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調研記錄
A. 幼兒園考察觀摩記錄桂林市機關幼兒園
沒有相關問題的答案 你可以去當地的幼兒園問問
B.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如何上好科學課》
世界品牌iSa*ndB*ox A*R沙盒教育課程首次在中國參展 南京國展中心11月8號~10號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回動是有目地、答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幼兒園的教學是幼兒教育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實施幼兒園保教目標的重要手段。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新世紀的人才素質必然有新的標准,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壯得體魄、良好的行為品德、社會生存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習慣和智能,而且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讓幼兒學習粗淺的科學知識,培養初步活動能力,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動機。一堂課教師准備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這樣的課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組織有很多方法。
C. 幼兒園實習教育調查報告3000字
來自網上 僅供參考
幼兒園實習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科學區角活動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科學區角活動中思維活躍,自由結伴、自由選擇、自由操作和探索材料,從中獲得科學經驗。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擺弄和操作,其語言、情感、想像等心理活動頻繁發生,有力地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材料不僅是幼兒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條件,更是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重要物質支柱。教師在科學區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適宜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我以「XXXX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分析」為題開展調查,旨在提升材料的使用價值,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二、調查背景
著名嬰幼兒潛能開發專家程淮在2005年就已經指出:微環境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他認為,真正能夠影響兒童發展的微環境,應當是適宜的、互動的微環境。兒童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微環境的影響,而是具有主動選擇環境的能力和傾向。只有適宜的環境刺激,才能打開兒童心靈的窗口,使其接受環境的影響,才能使兒童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進而促進兒童發展。因此,適宜性與互動性,構成了微環境影響兒童發展的基本的心理教育機制。
然而,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的是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境。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而教師也能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敏銳地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個別化地指導孩子,使因材施教變為可能,也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
筆者在嘉興一幼北京城幼兒園進行了為期八周的教育實習,在此期間,該幼兒園也重點在做區域活動的工作,為本調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三、調查內容
(一)幼兒園各年齡班區角的創設情況
1、空間利用:區角數量的適宜性;區角分隔、時間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區角內容的豐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層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師的選材水平
1、區角活動指導方案的制訂情況。
2、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的材料利用度。
3、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一主題活動的相關性。
(三)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1、對幼兒規則意識發展的作用。
3、對幼兒參加區角活動的主動性與獨立性的作用。
3、對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與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調查范圍和對象
調查范圍:XX幼兒園。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隨機選取XXXX幼兒園中的6個班(小、中、大班各2個)的區角活動。同時,還向XXXX幼兒園的多名教師進行訪談,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五、調查方法
觀察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六、調查結果分析
(一)XX幼兒園對區域活動的要求正在提升
從與幼兒園領導們與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十分重視的佔33.68%;重視的佔39.58%;一般的佔4.2%;不重視的佔22.57%。應該說經過這個階段的幼兒園年檢和省檢,幼兒園對開展區角活動的重視程度有了很大改觀。
(二)XX幼兒園的教師對區域活動有不同看法
在訪談過程,出現了兩種觀點:第一,區域活動是「集體教學的延續」、是「分組活動」;第二,區域活動為「自由游戲活動」、「學習性活動」。
