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目標時的原則要求
❶ 幼兒園課程設置應該符合什麼原則
(一)課程的本質是活動 與陳鶴琴、張雪門的課程本質觀相比,張宗麟對課程本質的理解更為寬泛。他指出,「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的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集,3 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動。」(同上)關於幼稚園課程的劃分,他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兒童的活動劃分,課程包括五個方面: (1)開始的活動,即幼稚生初入園時必須養成的習慣,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習慣,如放手巾、認識教師和同學,以及初步的禮節等; (2)身體活動,既強健身體的習慣與技能,如各種衛生習慣、跑步、跳、爬等; (3)家庭的活動,如反映家人之間的關系、禮儀,以及家庭事務的活動; (4)社會活動,即養成公民素質的教育活動,包括各種節日、同伴關系的活動等; (5)技能活動,是培養兒童適當表現自己的活動。另一種是按學科劃分課程。具體劃分為音樂、游戲、故事、談話、圖畫、手工、自然、常識、讀法、識數等十個科目。其中每一個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項目。如音樂包括聽琴、唱歌、節奏動作、彈奏樂器,游戲包括個人游戲和團體游戲,故事包括聽、講和表演,圖畫包括自由畫、寫生畫和臨摹畫,手工包括紙工、泥工、縫紉及竹木,讀法包括認字、短句故事等。「總之,無論以兒童活動分類或以科目為課程之單位,教師決不可拘泥於某時當教何種課程,致使貽削足適合履之譏也。」 (二)幼稚園課程的來源及其特點 幼稚園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會的希望。但由於六歲以下是幼稚生與社會發生的關系比較少,滿足其自身的需要則更為重要。對幼稚生來說,「在身體上各種動作,大致能做,而心理上之發展尤為迅速,求知、想像、模仿……諸般活動,件件勃發,幼稚園課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35頁)課程內容來源有四: (1)兒童自發的活動; (2)兒童與自然界接觸而產生的活動; (3)兒童與人事界接觸產生的活動; (4)人類流傳下來的經驗,合乎兒童需要的部分。這四個方面的活動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具有完整的目的,形成合理的課程。 怎樣釐定幼稚園的課程?幼稚園的課程應有什麼特點?張宗麟認為,「生活便是教育,整個的社會便是學校。」這是釐定一切學校課程的總綱領。幼稚園課程的釐定也要根據一般的課程標准,但是,由於幼稚生的生理與心理還不成熟,釐定課程時還應注意以下四點: (1)多注意動的工作,為兒童提供充分的動的機會; (2)鼓勵幼稚生多與自然界接觸,保持他們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3)要多注意兒童個體的小社會,為兒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4)多注意餓餓兒童的直接經驗。 根據以上原則,編制課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幼稚園的課程不能用科目來編制; (2)教師對幼稚園的課程要有一個通盤計劃,在充分觀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礎上,決定課程內容; (3)每一個課程單元,長短不拘,但要段落分明; (4)教師的責任是擬訂大綱,預備教材,指導兒童進行活動,而不是強迫兒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兒童去做。 (三)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 張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園的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他的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他認為,幼稚園課程中應增加「社會」科目,因為幼稚園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社會性,幼稚園的兒童之間也進行社會性交往。而且,「幼稚園的一切活動,由廣義說來,都是『社會』。其中最有獨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園的『自然』決不是『純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與人生有密切關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會』了。」 那麼,確立幼稚園社會化課程的根據是什麼?張宗麟指出,「無論哪級教育的課程,只有兩個根據,好像人類只生了兩只腳。這兩個根據,一個是成人的生活---社會;一個是孩子的生活。」(283)社會是極其復雜的,整個的社會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去的歷史的關系,二是現代的各方面關系,三是影響於未來的情形。學校課程也就要包括這三個方面。但是,幼稚生年齡還小,對於社會的經驗還很少,幼稚園要把整個社會都做非常不容易的。不過,孩子們對小團體的生活卻是能領悟的,並且能作到單純的「互助」、「合作」等。這些需要孩子的直接經驗。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沒兒童能夠「領悟任何人生的、物質的、以及社會集團的、現代狀況的一切,這種種領悟的能力,只有他自己的經驗所能給予的。」(284)因此,設計幼稚園課程的社會科目,需要了解幼稚生的社會。 那麼,幼稚園兒童的「社會」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呢?張宗麟指出,幼稚園兒童的社會不同於成人的社會,它實際上是幼稚生的「生活狀況」。幼稚生的生活狀況是由直接經驗組成的社會,脫離了兒童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和其周圍的社會環境,是難以理解兒童的「生活狀況」的。然而,幼稚生的生活彼此之間是差異實在是太大了。課程設計者只能根據普遍的情況,來制訂富有彈性的社會課程。 社會化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7類活動: (1)關於生活衛生、家庭鄰里、商店郵局、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和名勝古跡等方面; (2)日常禮儀的學習和演習; (3)節日和紀念日活動; (4)身體的認識活動和基本衛生活動; (5)健康和清潔活動; (6)認識黨旗、國旗和總理形象的活動; (7)各種集會和社團活動。為了能充分保證社會課程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實施社會活動時應做到:(1)注重培養兒童互助與合作的精神;(2)培養兒童對他人的愛憐情感;(3)培養兒童具有照顧他人的品質;(4)使兒童明了生活的根源。
❷ 簡述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原則
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原則有:
(1)整體性原則;
(2)系統性原則;
(3)可行性原則;
(4)時代性原則;
(5)缺失優先原則;
(6)辯證性原則。
❸ 幼兒園教學目標制定的原則
教學目標是教育目標最具體化的體現,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它不是著眼於長遠的目標,也不是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而是在一個教學活動中究竟要教孩子學習什麼、發展什麼,所以目標就如「路標」,它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開展,因此,教學目標一直是每個教師在每個教學活動設計中首當其沖要考慮的環節之一。
在制定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目標的內容要全面
要能促進幼兒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能力的發展。一般的目標內容應包括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2、目標制定要適宜幼兒年齡特點
