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師專業發展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師專業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05 13:35:07

⑴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介紹

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小學生的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小學生的現實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克服了以往封閉、單一的課堂知識教學模式,改變了課程脫離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的狀況,注重把學生在校內生活極其需要和興趣緊密結合起來加以實施,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創造性的人格發展。。我校按照《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實驗稿)》的規定,今年秋季從三年級起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緊緊抓住機遇,統一思想,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一、理解內涵,轉變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開學,我們組織全體老師認真學習了《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徵求意見稿),使每位老師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和評價機制等,提升了教育理念。 1、目標定位。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定位在: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2、內容選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具有開放性,它強調與社會發展、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重視體驗和探究對小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及所在社區具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及課題。因此,我們結合學校地域特色和學生年齡特徵,把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當代科技教育等融為一體,本學期以「爭做合格小公民」為主題,開設了校級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在實施時,要求教師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領域的內容加以融合。 3、實施形式。我校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小組合作活動、個人獨立活動、全年級或全班集體活動。在堅持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的前提下,我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並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 4、活動評價。我們綜合實踐活動中突出了評價機制的改革,做到:強調過程、倡導多元、注重反思。我們認為,活動只是一個載體,更注重的是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而不一味地追求解決問題的結果。 二、有效組織,規范管理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新生之物」,它的實施,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因此對其進行科學規劃、精心組織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我們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實驗小組,由分管教導、骨幹教師組成。實驗組的教師真正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我們鼓勵每位教師積極參與實踐研究,探索指導學生開展活動的策略,提高指導水平。 三、嘗試體驗,升華提高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給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綜合實踐活動過程是師生相互啟迪和提升的過程,學生的內在潛力是巨大的,可挖掘的資源是無窮的。 在十月份,吳曉宏老師率先上了一節《公民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綜合實踐活動的先行課。這節課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也讓廣大老師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結構。 1、體現了主體性,激發了學習動機。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從整個活動過程來看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有了更多個性發展的空間。通過活動,他們反映自己更注意關注周圍的環境變化,對大自然的了解越來越多。 2、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交往能力。學生在活動中發現了自我的潛能,樹立了信心。尤其一些後進生,在活動中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自卑感也消失了。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彼此交流的機會多了,他們已能坦誠地面對各自的優缺點,同學間更團結友愛了。多數同學反映:能與別人合作是件愉快的事,自己能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可見,他們的交往能力提高了。 3、實驗推動了教師素質的提高。許多教師能對照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觀念有了重大轉變。教師已明顯感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指導能力應不斷提高。所以,教師間探討協作、繼續學習的氛圍逐漸形成。 我們的探索只是剛剛開始,還有許多課題又擺在我們面前,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探討解決。

⑵ 假如你是小學綜合實踐課老師,你會怎樣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一、實來踐課的業務能力更多地源體現在「巧」字上,心靈手巧的巧。
二、無論什的渠道,多接觸企業的技工、農業技術員等所謂藍領。你會發現他們的思路與師范畢業的,有很大的不同。
三、如果把這些「巧思」,轉化成學生的能力,是你下功夫的地方,也就是學生技能的形成。
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沒有太多的捷徑。少走彎路就是高手了。
祝你心想事成!

