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如何整合課程資源
A. 幼兒園教育的原則包括「整合資源」原則,請你說說幼兒園教育需要整合哪些方面
兒童是一個有機體,幼兒園教育要讓兒童以整體的方式去感受和表達這個世界,建立對世界整體的認識。因此,整合對幼兒園教育非常重要,整合的核心意義就是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整合的要求是「有機」:符合生活和經驗的邏輯,是自然延伸,有自然聯系,不是重復和機械拼接,是補缺和擴展。整合是幼兒園各類課程的共同原則,整合不只是領域之間的,領域內也需要整合。幼兒園教育應杜絕教師分人分科。整合的前提是教師熟知兒童的發展,並對幼兒各領域發展的關鍵經驗有敏感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五大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五大領域之間是有機聯系、相互滲透的。五大領域的核心經驗不是課程本身。課程就是依照核心經驗展開的經驗分解、教師和幼兒為獲得經驗所進行的環境和材料准備及幼兒多感官的參與和努力的過程。整合是幼兒園課程的原則,不管什麼課程類型,都應貫徹整合的原則。經驗或行動是幼兒園課程的現實表現形態,幼兒園課程結構就是行動結構。
因此,幼兒園教育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幼兒園課程是一個以思考為紐帶的綜合行動結構,而不只是靜態的知識結構,幼兒發展的關鍵是不斷獲得新經驗,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經驗。幼兒園課程結構有別於中小學課程結構,它是以幼兒發展為導向,以經驗獲得為過程和目的的動態結構。行動是沒有學科邊界的,行動的課程一定是整體的、關聯的。
B. 如何將幼兒園主題教育與課程進行整合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新《綱要》精神,我園於2001年起開展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課題研究,該課程貫穿了綜合、主題、多元等思想來進行幼兒園教育教學,能進一步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的發展,為新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效的途徑,這是一個頗具理論價值、現實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的課題。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將如何體現新《綱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戲、學習為一體的整合課程做為課題研究的重點。 一、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背景 第 一、順應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的潮流。 近十多年來,國外學前教育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如美國的「早期開端」、紐西蘭「新課程方案」,特別是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它強調的是從兒童出發,選擇符合兒童天性的主題來實施活動整合課程,並在預設的計劃中,根據兒童發展的需要允許生成課題。國內如南京、上海、台灣在幾年前就開展了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是以「活動」、「整合」來建構課程的主要形式,依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主張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獨特性,而不能將他們單一化。在新教材實施近兩年來,各地幼教研究會及幼兒園也紛紛對「主題活動課程整合」進行探討與研究,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點就是「以兒童發展為本」,將課程改革的研究視為教育研究、視課程為聯結實踐與理論的一個橋梁。偉大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我們不能把幼稚園里的課程象大學的課程那樣獨立,什麼音樂是音樂、故事是故事,相互間不發生影響。應把幼稚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的組織。」因此,為順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於國際視野,推動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園不失時機地提出「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 第 二、符合新《綱要》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應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以上論述反映了幼兒教育課程整體觀的導向。而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強調的是健康、語言、社會、認知、藝術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樹立一日活動都是課程的整合觀,將課程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學習之中,使幼兒在學習、生活、游戲過程中整體、和諧、全面的發展。
C. 幼兒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並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呢
隨著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幼兒園再次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園作為市課程改革試點園之一,越來越認識到傳統的集體教學課程模式已不能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中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因此,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以幼兒發展為本,因地制宜進行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是我園近階段研究和探索的重點。
挖掘園內環境資源,保證課程順利實施
幼兒園的設施設備、活動場地等都是現成的課程資源。
第一,擴大已有館室的功能。活動室是幼兒在園期間的主要活動場所,合理、充分地利用活動室的空間,巧妙地與區角活動結合在一起,及時調整室內環境,不僅給幼兒提供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還能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如:在「小司機」主題活動中,我們在活動室中間的地面上創設了馬路的場景,貼上了各種標志、線條等供幼兒進行游戲;寬大的窗檯變成了可供幼兒自主觀察和管理的自然角:窗上懸掛著玉米、花生,窗檯上放著孩子飼養的小動物,窗檯下是孩子們種植的植物;在鋼琴與門形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我拉上一塊布簾開辟了「心情小屋」,成為一個溫馨的小港灣,孩子們開心、不開心時都可以來這里。
