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角課程如何實施
⑴ 幼兒園自然角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淺談
自然角是區域活動的一種形式,是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幼兒園的自然角還存在著活動安排整體規劃不周;呈現形式呆板變化不大;內容選擇生活氣息不濃;活動過程幼兒興趣不持久;教師指導管理水平不高;活動效果多元評價不夠等現象。為充分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我們將自然角融入課程,科學規劃;立體呈現,靈活多變;豐富內容,表現生活;多元探究,彰顯主體;適時指導,激活興趣;科學評價,引導深入,有效發揮了自然角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自然角;課程;自主學習;評價
自然角是由人工設計的大自然的縮影,是幼兒觀察自然、學習、探索進行非正規科學活動的另一個世界。如何發揮自然角在幼兒自主學習中的作用成了熱門的話題,現在幾乎每所幼兒園的每個班都設有自然角,但仔細觀察、反思這些自然角總覺得缺少一些「自然味」,存在著明顯的計劃不周、形式呆板、內容單一、幼兒興趣不持久、教師指導不到位和評價缺失等現象。為了發揮自然角的最大教育效能,讓孩子在富有生命力的環境中獲得認知、發展能力、萌發情感,我們做了一番探索。
一、當前幼兒園自然角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探析 1.活動安排整體規劃不周
自然角是幼兒日常主要的活動區域之一,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應該能為幼兒提供自由觀察、操作探索和經驗交流的時空。但目前許多幼兒園只在開學時掀起一次自然角「創設」高潮,日常生活和區域活動時孩子們卻很少「光顧」這一區域,即使「光顧」也就是澆澆水、喂餵食等。各年齡班區域活動計劃中也沒有自然角活動的時間、內容安排和操作要求,自然角活動顯得隨意,無目的,缺乏持久性和連貫性,更談不上作為課程資源來整體開發和利用。 2.呈現形式呆板變化不大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縮影,是幼兒主動學習與構建知識的橋梁,應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產生,不應該由老師強加給孩子。而目前許多幼兒園的自然角設置大多是教師「包干」,小動物養在哪裡,花草放在哪裡等都由教師說了算:「小金魚掛得高高的,花盆放在櫥頂上」等,教師更多地考慮「安全、美觀、整齊」等因素,忽視了幼兒的觀察、操作和探究,這種「地攤式」或「貨架式」的自然角看起來花枝招展,但只起到陳列物品的作用,幼兒缺乏參與、觀察和管理的興趣。加之平時疏於管理和不及時更換,一段時間後只剩下一些空花盆、空魚缸和落滿灰塵的自
⑵ 如何組織指導自然角科學教育活動
自然角是指在幼兒園的室內、廊沿或活動室的一角,供飼養小動物、栽培植物、陳列幼兒收集來的無生物等用品場地,是幼兒開展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的場所。自然角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區之一,也是最能激發幼兒觀察、探究,促進創新能力發展,豐富幼兒知識的重要渠道。自然角的精心創設,既可美化環境,也可使幼兒從小養成關愛環境-關愛動植物的情感,還利於幼兒觀察、分析,從中發現大自然的奧妙,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如何更好地創建自然角,讓班級里的自然角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
一、幼兒、教師、家長共同配合創建。
幼兒是主體,自然角的創建應遵從孩子的意願、重視孩子的主動參與,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教育效能。如自然角中內容,材料,管理等方面,都要幼兒參與和決定,這樣的自然角才是孩子們的天地,孩子們才會對它們感興趣,萌發照顧、管理的願望。老師承擔著指導、監督的作用,運用已有的知識,對孩子進行指導,並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參與管理。如:早上幼兒來園時,我對孩子們說:「你們快來看,種子有點發芽了。快來給他喝點水,讓它長得更快些!」這樣,孩子們非常有興趣地給植物澆水,還給水生動物餵食。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欄,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參與到自然角的創建中來。如給孩子買一些水生動物,與孩子共同種植一盆花,一盆種子,不緊美化了自然角,也加深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另外,在寒暑假期間還可邀請家長和孩子領植物、動物回家,從而拓展其教育外延和內涵。
二、自然角內容的選擇與季節、主題活動相聯系,
自然角內容的選擇應該符合班級有的年齡、認知特點,與季節,主題活動相聯系。如現在正值春天,我們發動幼兒種植了各種種子,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發芽的全過程。在「美麗的秋天」主題活動中,相應的增添秋天的水果、孩子撿來的落葉等,使自然角與主題教學互為補充、互相滲透與促進。
三、廢物利用,放手讓幼兒管理。
自然角的創建應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地點的選擇應考慮到班級所處的地理位置,應向陽、陽光充足;器皿的運用提倡廢物利用,如塑料瓶子、酸奶杯等等,安全不易碎,孩子人手一份的器皿運用這些廢舊物簡單易得,還可在上面做可愛的裝飾。我班利用竹節作為種種子的器皿,將它懸掛在走廊上,既美觀,又是廢物利用,一舉多得。放手讓孩子管理,在來園、午後和離園等時段,引導幼兒對自然角進行觀察、管理,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增強了孩子們的責任意識。
豐富的自然角可以讓每個班級充滿生氣,充滿活力。而在整個自然角創建過程中,也讓我們看到:老師和孩子正共同用科學的理念、創造的熱情和智慧雙手重新築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⑶ 如何在大自然中實施幼兒園教育
