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課程開展
1. 小學古詩詞應該怎麼教
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 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哪些原則馬上要的,謝謝!
一 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二 循序漸進的原則
三 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
四 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五 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六 科學評價、激勵為主的原則
3. 在小學生中為什麼要開展詩教活動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讓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察,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背誦是兒童的天性,此時兒童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最高峰。國學大師南懷瑾指出:「背誦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腦筋愉悅的狀況下記住,所以對小孩身心有益。」。距離,生成多維的個性體驗;模糊,生成了彈性的心靈感情;朦朧,產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讓學生在一生中學習、工作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背點經典,接受經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養。這也是做一種可以終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備,同樣達到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進行古詩文誦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及價值尋思
1、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培養語感。
語感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對語言的直覺的全體的感受,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我們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就是整體感知,整體吸收,形成語感。如拿到一篇古詩文,讓學生反復誦讀,形成積累,這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我們知道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語感的培養。誦讀對要求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這是學生將所感覺到的規范的言語對象(古詩文)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嘛。
2、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提高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詩《憫農》《古風》《田上》《田家》《傷田家》《蠶婦》《陶者》等等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增加學習興趣
多誦讀好聽又好說的韻文,不僅能讓孩子在言語聲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漢語言形式的魅力,還能使他們更喜歡學習語文,小學生的好奇十分強烈,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如讀《贈汪倫》時插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讀《塞下曲》插入李廣將軍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詩》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間的故事;背《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孟母三遷的典故。背「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講晉人孫敬懸梁苦讀,戰國蘇秦用錐刺腿的勤學故事……這些典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誘導了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振效應。「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范圍將擴張多大啊!」(葉聖陶語)。學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僅理解了其中的內涵,還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幾首古詩,就如單腳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更能擴大閱讀面,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4、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培養良好美感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正是記憶力、想像力高度發展的時期,在這階段讓兒童誦讀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兒童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兒童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復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領悟詩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讀,一句十回吟」聲情並茂地反復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5、 誦讀經典古詩文能提高寫作能力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大量誦讀古詩文,孩子們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領悟詞句中比喻、誇張、對比的精妙之處,賞識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孩子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松,語言流暢,直至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4. 誦讀古詩文課開展哪些活動
古詩文誦讀比賽主持辭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有這樣一種書,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mí)新,人們稱之為「經典」。古詩文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她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經典古詩文是一座巍巍豐碑,它計數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遺產;經典古詩文是一頂燦燦王冠,綴滿了濃縮中國文學智慧的奇珍異寶。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短小精悍,詞句優美。它節奏感強,易讀易記。它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開展了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以繼承古代文化。我們營造書香校園,誦讀千古美文,以傳承華夏文明。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蒙學經典。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經典詩文。讀書,讓我們與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讀書,讓我們那荒蕪的心靈得到滋潤。讓我們與好書為友,打好人生底色。讓我們與經典作伴,潤澤精彩童年。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明。今天,我們登上這多彩的舞台,共讀中華經典,聆聽古詩書韻。讓年輕而澄澈的心靈,一路書香,一生輝煌!現在,我宣布:榆樹屯明德小學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比賽現在開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預祝同學們,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男: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們懂得該如何刻苦學習。「昔孟母,擇鄰處,融四歲,能讓梨」我們被這些故事感動著,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接下來,有請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六年級的同學進行《三字經》的誦讀比賽女:淵遠流長的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經久不衰的瑰寶。它如同燦爛的明珠,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彈奏著美妙的樂曲,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詩詞,給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男:《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寫的。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經典。女:接下來,有請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同學們進行《弟子規》的誦讀比賽女: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男:對話聖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女:中華經典古詩文,餘音裊裊。男:經典古詩文誦讀,神韻悠長。女:接下來有請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同學們進行《春曉》的唱讀比賽女: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彷彿還在我們耳邊回響;男: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盪漾。女:接下來有請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的同學們進行《讀唐詩》的集體演唱比賽女:詩的語言,典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男: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女:接下來請各班輪流接連背誦古詩進行古詩接龍的比賽,注意詩不能重復女: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男: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樑。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加深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男:讓我們在背誦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女:願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芬芳。男:願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男: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與詩歌共舞吧!美佛兒國際學校精英部經典古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5.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6. 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下)01
一、 以讀為本 欣賞背誦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於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最為活躍。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加強誦讀、品讀從而達到對古詩詞的識記。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加強理解,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我們所做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不僅達到理解,還可以促進背誦。
二、 多體教學 創設意境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師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例如我在執教《小兒垂釣》一詩時,如果僅僅讓學生停留在對詩意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導學生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體會這首別有情趣的七絕。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我在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於「推波助瀾」,能帶動學生的心靈的律動。這種清新閑逸的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在教學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我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像瀑布飛瀉而下的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群組學習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謂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無異於告訴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在學校群文閱讀本專題研討課中,本人針對六年級製作了一節復習的形式的群組詩教學,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的課例——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然後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現各類故事的情趣。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節,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次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2011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如何開展古詩詞教學
第一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
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
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
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維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它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並非是三個各自獨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