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標准中使用了

新課程標准中使用了

發布時間: 2021-02-05 14:11:03

A. 新課程標准中的四能指什麼

四能指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B.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中採用什麼形式開展探究活動應避免哪些錯誤

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的是關注教師傳遞知識的藝術,往往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新的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為自己完成老師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更不是教師教學中的道具。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不僅要幫助學生儲備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體驗發現、發明直至創造的感受,調動學生探索研究未知領域的強烈願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以及預見未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把教學活動的重點從教師傳授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只有教師在每一節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發展、提高。1、學習的內容應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學習者此時此刻的知識、能力准備,是能夠引起他們直接需要與強烈興趣的內容,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內容是否恰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基礎。2、課堂教學過程應是符合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生成發育過程。關注點應在學生的參與度上,放在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與自覺程度上。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看教師是否能隨時因人因事而靈活調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張弛有度、融嚴肅活潑於一體?3、高效學習的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應是老師怎麼講解,而應是學生怎麼活動。4、高效學習,要有效益意識。要提倡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條件下實現學生發展,做到「低投入,高產出」,嚴禁加時、加課、拖堂現象。同時要關注是否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意願,能否啟動更深入、更廣泛的學習活動。新課程的實施,確實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如何在課堂上全面地落實新課程所闡釋的基本理念,許多教師還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為了「趕時髦、走形式」,造成課堂教學中無效的教學。1、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活動本身是對的,但不僅要看學生有沒有動起來,還要看干什麼?更要想為什麼要動?是否有為合作而合作的傾向?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不能作為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的手段,更不能只是為了展示其教學思想先進的外衣,而應成為發展學生合作意識、合作素養的一種載體,一個過程,更應以課堂文化的形式體現於師生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現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鍾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這種流於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無效的、被動的合作學習,根本達不到實際的教學效果。2、過分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新課程的實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面貌一新,教學情境的運用就是其中的一個亮點。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我們的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一上公開課就非得創設一個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過分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也是不利的。3、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新課程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活」起來了,但現實中我們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於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於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里。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這樣「熱鬧」的課堂教學是少有成效的。4、過分強調「探究學習」。實際上,在知識的學習中,有些東西可以探究,但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探究的。提倡探究學習,並不是每節課都要來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都要進行探究,它並不排斥探究性學習以外的學習方式,它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來說的,但並不意味著從此就不要接受學習了。接受學習對知識的積累是重要的,只不過以前過分強調了接受,而對學生的探究精神不夠重視,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也是值得提倡的。策略一:創設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學生對學習興趣與慾望,是支持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的積極情感與態度的表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課堂上我們盡量要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當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時,他們才會積極地投人數學學習活動,探究學習內容的真諦,體驗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慾望,主要來自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的現象或數學問題,也能在獲得學習的成功之後產生。策略二:組織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探究活動。《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索相關內容,去發現相應的數學規律或者結論。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數學內容、數學思想,發現數學的結論和方法。教師絕對不能完全「退居二線」,學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動流於形式,成為點綴,致使大多數學生雲里霧里,不知所雲。策略三:要有恰當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學習,還應當注重開展恰當有效的活動。活動需要通過學生的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感悟學科思想與方法。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的數學活動不十分有效,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學科味」,甚至把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有時過分追求「觀賞價值」,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的安排小組學習,顯而易見的結論要求學生實踐、驗證,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似乎沒有討論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組就沒有「合作」,沒有實踐、驗證就不會「發現」……學生活動要達到我們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選擇恰當有效的形式來組織和。策略四:讓學科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若能將教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才是活動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學生懂得為什麼要學習,怎樣用,從而萌發應用意識,進而真正喜愛學習。教學大綱指出:「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逐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興趣、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所謂把學科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策略五:適時適度的評價方式。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引進「質的評價」的方法,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因此,作為我們教師們應盡量做到:在學生發言時,不作傾向性評價,但在總結時應作點評,面對學生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理解,教師要有具體的意見,鮮明的觀點,准確的答案。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賞識學生,不斷地喚醒、鼓舞、激勵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尤其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當然,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來,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評價方式才是恰當有效的,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策略六:從數學層面理解、掌握問題的本質。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要有「學科味」,應該成為讓學生經歷變化的過程,努力引導學生用學科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從學科層面上來體驗、認識所學的內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現在有一些課似乎是學生活動了、問題解決了,但學生的認識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經驗的層面上,缺乏高層面的思考、認識和提升,制約了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讓學生從高層面上來理解問題的本質,形成新的認識,獲得學科思想與方法,在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愛學;要善於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C. 新課程標准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哪些些建議

以語文為例

我認為在新的課程標准之下,開發「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改變單純的教材學習,把教材作為學習的藍本。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對教材的處理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二、改變封閉的教學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具有廣闊的延伸、創造空間,在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思想指引下,要引導學生針對課文特點,採取不同方式(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等),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這些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可以是課文的有關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個體經驗,也可以是學生的豐富想像等等。三、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

D. 如何理解新課程標准中的四個基本理念

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1、課程的價值是多元的,多種價值的融合,特別是人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融合,將是課程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在新課程的價值取向上,對我們影響較大的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課程的價值在於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這種融合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盡管我們歷來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但是在如何處理好「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人的價值」這三種基本價值的關繫上卻是經歷過曲折的,即使是現在.
2、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這是課程價值取向定位問題.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繫上,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具體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3、面向每一位學生.基礎教育是國民的奠基工程,面臨的任務既要瞄準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培養人才和合格的建設者.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4、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把學生僅僅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素質教育所關心的是整個的人,而不只是作為產品的人,是富有創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質生產的生活.學生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全面、和諧的發展.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達到了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實現了在促進人的發展目標上的融合.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