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本鄉土課程
Ⅰ 幼兒園園關鄉土教材的教案
幼兒園鄉土教案:豆寶寶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網路轉載 點擊數:747 更新時間:2011-6-30
目標:
1、在跳跳、做做、玩玩中體驗春天的快樂氛圍,喜歡春天的美好。
2、嘗試簡單的排序,在操作中學會保護自己。
活動准備:
幼兒人手一份細鉛絲、每組一份蠶豆和豌豆、春姑娘的花環、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1、跳「春」的律動
師:「我是春媽媽,願意和我跳個舞嗎?」
師:你想用什麼動作來表示春天來了?(小花、蝴蝶、柳樹等)
師:我們和春媽媽一起來跳個舞。
2、做「春」的禮物
(1)剝一剝
師:「春天來了,許多有趣的豆寶寶也出來玩了!,可這些豆寶寶還在被窩里睡覺,我們把她們叫出來好嗎?」
1、提出操作要求:把豆寶寶放在紅色簍子里,剝下的豆莢放在藍色簍子里。
2、幼兒操作開始剝豆子
(2)比一比
指導幼兒認識蠶豆和豌豆
師:「籃子里的豆寶寶有幾種?」
師:「你認得它們嗎?它們叫什麼名字?
師:「請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蠶豆和豌豆有什麼不一樣」
教師小結 :蠶豆長的大,豌豆長的小;蠶豆是扁扁的,豌豆是圓圓的。
Ⅱ 幼兒園鄉土課程的教研感想
時光匆匆,轉眼又是期末了。作為幼兒園教研組的成員,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如何指導教師進行教育研究,提高保教質量,增強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本學期我們教研的重點,為此,我們在教研工作中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嘗試活動,下面,我們對本學期的教研工作作個回顧與總結。 一、充分認識教研活動的意義,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說起教研活動,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教研只是專家學者的事,教師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把讓教師充分認識教研活動的意義,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作為有效開展教研活動的首要問題。具體做法是:首先,讓教師明確教研活動是幼兒園保教業務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針對性很強,主要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或疑難。通過教研可以改進工作方法,促進教育教學活動質量的提高。其次,讓教師明確教研活動是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而教師的業務水平有直接影響幼兒園的教育質量。第三,讓教師明確教研的內容來源於教師的實踐經驗,而這種實踐經驗又來源於日常教學工作。因此,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工作時,不能忘記自己是研究者,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許正是教研活動開展的主要內容,這樣教師的意見和想法被納入研究的行列中來,教師的意識上得到重視,從而有效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二、加強理論培訓,轉變教師觀念,統一教育思想。 教師的整體素質和理念的更新直接關繫到保教質量的水平。一年來,我們堅持外學習、內研究的方法,結合我鎮的實際情況,加強研究,從轉變觀念入手,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在理論培訓方面,我們藉助外出學習、網路、書刊的先進經驗對教師進行各方面的理論培訓。一年來,我們先後選派10多名教師到北京、濟南、濰坊、淄博參觀學習,將先進的知識帶回來,與大家共同學習分享。 根據教研組的工作安排,三四月份我們在全鎮開展「主題環境創設活動」,首先進行了教學環境的創設如何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在開展主題教學中如何優化主題環境、如何讓環境與幼兒對話,讓幼兒做環境的主人等理論知識培訓。中心幼兒園以突出鄉土特色為主,在各班級進行了石材、草編、花布、紙藝、瓶藝、果實不同特色的環境創設,在4月10日,我園成功為萊州市農村幼兒園現場會提供現場,得到專家領導的高度評價。各村園的環境創設也有了較大的變化,既貼近主題,處處以幼兒為中心,又體現出靈活性和趣味性。 在檔案管理工作方面,我們首先讓教師明確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內容,先後進行了如何科學的做好分類歸檔工作、歸檔的常用方法等理論培訓,並組織觀摩中心幼兒園的檔案管理。現在全鎮每處幼兒園的檔案管理都有了較大的進步,都能做到分類明確、目錄齊備/、內容充實,並建起了賦有個性化的教師成長檔案。 另外,我們還通過不同的案例進行解剖分析,以問題的形式展開活動。這樣經過大家的共同討論,使整個案例分析的更直觀、更形象。通過培訓,使教師對教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積極提出各種問題,使教師在學習中以問題為線索,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使教師逐漸形成了一種邊學習、邊研究、邊反思、邊提升的教研方式,讓教研更加有效的服務教學。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 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使其成為教研工作的新起點,一個靈活的教研突破口。在教研工作中,我們指導和帶動教師勤做筆記,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反思,學會在司空見慣中發現問題,並順著這些問題去探索、實踐,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各年級組青年教師人人做筆記,並積極地向外投稿,一篇的稿子在雜志上刊登,本學期還選送兩篇教育筆記參加市的評比。作為教研組長,我們還配合園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了隨機抽查,及時指出可供探討的地方,與教師進行個別交流。游戲是幼兒園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當發現問題時,我們及時地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文章,如《自主性游戲中教師的指導方式》等,為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同時開展各年級組間的游戲觀摩,讓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四、注重教師實踐操作,加強反思學習。