第二,開辟新的活動區、室。將主題教學活動和生活活動有機結合,是我們開辟新區、室的主要目的。如「快樂小廚房」的開辟就來源於主題活動「我的小手真能千」。廚房一般是成人的天下,可孩子對廚房充滿了好奇。廚房裡面有什麼呢?好吃的飯菜都是怎麼做出來的?既然孩子們對自己操作這么感興趣,何不試著從這里入手呢。於是,一間原本比較雜亂的儲藏室變成了現在亮堂堂的「快樂小廚房」。微波爐、榨汁機、小鍋、大大小小的碗碟、造型可愛的可供孩子操作的小廚具讓孩子愛不釋手。老師們還准備了各種美食照片展示板,請家長配合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食物配料,快樂小廚房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開張了。在這期間,我們還讓幼兒近距離參觀幼兒園廚房,聽伙房師傅講解食物的。做法及營養,回家也向爸爸媽媽學個拿手菜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終於在一次家園親子活動中,我班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向大家獻上了自己的第一份作品。當他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每個孩子臉上都綻放出了幸福的笑容。現在孩子們每次經過「快樂小廚房」的時候,都會高興地談論:「我在這里做壽司了!」「我想到這里來做水果沙拉。」「我們一起來做西紅柿炒雞蛋吧!」……在親身體驗中,孩子們懂得了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一,樂意品嘗各種食物,甚至在家裡還成為父母的小幫手。
第三,創設動態的環境。如我園走廊的牆壁,以前是不允許孩子在上面隨便「作文章」的,隨著課程實施的需要,我們把走廊牆壁進行了改造和包裝,把這面牆的自主權還給了孩子。孩子們有的把自己的畫貼在上面,有的把剪紙作品粘在上面,還有的找來廢舊紙盒等材料在牆上做立體造型……整面牆從此「活」了起來,每一天你都會從上面發現新的驚喜,也生成了許多新的課程內容。
第四,挖掘幼兒自身的教育資源。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給孩子以探索的機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一次繪匭話動結束後,好多名幼兒待在衛生間里高興地大呼小叫,我過去一看,每個孩子手上都塗滿了顏料,牆上一顆碩大的成長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樹葉,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哪一片葉子是他的作品,誰和誰合作完成的樹乾和樹枝,比在畫紙上畫好玩、有趣多了。以前怕孩子弄臟衣服,我總是阻止他們亂塗亂畫,我班孩子的繪畫興趣一直不高。看來,放手讓幼兒自己畫畫,幼兒沒有了拘束和壓力,不僅敢畫而且愛畫了。這樣的環境,才可能讓幼兒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從此衛生間成為孩子自主創造的場所,瓷磚牆變成了「海底世界」「動物王國」,我們戲稱為「廁所文化」。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他們更加積極地去感受、發現與創新。
有效開發和利用社區和自然資源。進一步拓展課程內容
第一,打破思想禁錮,嘗試開放教育。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孩子們天然的大課堂。為此,改變以往的封閉教學理念,向多元開放式教育格局轉變勢在必行。針對老師怕會出危險等心理顧慮,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當今社會已向著開放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也給我們課程改革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周圍有利環境,整合我們的課程,將對幼兒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心動不如行動,我們嘗試著由點及面的做法。先從能力較強的大班級部入手,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確定了第一個出行主題——「愛護環境,倡導低碳」。為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老師們先制定了一份關於出行的時間、游覽內容的計劃書,並組織幼兒對這一份計劃書進行討論:l:出行需要准備什麼;2.出行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我們應該如何解決;3.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宣傳環保和低碳生活。同時邀請社區工作人員及退休家長作為路上的志願者,協商交警做好路上安全及秩序的維護等,讓孩子們在享受大自然美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親身體驗並加入到低碳活動中來。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進而在全園推開,課程內容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拓展。
第二,根據社區資源生成主題活動。我們分析了社區中可用的教育資源,選擇方便可行的資源利用來開展主題活動。如與即墨老酒廠和實驗第二小學手拉手開展的主題活動「家鄉老酒香」「我要上小學了」、以敬老院為基地開展的「我是小雷鋒」主題活動;再如以駐地部隊為資源開展的「解放軍叔叔真正棒」主題活動等。戰士們參與孩子們的各種游戲,孩子們跟著他們學站崗、操練,戰士們高超的技藝讓孩子們大開眼界,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也深深彰響著他們,使主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開展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時,老師帶領幼兒參觀周圍的小區。在參觀過程中,大家都感覺整潔漂亮的街心花園讓人很舒服很開心。於是,老師就適時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街心花園會這樣干凈呢,很自然地把「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教育融入其中。孩子們發現有了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小區的街心花園才會這么干凈整潔。孩子們紛紛說,以後再也不亂扔垃圾了;有的說,要設計醒目的標記貼在花園里,提醒別人愛清潔,愛綠化;有的說,要把了解到的環保知識講給弟弟、妹妹聽。活動萌發了孩子們強烈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第一,建立「家長資源庫」。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是幼兒園一份豐厚、寶貴的教育資源,它彌補了幼兒園某些方面資源的欠缺。因此,我園以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教育活動,及時了解每位家長的職業、文化背景、個人愛好、特長等相關信息,然後有目的地將這些信息加以歸類,建立起「家長資源庫」。目前庫中已備有各類人才資源六十多人,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和服務,把家長這一有利的資源予以開發利用,形成教育合力。如趣味運動會上的裁判、小廚房裡的美食達人、演出活動中的義務攝影師、博物館里的講解員等都是由家長生動擔任。
第二,邀請家長幫教進課堂。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根據活動需要。有計劃地從家長資源庫里邀請具有專業、技能優勢的家長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我們請任小學體育教師的家長來參加幼兒關於「球」的主題活動,輔導、示範幼兒踢足球、打乒乓球等,孩子們興趣高昂。在「遇到火災怎麼辦」活動中,我們請消防員職業的麗麗爸爸利用多媒體、掛圖等向孩子們詳細介紹火災的危害、預防和自我保護措施。這種舉措變家長被動配合為主動參與,有效地提高了保教工作的質量。如今,家園共育已成為我園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資源和途徑。
第三,聘請社區中有專業特長的人士為孩子們服務。如在主題活動「神奇的風箏」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風箏的種類、製作過程,感受風箏所蘊含的藝術美和風箏手藝人的聰明才智,體驗放風箏的快樂,我們請來了一位會扎風箏的老藝人,讓孩子們親眼目睹風箏的製作過程,欣賞風箏獨特的藝術美並學習製作風箏。因此,適時地利用家長和社區人力資源,形成開放的師資隊伍,大大彌補了幼兒園師資本身的不足。
在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我們嘗到了|甜頭。但如何進一步系統地梳理課程資源、設計開發它們的方式策略,以使課程的潛在資源變為現實有效的課程內容,還需要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