⑶ 小學綜合實踐教師主要教什麼

我們這里開發的有校本課程,每個年級有一個主題,以動手製作、科學實驗有關,網上也可以找到有趣的課程,一周一節。沒有考試。

⑷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怎樣的教師

綜合實踐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的界限,加強學習與社會的溝通。該課程把活動、知識統合成一個整體,既保證了體系內部各學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強了教學與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全新的觀念與視野,具全面的知識、技術與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一門新的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直接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綜合性,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綜合性都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素質,對音、體、美、自然等各學科的教學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教師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怎樣的教師才能實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使這門課程具有使用價值,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呢?我覺得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課程觀。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範式轉換。這種轉換首先表現為課程概念的轉變。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課程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意即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派納總結說: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為,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望。課程不只是我們勞作的場所,也是我們勞作的成果,在轉變我們的同時也轉變自身。 其次,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正如多爾在《後現代課程觀》中的思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課程轉向引起了傳統課程理念的深刻變革。它將學習者置於課程的中心並將個體意識的提升作為追求的目標,充分確立起個體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教學觀念有無超前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這個教師有無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研觀,在新的教育觀指引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為他們學習終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育實踐、教育改革的先導。面對全新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教師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課改中一再強調以學生為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尤為適用。教師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生自治原則,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學;尤其要摒棄師道尊嚴,在適當需要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與孩子交談。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的確,教師應盡量沖淡權威觀念,重新樹立學生本位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助學、導學、啟學、撥學、促學,教師的指導策略和組織策略,都只服務於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宗旨,教師不得不又充當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開發教學資源。教師們要在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師知識。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桶水又有別於普通的水,它的營養含量更為豐富、復雜。由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打破了書本知識范疇,從而擴延到生活實際,突破學科限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有較強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還要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已經不只是單純負責上課了,現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強調。他不再是單一的講課者角色,而是多種新角色集於一身,以便在課程實施中游刃有餘。 2、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這是新課程實施之關鍵。每個教師都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教師基本功要扎實,同時接受一切有利於自己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它可以通過進修、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總之,教師都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來配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實施。 四、激活教學方法。 現在的教育愈來愈追求師生的平等性,教師的引導性,課堂的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範式轉型。傳統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把豐富的教學簡單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在綜合實踐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教學範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著教學消除師生作為知識權威與無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徵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意味著教師擺脫專業個人主義的桎梏,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協同教學;意味著知識不再作為永恆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為探究的資本和創生意義的材料接受質疑和拷問。 可見,教學範式的轉型還教學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活的詩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最終彌合了人與教學之間的斷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生命完整價值、學生個體差異、主體精神,將課堂融於生活、回歸生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從研究中展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它是向學生學習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呈現出開放學習態勢,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相應被激活,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原則,靈活採用教學方法去教學。如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必要時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課堂轉入社會、自然之中,教師唯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可見,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課堂的需要,順勢激活教學方法,再也不能一塵不變了。 五、提高教師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教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帶著創新意識去發展自身能力,適應課程實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設計教學法案、搞科研活動、處理信息等過程中。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所提及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交叉,這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生活教育再度被強調,教師的能力要不斷更新。 現在的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引導者角色外,還擔任著教科研角色,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所趨,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新型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敘事研究之類都是對完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的開發歷程;而學習成為在教學交往中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遺體化,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堂。 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一次蛻變。小學綜合實踐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並對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只爭朝夕勇於探索的精神,把各門課程糅合在一起,及時地充電,那樣我們就一定能適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需要,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