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了解到:區域活動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動區活動」,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進中國教育界的新名詞。劉焱教授認為:「活動區意味著選擇的可能性,意味著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自己做什麼和怎麼做,而興趣、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
因此,可以看出區域活動是一個整體概念的教育活動組織形式,既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興趣性,又提出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區域活動不僅僅是幼兒感興趣的,同時也蘊涵著學習的潛能。
(三)各年齡段投放的材料內容無顯著差異,具有隨意性,無層次性。
區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興趣及發展,統計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無顯著差異。87.1%的教師能依據區角的特性投放品種較豐富的材料,以滿足幼兒自主選擇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較有目的性。90.8%的教師能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階段性地調整材料,以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主要問題是所投材料的層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較欠缺,具體表現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類似,沒有體現年齡班特點,每個班的區角內投放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太多,幼兒看著眼花繚亂的材料,情緒浮躁,無目的地擺弄很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適於個別操作,不利於合作行為的產生。
文獻資料表明,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材料投放具有靈活性,安全性。
活動區投放的材料在種類上要具有靈活性。投放充足材料的同時,還要提供一些供幼兒生成游戲用的多種材料,以便幼兒生成自己喜歡的區角或選擇自己所需的材料,XXXX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供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如當幼兒發現棋類區缺少棋子時,就從「百寶箱」、「神奇的袋子」中拿出一個瓶蓋,以物代物,就會使游戲順利進行。同時在觀察中發現,98%的材料都是安全的,對幼兒無害。
(五)能夠引導幼兒參與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我們打破了以往教師是活動區創設的主角這一現象,而是採取師生共同創設活動區、共同討論、協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投放材料之前,我與幼兒一起商量科學區需要哪些東西?幼兒的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放大鏡、萬花筒、望遠鏡、鏡子、地球儀、電池……」到了第二天,幼兒紛紛從家中帶來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六)區域活動投放的材料內容與主題活動內容較多相符合
主題活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即主題)來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兩種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盡所能,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從活動內容來看,主題活動具有多領域整合的特徵,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橫向聯系。而各個區域活動內容也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更自然,有利於教師觀察和評估幼兒的發展,進而作出適宜於幼兒發展水平的教育教學決策,作為主題活動設計與組織的依據。
(七)不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結構性」
一般來說,高結構性的材料指向的操作程序更為明確,但它往往束縛了幼兒的想像和創意。而低結構性的材料是一些無規定玩法、無具體形象特徵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像隨意組合並可以一物多用,可以干變萬化地擺弄材料,嘗試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可以當作游戲中的替代品,或者當作操作的工具,這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推進幼兒的自主建構。
例如在觀察幼兒區域活動中發現的「包糖果」的活動,如果老師只為孩子們提供沒剪好的糖果紙和橡皮泥,請小朋友將糖果紙一張一張剪下來,讓孩子們學習分泥、搓圓或者做其他形狀的糖塊,再用糖紙按自己喜歡的方法把糖塊包好,對孩子的發展將會更有意義。
(八)個案分析
在建構區中,幼兒正在玩導彈插塑,有的插飛機,有的插寶劍……天天無意中把一個插塑套到了手指上,剛剛好,手指好像變長了,很好玩,他把五個手指分別套上了不同顏色的插塑,五個手指好像都變長了。他把手一伸一屈地展示給周圍的小朋友看,小朋友們紛紛效仿。
這種情況下,插塑只是一種用來插的玩具嗎?如果我們說插塑就只是一種插來插去的玩具那就錯了,區域活動本身是一種幼兒學習性的活動,材料也應該是讓幼兒自主玩的,幼兒自己發現插塑不僅僅是簡單插一下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加以引導的問:「小朋友們,導彈插塑還可以做什麼呢?」
筆者通過兩個多月的觀察發現,只有讓幼兒真正成為區域活動的主人,伴隨著他們的才是愉悅、興趣,才能滿足他們自我發展的需要,才是最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秦元東.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352(20):s一1().
〔2〕陳家行.在區域中成長:對幼兒園區域的實踐與反思〔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55.
〔3〕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30一31.
〔4〕李建君.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38,39,4().
