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程目標
A. 如何讓小學英語教學目標明確而恰當
張金秀(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一、教學目標的定義及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
從教學目標的層次來看,教學目標可分為宏觀(即學校教育目標)、中觀(課程目標)及微觀(單元或課時目標)三個層次。對廣大教師而言,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微觀教學目標,即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表述。從國際教育研究領域來看 , 教學目標可分為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三類。我國在教學目標研究和實踐方面深受美國著名課程學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標模式影響, 歷來以行為目標為主。在行為目標體系下,微觀教學目標被定義為「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以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後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 ?」或者「教學之後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導學,即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導教,確定教師的教學步驟、環節及教學活動,減少教學的隨意性;以及導評價,即目標為評價提供標准和依據。
二、實踐中教學目標表述和制定方面出現的可喜變化
(一)目標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往往是諸如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或者是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這樣一些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的語句,在新課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學目標的表述主體轉變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描述,如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 do …」這樣的轉變體現了教師教學中心的轉移,即從關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後面的教學過程設計和評價設計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二)目標維度由雙基轉為多維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重視雙基,目標確定和表述只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尤其重視語言知識目標中的詞彙和語法目標,結果導致學生機械記憶大量詞彙和語法規則,卻無法再真實情境下運用。進入新課程以來,三維目標框架或英語學科餅圖目標框架進入英語教師的視野,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師生互動更有意義,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重視和發展。
(三)行為動詞由抽象轉為具體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常常使用「掌握」、「了解」這些籠統而抽象的動詞,使教師很難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影響下,教師們開始用具體、可檢測、多層次的行為動詞來表述目標,如「學生能夠聽讀、認讀、說出以下詞彙」,「學生能夠運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徵和性格特點」等。在這些具體的行為動詞的指引下,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監控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以及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上三個方面是實施新課程以來英語教學目標方面呈現的可喜變化。這些變化在幫助教師落實新課程理念,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發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教學目標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困惑,急需課程專家和教師培訓者的重視和指導。
二、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分析解決
(一)教師們的教學目標意識亟待增強
教師的教學目標意識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視程度。教學目標起著導學、導教、導評價的作用(孫鳴,2004 ),因此教師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根據學生的現場生成診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並根據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究其根本,這種意識背後的理念其實是希望教師們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要重點考慮「教什麼」、以及「教得怎樣」,學生「學什麼」、以及「學得怎樣」的問題,對教師把握教材和學情的能力、課堂駕控能力等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師們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往往直接根據教材內容進入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最後才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們更加關心的也是如何按計劃實施自己預設的各個教學環節和活動,所以不管學生學得怎樣,都要按照教學進度進行。如果我們對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來的教師意識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秉承的理念是重點考慮「怎樣教」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們往往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直接等同於教學目標,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意識。
從教學設計的操作序列出發,即學生需求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案的確定和學習效果評價方案的確定(張金秀,2008 ),「教什麼」是比「怎樣教」更加上位的概念。只有確定了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過程是為目標服務,才能保證高效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們首先需要增強教學目標意識。
(二)三維還是五維——目標的維度框架應該體現學科特色
