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作業評價研究階段總結
㈠ 怎樣布置小學英語作業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
「課題中途總結書面報告」是教科規劃辦為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督內促課題組認真按計劃開展容扎實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為了發現問題,組織交流學習和指導下階段研究工作所採取的一項常規管理措施。作為課題研究的實施者的我們寫好這份階段總結報告既可以及時地梳理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收獲或失誤,又可以為接下來的正式結題打好基礎。課題階段小結到底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一、標題:某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三、介紹一段時間以來開展課題研究的「工作」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1、階段研究任務(一般來說,原課題方案中有預設的)2、本課題研究的重點難點3、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4、階段研究活動(為完成這個任務你具體開展了哪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對這些工作情況應進行梳理和歸納,不能泛泛而談。)5、階段研究成效、成果(這也是課題小結中需要重點介紹的內容,即通過研究達到了哪些目標,取得了哪些成效和成果)6、探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7、課題下階段研究重點及預期成果(1)研究任務(2)研究重點(3)預期成果。
㈡ 如何設計課堂小練筆小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專,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屬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㈢ 論文:關於小學生作業評價的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評價是小學數學學習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直接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評什麼,怎麼評,事關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效果,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數學作業呈現給我們的一直是單純的紅批白字,多年來好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家長都早已習慣於這樣的形式,細細看,顯得無情、冷漠。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由此產生了畏懼感,缺少熱情,許多學生的學習激情無法調動。
提及數學作業的評價人們除了以「√」和「×」來判斷學生所獲取知識的對錯,再就是以分數或以等第來衡量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過分強調數學課程甄別,忽視改進與激勵;過分關注對數學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過於注重學生成績,忽視數學學習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作業評價方式、工具單一,忽視數學綜合素質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過於注重量化評價,缺少體現新的評價思想和觀念的新方法,評價主體單一,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價值。
縱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課程評價改革呈現出如下特點:⑴更加強化質性評價評定,這種質性評價,並不是量化評定的簡單否棄,它從本質上並不排斥量化評價。⑵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強調評定不是為了給學生在群體中確定所處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⑶精確評價與模糊評價相結合,不忽視從整體上作出的感受性評價。⑷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等等。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對於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即發展性評價,這些都體現了當前課程評價最新發展的趨勢與最先進的評價思想。我們試圖通過對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案例研究,對數學作業評價的現象事實與案例進行總結提煉,抽象概括,系統探索,對學生數學作業進行全面的發展性評價。構建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運作範式,推動小學數學教研的不斷深化,同時也以此催促我區數學教師走向成熟,全面推進小學素質化教育進程。
二、理論依據
1、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應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幫學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評價中受到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就會心情開朗,充滿陽光,受到批評、懲罰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習更加困難。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志、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評價的永恆追求。數學作業評價要科學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多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
2、建構主義評價觀:以知識的建構為評價標准,重視對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而不是結果的評價。
3、多元化智力學說的評價觀:每個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測量的」;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是多元智力之間不同的組合而導致的,每一個都有其潛在的潛能。