不同的兒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經驗,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興趣經驗,使教學目標處於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而不應一味照抄照搬。
3、目標制定應體現學科特點
雖然當前幼兒園倡導各學科的相互融合,強調幼兒的全面發展,但不論是分科教學還是綜合教學,都有核心領域的核心價值,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深入分析具體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從所教領域出發,挖掘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潛值,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比如語言領域的核心價值在於傾聽、感受、理解、表述,不同的語言教學形式,側重點有所不同;科學領域的核心價值,傾向於孩子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多感官、多渠道對事物的感知,對事物探究興趣的激發等,而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更傾向於對美的感受與表達,而絕不能為了形式上的花哨,先想環節再定目標,或將一節課整成又象語言、又象音樂、又象美術、又象科學的四不象。
❹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來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源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幼兒園課程是根據3~5歲兒童的學習特點、發展特點來設計並編輯成教學活動的內容。幼兒園課程結構是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
從教育體制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❺ 選擇幼兒園課程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專內容的選擇應緊屬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
幼兒園課程是根據3~5歲兒童的學習特點、發展特點來設計並編輯成教學活動的內容。幼兒園課程結構是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
(5)幼兒園課程目標時的原則要求擴展閱讀:
從教育體制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❻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有哪些要求
課程目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表述。常用的目標表述方式有: ①從教師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師應該做的工作或應該努力達到的教育效果。例如,使幼兒體驗到在幼兒園生活的樂趣以及靠自己的能力行動的充實感;幫助幼兒同周圍的人們主動交往,培養對他人的友愛之情和信賴感;萌發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慾望和能力。 ②從幼兒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兒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發展。例如:知道簡單的安全和保健知識,並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在活動中快樂、自信;注意傾聽對方的講話等。 目前,多數人主張從幼兒的角度表述,以促使教師的注意力向兒童轉移,克服以往教育中教師過多注意自己"教"的行為,而忽視幼兒的"學"和"學的效果"的傾向。
❼ 設計幼兒園課程目標時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教學目標設計應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包括四個方面: (1)應闡明學習行為的主體; (2)要用行為動詞和動賓結構短語表達教學目標; (3)要說明達到該目標的條件; (4)對於和目標相關的行為狀況要有一定的判別標准。 注意事項1:正確定位目標對象 教學目標分析與設計的對象是學習者,因此教學目標闡述的是學習者學習的結果,是指他們在教師與同伴的幫助下,利用資源和工具學會了什麼,而不是指教師應該做什麼,或者通過該課教給學生什麼。 默認行為主語是「學生」 注意事項2:目標的編寫應盡可能明確、具體 p應力求具體、明確、可以觀察和測量 。 p教學/學習目標的描述要可評價,便於教師和學生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了解是否已達到目標,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學習的策略 注意事項3:教學目標設計要有層次 ◆認知學習領域目標層次 ① 記憶 ② 理解 ③ 簡單應用 ④ 綜合應用 ⑤ 創見 (布盧姆 的教學目標層次 ①識記; ②領會; ③運用; ④分析; ⑤綜合; ⑥評價) ◆動作技能學習領域目標層次 ①模仿 ② 理解 ③ 協調 ④ 熟練 ⑤ 創新 ◆情感領域學習水平分類 ①接受 ②思考 ③興趣 ④熱愛 ⑤品格形成
❽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制定的原則是什麼
制定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是語言教育活動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的恰當與否,將對整個活動設計產生決定性影響。為了使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夠起到龍頭作用,教師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應著眼於學前兒童的發展。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目標的制訂應適應學前兒童已有的發展水平,符合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二是目標的制訂應將促進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作為落腳點,落實到學前兒童對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動目標的內容和要求,在方向上應與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相一致。活動目標要為階段目標和終期目標服務,總目標和年齡階段目標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活動目標落實在每個學前兒童身上。要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提出目標,使學前兒童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地獲得語言經驗。
3、目標的內容應包含認知、情感態度和能力三個方面。第一:應涉及到知識概念的學習,包括所獲得知識的數量和種類,以及操作這些知識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態度的培養,包括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第三,能力的訓練,包括組詞成句的能力和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4、語言教育活動目標的表述應該採用特定的術語。教育活動目標通常可以用兒童學習行為變化進行表述。一個恰當的目標應能成功地向別人表達教師的教育意圖,應便於觀察者在活動後通過學前兒童的行為變化加以評價。
❾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原則有哪些
一、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幼兒教育的目標;
二、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緊緊立足於幼兒發展;
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基於幼兒的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