大自然與幼兒園教學,從詞義上看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兩者之間相互滲透著重要的教育內容。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種資源來進行教育教學,讓幼兒在大自然中學會觀察,發現秘密、解決問題,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比較廣,大到高...科技的內容,小到節約一滴水及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如:愛護動植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等等。幼兒園的孩子正處在生長發育迅速階段,處在長知識及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形成的最初階段,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將使人一生成長都受益非淺。然而大自然教學又如何對幼兒園教學起到重要作用呢?我們又如何將大自然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有較強的工作熱情,處處都做有心人,善於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尋找、捕捉發生在幼兒身邊的教育內容,切實有效地將大自然與我們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幼兒知識,使之起到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大自然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 1、利用大自然進行環保教育 將幼兒帶到大自然中遊玩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而在大自然中通過游戲向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幼兒最易接受。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我在帶領幼兒到公園遊玩時,孩子們發現了草坪上的垃圾,有的孩子很主動地撿起垃圾,而有的孩子則是若無其事地玩耍。在此情況下,我設計了「公園環保小衛士」的游戲環節,在集體前宣布主動撿垃圾的孩子為「公園環保小衛士」,從而引導其他幼兒發現垃圾影響了公園的環境。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都爭先恐後地將垃圾撿掉。藉此機會,我提出要求:將垃圾分類、把可用垃圾(如:飲料瓶)帶回幼兒園供我們手工操作。活動開展得很成功,也正是這樣的活動讓幼兒在大自然中獲取了環保知識,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幼兒有了較強的環保意識,能主動將公共場所的垃圾撿掉,還把家庭中的可用廢舊物品搜集到幼兒園來,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孩子們也自然地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了。 2、利用大自然進行課堂教學。 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幼兒通過教師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來掌握粗淺的知識,從而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記憶及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如何將大自然結合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這仍需要教師通過平時觀察、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後再有的放矢對幼兒進行教育,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幼兒園教師所必須做到的。如:在教學活動《雲彩和風兒》過程中,我選擇了恰當的活動時機,將幼兒帶到戶外觀察天空中的白雲。幼兒通過觀察白雲的變化,根據自己的發現講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天上的白雲像大獅子;有的說像船;還有的說像小朋友......達到了我們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幼兒園的自然角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角是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小小的窗口,幼兒通過種植、飼養動植物來了解自然界,使幼兒逐步認識到我們保護動植物就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如:當我發現幼兒不愛護魚缸里的小魚時,就及時引導幼兒觀察魚缸里的小魚,使幼兒感到小魚是很可愛的,它們同樣也是魚媽媽的小寶貝,我們要和老師一起把小魚養好,千萬不可用手去抓。再如:午餐後我帶幼兒散步來到了種植園地觀察,一個幼兒好奇地把我們種的蠶豆苗拔了出來,我就及時地利用這個活教材,使幼兒知道蠶豆苗離開了土壤媽媽它就活不成了。我們千萬不能拔地上種植的花、草等植物,慢慢地培養了幼兒不隨意破壞綠化的好習慣。 二、在大自然中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方法 利用大自然教育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平時的一些主題教學都離不開大自然。例如:根據季節的變化組織幼兒春遊,在遊玩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季節動植物,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比在幼兒園內開展要更有效。那如何有效地在大自然中進行教學呢?經過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從自身行為影響幼兒—潛移默化的過程 幼兒具有模仿性強和易暗示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例如:在帶領幼兒到自然角觀察時,教師主動喂養小金魚,將種植園地的雜草鋤干凈,小朋友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久而久之他們也學會了照顧動植物。 2、在大自然中學會隨機教學 例如:帶領孩子們到廣場參觀菊花,在參觀菊花過後,我帶領幼兒觀察廣場上放飛的各種風箏,讓幼兒用語言描述,這種隨機教學既培養了幼兒的專注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把認識轉化為自身行為 在平時的各種活動中,我們經常利用游戲來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把教幼兒的自身行為。其實在大自然也可以做到這點。例如:在組織幼兒去郊遊的路途中,讓幼兒感受馬路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感受不同聲音的不同體驗,使幼兒自己會分辨哪些聲音好聽,哪些聲音不好聽。從而使他們明白了:為什麼要輕輕地搬動桌椅?為什麼要輕輕走路?為什麼不要大聲吵鬧的道理。幼兒道理明白了,做起來自然也就更自覺、更認真了。久而久之,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我覺得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善於觀察發現,充分利用各種環境資源更好的開展幼兒園教育教學,不斷探討、摸索,讓幼兒的童年更豐富多彩!