4、遵循「微格教學」原理,以案例研究為主要手段,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三、理論假設和研究目標
1、力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老師們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促進數學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快評價方式的轉變,達到推動學校數學教學改革,提高數學教師群體水平的目的。
2、積累作業評價案例,提煉升華成功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探索出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實施的策略及方法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四、研究內容
1、作業評價主體互動化。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主體的弊端,作業評價要實施多主體評價,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這樣評價才顯得和諧、民主。
2、作業評價內容多元化。作業評價要克服了對全體學生實施「一刀裁」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在呈現評價結果時,為了能夠使評價公平、公正、合理,要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結果的呈現要把定性與定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定性描述為主的方式,定量評價可採用等級制的方式)。
評價時盡量採用鼓勵性的語言,以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就能獲得公正、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業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和「淘汰」,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學生充分的修正錯誤的機會,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轉變與發展。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為研究模式,力圖在嘗試中研究,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獻資料法:廣泛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並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數學學習發展性評價的先進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論指導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學生數學作業案例研究,教師「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邀請專家與我們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導及時調整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行動的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六、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一)准備階段(2006年11月-1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2、組織研究人員進行有關培訓。 3、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現狀調查與分析。
(二)實施階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探索嘗試有效的作業評價途徑和方式 。 2、反思、完善評價措施。 3、積累資料,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三)結題階段(2008年11月-12月)
1、資料整理、分析。 2、撰寫實驗報告 。 3、申請成果驗收。
七、成果呈現形式
1、調查報告、階段性研究報告、總結報告。 2、案例集、論文集。 3、學生作業展。
八、課題的管理:(略)
㈣ 如何有效批改小學數學作業課題階段總結
您好,可以安排教育部「十三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主課題,網上可查,可以全包,掛名等,希望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㈤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材料小結 包括哪些方面
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宗旨,廣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學方法,在重新審回視課堂教學現答狀,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科學借鑒、實踐比較、注重創新,形成適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建立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一套較為系統的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有效教學評價體系。
㈥ 《小學輕松作文研宄》課題第一階段性小結
一. 思想方面:
本人始終自覺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如:上下班的作息制度、學習制度、零星假制度、辦公室制度及其他各項政治活動等。
當前教育教學的形勢相當迫人,何況我們這種年齡段的老師教育教學觀念比較陳舊,要適應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只有自己自覺加強學習十六大文件和新課程的標准。努力學習、改變觀念、提高意識、不斷充實新的教學理念。所以本人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做到認真筆記,同時及時記錄自己的點滴體會,做到虛心象他人學習,拜他人為師,取人之專,給自己的不足充電,做到教到老學到老。
本學期,我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我丈夫因患嚴重的腰間盤突出,醫生要求動手術,於是我託人在10月26日星期日去住院。10月30日動手術這天我也不在他身邊,在親情和工作面前我選擇了後項,因當時我剛新接班,又在代王霞老師的婚假課。如果我一請假要直接影響到兩個班的數學課。丈夫住院的10多天里,我只能起早摸黑,每天4點起床,晚上10點後睡覺,沒有請一天假。出院以後,醫生一再囑咐丈夫要卧床靜養,我白天只能請人照顧他,仍然堅守教學崗位。丈夫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本學期只有我自己看病請了一個半小時假,這事情給高校長知道後,他多次跟我說:「郭老師我們學校對不起你。」我激動的熱淚盈眶,感覺到領導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工作中,我顧全大局,服從分配。本學期請假老師特別多,本人主動樂意幫助學校解決代課問題,一學期共代課40餘節數學課。受到教導處領導的好評。
