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紙的課程
⑴ 三八節幼兒圻紙公開課的具體內容
上公開課是每位幼兒教師從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經歷,是幼兒教師職稱評定、各種晉升少不了的重要環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反映了幼兒教師的教學功底,奠定自己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為今後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上好公開課,是每位教師的共同願望,那麼,怎樣才能上好幼兒園公開課呢? 一、上好公開課要做足准備 (一)備內容 1、注重內容的操作性——幼兒園公開課內容選得好,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一般來說,操作性強的活動內容是首選,不僅符合幼兒好動好玩的年齡特點,還符合聽眾心目中的優質課標准。因為,每位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學習,都會由衷地為幼兒驕傲,為幼師贊嘆! 2、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這樣備課及上起課來都得心應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聽眾。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比方說情感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偏選了偏重於情感體驗類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上起來教師會感到不能揮灑自如。 3、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選公開課內容時,幼兒教師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等因素,不要存在僥幸心理,選擇風險較大的公開課,如《我和太陽做游戲》,若遇到陰天或下雨,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備目標 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幼兒及聽眾,取決於它的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 1、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活動目標太難不利於幼兒的發展,而太簡單又會讓幼兒覺得沒意思,提不起興趣;教師應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幼兒設定「跳一跳,碰一碰」既能達到的目標,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幼兒的水平。 2、活動目標要直觀化——公開課上得好不好,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完成情況。量化的活動目標使聽眾客觀的評價公開課,讓聽眾看到課堂效果,而抽象化的教學目標,如激發幼兒好奇心,豐富幼兒想像力……這樣的活動目標都是靠主觀臆斷,難以客觀評價,應盡量避免。(三)備自己 1、知識儲備——「要想供給幼兒一碗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缸鮮活的水」。在上公開課之前,幼兒教師要吃透各領域的教學特點,熟悉整個教學體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師在教學上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在備課時,幼兒教師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盡量在活動課中展示自身的長處,做到熟而精,得心應手。反之,很容易產生不自信的心理,影響教學效果。 (四)備幼兒 1、經驗儲備——幼兒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公開課的效果。在選擇公開課時,要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若需要前期收集資料的,應事先安排幼兒相關活動,讓幼兒積累必備經驗。 2、年齡特徵——幼兒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備課時,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生活經驗等,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小班不適合「大灰狼、巫婆」之類的材料,大班的孩子則喜歡這種刺激性的教法。 3、注重個別差異——不同的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備課時,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以供不同層次的幼兒回答,讓每位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幼兒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五)備突發事件 在課堂中,時常會遇到突發事件,阻礙了課堂的順利進行。備課時,教師要盡可能地預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盡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比如,完成了教學任務,卻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能處變不驚,應付自如,使公開課能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 (六)備聽眾 公開課上得好不好,直接關繫到自身的教學功底,甚至晉升。