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內容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選擇性,單靠理論上的學習,很難使教師真正的理解和領會。因此,我們積極為教師提供實踐操作的平台,讓她們進行實踐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比如在教師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自己預設在活動中幼兒會提出什麼問題、幼兒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什麼樣游戲更適合幼兒、什麼樣的設計更利於幼兒接受、如何評價幼兒。這樣大家在一起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思維得到了碰撞,體驗到不同的教學個性,所有教師都能資源共享,在教研的氛圍中體驗到快樂。通過實踐操作,教師們對幼兒園的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活動中主動參與性較好,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新理念,以游戲為主,動靜交替,教學過程能首先考慮幼兒的需要,滿足幼兒的需求。 五、組織本組教師共同整理和製作各種教具、學具和搜集各類教育資料,定期指導教師更換和增添游戲材料,創設主題教育環境。協助園長組織好幾個大的教育活動,如春遊、慶六一節日活動、舉辦兒童作品展覽、幼兒講故事比賽等,在每個活動中,我們盡量調動教師主動參與,如大班舉行家長半日活動的組織形式,就是大班教研組成員的共同智慧,教師在幼兒作品展這一環節中,巧用多種形式展示了幼兒的在園生活,學習成果,讓家長教師的工作,幼兒園的教育,如利用相機拍下孩子們的活動集錦,配上兒童的話語布置生活欄,提供多種材料,指導幼兒人人製作作品,並把這些作品布置成不同的圖案,獨具匠心的創意,也讓家長感到了教師的細心及對教學工作的重視,得到了好評。再如,六一游園活動,我們與領導共同擬訂活動計劃,帶領本組教師製作材料,各盡所能,使活動准備充分,開展得豐富多彩。 我們還積極組織多項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成長,如:慶三八「愛媽媽」主題活動,我們邀請全園的媽媽來園參加活動,讓媽媽們在慶祝自己的節日的同時,感受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在家長開放日中,組織家長觀摩區角活動、操舞表演、戶外游戲、集體教學,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並對幼兒園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中秋節系列活動中,我們邀請製做月餅的專業師傅來園為孩子們演示做月餅的過程。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孩子經過團、揉、捏、壓等各種工序製作出來了各式各樣的月餅,吃著自己製作的月餅別有一番樂趣;幼兒故事大王比賽、六一聯歡、舞蹈比賽、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技能技巧比賽等活動中,教師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在教研實踐中,我們幾個教研組長深知,教師是教研的主體,只有通過多種形式調動教師參加教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教研內化為教師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內在動力,才能提高教師教研活動的質量,促進保教質量的提高。我們教研組要配合領導,進一步落實工作計劃,深入開展教研活動,使教研組真正成為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保教質量的重要基地。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 另外,在實踐操作中,我們還注重加強教師反思性學習。從反思中尋找問題的切入口,使教師從點點滴滴中樹立正確的觀念,從研討中列出問題、總結經驗。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交流,讓教師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經驗,從而更加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學。
Ⅲ 農村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課題可以分哪些子課題
您好,可以安排國家級教育部「十三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網上可查,真實有效,信譽保證,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Ⅳ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活化幼兒園的課程
一、發現鄉土資源的美,積累班級課程資源
我們緊密結合實際,決定以鄉土資源為切入點,開發並活化我們自己的班級課程,使我園的課程更鄉土化、個性化、多樣化。因為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內,為了使班級課程進一步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或者說是課程的延伸,我們試圖與幼兒共同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營造出帶有本土文化氣息的班級環境,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環境教育中的鄉土氣息
我們將班級環境創設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帶有鄉土氣息的特色環境中,我們把布條、麻繩等纏到水管上,從不同角度營造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讓幼兒在環境中真正欣賞到美、體驗到美。布置班級主題牆和家園欄時,我們變廢為寶,利用聰明才智,將一些帶有鄉土氣息的材料用在幼兒園環境布置中,呈現出特有的鄉土風味。
2.推廣鄉土器材的廣泛使用
很多鄉土器材都能成為很好的班級課程資源。趣味積竹是幼兒非常喜愛的建構材料,他們經常搭建出不同的造型;鄉土音樂器具在音樂活動中使用廣泛,其實在區域活動中也能成為幼兒的好夥伴;在家長的協助下,用廢舊物品製作出來的作品也能成為環境裝飾的重要部分;此外,很多生活中的材料還能成為很好的鍛煉器材,比如短繩、長繩和繩圈等。
二、將鄉土資源與班級課程有機融合,並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活動可以劃分為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與藝術五大領域,各領域可以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融合。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圍繞同一內容,探索一些利用鄉土資源活化活動設計的策略,並為主題活動的生成奠定基礎。比如,圍繞「葡萄」這一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在美術活動中設計小班的瓶蓋印畫《葡萄》、中班的添畫《葡萄》、大班的意願畫《葡萄豐收啦》。