國家關於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英語學科課程專家根據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特點,將三維目標細化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項,以餅圖形式呈現在《英語課程標准》中(教育部,2001)。兩種目標體系的並存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困惑,在設計目標時是依據三維還是依據五個板塊?教師們往往聽從學校或教參的意見。於是各學校依據自己的理解為教師們規定了教學目標的表述維度,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 / 德育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則更為簡單地要求英語教師從知識、能力、其他(對「其他」學校的解釋是有就寫,沒有就不寫)來設計教學目標。在這些紛繁多樣的教學目標維度框架面前,教師們很難判斷,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標的動力和方向,索性人雲亦雲,學校讓怎麼寫就怎麼寫。僵硬、死板的教學目標失去了對教學的指導性,目標與過程分離,如有教師對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所確定和表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夠藉助圖片讀懂故事,分角色朗讀故事。
2. 能夠正確聽出、說出、理解並認讀故事中相關詞彙、句型、月份(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季節( spring, autumn ),以及詢問及回答生日的表達法。
3. 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據圖片和主要詞彙的提示對故事進行簡單復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謎語、師生對話、回答問題、圖片排序、填寫信息卡、true or false 、圖文匹配、帶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動,從整體至部分理解、學習故事。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故事學習的快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引導學生要關愛朋友和家人。
從這個教學目標來看,簡單套用三維框架並不適合英語學科,因為其中的過程方法目標 常常會被 老師們理解為教學過程,同時該框架遺漏了英語學科重要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最後落實的還是只有知識和技能目標。
改進策略:
要遵循學科特點,統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表述的維度框架,即按照英語課程標准要求的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進行確定和表述。這與三維目標框架並不矛盾,筆者認為,英語學科教學目標的五個板塊並不是五維目標,而是根據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科特色對三維目標的細化,如將過程方法目標細化為學習策略目標,將文化意識從知識技能目標中分化出來凸顯和強調,為教師教學目標設計提供了更為具體和符合學科特色的操作框架。當然,由於小學英語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並不要求每節課同時具備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價值,但教師還是要根據這一框架盡可能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目標價值,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和高效。根據這一框架,筆者為上述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第一課時的教學 案例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語言技能目標:學生能夠聽懂關於生日話題的小故事,並能夠分角色表演故事;
語言知識目標:學生能夠初步綜合運用關於季節、月份的詞彙( spring, autumn, summer,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以及詢問和回答生日日期和年齡的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進行相互交流。
學習策略目標:學生能夠學會利用網狀圖記憶關於季節和月份的詞彙。
文化意識目標:學生能夠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禮物要當時打開看並致謝。
情感態度目標:學生能夠了解其他同學的生日日期,並在其生日到來時給予英文祝福。
從上述目標表述來看,小學英語教學中最核心的目標還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目標,其他三項目標是輔助性目標,但它們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更為豐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課堂教學中也十分重要。
三、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應遵循的依據問題
框架確定後,教師們面臨的問題便是對教學目標中內容的准確把握和合理確定。下面筆者將結合英語課程標准和案例,提出幾條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以幫助教師們進一步明確思路。
(一)要以單元為長度分析教材,確定基於單元的課時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小學英語教材都是以單元為主線設計的,基於對小學生認知特點的考慮,單元中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簡單,如一個小故事,一段小對話,或甚至幾個單詞。但教材編寫者是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編寫這些教學內容的,意圖在整體把握下強調單個課時的不同重點。然而教師們在分析教材時,往往只關注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並圍繞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孤立地進行教學,認為單個課時教學目標的簡單疊加就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這樣的目標定位會導致教學情境單一,師生的教學枯燥乏味。如筆者聽過的下面一節課。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 Unit 10 What color is it? 中第二課時的詞彙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顏色卡片和物品卡片組織學生以各種形式操練 red, blue 等 16 個顏色詞,以及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的單個句型。在課後與教師交流時,教師說自己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能夠說出 16 個顏色詞,以及能夠運用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句型問答關於顏色的語句。但筆者翻閱教材,發現本單元出現的句型還有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以及 How many … are there? There are … 的句型,以及諸如 butterfly ,bear 等的動物單詞。筆者於是問任課教師,為什麼不同時操練一下這些句型和單詞呢?教師說這些句型和單詞上節課就學過了。於是筆者又找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各兩名學生做了簡單的問答,結果只有優等生能夠聽懂問句並進行回答,其中「they」和「there are」還用得不熟,而中等生和學困生都需要筆者將問句翻譯成中文。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學過了」一定不意味著學生就「學會了」。也就是說教學目標不是靠單節課就能夠實現的,而應該是在單元內、甚至學期和學年內不斷滾動和復現,螺旋上升從而形成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要「用 70% 的舊知滾動 30% 的新知」(李靜純,2001 )。根據這一原則,教師在考慮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時,要做單元整體分析,同時考慮新舊教學目標的聯系,盡可能復現舊的教學目標,同時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而不是僅僅圍繞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二)要基於學生已有水平確定恰當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首先要體現的是學生學習前後知識與技能的變化。因此,除教材之外,學情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另一個重要依據。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對照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把握學生在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後根據學情調整教材教學目標,制定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實現外語教學上的「 i+1 」原則。