〔5〕李火林,黃小平.對自主性的一點思考[J].理論前沿,1992(21)
〔6〕秦元東,王春燕.幼兒園區域活動新論:一種生態學的視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林惠傑.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行為探析[J].教育評論,2005(3)
附錄:嘉興一幼北京城幼兒園區域活動表
大班區域活動(本周主題:中國娃)
階段目標
投放材料
操作層次
科學區
1嘗試自己操作指南針等材料,自由探索發現。
2初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指南針.紙漿的相關材料
1 對四大發明的圖片感興趣。
2了解四大發明的歷史。
3自由探索指南針.紙漿等材料;發現其中的奧妙。
美工區
1能製作出各民族娃娃手拉手的作品。
2大膽地進行紙繩貼畫。
長紙條.水彩筆.各色縐紙
1 搓制紙繩。
2嘗試製作出6—8個手拉手的娃娃。
3紙繩畫和和製作手拉手作品相結合。
表演區
1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及樂器的不同風格。
2自由欣賞音樂並表演。
錄音機.音樂磁帶.樂器若干
1喜歡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
2自由欣賞表演。
3能分辨不同民族的音樂。
建築區
1引導幼兒學習運用材料建構天安門.長城.拱橋等。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品質及愛護玩具的好習慣。
構建材料
1能運用一種材料進行簡單的建構。
2能用多種材料組合建構.能與同伴合作。能在自己建構的建築中添家:樹.花等。
數學區
1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2初步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幼兒活動材料第一冊地21頁幾第39.40頁;多種測量材料和中國地圖;
1 自己選擇測量工具,探索測量線段的方法。
2記錄不同地方到北京的不同距離。
3完成活動材料上的作業。
語言區
1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初步了解漢字的演變,激發幼兒對漢字的興趣。能愉快地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發展語言能力。
漢字轉盤.古代人物童年的圖書.阿帆提的圖書.
1喜歡看書,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
2認讀比較漢字與象形文字。
3使相應的漢字.圖.象形漢字在一定區域相對應。
運動區
1按意願選擇不同運動材料體驗不同的運動。
2能根據運動量適當地進行休息。
球.圈.繩.紗包等
1按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
2知道運動時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
指導意見
1.師生討論確定新增區域的活動規則,並提醒幼兒遵守。
2.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區域中的材料,並利用材料創造性開展活動。鼓勵幼兒突破.創新,並對幼兒的行為予以肯定.表揚。
3.幫助幼兒分辨不同民族的音樂。
4.將各民族的不同的舞蹈動作教給幼兒,鼓勵幼兒自由表演。
實習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個幼兒教師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作為一個幼兒教師,除了做好幼兒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與保育員、其他教師及家長的合作、協調工作也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以前我比較注重於對有關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國內外幼兒教育研究的理論學習,常常忽略了對幼兒生活常規的關注。這次在幼兒園實習第一次完整地觀察了幼兒園一日的生活,發現其實訓練幼兒的生活常規,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及自理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一門值得重視的學問。老師們很會利用機會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把有計劃的教育和隨機教育相結合。特別是在日常生活突發的事件都能成為教師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機會。
我在實習初期的時候,看到小朋友被子疊的不整齊,我就會幫他們疊好;他們告訴我飯菜吃不完,我就叫他們不要再吃了;他們要上廁所,不管當時在做什麼活動,我都以為應該讓他們去上廁所等等。我以為我是在幫助他們,可事實卻並非如此。經過主班老師提示後我才認識到我的行為的後果就是他們永遠都不能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的行為的出發點是關愛幼兒,但結果卻是溺愛他們。所以經過反省我覺得幼兒教師心中應有一把尺,這把尺其實就是教師堅守的原則,這些原則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應是發展和提高幼兒的能力。這些原則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應是發展和提高幼兒的能力。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育教學方面,在聽課過程中,我受益良多。聽老師講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么講,以及為什麼這樣安排教學內容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平時做好聽課記錄,並和老師交流,學習老師們的長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上課之前都能聽從任課老師的指導,認真學習,根據要求,鑽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編寫好教案,每一樣都是緊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改了又改,並在交予指導老師審閱後進行試講。等到自己上課講課的時候,開始有點緊張,但見到學生們一個個熱情洋溢的笑臉的時候,一下子就放鬆下來,把自己表現得最好,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很好地吸收相關知識,讓課堂效率達到最高。課堂教學中,我的指導思想是不不斷給學生糾正錯誤,完善缺點的機會,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用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愛護每一個學生。要做好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是不簡單的,我最深的體會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要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上課要尊重他們,但不放