本學期剛接手四(1)班的教學,任副班主任。該班前面由於種種原因代課多,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有直接的影響。沈華同學老是逃學,於是我接班後我就下決心用自己的工作熱情、用關心愛護、用責任心去感化他們。首先,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特別生,以鼓勵為主,不「狂轟亂炸」的批評,對每位學困生連續幾個晚上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商討如何幫助他們改變學習態度,想方設法激勵他們努力學習,不懂大膽提問,力爭進步。憑自己的工作經驗,主動積極配合班主任如何加強管理搞好班集體工作,給了一定的建議,半個學期過去了,班級情況明顯的改善了。
本人習慣於每天抓住師生午餐午修時間,與學生溝通情感,從中彼此增進更多的了解,利用這時間又能及時給學困生輔導,彌補當天學習中的不足。這樣大半學期下來,學生自然的和我親近了,喜歡我了。工作中我任勞任怨,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如暑假裡沒有電扇的情況下幫助學校整理圖書5天,身上到處是蚊蟲叮咬,直到中暑為止。又如辦公室清潔工作,每天主動清掃、整理,保持整潔,還時常提醒年輕老師競爭創文明整潔的最佳辦公室。所以我們辦公室團結、協助的氣氛很濃,辦公室的檢查受到領導的好評。
二. 工作方面:
本人在工作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講究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認真鑽研教材。做到平時超周備課。課前做好充分准備,決不上無備課之課。經常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上課,教導處在檢查備課及作業的抽查中都有很好的評價。
雖然是副班主任,但我也不放過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特別是特別生。如朱鶴立同學品行與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極差,上課會自己離開座位或教室,直接影響全班學習,老師們基本都知道他,為幫他改變習慣,我攪盡腦汁用自己的愛去教育他,引導他。因他是單親家庭,在他的生日那天我買了2支鉛筆、2支圓珠筆、4本本子、1副三角尺等學慣用品當著同學的面送給他,鼓勵他,讓他看到成績勇敢面對自己的缺點,積極努力改正。在一次交談中他很天真的不假思索的說:「郭老師,我喜歡你。我一定會好好改正缺點的,請你相信我。」我從中感受了學生愛其師才會信其道的道理。朱鶴立同學果真現在進步了。現在上課從來沒有離開過座位,還積極動腦舉手發言,對思維題有了興趣。數學作業從原來強迫做轉變到了能自覺喜歡做了。如有時犯了錯誤。我理解原諒他,再鼓勵他勇敢改正缺點才是好隊員等方法激勵他,督使他進步。看到學生的進步,做老師的甭提多開心了。
對於學困生象施敏傑、陳娟、王剛等同學因基礎差,思維能力欠缺。家長又缺少學習上的指導。我就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不厭其煩給他們輔導、補課,做到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憑我自己教育學困生的經驗,用愛心、誠心去關懷他們,只要有一絲希望我都以鼓勵為主,及時表揚,督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力盡全力爭上游。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如徐安鋒、陳一新等同學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大膽積極的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的海洋,讓他們先開始,鼓勵他們成績是靠自己努力和汗水獲得的,從中知道知識是無邊無頂峰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書寫格式端正,保持本面整潔,對作業的批改,我作到批改訂正不過夜,在校作業的抽查中,我得到了教導處的好評。
本學期雖然圖書室沒有正式開
㈦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研究課期階段性小結
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自然科學。要學好科學課,就必須多觀察、多實踐、多思考。但是如果學生對學習科學課沒有興趣,那就談不上怎樣去觀察、實踐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就應考慮採用何種方式、何種手段激活課堂氣氛,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創新欲,對學習科學產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熟練的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達到教學的目的。為此,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設置懸念,誘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設置挑戰性場景,給學生留下探究性懸念,可以有效的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的設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能與學社已有的經驗產生沖突,或是學生之間產生爭議,學生有了好奇心就可以更好的參與,積極的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視情況提出挑戰性問題,適當提出一些超越薛神醫有經驗水平的問題,讓學生的發展性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如:我在教《馬鈴薯在水中的沉與浮》這課時,我一走進教室,就擺出了早就准備好的演示儀器和材料。然後對同學們講:今天,我給大家表演個小魔術,好嗎?你們想看嗎?同學們的求知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啦!齊聲答道:想看。接著,我邊操作便發問,你們看看,兩個水槽得水是不是一樣的?生答:是一樣的。(因為甲水槽底部的鹽是平鋪的,而且,學生看水槽時,略微仰視,所以看不出兩樣 )看看這兩個馬鈴薯一樣嗎?生答:也是一樣的。現在,我要用這根魔棒把躺在甲水槽底部睡大覺的馬鈴薯請起來,讓他浮上水面,你們信嗎?有的答:信。有的答:不信。我用玻璃棒攪動甲水槽中得水,直到馬鈴薯浮到水面。同學們一下子被這一現象驚呆了。誰能把乙水槽里睡覺的馬鈴薯也請起來呢?上來一個同學,他用玻璃棒攪動水槽里的水,左攪右攪,馬鈴薯總是不浮到水面上來,攪得同學泄氣了,看的同學也愣住了。突然一個同學舉起手來,大聲問道:老師,是不是您在水中做了甚麼手腳?