與國際接軌,做現代小公民。目前,依託外教及學校特色專長教師,自由日課程與國際理解課程均在媒體上進行了專題報道,受到家長、學生的普遍歡迎。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時空存在、文化建設和師生言行態度。學校以「美善相諧,美善相樂」為核心理念,貫通了學校文化與儒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優良傳統,以百年的輝煌歷史積淀承托文化建設。大量的藝術雕塑、獨具匠心的校園文化布置、「石語大關課程」、「校友課程」、「敦煌課程」等都成了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大關的校園文化建設既具有靜止的美感,又具備動態課程價值,更成為師生生命活動的重要呼應。
『貳』 什麼樣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何培養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
從世界范圍內趨勢是這樣的:
第一,強調課版程整合,注重權跨學科和學科的融合。剛才幾位專家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第二,提供不同水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滿足差異化教學需求。
第三,注重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第四,從對知識的簡單記憶到運用能力的培養。
第五,建立推測—調查—結論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項目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六,進一步注重國際理解,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
第七,提倡批判性思維和置疑精神,鼓勵創新思維。
第八,制定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針對教師教學環境的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和評價體 素養: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總和,我們的學校應該培養的是一個完整的人。
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該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我們這一輪的課程改革,就像全面圍繞著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科學精神,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審美情緒等等幾大方面,將會成為下一輪深入課程建設的一個重點。
『叄』 課程體系建設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課程體系涵蓋的范圍比較廣,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課程體系。下面以公共管理課程體系為例,分析應把握的原則:
1、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現專業性質。核心課程體現公共事業管理的特點和規律。一般來講是根據教育部在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主幹課程和主要課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據此開設,可確保人才培養規格的穩定,確保「應用型本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基本理論素養的形成。
2、以「市場需求」來確立公共事業管理的特色課程。公共事業管理的涵蓋面十分廣泛, 如果缺乏專業培養方向,會使學生所學知識空泛而不精專,缺乏就業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日益「市場化」,作為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其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實力。對於專業來說,對於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來說,市場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取決於行業和產業的要求,取決於公共企業和事業組織具體崗位的具體需要。這就需要以「市場需求」來確立公共事業管理的特色課程。以此,應用型高校來塑造專業的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方面。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就市場論市場,而是意味著對市場趨勢和專業發展關系的更為前瞻性的把握。因此,不再需要一味強調學校設備和師資的條件。
3、重視管理實踐訓練,以「能力本位」作為課程結構的主要價值取向。公共事業管理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要在公共事業領域內從事各種具體的管理工作, 管理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給學生充分的實踐學習的機會。所有課程最終都著眼於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體現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價值取向。就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來說,能否有效對學生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是其內在要求的根本體現。當然,培養的能力是什麼,依賴於該行業對相關人才所需能力的調查和分析。
4、工作過程導向的能力訓練教學模式設計。所謂「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並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員、工具、產品和工作行動四個要素所構成。生產復雜的產品可能需要經過多個「工作過程」, 這多個「工作過程」則構成了生產該產品的「工作過程系統」。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工作過程導向的能力訓練教學模式是根據公共事業管理活動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任務後,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一種課程教學模式。它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來掌握的、融合於各項實踐行動中的最新知識、技能和技巧。學生首先對所學專業內容和工作的環境等有感性的認識,獲得與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然後再開始學習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都與具體的公共事業管理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應該成為公共企業、事業、社會和工作者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肆』 什麼是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校課堂建設
教育機會寓於課程之中。機會的多少和優劣視課程的品質而定。自2001年以來的12年課程改革中,從政府到學校都在探索「好課程」之路,課程被視為教育改革、高中改革、學校改革的「良方」,似乎只要開發若干課程,教育就會為之而改變。相比較課堂轉型的重重阻力,課程被視為改變教育的一條捷徑。正是基於這一思路,很多學校都開始思考並著手建設學校課程,一些學校宣稱自己已經有了非常完善和適切的課程規劃,一些學校宣稱自己開發了數十門甚至上百門課程,但是,這些課程規劃、課程是否有足夠的品質保證育人的質量?我們應該如何評定這些課程的品質?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學生核心素養:劃分課程建設水平的核心標准
在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范疇中,這幾年來,學校、課程的意義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轉向。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中,一個明晰的政策標桿是學校教育包括課程應該「以學生為本位」,「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這就提醒我們,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評判課程的品質應該首先看課程是否關注學生,是否為學生提供必需的素養。課程的最終目的在於讓學生擁有特定的素養。所謂學生核心素養,簡言之,就是經過一系列課程之後,學生所積淀形成的核心技能。