縱。所謂的尊重就是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課後最好也少用。對於新老師而言,既要讓學生感覺你很和藹,也要讓學生體會到你的嚴肅,讓他們既畏懼你,又愛戴你。這就需要你把握好上課堂的態度和課後對學生的態度;
2. 課前准備一定要充分,這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U盤和教
科書以及一些教具要帶齊;二是自己對PPT和書本內容一定要熟悉;
3. 每節課在備課時,要找一個吸引學生的地方,比如開頭用
激疑式的提問、拿出自己製作的教具、一個小故事、一則相關的新聞、一個小視屏或簡單的題目等等方式;
4. 課堂上放的視頻時間最好控制在2分半鍾左右,時間太長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間太短也很難點出重點;
5. 一般教師自己製作的教具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於自己製作的教具,體積要適當,同時也要保證美觀性;
6. 在課堂上,語言表述是一門藝術,如何發揮這門藝術的功
效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話題。這就需要自己在備課時把與本節課相關的名詞理順,把可能涉及的問題和鏈接詞整理清楚;
7. 當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疑問時,不一定要馬上解決。如果這
個問題是和所上課很相關的,應該立即解決,如果相關性不大,那就下課解決。在課堂上是適當的運用表揚和批評;
8. 教師儀表是最需要注意的方面,寧願衣服的套數少點,也
要保證整潔、美觀;
9. 要學會淡定,當有學生起鬨時,最需要淡定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只有教師很淡定,不笑而過,學生才會慢慢淡定下來。通過實習,對幼兒園有了個更為感性的認識,對學生學習有個更為恰當的了解,對教師的工作有個更為真實的體驗,這些都有利於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我還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通過實習,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和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重任,每當上課時,這些都是激勵自己上好每節課的前提。
總結著自己的不足,累著一點一點的經驗,用每一天小改變來讓自己成長,左邊是收獲,右邊是不足。在實習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在上課時,面對學生時卻口不順心,有時難以表達透徹,面對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卻無法從容應付,這些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更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思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懂的思考人會從中調解自己,讓自己更好的生活、工作。善於思考的人,往往是善於發現的人,他們不會盲目的跟風追逐,他們會思考、發現己的需要,從而完善自己。從生活中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心境更開闊,感受身邊的快樂幸福,增加自己的情商,把在自己的快樂帶給身邊的人;從工作中思考,如何能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如何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看到自己的不足,反復思考,反復學習,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實自己。
總之,我在實習期間,任勞任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同時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培養,使我在各方面得到了鍛煉,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在以後的工作中會做得更好。此次實習雖已結束,時間也不長,但卻有重大的意義。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咀嚼、去回味、去的探索,更可以去發現。這些第一次將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偉大的經歷,它將為我的人生起航,為我的夢想插上翅膀我會帶著這些經驗心得起帆、振翅。我相信自己將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實習調查報告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報告中提出,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質決定了政府要承擔主要責任,但目前青島市各級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據統計只佔總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包含70%的自收自支的公辦性質幼兒園的自收部分,財政投入數字"摻水",部分市(區)投入明顯不足。
此外,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向單一、分配不合理,影響了學前教育的普惠性。本來就不多的學前教育財政資金通常只分給佔1.2%的公辦園,主要用於在編教師的人頭費和公辦幼兒園的基建項目,70%屬於公辦性質的鄉鎮(街道)辦幼兒園大部分屬於自收自支,對於具有普惠性質的民辦幼兒園財政補貼僅佔0.04%,其房租、教師工資主要由自己負擔,高成本必然帶來高收費。
幼兒教師缺口6000人
在市人大的調查報告中,青島幼兒教師數量不足,待遇偏低,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的現狀也很突出。一是從教師數量看,青島市現有園長及幼兒教師13800餘人,按3歲至6歲在園幼兒約20萬人測算,2020年前配齊幼兒教師約需新增6000人,這其中還未包括正常的教師流動及退休等情況。
二是從學歷情況看,現有學前教育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9%,大專學歷者佔37.5%,中專及以下學歷者佔53.5%,其中約有一半的教師未接受過幼師院校的專門培養,五市幼兒教師中僅有35.1%接受過幼兒師范及以上院校專門培養,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三是青島市85%的幼兒教師由於自收自支或民辦性質而享受不到公辦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目前平均工資僅為公辦教師的一半左右,農村幼兒教師月平均工資不足1000元。
