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
A.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哪些學習方式
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內容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從中、日、美三個國家小孩學習畫蘋果的過程,看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中國的孩子畫蘋果,是先由教師分析蘋果的結構,並在黑板上示範,規定先畫左後畫右,這里塗紅,那裡塗綠,然後讓孩子按步驟畫;
日本的孩子畫蘋果,是老師先擎一個蘋果,孩子們觀察後勤部作畫;
美國的孩子畫蘋果,是教師提一籃子蘋果,由孩子們任意拿一個自己喜歡的照著畫。
從方法的角度來看,由於方法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中國孩子筆下的蘋果最像蘋果,美國和日本的孩子畫出的蘋果卻奇形怪狀。
美國、日本孩子畫的蘋果雖然很不像,但這里正是孩子們自己摸索的結果,包含了他們的觀察,思考、想像和創造。
中國孩子畫得最像,是由於輸入了教師的觀察和分析,他們付出的勞動只不過是機械的記憶和模仿,缺乏的正是思考、探索、想像和創造。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不同的學習方式,帶來的是不同的情感體驗,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結果,學習結果包括對人類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繼承,也包括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
21世紀是一個追求創新與超越的世紀。在新的時代精神的關照下,社會對人才的規格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相應的挑戰。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期望的高素質的人才,各國都對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這種改革涉及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學習方式的變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規定都表明,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所以把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到這樣一個高度來強調,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新世紀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B.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你將怎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徵的學專習屬方式。
各課程標准要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要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教育將使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
教材編寫的改變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要有利於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方面。
動機與態度 被動 主動 自主
教學方式偏好 接受 探究
社會環境偏好 個人(單獨) 同伴(合作)
新課程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
鼓勵學生獨立而富有個性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親歷並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
同時應當注意,學習方式的三個方面並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
探究學習活動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個人的行為;
合作學習並不必然是探究學習;
接受學習也可能是主動理解的過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學習,如自主選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教育節目進行學習。
C. 求問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的來說,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
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於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節服務。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因此,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因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准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的備課方式已不能滿足「以學論教」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除了寫教案,教師可能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而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要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例如,教案並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將有助於教師同時並重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開天窗」「課後追記」等內容,便於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後總結、補充,在這個意義上,教案並不是寫得越干凈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因為「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著「重心的轉移」和變化。
這些改變從另一個側面再次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相信對於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有著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D. 新課程下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專」特徵的學習方式。屬\r\n 各課程標准要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要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信息技術教育將使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r\n 教材編寫的改變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r\n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要有利於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新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方面。\r\n 動機與態度 被動 主動 自主\r\n 教學方式偏好 接受 探究\r\n 社會環境偏好 個人(單獨) 同伴(合作)\r\n 新課程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r\n 鼓勵學生獨立而富有個性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r\n 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親歷並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r\n 同時應當注意,學習方式的三個方面並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r\n 探究學習活動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個人的行為;\r\n 合作學習並不必然是探究學習;\r\n 接受學習也可能是主動理解的過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學習,如自主選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教育節目進行學習。
E.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些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1、「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版程改權革的出發點。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F.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
新課程改革後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哪些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回人為本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2、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3、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4、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5、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7、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8、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