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拓展課程課例
⑴ 小學數學課教學案例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2:我最喜歡擺汽車。
……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1:7+7+7+7+7
學生2:4+4+4+4+4+4
學生3:3+3+3+3+3+3+3+3+3+3+3+3+3+3+3(師寫時說:我都聽糊塗了。生答:有15個3。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並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後都爭著回答)
生1: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3+3……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30個2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100個3相加,你感覺怎麼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自主探究
(1)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2)匯報:
小組1:用合並加數3+3=6、6+6+6+6+6+6+6+3(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2:3+3+3=9,9+9+9+9+9
小組3:15個3相加
小組4:用乘法15×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並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3)師出示:15×3並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麼?
學生1:真的很簡便!
學生2:這個「×」是什麼?
學生3:15哪裡來,3哪裡來?
學生4:這個算式怎麼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4)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5)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體驗運用
(1)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裡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2)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說: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談收獲:……
6、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後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後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並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慾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慾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並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並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於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於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⑵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裡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帶了家裡的台秤。當我這邊萬事具備時,領導打電話來了,說上級領導要檢查的資料很多,就不聽課了,我心裡有一絲的失落,轉念一想,就當作有領導在場,於是我精神飽滿走進課堂,前面半節課進展順利,一切按照預設進行:(一)建立1千克=1000克,我們以前學習質量單位「克」,關於克,你知道什麼?能舉例子說明嗎?我手裡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猜測,驗證,於是引導出1000克可以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備好的1千克裝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飲料,4塊約重1千克肥皂,讓學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質量。緊接著讓學生舉例身邊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三)拓展延伸: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能做出估計。我說:近段時間你們有稱過的體重請舉手?舉手只有兩個事先稱過的同學。(幸虧稱了兩位同學的體重,要不今天的課就唱不下去了,我心裡暗自慶幸)我們做一個猜體重的游戲。我先叫最瘦的小楊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每當一位同學說出一個數字時,小楊就做出相應的反應:輕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了他是26千克為止,學生興趣盎然。我說:現在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的人物大葉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後在最後的環節讓大家猜一猜自己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他那麼胖,起碼有50千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個小揚那麼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大葉的面紅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管你們屁事。底下的同學鬨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你到底吃什麼成這副德行呀……此時學生的興趣轉到了大葉的「胖」上,場面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心裡想幸虧領導沒來,要不怎樣收場,於是我氣急敗壞在講台桌上用力地一拍,「要笑,是吧。請他上來。讓他笑個夠。」學生見我大怒,藏起了臉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繼續游戲,不過,我和學生都沒有開始時的興致,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裡?想起大葉憤怒的表情,學生的鬨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
一、預設不充分。課前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案,更重要的是備學生,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拋到腦後了。只想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調節氣氛,又讓其他人在預設好的范圍里猜測自己的體重。可我忽略了平時有些同學經常拿肥胖嘲笑大葉的,「肥胖」已成為他的「痛」。我的無意正中他們的「有意」。如果我平時多了解學生,還會拿他做例子?還會失敗嗎?課堂猶如戰場,我作為一個每天都要上戰場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備怎能打贏戰斗呢?
二、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是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
事後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道德的。(我的弦外之音應該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己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准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首先人的體重與什麼有關?學生通過討論,選擇對象,測量有關數據。最後得出計算人的標准體重一般公式。通過上面的活動悟出:任何一種物品的質量都有一定的范圍,即它們的「標准體重」。接著出示:1、連一連
一頭牛 200千克 一個梨 9千克
小明 35千克 一個西瓜 50克
一隻雞 1千克 一袋大米 50千 克
通過上面例子讓學生比較,初步明白這些物品符合實際情況的質量范圍,為積極參與下一題競猜物品的質量提供依據。
2、誰是競猜小能手 。(事先在卡紙上畫各種食品和動物)
游戲開始,我宣布競猜規則:競猜者要說出此物品最重和最輕是多少,由老師和其他同學當裁判,優勝者拿走該物品。(卡片)
如:一個西瓜重( ),要求學生說出,最小的西瓜可能是多少千克,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千克。
這樣的設計由開始的節外生枝,到最後學生積極參與競猜物品的質量。也許可以掀起一個高潮。
想到這里,我心情不再低落了,事先稱了幾個體重比較標準的同學。預備兩種方案在第二節課(另一班)實施,結果這個班的學生根本沒有出現上面的情況,猜體重的游戲開展的熱火朝天。把我帶來台秤派上用場,用來驗證他們猜測結果。最後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質量。正是我昨天晚上所期待的結果。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教師根據的不同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師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⑶ 小學數學四年級拓展性課程教案
發不了鏈接自己網路 兒訊網
每日更新上千個資料。資料包含小學到高中所有科目的課件、試卷、教案等。
如果找不到你想要的資料還可以在服務中心發布需求,網站將通過其它渠道幫助你尋找
⑷ 如何有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
《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充分說明,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要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結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側重於規范性系統知識的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方法。課外學習則應該適當補充一些延伸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內容。將課內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外拓展題,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呢?現就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談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比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以後,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測量周圍事物的長度,自己的書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長寬,父母的腰圍等;在認識了元角分後,讓學生課後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習比的知識時,讓學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了各種形式的比,並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學中的比的實際意義。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學生不可能都有機會動手實踐,而課外則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後如能及時設計實踐性的拓展作業,將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教學《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題:自己做一個轉盤,塗上紅色、黃色和綠色,要使指針轉動後偶爾落在綠色區域,而落在紅色、黃色區域的次數差不多,應怎樣塗色?先試著塗一塗,再轉動若干次,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動手實踐中,而且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
三、利用拓展延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新時空。
教師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向學生提供好的課外讀物,訂閱一些數學刊物,如《小學生數學報》等,幫助和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地閱讀,可以使他們開闊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寫照。讓學生通過隨筆或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數學日記,使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得到了很好的互動,孩子們也能把平時不敢說的話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彼此之間更多了一份了解。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應注意的問題:
不適時機與過度拓展延伸,往往帶來較差的效果,所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適量。
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會喧賓奪主。合適的量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教學生認知需要來定。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拓展延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過量的拓展延伸活動會無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減弱學習興趣。
二,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的難度要適當。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知識經驗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學生的認識理解程度。需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各種教輔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刪選與補充有價值的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不能忽視教材體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對教學拓展延伸進行了預設,尤其在新課學習環節。但部分教師僅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更忽視忽視教材體系。每節數學課都有學習主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總會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忽視了教學重點,偏離了學習主題,游離了教材,有點喧賓奪主,成了無效勞動。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充分樹立教材觀,從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來整體分析,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數學學習拓展延伸活動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豐富知識,感悟思想,創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有價值的課外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只要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客觀分析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凸顯自主性,創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做數學的良好習慣,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
⑸ 急求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研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⑹ 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設計可以有哪些
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設計我發給你一篇。
⑺ 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1.數學課程2.數學(主講數學的作用)3.數學學習4.數學教學活動5.評價6.現代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