35所配套園沒交付
市人大對於小區配套園的建設進行了權威調查,調查報告中指出,當前在舊城改造和新建住宅小區中存在規劃與建設配套幼兒園不同步現象。
《青島市托幼管理條例》的規定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一些開發商或推遲建園,或者雖已建設幼兒園但將其出售或出租給私人辦幼兒園,有的甚至被改為物業用房等。目前,全市已建成未交付的小區配套幼兒園共有35所,市內四區總計23所,其中出讓地12所、劃撥地11所;五市三區總計12所,其中出讓地11所、劃撥地1所。
三類公辦園需分清
"市人大的報告對青島學前教育的問題分析比較透徹,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突破。"在4月29日的分組審議中,劉麗萍委員認為,根據政府的報告,在2020年前,青島要有八成公辦和公辦性質的幼兒園,從目前情況來看,公辦園有財政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公辦性質幼兒園,基本指由政府提供場所,但運營要靠自收自支的幼兒園,在八成幼兒園中,這三種各佔多少比例,應該具體一些。
此外,劉麗萍認為,2015年前建設1000所農村獨立幼兒園的數量有點兒少,目前青島農村有6000多個村居,這些幼兒園還不太夠,達不到讓所有孩子就近入園的要求。
D. 幼兒園中班教育活動內容記錄
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手段,但是有效的觀察並不僅限於會看——按照什麼樣的結構、角度和方式去看,還要求有客觀、有效、規范的記錄和記錄工具。後者相對地獨立於觀察的過程,具有自身內在的原則和技術要求,具有特定的類型和結構,並且反過來對觀察過程產生多方面的反作用。
一、 觀察記錄 的性質和意義
就教師局部的行為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為基礎的教學行為。
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
(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為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為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為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啟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復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匯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
(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
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為基礎、為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為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
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
(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為
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
2、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
3、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系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為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
4、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為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准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為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為了教師把握的對象。
5、記錄對於觀察行為的反作用:它規范、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
6、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了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
7、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
8、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
二、觀察記錄的分類和范疇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觀察記錄分為不同的種類。
(一) 根據記錄的結構性(也對應著觀察的結構性)劃分:
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 1)原始記錄
特定事件的記錄並不完全排除觀察者的感受、評論和其它主觀的意見,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則必須要保留一個事件的原始記錄,而且該原始記錄應當盡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
原始記錄不描述內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夠被充分定義為外顯的、可以觀察到的、可以從物理上確定的行為」(參巴馬林諾夫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第
43頁),這些被描述的行為都應當能夠得到操作性的定義,應當容易標識,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作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備。
( 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這樣,教師一切的觀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離開她的理解和判斷。