在這方面,理想的狀況是教材上的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已有水平,教師只需對教材目標稍作調整就可以進行教學了。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各地區小學英語開設狀況各異,有三年級起點,也有一年級起點的,導致教材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有的學校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而中高年級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級起點的教材,導致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明顯低於學生的已有水平。再加上現階段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視,普遍給孩子報社會上的英語輔導班,也導致孩子們的水平高於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水平。如下面這個教學案例(岳蔚,2005 ):
在教PEP教材( Book 2, Unit 4 )中關於動物那一課時,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聽、說、認、讀單詞 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學生能夠聽懂會做 Act like a dog/monkey … , 同時鞏固所學單詞。整節課的教學氣氛熱烈,笑聲不斷,師生互動頻繁,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課後調研中,一組數據引起了聽課者的注意,全班 54 位同學中,對新授內容課前就已經掌握的有 47 人,課後掌握的有 52 人。也就是說,一節 40 分鍾的課,只實現了 5 位同學的語言進步和發展,大部分同學只是將已會的知識技能又溫習了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類似這樣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教育基礎較好、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還是較為常見的。比如筆者最近參加過的某區評優課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夠,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普遍低於學生的發展需求。
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通過對三至四名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已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並根據其水平拓展或降低教材教學目標。如上述案例中,基於學生的已有水平,語言知識目標還可以增加 toy 這個詞,以及兩到三個動物詞彙,如 bear, turtle 等,語言技能目標還可以再拓展為用 This is a ... .It's yellow/red.等句式描述動物玩具。
(三)要結合語料將宏觀和具體的情感態度目標相結合,並在教學中顯性或隱性滲透。
情感態度目標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英語課程標准對二級情感態度目標描述是
1 )有興趣聽英語、說英語、背歌謠、唱歌曲、講故事、做游戲等;
2 )樂於模仿,敢於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從該表述來看,學生個體的興趣培養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十分重要的宏觀的學科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教學還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而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結合語料確定適切的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自然滲透。
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情感態度目標的確定和達成上出現了三種誤區,需要糾正。一是教師普遍通過趣味性活動和多元評價關注學生集體的情感態度,但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個體情感態度的關注。如筆者在一次聽課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不斷地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或讀單詞語句。當叫到一個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小女孩的濃重鼻音明顯說明她感冒了,但教師並未理會。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該女孩又被叫到兩次,而每次教師只關心她是否回答出問題了,對她感冒這一事實始終視而不見。顯然該教師忽略和失去了師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機,若教師能夠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就關注到她的感冒,到她身邊問兩句「 Did you catch a cold? 」這樣的話,一定會增強小女孩對學校、教師、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建議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孩子個體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二個問題是情感態度目標與語料話題脫節,無法自然滲透。如筆者聽過的一節課中,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 4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Lesson 24 一課中,教師設定的情感態度目標是通過地球關燈一小時的活動和本課以水瓶卡片為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意識。而這篇課文是一篇關於詢問和回答假期去哪裡旅遊的對話,與節約能源、保護地球毫無關系。牽強附會的情感目標對學生來說只是說教,達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語料內容後,筆者與授課教師將這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三個問題是目標達成方式。隨著人們對德育目標的重視,教師們普遍拿出課上最後五分鍾時間進行情感升華,讓學生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如上述案例中,教師用了最後 5 分鍾時間和學生討論世界關燈一小時的活動,並組織學生唱了一首題為「我們的世界」的英文歌曲。在課後訪談中,教師提到這個活動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學生能夠提高環保意識」的情感態度目標。這樣的目標定位前文已分析了其不合理處,並作了修改,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方式。