這真是一語打破沉靜,一場探索馬鈴薯在水中沉浮實驗,就這樣開始了,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得出了結論。 二、創設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置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 又如在《導體和絕緣體》一課教學中,教師先出示一電路板,緊接著設問有什麼方法使小燈泡亮,蜂鳴器變響 ?學生答:合上開關。進一步追問假如把電路開關斷開,有沒有辦法在不合開關的情況下,也能使燈泡變亮?學生即答:用一金屬接在開關兩端,就能使小燈泡變亮。這時教師請他們試試,並讓他們說說,是什麼物體使小燈泡變亮起來的,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巧設懸念,創設新情境,使學生把原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在這種新情境中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動手操作,通過觀察小燈泡亮與不亮來證明該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三、利用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游戲符合兒童的特點,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更喜愛游戲活動。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常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兒童發展體力、智力、交際能力和感情等,在科學教學中適當應用游戲形式進行教學,學生是十分歡迎的。在游戲活動中,他們不會感到有沉重的負擔,始終沉浸在歡樂愉快的情趣之中。而在不知不覺之中獲得了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教學《日食和月食》這節課時,考慮到學生雖然能聽懂但卻難以真正掌握,為了使教學更加形象具體,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游戲表演:將開著的燈光當太陽,讓一個學生舉著小球當月亮,另一個學生站著不動以頭當地球。然後讓舉著小球的學生在燈泡與另一個學生之間轉,當燈光、小球、與另一個學生的臉在同一直線上時,另一個學生說他看不見太陽。其它學生也從陰影中看到了這一點。通過游戲。學生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識,感到學習是一種輕松,充滿樂趣的事。從而對科學這門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再如在教《怎樣認出它們》一課時,在學習了用摸的方法認識東西之後,設計一個摸袋子游戲,給每個小組准備一個牛皮紙袋,裡面裝有鉛筆、橡皮、糖、小刀、硬幣、花生等東西,要求學生不準看,只能用手伸進去摸,比一比誰摸出的東西最多,最後把東西倒出來看,究竟摸對多少,摸對了的學生開心得不得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不但能增長學生的知識,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記憶、注意和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加深了對科學的理解,在學中玩,玩中學,學得有勁,玩得開心,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動手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在科學課中,許多重要的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同時,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階段,好動是他們的特點,他們看到新奇的東西,有時不滿足於看到它的外表,希望拆看來探索它的內部構造。在科學教學中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同時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動手一做。。科學實驗形象生動,本身帶有很強的趣味性,因此,學生對動手實驗往往比聽教師講課感興趣得多,所以幾乎所有學生在上課時總是盼望做實驗。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磁鐵的磁性》一課時,教師對學生說:這堂課我們來『玩』磁鐵,在『玩』的過程中要開動腦筋,發現磁鐵的奧秘,看哪一位同學發現得最多。然後分組實驗,可以相互討論。課堂的氣氛立即活躍起來,他們會拿著各種各樣的磁鐵,這里摸摸,那裡碰碰,甚至可以拿著磁鐵離座位去碰碰門、窗、黑板等。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做小結:你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並讓學生演示給同學們看。讓沒有發現磁鐵這種性質的學生模仿剛才同學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這個『玩』的過程就是學生的實驗的過程,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本課的認知目標要求。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只起了架橋鋪路和引導啟發的作用,學生自己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又如在教學《水》一課時,學生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知道了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時教師拿出課前准備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鹽水、醬油、醋等幾種液體,讓他們自己設計出鑒別水的實驗方案,學生人人動手、動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家研究討論的結果,認為先看、再聞、最後嘗味道,才是最合適的程序。這樣,學生不但對水是什麼樣的液體認識得很清楚,並且掌握了鑒別水的方法。事物本身不包含興趣,興趣產生與我們自身。有些事物看起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我們去接觸它,深入下去,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有些事物經過實踐,興趣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 總之,靈活的課堂教學手段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創設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它還能有效地把學生帶入所學的環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了學習,學會了探索,從而獲得出乎意料的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