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烹飪課程的意義
❶ 食育課程意義
食育
所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在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劉廣偉撰寫的《食學(第二版)》中,「食育」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中文名
食育
適用領域
兒童
應用學科
教育
起源地
日本
快速
導航
日本訂立標准詳細介紹體現方面中國狀況專家呼籲
起源及發展
「食育」一詞,最早於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說:「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食學(第二版)》(劉廣偉著、線裝書局2020年版[2])中,「食育」被分為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1]
日本訂立標准
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其作為一項國民運動,以家庭,學校,保育所,地域等為單位,在日本全國范圍進行普及推廣,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來達到「通過食育,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這一目的。
在日本政府每年為食育運動制定的「目標值」中,第一項是提高國民對於「食育」的關心度;而第二項所強調的就是「早餐」了。根據日本內閣府所發布的「食育推進」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關注「食育」的日本國民為70%,2010年要求達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現為4%,到2010年要求減低為「0」;不吃早餐的20歲和30歲前後的成年男子,目前分別為30%和23%,2010年要求減低到15%。
工作「腦力」取決於早餐,不吃早餐等於放棄工作----日本的營養學家們這樣警告日本國民說
❷ 小學生烹飪感想怎麼寫
學習做飯的感想
在這個愉快的寒假中,我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有趣的事情,其中令我最高興的事,當屬我學做飯了。當全家人吃到我做出來的米飯時,別提多高興了。下面就與我分享一下其中的快樂吧!
寒假剛開始的第三天,快響午時分我已完成了目標作業,正閑著無聊時,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要是我也能自己做飯就好了。於是,我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學做飯,你教我好嗎?」媽媽聽後,高興地答道:「當然可以。」說完,便講解了做飯的具體步驟。
首先,往電飯煲的內鍋里盛米倒水,然後開始淘米。也許我是不熟練,也許我是太匆忙,淘米是竟把米隨水倒了出來。媽媽提醒我:「一要拿穩內鍋,二要讓淘完米的水慢慢地流出來。」淘好米後,按水與米1:2的比例加好水。開始煮飯了,我急忙把內鍋放進電飯煲,蓋上蓋,插上插頭,興奮地等待著香噴噴的米飯。突然一陣「呲呲」聲傳入我的耳中。「怎麼了?」我叫來媽媽。媽媽急忙把插頭拔出,喘著氣說:「煮飯時,電飯煲內鍋水一定要擦乾凈,否則會漏電的。」我重新拿起內鍋擦好水,煮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飯好了。一聞,香噴噴的,心裡樂開了花。原來,做飯都有這么多學問,媽媽每天要做那麼多家務一定很辛苦。
這次我不僅學會了做飯,還能為家出一份力了,我真高興!
❸ 小學生學會做菜對家庭,社會有何意義
對你將來獨立了,會做菜做飯 至少可以省錢在外面買飯吃 也不會餓死 意義得自己體會
❹ 學完烹飪培訓課程都有哪些好處,你知道嗎
不管哪個行業,有一個正規的培訓對於自己以後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❺ 小學教學課程的含義性質和地位作用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回學生初步學答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❻ 青海一中學開設廚藝課的目的是什麼
19日下午,在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廚藝教室,該校高三二班的60多名學生放下手中的課本和鋼筆,轉身穿上圍裙拿起鍋鏟當起了廚師。清蒸黃花魚、西紅柿炒雞蛋、辣子炒牛肉,在老師的指點下,學生們開啟了自己的第一堂廚藝課。
據悉,該校將把各年級分為小學低年級組、小學高年級組、初中、高中幾大模塊,從今年春季開學後在全校范圍內推開,每學期8學時,飲食文化欣賞課與烹飪操作課交替進行,每年要學6個家常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