情感態度目標作為外語課上的隱性目標,其達成方式可以是顯性的,即組織學生討論某一種情感態度,但這種單純為情感態度目標服務的活動不應該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更多是依靠隱性的方式來滲透實現的,即教師要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始至終地結合語料自然滲透情感態度,讓學生多通過體驗、換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種情感態度,提升學生在這種情感態度方面的感悟。如在上述案例中,確定了「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的情感態度目標後,教師首先可以在導入環節詢問學生的旅遊經歷: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vacation? How did you feel? 引發學生對自己美好旅遊經歷的回憶。其次在輸出環節,可以結合語料提出任務: They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How about you? May Day holiday is coming. Make a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 You can go to any countries you like. 讓學生在做旅遊計劃的過程中去想像、憧憬,自然會激發其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四)要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本語料並不一定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價值,但教師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學中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學習策略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程曉堂,2003 )。同時,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部,2002 )。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如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3 My father is a teacher 單元中第 17 課,教材設定的新授單詞有 fireman, policeman, policewoman 三個詞,從學習策略目標價值分析,這三個詞都是合成詞,教師可將本節課的學習策略目標設定為對合成詞構成法的初步感知,培養學生今後遇到類似詞形時根據構詞法進行猜測的意識和能力。但筆者在聽課中發現從三維目標角度設計教學目標的教師只將這三個詞作為新詞進行孤立的處理,並未給學生提供獲得學習策略的契機。
教師缺乏學習策略的意識,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自身沒有受過相應的學習策略訓練,缺乏學習策略知識,因此也就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的能力。建議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中要將強對教師這方面知識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並不是每節課都能夠有文化意識目標,但文化意識特色突出的課文,完全可以進行文化意識目標的設計。如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 Unit 9 Day and night 單元第四課時 A happy day 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是一篇關於 Ken 和 Ann 的周末生活的小短文。根據這個語料,可以將文化意識目標設定為了解中西方兒童周末生活的異同,開拓孩子們的視野。
綜上所述,教師一定要在理解教學目標內涵和重要性的基礎上,研究教材和學生,制定合理、適切的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四、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 ABCD 原則
A 對象( audience ) ---- 寫明教學對象
B 行為( behavior ) ---- 通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
C 條件( condition ) ---- 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
D 程度( degree ) ---- 規定上述行為是否合格的標准和程度
範例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1 ,L3
通過對話學習,學生能聽懂關於職業的簡單語料,並能簡單詢問和回答關於職業的簡單問題。
(二) SMART 原則
• Specific
• Measurable
• Achievable
• Realistic
• Timing
(三)動詞多樣化原則
知識目標:
說出、拼寫、讀准、認識、了解、熟悉、學會使用、運用、理解和領悟、表達、掌握
技能目標:
講述、朗讀、復述、背誦、描述、獲取、寫出、聽懂、表演、演唱、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樂於、有 …… 的願望、尊重、愛護、珍惜、養成、敢於、辨別、欣賞
(四)供參考的教學目標表述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nit 4 ,L1
Main task: 學生能夠根據圖片帶感情地朗讀或表演故事。
1 .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和聽懂關於物體方位的小故事;
2 .學生能夠聽懂和說出以下詞彙: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ut, squirrel ,ground;以及句型 Where is it? It's…. ;
3 .學生能夠通過圖片聯想記憶單詞;
4 .學生能夠了解 nut 包括很多乾果;
5 .學生能夠積極評價他人的幫助,並有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
B.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英文版
I do not understand why people confuse my Siamese cat, Prissy, with the one I had several years ago, Henry. The two cats are only alike in breed. Prissy, a quiet, feminine feline, loves me dearly but not possessively. She likes to keep her distance from people, exert her independence and is never so rude as to beg, lick, or sniff unceremoniously. Her usual posture is sitting upright, eyes closed, perfectly still. Prissy is a very proper cat. Henry, on the other hand, loved me dearly but possessively. He was my shadow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He expected me to constantly entertain him. Henry never cared who saw him do anything, whether it was decorous or not, and he usually offended my friends in some way. The cat made himself quite comfortable, on the top of the television, across stranger's feet or laps, in beds, drawers, sacks, closets, or nook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imperceptible to strangers.