純研究的要求和純工作的要求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有一個調諧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處理。我們的基本原則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的獨立性,明確各自的要求和條件,然後要以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服從於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是主觀性和價值追求,但是我們將客觀性和規律性放在出發點的位置。這是我們從事一切教育實踐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個普遍的准則。因此我們具體的處理原則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記錄之後,觀察者的判斷、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種形式「附加」在原始記錄之上,如加括弧、旁註,或者結尾的點評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區分地「滲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個已經完成的教育過程或現象的「質」的記錄文本,不能缺少記錄者的判斷、推論、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觀的成分,因為記錄者不是一個無關的研究者,而是對眼前的場景、現象負有責任的、對一些現象事件帶著實用的關心的內部成員。而上述主觀成分,是記錄者對此負責和關心的具體表現,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現。
第三,大量的觀察記錄不僅反映教師出於觀察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更要突出教師自己的行為本身。而對於自身行為的記錄,記錄者完全可以如實地反映自己當時的感受、動機,當然有時候也要用旁註或括弧的方式,但是在性質上就不再是對別人的心理過程的推論了。一個人在情境中現場意識到的意念、情緒,理應同別人的行為一樣,都屬於可以觀察到的、留有痕跡的,因而是對於自身具有同等客觀性的因素。
( 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
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這不僅因為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為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沖突的。
事件的記錄有兩個側重點,一個重在現象,一個重在人的行為。反映人的記錄,著重在揭示人的行為的背景、動機、目的、過程、結果、反饋以及其中的種種影響因素,如記錄一個幼兒的個案。反映現象及其規律的記錄,則著重在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如記錄一件事情的討論和處理。由此可見,不論何種記錄,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過程的,交代背景、影響因素和後果的。它必須有某種連續性。
所以,事件的記錄,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為及其記錄,而是或者在數量上有橫向比較的,或者在時間上有縱向積累的。因為單純按照一次時間來取樣,很難保證行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個性,也不能反映規律。
2.表格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
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
( 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范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這種記錄應當進入幼兒園的管理,形成習慣性的制度,並滲透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
( 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如果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較多,難以在短期內獲得最終的決,那麼根據有關的因素和方面設計表格,以進行階段性的、系統連續的記錄,就很有必要。
另外,針對現在占據主流地位的綜合主題教學和新近興起的項目(方案)教學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為了便於教師在實施開放性教學的同時能夠靈活地、然而又是在一段時間內有保障地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為了便於教師自身和管理者根據一定的指標,從客觀效果而不僅僅是活動過程上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針對一些長時間的(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項目或主題,由教師和研究者、管理者共同制定一些活動內容、資源狀況以及幼兒發展等方面的表格,以確保教師的靈活性和自發性不會只是完全隨興之所至的發揮,以確保內部和外部評價的客觀性、有效性。
( 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
前兩種記錄在時間上都是被動的,即記錄的時刻取決於活動的內容,處於什麼環節、發生怎樣的內容,就進行怎樣的記錄,因而也是隨意的。而這里的第三種記錄在時間上則是主動的,因為什麼時候進行記錄、記錄多長時間,由觀察者根據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據活動內容來確定,因而它也是不隨意的。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參見龐麗娟《嬰兒心理學》,第
31頁)
由此可見,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記錄,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時間多長、是否連續,都不是一次兩次的行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並且都具有比較嚴格的結構。
顯然,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結構的記錄和開放的記錄,是需要互相補充、也可以相互印證的。而且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相互的轉化:①成熟的或規范化的軼事性或日記式記錄,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隨機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須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應當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過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選擇式的小表格,而是簡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質的行為記錄可以隨時為量的記錄補充新的項目,或作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備;③量的記錄所獲得的數據,可以隨時補充到對於質的記錄的整理中來。
