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體育新課程改革
1. 新課程改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03年開始組織新高中課程的實驗推廣工作. 2005年,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
2. 2002年8月教育部新頒布的,<< >>文件是新時期高校體育課改革的基本依據
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3. 體育新課改解決了什麼問題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堅持目標統領教學,提倡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學生健康的主題,把教學的精力集中投放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問題上,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以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活動。近幾年來,我校始終堅持以教育部健康體育課程標准思想指導,體育教研組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踐與分析,完善了教學的指導思想、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優化了教材內容、推行了教學組織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體育課新課標的道路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得到深層次的落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正確教學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執行力,把教學計劃轉化為教學實際,這是我們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斷的解讀,並靈活運用,在現有的高中體育教學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體育課教學效益,無疑是對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詮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體育新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強調要將學生的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旨在說明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因為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學習和掌握操作性很強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體育學習的主要途徑。盡管這里還有運動文化傳承的問題,但從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來看,應該更強調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如果想終身保持健康的體魄,我們鍛煉身體,進行體育活動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徹底改進,應把那些十幾歲的學生在完成中學學業後仍一直樂此不疲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個人體育鍛煉活動,引入到學校的體育課程之中。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層面、多功能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需條件。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學生如果不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常常遭遇學習的失敗,他們就不可能也根本不會喜歡體育課,也就不會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 五、新體育課程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往教學表現為主體性缺失,以教師主體作用壓抑學生自主發展,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多數課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單純競技運動技術傳習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只是採用單一的講解,示範,學生模仿練習;過分強調練習方法的整齊劃一,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學生處於被動練習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新體育課程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關鍵在於要將新體育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教學行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大面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課程改革的目的。 六、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設計課的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性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體育的興趣愛好,選擇搭配教材。教學方式上,採取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根據學生體育基礎的不同,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使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注重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凡是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在其中只是創造條件,指導幫助,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參與管理,參與評價。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把健康與生存、學習、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會健身、學會創造,從而達成育體、育心、育人,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 依.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就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活潑好動,興趣愛好廣泛,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獨立地進行練習。選擇性學習活動使不同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發展的空間。例如,進行投擲教學,常見的練習形式是學生分成兩隊,面對面投擲,這樣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勞。採用選擇性的練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練習的器材和場地,體力強、力量大的學生,可選擇實心球,在一號場地上練習;體力弱、力量小的學生,可選擇小沙包、降落傘、紙飛機等,在二號場地上練習;喜歡投準的學生可選擇配有目標裝置的三號場地上練習。整個練習過程,學生都可以自由變換練習器材和場地,也可以自由組合練習的夥伴。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每變換一種器材,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貳.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 體驗,是一種基於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在學生本人。體育教學是一門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於學生是否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身心發展。從學習環境中得到體驗,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情感是從他接觸的周圍環境中得到的。體育教學中的學習環境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的學習環境,另一類是隱性的學習環境。顯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場地、器材、教具、學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學過程的實物情景等;隱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學中的模擬情景等。小學生愛聽故事、好表現、善於模仿。喜歡在故事情景中游戲玩耍。他們的學習環境往往需要把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有機結合組成具有情節的故事和具有主題的學習情景,使他們身處生動活潑的情景之中鍛煉身體學習動作,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單、雙腳跳」教材時,教師把教材內容通過「小青蛙與小花貓」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的故事,通過游戲貫穿全課。課的導人採用圖片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視、聽和本體感覺一起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景交融,整個練習過程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 三.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以往,人們常常認為,體育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體質方面。而新的課程除重視這些方面外,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信心。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學習本身給學生造成的問題,例如身體鍛煉過程中的體力問題,學習動作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也有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問題,例如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個人與群體的協調問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發生沖突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用靈活多樣、富於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新。勿庸置疑,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應積極採用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4.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EPD課堂教學原則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一)新的教材觀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二)新的學生觀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1.把握好「度」。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2.要力求自然。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5. 國家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新課程改革中教學生態環境與學習能的研究與實踐》的申報流程是什麼
1.下載並填寫課題申報表。
2.總課題組安排專人進行初審
3. 通知申報人遞交紙質版申報表(版一式三分,加蓋公章權
4.總課題組安排專家分批審查所有的申報材料。
5. 在網上即時公布立項審查結果
6. 將通過審查的申報表下發給申報人
7. 學校將課題三年實施計劃發至課題辦公室郵箱
8.總課題組發放立項證書
9.召開課題開題會。
mt
6. 新課程改革包含哪些內容
新課程體系改革內容:
1、改革課程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改革課程結構,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體現課程的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革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革課程評價標准,要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的適應性。
7. 教育部出台新規,嚴禁擠占體育課,此舉對學生學習是否有影響