這一點並不是一個政策風潮或是一種轉向,而代表課程的意義在政策領域的「回歸」和「恢復」。基於學生核心素養建設課程的努力在課程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最大的課程專家專業協會——教學視導和課程研究協會研究和理論組就對指導未來課程編制的學習結果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一組要求所有學生都予以掌握的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理解別人;學習的技能;不斷學習的能力;有責任心的社會成員;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創造性;有見識地參與經濟領域;運用累積的知識;對付變革。[1]而晚近的相關國際研究也紛紛試圖建立學生素養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聯結。美國的「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展現了美國中小學「21世紀技能」計劃。這一計劃將學生的技能分為了三類:學習與創新領域;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領域;生活與職業技能領域。每一領域又列出了具體的關鍵能力,如第一類技能領域中又包含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2]
在近些年來分權制國家建設國家課程、研製國家課程標准的潮流中,聯結學生核心素養和課程的努力也很突出。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在內的很多國家不約而同地對學生的核心素養予以界定,並致力於推行體現這些素養的國家課程。2008年,澳大利亞開始新一輪的國家課程的制定,試圖從整合的國家公民形象出發,形成學習領域、通用能力、跨學科的主題相融合的課程內容,給出學生學習質量標準的序列。澳大利亞的做法代表了國際上一種聯結學生核心素養和課程的典型思路:(1)描述國家公民願景:成功的學習者、自信和有創造力的個體、積極和明智的公民;(2)根據這一願景,演繹出各學科領域要關注的10大通用能力的概念框架——讀寫(literacy)、計算(numeracy)、信息通信技術(ICT)、思維能力(thinking skills)、創造性(creativity)、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團隊合作(teamwork)、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道德倫理(ethical behaviour)、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3)將其滲透到學科領域的內容描述和成就標准中,形成分年級水平的學習序列(a continuum of learning)。[3]
反觀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可以成為一個大的方向,但作為學校課程規劃的目標,還是非常宏大和遙遠的。未來我們有待於建立國家、地方、學校各層面的課程聯結。當下學校課程建設首先要思考到這一問題,而作為研究者或政府部門在思考學校課程質量的時候,首要的標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課程的數量,而是應該考慮,這一學校的課程建設是否基於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提供了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和本校學生群體特定素養的課程。
二、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的水平劃分
筆者曾經對上海市200多份中小學的課程規劃進行分析,發現學校的課程規劃的現狀與困境。[4]近些年,基於筆者在上海市校長課程領導力項目、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中的相關課程研究,[5]在此呈現一種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結構化的思路,這種思路更清晰地展現不同學校課程建設之間的差異(這里所說的「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下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提出衡量學校課程建設品質的三個核心標准:第一,是否將課程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第二,是否能夠在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校課程框架之間建立實質性的聯結;第三,是否能夠保證每一門課程的質量以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
基於上述領域和一般能力,S校的課程目標可以描述如下。
◇他們能夠與家人、同學、教師、朋友友好交往,在與人交往中培養團隊合作的品質,能夠調整、反省、管理自己的行為,有智慧地解決日常交往中的難題。
◇他們擅於進行發散性的思考,學會運用多種信息渠道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或者製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
◇他們熱愛當下的生活,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在各種活動和體驗中發展自己的特長愛好,並能夠堅持不懈。
◇他們具有寬闊的東方、西方文化視野,能夠欣賞東方和西方藝術中的不同之美,至少掌握一門東方或西方文化的技藝。
這一課程目標之中,既包含了對學生一般能力的要求(團隊合作、創意思維、自我管理、全球意識四項通用能力),也同時涵蓋了對學生能夠在四個課程領域均有一定認知與體驗的希望。我們對每類核心能力都基於小學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界定,比如,團隊合作由如下四個指標構成:(1)能夠以口頭和書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2)明確自己在團隊中所承擔的任務,並努力完成,共同承擔責任;(3)積極傾聽他人意見,適時地利用集體的智慧;(4)有靈活性,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願意作出必要的妥協。基於這些描述,我們構建了「兒童世界探索系列課程」的五大課程群。(1)「用知識」領域的課程是一項整合校內外生活資源,貫穿學生學校、家庭生活的綜合性活動體驗課程。課程的設計以引導學生用知識為目的,以滲透團隊合作、創意思維、自我管理、全球意識為核心,以能力的提升和習得作為編制課程的體系。將學校的課程目標落實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它是在學校以往的菜單作業基礎上開發的一項嶄新的課程。(2)文化領域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對東西方文化的發展進程有一定的了解,對整個人類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的多樣性有所體驗,對漢語和英語這兩門語言的技能和背景文化有進一步的認知。(3)科學領域課程能夠開拓學生的科學視野,對科學世界有進一步的了解。掌握一些科學方法,能夠利用這些方法結合自己科學的想像進行有效的科學創造活動。(4)藝術領域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各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和方式,能夠藉助特殊的物質材料與工具,運用一定的藝術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下,進行創造性活動。(5)健康領域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身心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衛生習慣,在各種活動和體驗中發展自己的特長愛好,感受團隊合作的樂趣,最終引領學生健康生活。
S校的課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正在嘗試在每一課程領域內和教師們一起發展或精心設計一門具有典型意義的課程。統整而非碎片,保證課程的質量,回應未來社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期待,在學習經驗和辦學特色間尋求平衡,將是追求課程卓越的學校未來要走的一條關鍵課程路徑。智利詩人加布里艾拉·米斯特說:「有很多我們需要的東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卻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斷形成,他在不斷地造血,他的大腦在不斷發育。對於他,我們不能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去迎接這一挑戰便是學校的最終目的。[6]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28—329.
[2]Bernie Trilling, Charles Fadel.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Jossey-Bass; Har/Com. 2009: 48—59.
[3]夏雪梅.澳大利亞國家學業質量標準的設計與反省[J].全球教育展望,2012(5).
[4]夏雪梅.從學校課程規劃文本看上海中小學課程改革現狀[J].教育發展研究,2009(15/16).
[5]夏雪梅.新優質學校的課程可能是怎樣的[J].上海教育,2012(7).
[6]厄內斯特·波伊爾.基礎學校——個性化的社區大家庭[M]王曉平,等,譯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