⑷ 如何利用環境實施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的本質在於它是幼兒的課程,是幼兒的活動,是幼兒「問題—解決」的過程。幼兒園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針對幼兒行為的親歷性、行動性、即時性、整體性、真實性與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發起、延續或終結。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始終來自於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環境」一般包括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園本文化、家庭環境以及周邊的自然、社區的環境等,本文所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班級環境。
一說起幼兒園的環境,我們頭腦里立刻會浮現出一幅幅美觀整潔、活潑可愛的畫面。確實,教師精緻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設計能給幼兒美的享受,但孩子們一般不敢去動,因為怕弄壞了而導致老師的批評。另外,常常有老師在創設環境時會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當」,全都羅列在各個區域中,整個教室堆的滿滿的,結果孩子沒有了活動的空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環境卻沒有體現出教育的價值。這樣的環境創設其實是老師在唱獨角戲,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會給幼兒造成一種「心理疲勞」,創設的環境缺乏教育價值。
瑞吉歐教育理念認為:創設的環境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樂園,孩子是環境真正的主人;教師則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主動學習樂趣的合作者,更是為孩子提供主動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學習進程的導師。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和不斷的學習、反思,我認為環境的創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的預設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必須有預設,而環境的創設同樣要有預設。課程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某種特定的環境支持,環境創設得是否合理將影響到課程的進行。
1、 環境的創設要依據課程的目標。
將創設環境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依據目標增加或減少材料,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
2、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
瑞吉歐教育理念提出:教師要成為成功的觀察者,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洞察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需要和興趣。如在開展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時,當時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剛剛搬新家,孩子們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我的家」,同樣家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我們將「我愛我家」的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切入點。為了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了解自己和社區的關系,我們和孩子一起創設了「中五班小區」,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區,有自己的家、幼兒園、超市、售樓部、銀行等,每個孩子都扮演一種身份,在「小區」中快樂的生活、學習。
3、環境的創設考慮各領域的整合。
《綱要》明確的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的創設要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如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結合各領域的要求,我們提供了便於幼兒交往的各個區域,提供了各類統計表、製作材料、社區及世界著名建築圖片等,讓幼兒在與環境的「親密接觸」中,其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備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
(1)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能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敏銳而積極的反應,促使他們在主動建構中得到發展。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中,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是大量的製作材料,特別是小朋友在戶外參觀收集的小樹葉、樹枝等,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寶貝」,我們又請來建築系的大哥哥,和我們一起利用這些材料設計自己夢想的家,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盎然,不斷有問題涌現:「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環保的?」「為什麼好多屋頂會設計成尖頂的?」「旋轉樓梯怎樣設計上起來才不會頭暈?」……在大哥哥的幫助下,「中五班小區」終於落成了,而隨後而來的生成活動不斷產生,如小區命名、小區的綠化、小小售樓部等等。
(2)創設的環境能支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幼兒與教師、同伴的積極互動提供現實條件,便於幼兒在交往中主動學習。如當孩子們創設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時,發現很多問題:「幼兒園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我們認為幼兒園應該是圓頂的。」「幼兒園里應該有小朋友。」「科技大樓應該有個標記,要不然大家會找不到的。」……在幼兒的提問和討論中,我們生成的活動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3)創設的環境應具多功能性、挑戰性和變化性,使環境始終能引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指導性,能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2、 材料來源於幼兒、教師、家長。
在主題活動《美麗校園我的家》開展過程中,以「中五班小區」作為展示孩子興趣和經驗的窗口,通過活動區游戲、集體活動、社區活動、家長參與等活動,環境的創設應成為一個設計――實施――調整――生成――再實施的發展過程,幼兒、教師、家長積極地參與其中,課程的內容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
三、幼兒經驗的豐富
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兒童建構過程的支持或妨礙,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時機,則應把握兒童的建構過程,這種建構的前提是幼兒經驗的豐富。結合主題活動我們開展了參觀社區、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築知識」等活動。活動中幼兒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了解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常識。
四、環境的調整
豐富而適宜的環境資源可為幼兒提供無盡主動探索的機會,幼兒會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中主動思考、主動交流,幼兒生成活動也隨之而來,環境的創設也將根據幼兒學習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例:在組織幼兒去小朋友家做客時,小朋友又提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可以打電話,提前問一問。」 「可以設計一個路線圖,我們看地圖去找。」「可以請叔叔阿姨來接我們。」……於是我們又開辟了「請到我家來作客」的主題牆,展示孩子們和家長製作的各種路線圖,孩子們可以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還有的孩子利用各種材料在進行測量,原來他們在尋找「最佳路線」呢!