C.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什麼對英語教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基本理念是(一)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二)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四)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五)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六)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要求是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 1、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 2、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一條龍英語實驗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英語教師要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三)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本《標准》以學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清華一條龍英語教育在線: 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 2、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3、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H z$L6、活動不應該僅限於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一條龍英語實驗項目,清華幼兒英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教師應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 3、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清
5、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五)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到:
1、利用音像和網路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體,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
3、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路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七)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英語牆報、主題班會和展覽等.教師要善於誘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教師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為此,教師應該做到:、1、准確把握本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語言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英語教學策略;
2、發展課堂教學的調控和組織能力,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和方法;
3、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在自己的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4、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
5、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6、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九)遵循課時安排的高頻率原則,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一條龍英語實驗項目,清華幼兒英語,清華英語課程從3年級起開設,為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3一6年級英語課程應遵循長短課時結合、高頻率的原則,每周不少於四次教學活動.3、4年級以短課時為主;5、6年級長短課時結合,長課時不低於兩課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班容量一般不應超過40人/班.
D.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要求教學設計
目前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內容及學習的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制定本節課學習內容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煉與培養。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教案 教案是課堂教學思路的提綱性方案。 什麼叫做有教案?什麼叫做沒有教案? 一個確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拿到一節課的題目時,在頭腦中立即就形成了一個教學思路方案,即使當時沒有能夠寫出來,那也是叫做有教案! 一個徒有虛名的教師,甚至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教師,即使利用很長的時間,拼湊出了一個五花八門的二、三十頁的教案,或者是什麼教學設計,但是心裡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教學思路方案,這也叫做沒有教案! 教案是常規教學中所設計使用的,是寫出來的教學思路方案。不是上課時,老師自己看的,更不是給學生看的!也不是用來進行教學交流的。撰寫出來的教案,主要是給教學領導檢查看的。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一個更加詳細的、加強版的教案而已。 教學設計實際上就是在教案的基礎上,添加了「指導思想、學情分析」等欄目。其中,有的一些項目等的內容,在教案中是不用寫出來的。 如:學情分析。自己的學生,自己應該很清楚。可以不用每個教案都寫一遍。寫出來就是一個詞——啰嗦。 教學設計通常是在區級研究課、教學交流展示時用的。將任課教師平時在教案中,不用寫出來的項目寫出來。 如:「指導思想、學情分析」等。為的是給不了解您的思路的聽課老師、專家、領導們看的。因為他們不會像孫悟空鑽到鐵扇公主肚子里那樣,鑽到您的腦子里去,了解您的想法。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①知識。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 當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分別完成的所有的教學目標時,這節課的教學工作也就結束了。不是嗎 隱含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寫出來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隱含目標的內容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果將隱含目標在教案中寫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產生混亂,以至於不知道是哪一個學科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於核心位置,它決定著教學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倘若確立教學目標這個環節出了毛病,必將導致教學活動的偏差或失誤。因此,必須十分重視目標制定這項工作。
E. pep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一、課程性質
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二)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並以學生「能夠做某事」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這種設計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課程要求的有機銜接,保證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四)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六)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路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設計思路