幼兒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幼兒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和評價,把他們也融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 1、多媒體教學——有些聽課者就往往不熟悉所聽的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較難跟上師生的思路,也就難以對這節課作出正確的評價。多媒體的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動感的設計,直觀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幼兒及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 2、外向型活動——游戲、辯論、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動,能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幼兒的動態,跟著幼兒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到心怡神悅。 (七)備教法 1、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平鋪直敘的講述剝奪了幼兒在通過思考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並容易使幼兒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沉悶。而啟發式的教學,由淺入深,層層誘引,最後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孩子的口中得出,而不是老師自己在說。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避免了「一言堂」,變成了人人參與的交流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幼兒對知識的印象特別深刻,有更強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有的老師說:「好是女子旁,海是三點水旁,拍是提手旁,對不對呀?」自己全說出來了。 2、注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解釋清楚。同時也要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利用表象、節奏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師生默契配合,共同把活動推向高潮。 3、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講解某個知識點也要經過幾個步驟。我們教學中分目標的確定、維度的把握(言語的聽說讀寫)、梯度的把握(分解難度、小步驟階梯化)、重點的把握(所有課程設置的步驟要按每節課重難點的把握)、量的把握(一節課5次刺激量)。教師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或步驟間的的自然銜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幼兒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轉折而打斷,從而順暢流動,思維非常活躍,聽眾也就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與上面幾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4、多種教學方式——選擇好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長處和短處,選擇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各種方法的職能、應用范圍和自身實際,切忌削足適履,弄巧成拙。 5、玩教具的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能幫助幼兒理解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內容,以保證公開課教學的順利進行,聽眾看到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也會對公開課留下美好印象的! ①要創新——幼兒天生愛玩,在公開課中,讓幼兒通過「玩」教具,能很好的吸引住幼兒,也樂於操作玩教具,使整節課井然有序地進行。不過,幼兒教師要注意玩出新花樣,讓聽眾耳目一新,給自己的公開課加分。 ②規格、顏色適宜——教具要精緻、大方、美觀,不小於2cm,圖片要孩子越小圖越大一些,有的老師畫的圖很可怕,就適得其反。 ③合理利用——在恰當的時間運用適宜的玩教具,不僅能吸引住幼兒,還可以讓公開課的內容豐富多樣。有的老師上了三分之二的課,教具才出來,孩子早就坐不住了,嚴重影響了公開課的效果。 二、公開課中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的言行舉止——普通話標准、咬字清晰、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身資優美的教師,總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給自己的教學課加分。因此,幼兒教師要在每一個環節注意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協調配合,用眼神、動作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不要過分表現,以免讓聽課者看著緊張,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師的鏡面示範——對於幼兒,
⑵ 幼兒園里造紙印刷課程有哪些啊
科瑞兔非遺創客空間的造紙印刷課程包括生肖印章,活字印刷,古法造紙,木版畫印刷,生肖印章,裝訂古書等,讓學習體會傳統文化。