三、環境的延續
正如馬拉古奇所說:「我們的學前學校的牆壁會說話,也有記錄作用。」環境以它直觀形象的方式記錄下實施課程的過程,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而舊問題的解決又孕育出新的問題,環境也將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拓展、延伸。在環境創設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對環境的教育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幼兒園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在課程內容與組織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們的環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賦予我們所創設的環境更多更積極的教育價值,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家庭」的氛圍,讓環境伴隨幼兒一起成長,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快樂之家」。
⑸ 如何對幼兒園自然角進行日常管理
一、自然角的意義: 幼兒一般都喜愛大自然,對飼養、種植等活動有極大的興趣,為了幫助幼兒認識自然,同自然界有更多的接觸,在班級中開辟一角,放置或種植一些既適合室內生長,又易於管理的植物;飼養一些性情溫順,又易於照顧的小動物,供幼兒觀察其生長變化過程。 在自然角,幼兒觀察所用的時間是零星而隨機的,又是幼兒結伴進行的活動,其身心愉快是不言而喻的,因而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長期堅持這項觀察活動,不僅能使兒童增長很多感性的認識,而且能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與求知慾望;從中掌握一些粗淺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勞動的愉快和珍惜勞動的成果;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初步探索能力。 二、自然角的日常管理: 1、水培植物: 品種:綠豆、赤豆、黃豆、白扁豆、蠶豆、花生、玉米、芋艿、蘿卜、紅薯、芹菜、大白菜心、豆苗、茨菰、水仙花 管理:最適宜的時間是春秋兩季,每天換水(必須)。豆類放置在塑料小籮筐中,底部托一個小盆。菜類放置在透明的小瓶中,便於幼兒觀察植物根部的白色根須。 2、半水培植物: 品種:土豆、洋蔥、姜、蔥 管理:每天用噴水壺噴少許水。 3、土培植物: 品種:各種喜陰的室內植物(教室中不適合擺放有刺植物) 管理:一般一周澆一次水。(每次澆水前觀察泥土是否幹了,不幹不要澆水)。 4、水生動物: 品種:小烏龜、金魚、螺絲、泥鰍、黃鱔、小龍蝦、小蝌蚪 管理:小烏龜餵食小蝦、龜食、小魚等,吃完後換水。 金魚少餵食,換水時加小蘇打。 螺絲、泥鰍、黃鱔、小龍蝦、小蝌蚪不餵食,換水。 5、小動物: 品種:小白兔、小雞、小鴨、蠶寶寶 管理:小白兔:喂兔糧、青菜,勤換墊紙,保持干臊。 小雞喂小米、青菜等。 蠶寶寶:桑葉,經常餵食,保持盒內的干凈整潔。
⑹ 如何利用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在自然角養相關來植物,讓自學生定期寫觀察日記。
以一定順序來進行觀察。有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從上到下、從明顯特徵到不明顯特徵等等。例如在觀察小植物的活動中,有的幼兒從上到下的觀察,是葉、莖、根等;有的幼兒讓他們從遠到近的看,是大和小。因此,我們不強調幼兒掌握哪種順序,只要幼兒有順序地細致觀察就行了。這是基礎的觀察法,需要幼兒人人掌握,這樣可以為他今後的一系類觀察打好基礎。
⑺ 如何讓自然角成為幼兒園教育的有效資源
一、自然角是幼兒親近大自然、走進科學的窗口1.親近大自然的窗口自然角 自然角里可放置的內容很多,如動物可以有:漂亮的金魚、生命力強的烏龜、捉來的蝌蚪鳴叫的小鳥,甚至泥鰍、螺螄、昆蟲盒裡的螞蟻等。植物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種子、水果、樹葉,用廢棄盒子種植的蘿卜、青菜、蔥、蒜等農作物。此外,各種卵石、貝殼等...有趣物品,都可置於自然角。 它儼然是一個微型的自然界,雖然只有方寸之地,卻不乏自然界中的生機和活力。 根據季節、地域的不同,為幼兒提供符合其年齡層次的豐富的生物,可讓幼兒足不出戶便感受到自然界生動、鮮活的美。2. 