三、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通過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幼兒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並形成了善於觀察、樂於提問、主動探究的好習慣,同時提供了更多讓孩子與生活、社會、自然接觸的機會和環境,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熱情,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
1.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主動探索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各種五金小工具、螺絲、螺帽、滑板車、保溫杯等,這方面資源是我們特有的,於是老師們充分利用家長送來的各種操作材料與工具,開展各種探索活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使活動更豐富,並長期深入下去。在《裝配滑板車》的活動中,孩子們想把車架和踏板固定好,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這時,只聽得幼兒甲說:「要先把踏板和車架上的螺絲孔對齊,否則螺絲就轉不進去了。」接著,他就認真擺弄車架和踏板,直到每個螺絲孔對齊,幼兒乙拿起一個螺絲插在踏板與車架的螺絲孔上,「不行,這個螺絲太細了,要粗一點的。」於是,孩子們便在工具盒裡找螺絲釘,幼兒乙說:「我們先用細一點的螺絲釘插進去擰緊,看看行不行。」幾個孩子同意了,幼兒乙就插上一個螺絲釘,擰緊,結果發現車架與踏板不能堅實地固定在一起。孩子們就說:「這樣不安全吧?會不會摔跟頭啊?」於是,孩子就又開始尋找合適的螺絲釘……
Ⅳ 課程游戲化城鎮幼兒園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研究有什麼建議
區域活動:指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考慮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正在進行的其他教育活動等因素,劃分一些區域,如積木區、表演區、科學區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適合的活動材料,制定活動規則,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活動材料、同伴等的積極互動,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 區域活動的特點:自由性、指導的間接性、自主性、個性化
Ⅵ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鄉土教育資源更好地開展教學
陳鶴琴先生提到「當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開展本土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周圍的自然資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人文資源搬進課堂,融進鄉情主題教育活動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潛能,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又為優化幼兒園鄉情主題教育、推進園本課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如何依託鄉土資源,有效地對幼兒開展愛家鄉教育呢?我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確立了「家鄉物產」、「家鄉風俗」、「傳統游戲」、「家鄉文脈」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
一、收集鄉土自然資源,貼近鄉情主題活動實境
家鄉的山水草木、物產等自然資源是極好的教育媒介。我組織幼兒到園內外收集各種鄉土自然素材,並利用它們創設活動環境,以主題牆的形式展示孩子們收集的圖片、照片、畫、門票、景點宣傳冊、地圖等資料,滿足幼兒的需要,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鄉土資源對話,並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比如:
(一)家鄉風光。圍繞幼兒收集的有關圖片、VCR等,開展「濱海——玉蒼山」等主題活動,讓幼兒知道蒼南「濱海——玉蒼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分為濱海、玉蒼山兩大部分,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5個景區和矴步頭組成,另有石聚堂市級風景名勝區和燕窠硐、鯨頭兩個縣級風景名勝區。通過語言活動「講講玉蒼山」,我配合放一段相關的VCR給幼兒欣賞,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玉蒼山美麗的風光。這些特有的景色激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美的感受,幼兒講述的語言非常生動、豐富。我還利用美術活動畫「美麗的漁寮沙灘」,讓幼兒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灘平、沙軟、海闊、浪緩、水清的漁寮沙灘風情以及在沙灘快樂嬉戲的情景。大自然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幼兒的思維和心靈,他們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美感,豐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家鄉物產。蒼南地理環境非常獨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產極其豐富,山珍海味數不勝數,蔬菜水果品種繁多。我根據孩子們收集的有關材料,在動物角飼養各種海生動物供幼兒觀察,並精心設計各種科學探索活動,如「認識家鄉的魚」、「認識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認識海帶、紫菜、羊棲菜等藻類海洋植物,讓幼兒在飼養和探索的途徑中主動獲得各種海產品的相關知識。開展「美食節活動」,認識家鄉特色小吃,幼兒在看看、聞聞、嘗嘗中領略鄉村食品的無窮魅力,品嘗著濃濃的「鄉味」。通過「採摘一日游」活動,讓幼兒在看看、摘摘、吃吃、講講中認識家鄉的各種水果,更讓孩子們體會家鄉物產的豐富。
孩子們在收集資料和參與活動過程中完成對家鄉的初步了解,並在環境創設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互動、交流和展示,增強了自信心,滿足了好奇心,激發了參與意識,還極大地激發了探索慾望。總之,收集鄉土自然資源,對提高鄉情主題活動的實效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豐富鄉情主題教育內涵