⑶ 幼兒園中班整合課 衛生紙怎麼來的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裡面裝水)人手一個,報紙、白紙、皺紋紙、布等。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麼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⑷ 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紙能做什麼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紙製品,感受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討論及觀察圖片等活動,初步了解紙的製造過程以及造紙的原料。 3、進一步懂得用紙要節約,增強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1、教學掛圖。 2、各種紙製品(書、報紙、紙巾、紙杯、紙盒等)及各 種非紙類物品,相應的標志圖兩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你們看一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紙) 你們看老師手上都拿著各種各樣的紙,黃老師想知道我們班哪一個小朋友最聰明啦,誰來說一說這些紙用來干什麼的?(讓幼兒來回答。) 2、我們班的小朋友都非常棒,知道紙的用處可大了,它可以寫字、畫畫、可以折紙、可以做漂亮的頭飾、可以做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盒子裝東西等等,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紙是怎樣製造的呢?(想) 這節課黃老師和你們一起來學習紙的製造。 二、認識各種紙製品,感受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板書:紙的製造。 2、出示教學掛圖進行教學。 (1)、討論做河粉的過程。 (2)、告訴幼兒:我們的紙跟做河粉一樣也要有它的原料,做紙的 原料是樹皮和草。 (3)、學習紙製造的過程:第一步,先將樹皮切碎,浸泡在水中加熱。第二步,清洗樹皮後加漂白劑浸泡,讓樹皮變白。 第三步用攪拌器攪拌成紙漿。第四步,把紙漿分布在抄簾上就是一張濕紙。第五步,用木頭把濕紙壓平,並擠出多餘的水分。最後,在熱熱的烘板上把紙烘乾整。 3、讓幼兒感覺紙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小朋友都知道我們的紙需要樹皮和草做的,紙做出來的過程可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在使用紙和紙製造時應注意什麼呢?(讓幼兒討論回答) 三、認識各種各樣紙製品及非紙製品。 1、師:看一看老師的桌面上有些什麼?幼兒:有衛生紙、書、報紙、紙巾、紙鈔、紙杯、玻璃杯、塑料袋、等等。 2、按紙製品和非紙製品進行分類。 3、集體檢查,交流分類情況。 四、收集各種紙製品。
⑸ 幼兒園語言課(折紙歌)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老師的手很能幹,會做很多事情,願意跟老師學習各種本領。 2、理解折、捏、畫、做等動詞的含義。 3、培養熱愛、尊敬老師的情感。 活動准備: 1、事先做好折紙——鴨、泥塑——狗、繪畫——羊、自製玩具——飛船各一個,其他製作的作品若干。 2、折紙、油泥、筆等物品。 活動過程: 1、展示教師製作的各種手工作品。 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以及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是誰做的呢? 2、學習詩歌《老師的手》,並理解詩歌內容。 理解詩歌內容,提問:老師的手會做什麼? 理解折、捏、畫、做等動詞。 可個別或小組表演並朗誦。 3、教師展示 老師還有好多本領,你們知道嗎? 幼兒說想要老師做什麼,老師隨即製作。 4、鼓勵幼兒認真和老師一起學本領,讓自己變得更能幹。 附兒歌:老師的手 老師的手,真巧!折只小鴨「嘎嘎嘎」——身子直搖。 老師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沖我直叫。 老師的手,真巧!畫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老師的手,真巧!做架飛船「嗖嗖嗖」——飛得高高。
⑹ 幼兒園 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教案
教學目標: 探究:能說出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用廢紙製造再生紙的作用。 知識: 1、會用廢紙製造再生紙,並能說出造紙過程。 2、能說出節約用紙的意義,知道今後應該怎樣節約用紙。 情感:能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製造再生紙。 教學重點:知道造紙的主要原料和紙的主要成分。 教學難點:了解造紙廠的造紙過程和方法,會用廢紙製造再生紙。 教具准備:紙、家用攪拌器、廢紙、紗布、過網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紙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親密夥伴,你知道是用什麼原料製造的,是怎樣紙造出來的嗎? 2、教師介紹造紙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分。 二、介紹造紙廠的造紙過程。 1、你想知道我們用的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嗎?下面就請到造紙廠去參觀考察。了解造紙過程。 2、讓學生敘述造紙廠的主要過程。 三、動手製造「再生紙」 1、我們已經知道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消耗大量的樹木,樹木對人類生存起什麼作用?為了減少造紙對樹木的破壞,還可以用什麼原料來造紙?(農作物、廢紙作原料生產再生紙。) 2、用廢紙作原料生產再生紙有什麼好處?結合造紙廠的造紙過程,想一想,生產再生紙需要哪些步驟和方法? 3、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出造紙步驟後,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製造再生紙。 教師指導: (1)泡入水中的紙一定要撕成很小的碎片或用餐巾紙、衛生紙等易泡軟的紙; (2)泡軟的紙一定要攪拌成均勻的紙漿; (3)紙漿一定要在過網上倒均勻; (4)一定要把水分吸干後在取出製造好的紙。 四、認識節約用紙的重要性 1、通過動手造一張在生紙,你有什麼感受? 2、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紙? 3、關於造紙和用紙,你還知道哪些情況? 4、課後調查。