(二)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
1、現場記錄
大量的需要和能夠進行瞬間反應的表格式記錄(有些涉及到態度的表格是不需要、也不大可能進行瞬間反應的)、特定事件中的速記,以及一些臨時的感悟和發現,通常都需要甚至必須在現場立刻記錄下來,以免事後的遺忘和混雜。
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麼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這些輔助記錄在條件上和適用范圍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專人的限制性顯而易見,而設備又缺乏靈活性、反應性和理解性。由於上述限制,我們就特別需要下文中的兩點作為補充。
「現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有些情況下它並不完全是即時進行的。在時間取樣觀察中,觀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時間單位來記錄若干可以量化的行為,如在半小時的觀察時間里,以5分鍾為單位來記錄某一行為出現的數量或者某些行為的發生情況。大量的侵犯行為研究和各種社會性的行為研究都採取這樣的方法。
2、事後回憶記錄
這種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事後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
3、現場和事後相結合
該方法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乾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這種情況對於教師的局部觀察或特定事件的觀察記錄——無論是旁觀的還是參與的——也同樣適用。
該方法類似於社會科學現場研究中的「現場筆記」(《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第 349-353頁),其要點如下:
由於記憶信息的遺忘與時間成正相關,所以盡可能在觀察結束後立刻記錄,或補充現場記錄中遺漏的內容。
以印刷體打字並存檔比手寫更為可取,便於閱讀和傳播。這一點對事後回憶記錄同樣適用。
記錄應至少製作兩份,一份保存備查,另一份用於隨時可能的修改。這一點,對於寫和打字是同樣適用的,而它實際上也是教師處理一切個人檔案資料的一個基本原則。
事後對現場記錄進行整理時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驟:
( 1)描述
以客觀、具體描述的方式整理現場草記,將片段的記錄或一張張的表格還原成連續的事件。在整理過程中,很有可能在質的記錄和量的記錄之間,產生互相的補充和印證。
( 2)回想
在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回憶起來在此之前的觀察和記錄中被忽略不計的細節或背景情況。即教師在這次觀察以前曾經看到某種現象,當時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後來整理當前信息時,由於不再是簡單的知覺和判斷,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釋,所以就容易喚起從前的相關信息——我們通常所講的原有經驗。這種前後經驗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響的機制,是我們理解建構主義的關鍵,也表明觀察及其記錄的連續性的重要性。
( 3)分析和推論
觀察者的分析意見和推論,包括事情的原因(動機)、現象的本質、問題的關鍵、意義、影響因素、各種相關關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斷、歸納和各種假設性的觀點。
( 4)印象和感覺
對事件的純粹個人性的印象和感覺,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論來,更帶有觀察者的主觀性和模糊性。
( 5)進一步的信息
即在前面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傾向和遺留的問題等,作進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觀察。
E. 小班課程游戲化觀察記錄觀察領域有哪些
但是,目前很多幼兒教師不知道如何做觀察,反而覺得觀察記錄增加了工作負擔,下面我們就幼兒教師為什麼要做觀察記錄和如何做觀察記錄提一些指導意見。 一、觀察記錄的意義和價值 1、幫助幼兒教師發現教育中的閃光點。 2、為幼兒教師反思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促進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 3、有利於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觀察記錄的注意事項 1、態度要端正 2、目的要明確 3、要注意觀察方法 觀察要有一定的方法,要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方法。比如是個案研究,一般採取針對性地追蹤研究。如果要想了解小班幼兒的同伴交往情況,則需要由點到面的全面觀察。 4、觀察手段要靈活、多樣化 觀察一般是教師眼觀和記錄相結合,同時如果針對某個具體方面進行觀察,除了在日常的活動、游戲中隨機觀察外,還可以根據觀察目的設置專門的活動進行觀察。此外,還可以利用攝像、錄像、兒童作品分析等方法進行觀察。 5、要注意對觀察結果的分析和探討 三、觀察記錄的類型 1、隨意觀察 隨意觀察一般是在孩子活動、游戲、生活中等進行的隨機觀察,教師要時刻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觀察的眼睛,能捕捉到一些有研究思考價值的教育現象和教育信息,這也反映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原則,在教育生活中, 孩子所展現的一切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也是教師發現問題、進行反思、解決實際問題的很好途徑。在隨機觀察中,教師用敏銳的眼睛和良好的職業敏感性能看出一些問題,能用所掌握的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思考幼兒教育中的一些現象,能發現一些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和實際教育水平,也為幼教事業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2、個案觀察 一般是教師針對一些特殊的孩子或者對一些孩子的某個方面進行和專門觀察,一般這種觀察現象需要追蹤觀察,可能需要觀察幾個星期甚至更久。 3、專項觀察 專項觀察是教師在活動中、教學中、游戲中等發現的、或者對某個問題感興趣而進行的針對某一方面的觀察,這類觀察一般需要對整體幼兒進行觀察,同時在自我觀察反思的基礎上,還需要配合查閱資料、咨詢專家、教師研討等。 四、觀察記錄的要點時間地點:具體的幼兒園、班級等 年齡 性別 過程 問題思考、建議、分析、措施等 文 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