當然沒有影響,反而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在人們面對很簡單的數學題都算錯的時候,經常會有人說“你的數學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當然其中的數學課可以替換成任何一門課程的名字。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好多學生的數學的的確確是學術老師教的,但是他們的體育課卻有可能是任何一門課程的老師教的。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習,不僅身體素質要比每天都在教室學習的學生強的多,在學習專注力上也比較強。好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有自己喜歡並能經常練習的體育運動。
8. 國家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新課程改革中教學生態環境與學習能的研究與實踐》實施步驟是什麼
1.下載來並填寫課題申報表。
2.總課題組安排自專人進行初審
3. 通知申報人遞交紙質版申報表(一式三分,加蓋公章
4.總課題組安排專家分批審查所有的申報材料。
5. 在網上即時公布立項審查結果
6. 將通過審查的申報表下發給申報人
7. 學校將課題三年實施計劃發至課題辦公室郵箱
8.總課題組發放立項證書
9.召開課題開題會。
9.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有哪些
簡述新課標對體育課的要求
新課程標准堅持目標統領教學,提倡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學生健康的主題,把教學的精力集中投放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問題上,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以促進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活動。近幾年來,我校始終堅持以教育部健康體育課程標准思想指導,體育教研組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實踐與分析,完善了教學的指導思想、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優化了教材內容、推行了教學組織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體育課新課標的道路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得到深層次的落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正確教學理念,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執行力,把教學計劃轉化為教學實際,這是我們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斷的解讀,並靈活運用,在現有的高中體育教學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體育課教學效益,無疑是對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詮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體育新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關注學生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強調要將學生的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旨在說明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因為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學習和掌握操作性很強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體育學習的主要途徑。盡管這里還有運動文化傳承的問題,但從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來看,應該更強調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如果想終身保持健康的體魄,我們鍛煉身體,進行體育活動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徹底改進,應把那些十幾歲的學生在完成中學學業後仍一直樂此不疲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個人體育鍛煉活動,引入到學校的體育課程之中。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層面、多功能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需條件。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學生如果不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常常遭遇學習的失敗,他們就不可能也根本不會喜歡體育課,也就不會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
五、新體育課程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往教學表現為主體性缺失,以教師主體作用壓抑學生自主發展,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多數課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單純競技運動技術傳習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只是採用單一的講解,示範,學生模仿練習;過分強調練習方法的整齊劃一,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學生處於被動練習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新體育課程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關鍵在於要將新體育課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教學行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大面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課程改革的目的。
六、將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教師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設計課的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性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體育的興趣愛好,選擇搭配教材。教學方式上,採取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根據學生體育基礎的不同,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使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注重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凡是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在其中只是創造條件,指導幫助,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參與管理,參與評價。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把健康與生存、學習、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會健身、學會創造,從而達成育體、育心、育人,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
1.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就要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活潑好動,興趣愛好廣泛,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獨立地進行練習。選擇性學習活動使不同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發展的空間。例如,進行投擲教學,常見的練習形式是學生分成兩隊,面對面投擲,這樣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勞。採用選擇性的練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練習的器材和場地,體力強、力量大的學生,可選擇實心球,在一號場地上練習;體力弱、力量小的學生,可選擇小沙包、降落傘、紙飛機等,在二號場地上練習;喜歡投準的學生可選擇配有目標裝置的三號場地上練習。整個練習過程,學生都可以自由變換練習器材和場地,也可以自由組合練習的夥伴。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每變換一種器材,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2.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
體驗,是一種基於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過程,其主體在學生本人。體育教學是一門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於學生是否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並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身心發展。從學習環境中得到體驗,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情感是從他接觸的周圍環境中得到的。體育教學中的學習環境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的學習環境,另一類是隱性的學習環境。顯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場地、器材、教具、學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學過程的實物情景等;隱性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關系以及教學中的模擬情景等。小學生愛聽故事、好表現、善於模仿。喜歡在故事情景中游戲玩耍。他們的學習環境往往需要把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有機結合組成具有情節的故事和具有主題的學習情景,使他們身處生動活潑的情景之中鍛煉身體學習動作,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單、雙腳跳」教材時,教師把教材內容通過「小青蛙與小花貓」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的故事,通過游戲貫穿全課。課的導人採用圖片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視、聽和本體感覺一起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景交融,整個練習過程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
3.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以往,人們常常認為,體育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體質方面。而新的課程除重視這些方面外,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信心。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學習本身給學生造成的問題,例如身體鍛煉過程中的體力問題,學習動作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也有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問題,例如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個人與群體的協調問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發生沖突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用靈活多樣、富於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創新。勿庸置疑,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應積極採用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10. 新課程改革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我國新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製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9個地區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對各學科課程標准進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10)國家教育部體育新課程改革擴展閱讀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體現時代的要求。學生應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創新精神和求實精神。
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適應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人文化和紀律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