⑺ 幼兒園怎樣開展剪紙課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源遠流長,風格多樣,現在生活中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幼兒園剪紙是一項手腦並用的美術活動。通過折疊、繪圖和使用剪刀剪制,培養幼兒藝術愛好,培養心靈手巧的性格,對其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好處。但是現在很多幼兒園已經很少開展剪紙活動了。原因很簡單:首先是老師的緣故,第 一...,怕傷著幼兒,為了幼兒的一日活動安全度過。第 二,程序多,麻煩。其次,家長的緣故。家家都是獨生子女,捨不得讓孩子吃點苦頭,冒一點風險。所以,現在幼兒用剪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其實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應該用剪子。通過剪紙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手腦並用,有利於大腦的開發。關於幼兒用剪子,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應該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養成獨自消遣的好習慣,二是可以練習手勁。也就是說,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的干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於大腦的開發。剪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這么多的益處,我們幼兒園為什麼不開展剪紙課呢?那麼,幼兒園應該怎樣開展剪紙課呢?我在幼兒園教過5年的剪紙課,以下是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一、不能忽視安全教育 幼兒園小朋友自我保護意識差,所以每次上課老師要有意識地強調安全教育。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習慣。 1.發剪子時的安全教育 幼兒畫好圖案需要用剪子時才發剪子。這時可以畫完一個發一個,也可以讓畫完的幼兒輕步走到老師那裡要剪子。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一次單獨強調安全教育。 2.剪紙過程當中的安全教育 老師示範正確的剪法,也要求幼兒正確運用剪子。在剪紙的過程當中,不允許幼兒說話與走動,因為孩子多、距離近,幼兒很難把握自己,容易互相傷著。更不允許玩弄剪子,要給幼兒說明玩剪子的危險性。 3.收領剪子時的安全教育 領取剪子的時候,手心裡抓住剪子的尖部,剪子的把手部分朝外,或裝進剪子的小盒子里再交給老師。 二、培養好習慣 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不錯,幼兒有個好的剪紙習慣後會終身陪伴著他的工作學習。 1.畫圖案的習慣 從外到里的畫法——每次剪紙,先畫圖案時老師都要求先畫大框,再給裡面設計細小的圖案。還有雙色紙的淺顏色的一面畫圖案,這對幼兒的眼睛有好處。 2.發紙的練習 發手工彩紙時讓幼兒從前往後傳。老師把要發的所有紙張交給第一排的幼兒,讓他往後傳。這時強調安靜的後傳,每個幼兒按順序只拿一張,不允許挑選。 3.寫名字的習慣 每次剪完的作品背後,讓幼兒寫完名字再交給老師,這樣不容易混。 4.講衛生的習慣 培養幼兒將剪掉的碎紙隨手清理到垃圾箱的習慣。如:2009年秋季,我到一所蒙古族學校聽課。聽一節初一的剪紙課,課堂上出現很多問題。有不會用剪子的,有畫得太小而剪不好的,還有的學生從哪一步下筆畫都不知道。這些不是現在老師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出現的最大問題是所有學生課後都未能做到課後清理,第二節聽課時桌面與地面上都是碎紙片。我想這就是孩子們從小未能形成好的習慣而造成的。所以,幼兒園老師一定要從現在起,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這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三、練習運用剪子 1.直線練習剪面條:這是最初的練習。就是剪直線練習。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進行。如:每人發一張紙(舊報紙,舊掛歷,白紙),用游戲的形式進行即可。 2.曲線練習剪圖案:老師多准備一些有簡單清晰圖案的舊報紙、舊掛歷、舊書封面、舊畫報發給幼兒,讓其按輪廓剪下來。 3.「一剪子」練習 「一剪子」指的是把圖案不停頓地剪完。也就說剪一筆畫。老師帶領幼兒畫簡單的人物。例如:首先,把紙對折,從中心線開始畫一半的圖案(小兔、花、小熊等),畫時老師領著畫一筆畫。在老師的指導下幼兒按輪廓剪紙。
⑻ 幼兒園中班公開課廢紙可以做什麼
1、可以用來折紙,小孩子喜歡飛機、紙船、青蛙等; 2、可以回收循環利用,保護環境衛生; 3、舊的報紙和畫報可以包書皮; 4、可以用來練習毛筆字,怎麼寫都沒關系; 5、可以製作手工藝品,例如廢舊的英文報紙可以用來製作吊燈的燈罩,十分有藝術美感; 6、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紙盒房,鍛煉他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有一個自己的玩耍空間。 只能想到這些了。自己動手吧,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