《標准》採用國際通用的分級方式,將英語課程目標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該設計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也考慮到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旨在體現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國家英語課程要求從3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標准》第二級為6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級為9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級為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級為第二、五、八級之間的過渡級。過渡級別的設置既有利於對各層次教學的指導,又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級別不完全等同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但是,分級目標對3~6年級、7~9年級和高中各學段或年級的教學和評價以及教材編寫提供了循序漸進、穩步上升的指導性要求,有利於課程的整體實施。從3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3、4年級應完成一級目標,5、6年級完成二級目標;7~9年級分別完成三、四、五級目標;高中階段完成六、七、八級目標。第九級為外國語學校和外語特色學校高中畢業課程目標的指導級,該級別也可以作為部分學校少數英語特長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方向。
各地區可以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規定,根據當地的條件和需要,適當調整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教育基礎和師資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或學校,以及把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開設的學校,可以適當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目標的要求。英語教育基礎和條件較好的(如從1年級起就開設英語課程的地區或學校),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提高相應學段級別的要求。
六年級結束時達到二級,9年級結束時達到五級,普通高中結束時達到八級
*備註: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將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課程計劃確定之後作相應的調整。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動機興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國際視野。
學習策略:誰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
語言技能:聽說讀寫。
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動能,話題。
文化意識: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的各個級別均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進行總體描述。以下是本課程一級至九級應達到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
一級: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游戲、做動作、做事情(如塗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能書寫字母和單詞。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
二級: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並講述簡單的故事。能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在學習中樂於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樂於了解異國文化、習俗。
三級: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能與教師或同學就熟悉的話題(如學校、家庭生活)交換信息。能讀懂小故事及其他文體的簡單書面材料。能參照範例或藉助圖片寫出簡單的句子。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能意識到語言交際中存在文化差異。
四級:明確自己的學習需要和目標,對英語學習表現出較強的自信心。能在所設日常交際情景中聽懂對話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話題交流信息和簡單的意見。能讀懂短篇故事。能寫便條和簡單的書信。能嘗試使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口頭和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擴展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描述結果。能在學習中相互學習幫助,克服困難。能合理計劃和安排學習任務,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異。
五級:有較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聽懂教師有關熟悉話題的陳述並參與討論。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並陳述自己的意見。能讀懂供7~9年級學習閱讀的簡單讀物和報刊、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能根據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報告結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總結學習方法。能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進一步增強以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
六級: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動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能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並發表自己的見解。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計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英語學習活動。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從多渠道獲取信息。能根據自我評價結果調整學習目標和策略。能體會交際中語言的文化內涵的背景。
七級: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及自主學習意識。能就較廣泛的話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並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讀懂供高中學習閱讀的英言語原著改寫本及英語報刊。具有初步的實用寫作能力,如通知、邀請活動。有主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具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初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理解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八級: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就熟悉的話題與講英語的人士進行比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頭或書面材料的內容發表評價性見解。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如商討和制訂計劃、報告實驗和調查結果。能有效利用網路等多種教育資源獲取和處理信息。能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了解交際中的文化內涵和背景,對異國文化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