鄉情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人文風貌在幼兒的成長中,特別是精神成長中有著特殊意義。充分利用家鄉環境中富有文化底蘊、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開展活動,會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化。經過反復研究,我並把鄉情教育內容劃分為三大主題,有計劃逐步的加以實施。
(一)家鄉風俗。充分利用有關的資料,向幼兒介紹蒼南的地方習俗、蒼南的各地廟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濱海之城的風俗習慣。例如,向幼兒介紹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風俗對歌會、正月十五舞獅表演等,使幼兒了解在風俗習慣活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勤勞、善良、勇敢、智慧、團結向上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等。
(二)家鄉名人。通過看錄像專題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遺址、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明代抗倭重鎮——金鄉衛城,認識護城(瓮城),城垛,敵台,窩鋪,南堡烽火墩等建築,掌握相關的名人傳說。通過組織幼兒看望烈軍屬、英雄人物、邊防軍人及掃烈士陵園活動,了解蒼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激發幼兒對他們的濃厚情感,讓幼兒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輩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育幼兒懂得珍惜現在的一切。
(三)家鄉文脈。開展「家鄉文脈」主題活動,提高幼兒融入鄉土文化歸屬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組織幼兒欣賞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漁鼓演出等優秀的民間藝術;帶領幼兒參觀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碗窯瓷文化展、點色剪紙展銷、夾纈印染技藝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家鄉文脈」主題活動,好比從小給孩子注入了必備的民間傳統文化血液,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可能擔當起繼承、弘揚鄉土文化的重任。
總之,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開展主題性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幼小的心靈。
三、鏈接家長資源,拓寬鄉情主題教育渠道
(一)身懷絕技——嘉賓老師進園執教。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經常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請他們進班級當「老師」,展示其各自的特長和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經驗。
(二)快樂之旅——把幼兒帶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懷,家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鄉土文化教育更是與家庭、社會密切聯系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才會事半功倍。在家長陪伴下參觀五洞橋、白灣寶、打鐵宮等也是我園一項有效的資源利用措施。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請文物保護單位的家長為孩子們做向導,向幼兒講述五洞橋的建築特點、建造年代、建造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在參觀中獲得初步的鄉土歷史知識,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對勞動的熱愛。
四、借力鄉土傳統游戲,滋潤鄉情主題教育童趣
民間游戲是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廣大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勞朴實的蒼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以口頭相承的形式,在民間經久流傳。首先,整理鄉土益智游戲,豐富園本課程。我們收集適合3—6歲幼兒玩的鄉土益智游戲,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嘗試著將古樸有趣的民間益智游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通過傳統益智游戲的規范化整理,豐富幼兒園的園本建設,拓寬幼兒教育形式的空間。其次,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滋生鄉情。為了加深幼兒對家鄉的風土民情的認識和了解,使他們由鄉土游戲滋生鄉情,我開展了「民間體育游戲」專題活動。孩子們玩著父輩曾經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游戲,被這些「新鮮」有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們在參與活動中重拾童趣,與孩子共同享受了傳承民間游戲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從小就埋下愛家鄉的種子,潛移默化地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總之,鄉情教育需要幼兒教師運用智慧,不斷地去發現、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資源,形成以鄉土資源為依託,集趣味性、活動性、游戲性為一體的主題式教育活動,使孩子們獲得更系統、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讓他們在體驗鄉情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豐富、互動、有效的活動也把大自然和社會融合到鄉情主題教育中去,使孩子們有所悟、有所獲,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優化了幼兒園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