走進科學的窗口 陳鶴琴先生指出:「幼稚園需布置一個科學環境,盡可能地領導兒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 ,布置園庭從事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並飼養動物等?」自然角正是這樣一個科學環境,是幼兒學科學的一種重要而特殊的場所,能夠方便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的和長期的觀察活動。幼兒在自然角,既不像集體教學,要在統一計劃和指導下活動,也不像科發室,要分班、分組地輪流進入活動。 他們隨時有機會去觀察、觸摸和探索各物品,還可以對某個對象進行長期的觀察。 幼兒可在這里共同觀察、測量和進行小實驗:觀察各種農作物的種子,比較並進行種子發芽的小實驗;對小蝌蚪變青蛙以及蠶的生長過程進行長期的系統、細致觀察;定期對種植的大蒜生長情況進行測量並記錄?許多偶發的科學活動會在自然角發生。 一次,幾位小朋友發現長長的蒜苗「長歪了」,筆者聽後請他們繼續觀察蒜苗以及其它植物的生長方向。有的幼兒便發現許多植物都是歪著長的,並且向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這時就可以告訴他們這是植物生長的向光性。接下來就「怎樣讓長歪的蒜苗變直」,在集體中展開討論。有的幼兒提出將盆轉動一下,讓蒜苗另一半對著陽光。最終得出結論:為了讓自然角的植物不變歪,需經常轉動它們的盆。 二、自然角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1. 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習慣 愛勞動是教育對每個孩子提出的要求,現在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去體驗勞動的,已越來越少。自然角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平台。通過照料自然角:給植物澆水、給小動物換水、清理死角等,加之填寫勞動記錄表,讓參與其中的孩子能直觀感受到自己的勞動過程和成果,體驗勞動的光榮與樂趣。有家長反映: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在家更願意幫助父母做家務了,也更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2. 有利於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在大自然中,許多事物會撥動幼兒的心弦,並頻頻觸動他們的心靈深處。」幼兒正是在與自然角的朝夕相處中形成良好性格。 壯壯頑皮好動,平時做事大大咧咧、毛手毛腳。但在給小金魚換水時卻表現出無比溫和、細膩的一面:輕輕端起魚缸,輕輕倒水、放水?為此我經常請他來幫忙照料自然角,時間久了,他粗心的毛病真的改了不少。 自然角中的小動物還可充當一種角色:傾聽者。孩子更願將心中的苦惱或心願向它們傾訴,以尋找心靈的寄託。經約定,男孩子們很少有打架的現象了,他們想發火時會去找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小烏龜我告訴你,嘟嘟太讓我生氣了,好不容易搭的空間站被他搞壞了!」見老師在看他,孩子調皮地笑了,想必心中的怒火也消了不少吧? 3. 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及合作、分享意識 三、將自然角與其它教育資源結合幼兒園的教育是統一的、整體的教育。 1. 自然角作為一份教育資源,也可與其它資源結合起來。 我們班的女孩對自然角中各種各樣的花卉很感興趣,我們便在角色游戲中增設「七彩花店」的游戲。場地就設置在自然角旁,將自然角也納入到花店范圍:一邊是幼兒從家中帶來的各種花卉,另一邊是模仿這些花卉自己創作的「作品」。這些花卉既美化了花店環境,又為幼兒的製作提供感性經驗。此外,自然角還可與語言區、科學區等區域游戲融合起來。 2. 與主題教育活動結合每月一次的主題教育活動中,自然角也可以利用起來。如主題活動《好吃的豆芽》中,請幼兒帶來黃豆和綠豆,進行種子發芽試驗,置於自然角供幼兒觀賞,還一起收集各種春天的自然景色:油菜花、迎春花、小蝌蚪等,同樣置於自然角。 總之,我們應賦予自然角更深層次的意義,充分利用好這份教育資源,挖掘出自然角的潛在價值!
⑻ 怎樣創設幼兒園自然角,幼兒園自然角的創設,幼兒園
一般的都是做個花架,然後養點花,建議多肉、蓮科和仙人掌科的植物,比較耐造。
還有風信子這類開花有淡香的這類植物
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養一些蠶、守宮這類的,其他的寵物要麼太可怕要麼味道比較大。
⑼ 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