九級:有自主學習能力。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演講、討論、辯論和報告的主要內容。能就國內普遍關心的問題如環保、人口、 和平與發展等用英語進行交談,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頭翻譯。能利用各種機會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能藉助字典閱讀題材較為廣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學作品。能用常見應用文體完成一般的寫作任務,並具有初步使用文獻的能力。能自主開拓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具有較強的世界意識。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按照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分級總體目標的要求,本課程標准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內容標准,其中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 (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在一級、二級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語言技能目標要求);對語言知識中的語音、語法、詞彙、功能和話題提出二級、五級和八級的目標要求;對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也提出了二級、五級和八級的目標要求。
一、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因此,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語言技能目標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麼」為主要內容,這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表2是語言技能的分級目標。
語言技能一級目標
一級:
聽做:
1、能根據聽到的詞語識別或指認圖片或實物;
2、能聽懂課堂簡短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3、能根據指令做事情,如:指圖片、塗顏色、畫圖、做動作、做手工等;
4、能在圖片和動作的提示下聽懂簡單的小故事並做出反應。
說唱:
1、能根據錄音模仿說英語;
2、能相互致以簡單的問候;
3、能相互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如:姓名、年齡等;
4、能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如:喜歡和不喜歡;
5、能夠根據表演猜測意思、說詞語,
6、能唱英語兒童歌曲15一20首,說歌謠15一20首;
7、能根據圖、文說出單詞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語做游戲並在游戲中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際;
2、能做簡單的角色表演;
3、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簡單的童話劇,如(小紅帽)等。
讀寫:
1、能看圖識字; 2、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詞語;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4、能正確書寫字母和單詞。
視聽:
1、能看懂語言簡單的英語動畫片或程度相當的教學節目;
2、視聽時間每學年不少於10小時(平均每周20一25分鍾)。
語言技能二級目標
聽:
1、能在圖片、圖像、手勢的幫助下,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
2、能聽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
3、能聽懂課堂活動中簡單的提問;
4、能聽懂常用指令和要求並做出適當反應。
說:
1、能在口頭表達中做到發音清楚、語調達意;
2、能就所熟悉的個人和家庭情況進行簡短對話;
3、能運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語(如問候、告別、致謝、致歉等);
4、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講述簡單的小故事。
讀:
1、能認讀所學詞語;
2、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3、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賀卡等所表達的簡單信息;
5、能藉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並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6、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
寫:
1、能模仿範例寫句子;
2、能寫出簡單的問候語;
3、能根據要求為圖片、實物等寫出簡短的標題或描述;
4、能基本正確地使用大小寫字母和標點符號。
玩演視聽:
1、能按要求用簡單的英語做游戲;
2、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話劇;
3、能表演歌謠或簡單的詩歌30—40首(含一級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級要求):
5、能看懂英文動畫片和程度相當的英語教學節目,每學年不少於10小時(平均每周不少於20—25分鍾)。
語言技能三級目標
聽:
1、能識別不同句式的語調,如:陳述句、疑問句和指令等;
2、能根據語調變化,判斷句子意義的變化;
3、能辨認歌謠中的韻律;
4、能識別語段中句子間的聯系;
5、能聽懂學習活動中連續的指令和問題,並做出適當反應;
6、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
7、能藉助提示聽懂教師講述的故事。
說:
1、能在課堂活動中用簡短的英語進行交際;
2、能就熟悉的話題進行簡單的交流;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簡單的游戲和角色扮演活動;
4、能利用所給提示(如圖片、幻燈片、實物、文字等)簡單描述一件事情;
5、能提供有關個人情況和個人經歷的信息;
6、能講述簡單的小故事;
7、能背誦一定數量的英語小詩或歌謠,能唱一些英語歌曲;
8、能在上述口語活動中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讀:
1、能正確朗讀課文;
2、能理解簡短的書面指令,並根據要求進行學習活動;
3、能讀懂簡單故事和短文並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簡單的工具書;
5、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達到4萬詞以上。
寫:
1、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2、能使用簡單的圖表和海報等形式傳達信息;
3、能參照範例寫出或回復簡單的問候卡和邀請卡;
4、能用短語或句子描述系列圖片,編寫簡單的故事。
語言技能四級目標
聽:
1、能聽懂接近正常語速、熟悉話題的語段,識別主題,獲取主要信息;
2、能聽懂簡單故事的情節發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3、能根據連續的指令完成任務;
4、能聽懂廣播、電視中初級英語教學節目。
說:
1、能根據提示給出連貫的簡單指令;
2、能引出話題並進行幾個回合的交談;
3、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或根據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
4、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角色扮演等活動;
5、能在上述口語活動中使用正確的語音、語調。
讀:
1、能連貫、流暢地朗讀課文;
2、能讀懂說明文等應用文體的材料;
3、能從簡單的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
5、能理解並解釋圖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簡易讀物中的事件發生順序和人物行為;
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F. 小學英語課程基本理念
(一)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二)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四)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br> (六)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路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G.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准》內容
現在的規定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小學畢業的時候達到英語課程標准二級的水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