⑸ 如何成為合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老師

綜合實踐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的界限,加強學習與社會的溝通。該課程把活動、知識統合成一個整體,既保證了體系內部各學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強了教學與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全新的觀念與視野,具全面的知識、技術與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一門新的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直接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綜合性,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綜合性都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素質,對音、體、美、自然等各學科的教學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教師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怎樣的教師才能實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使這門課程具有使用價值,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呢?我覺得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課程觀。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範式轉換。這種轉換首先表現為課程概念的轉變。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課程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意即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派納總結說: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為,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望。課程不只是我們勞作的場所,也是我們勞作的成果,在轉變我們的同時也轉變自身。
其次,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正如多爾在《後現代課程觀》中的思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課程轉向引起了傳統課程理念的深刻變革。它將學習者置於課程的中心並將個體意識的提升作為追求的目標,充分確立起個體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教學觀念有無超前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這個教師有無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研觀,在新的教育觀指引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為他們學習終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育實踐、教育改革的先導。面對全新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教師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課改中一再強調以學生為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尤為適用。教師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生自治原則,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學;尤其要摒棄師道尊嚴,在適當需要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與孩子交談。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的確,教師應盡量沖淡權威觀念,重新樹立學生本位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助學、導學、啟學、撥學、促學,教師的指導策略和組織策略,都只服務於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宗旨,教師不得不又充當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開發教學資源。教師們要在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師知識。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桶水又有別於普通的水,它的營養含量更為豐富、復雜。由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打破了書本知識范疇,從而擴延到生活實際,突破學科限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有較強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還要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已經不只是單純負責上課了,現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強調。他不再是單一的講課者角色,而是多種新角色集於一身,以便在課程實施中游刃有餘。
2、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這是新課程實施之關鍵。每個教師都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教師基本功要扎實,同時接受一切有利於自己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它可以通過進修、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總之,教師都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來配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實施。
四、激活教學方法。
現在的教育愈來愈追求師生的平等性,教師的引導性,課堂的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範式轉型。傳統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把豐富的教學簡單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在綜合實踐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教學範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著教學消除師生作為知識權威與無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徵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意味著教師擺脫專業個人主義的桎梏,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協同教學;意味著知識不再作為永恆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為探究的資本和創生意義的材料接受質疑和拷問。
可見,教學範式的轉型還教學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活的詩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最終彌合了人與教學之間的斷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生命完整價值、學生個體差異、主體精神,將課堂融於生活、回歸生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從研究中展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它是向學生學習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呈現出開放學習態勢,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相應被激活,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原則,靈活採用教學方法去教學。如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必要時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課堂轉入社會、自然之中,教師唯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可見,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課堂的需要,順勢激活教學方法,再也不能一塵不變了。
五、提高教師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教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帶著創新意識去發展自身能力,適應課程實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設計教學法案、搞科研活動、處理信息等過程中。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所提及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交叉,這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生活教育再度被強調,教師的能力要不斷更新。
現在的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引導者角色外,還擔任著教科研角色,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所趨,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新型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敘事研究之類都是對完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的開發歷程;而學習成為在教學交往中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遺體化,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堂。
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一次蛻變。小學綜合實踐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並對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只爭朝夕勇於探索的精神,把各門課程糅合在一起,及時地充電,那樣我們就一定能適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需要,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

⑹ 如何促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現行教材知識面偏窄難,專業性強,知識老化陳舊,學科之間缺乏聯系,難與時代相切合。回考試注重記憶和理答解,缺乏問題、思辨和創新意識。因此學生一畢業就失業,難以融入社會,模仿和理解能力強,而創新能力不足。閱讀知識產權出版社《反義連文》一書,能夠有效地彌補課堂缺陷,把學生培養網路全書式綜合型人才,具備和擁有逆向、辯證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新型社會人才。
反義詞是語言現象,它的本質是自然辯證關系在人類思想或語言中的具體表現,是人類對自然辯證關系的總結和提煉。它是各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或范疇),只不過各門學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而已。因此,掌握更多的反義詞,有助於學生學習各門學科,拓寬思路思想,進行全面而系統地學習教程和思考問題,有助於教師專業和其它領域全面發展。

⑺ 談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如何實現自身專業成長 (結合實際)

現在各地都在進行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我個人認為專業發展要靠教師自身,根據所教孩內子的容特點,結合理論去研究去探討才會有明顯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理論和一味地追求實際操作,沒有理論的根本很難從根本上讓我們自身成長,單就實際操作能力培養自己,也只是單方面的,所以要想發展好自身專業成長,書中的理論必不可少,再結合實際去解決一些問題的能力,兩個相輔相成效果會更好!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⑻ 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師要具備哪些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課是數學教材中每個單元結束後安排的一個內容,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內實踐能力,使所學知容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要對本教材知識的掌握與知識承上啟下的了解,在實踐活動中教者如何安排好活動的組織、活動的時間、活動的安全、活動的注意事項。所以一個師范院校出來的小學教師不缺專業知識,重點就是業務能力:組織能力、操作能力、引導能力和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