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創新課程
『壹』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安排、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各部分內容和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勞動技術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一般勞動技術能力的教育,進行現代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選擇的指導。
社區服務主要通過學生在本社區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助人為樂精神的教育,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軍訓和工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學校可以結合實際,為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創造條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號)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貳』 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
一、參加環保組織。
可以參加環保組織,並且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打掃樓道,或者撿一些白色的垃圾,或者回收一些廢舊電池等等,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2)社會實踐活動創新課程擴展閱讀:
社會實踐的意義:
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於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加強自身獨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義。
『叄』 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是創新之源,小學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課旨在讓學生把語、數、外、社、美、英、科學課程的書本知識綜合轉化為內在素質,即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挖掘體驗、整合感悟資源獲得新知。但這門課程無現成教材可用、無固定模式可循、無科學的評價體系,致使一些教師無所適從。在此,我就開放活動時空,打破教材、課堂、學校的局限性,將學生的書本知識與自然、社會、生活、事物以及評價過程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六點做法與同事交流。 一、挖掘書本資源,突出內容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無現成教材做參考怎麼辦?千篇文章各有套,看你用得妙不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及認識特徵,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將學生已有的書本知識綜合運用於實踐中,不斷探究出新成果。而綜合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特徵,它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內容豐富多彩,重在學以致用。 二、挖掘自然資源,突出目標開放性 自然是創意的基礎。人們常見的經典建築、奇山異景、鄉村特產等耳聞目睹的主題素材數不勝數。 讓學生選擇身邊摸得著、看得見的自然資源為主題,進行開放性的交流,把活動推向主題的高潮。在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創造性和靈活性,預設開放性的目標,使學生巧妙地利用交流資源的互補性,實踐創新過程。 三、挖掘社區資源,突出活動自主性 學校、家庭、社會分別是社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所彰顯文化習俗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社區的風情,這種風情是長時間自主的定式延習而成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社區的節日文化,民間風情資源預設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活動主題,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組織和自我評價,通過自主實踐的過程,達到本人的意願和要求。 四、挖掘生活資源,突出實踐性 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從生活實踐開始的。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旋律,其素材無所不有。教師要利用社會生活大舞台,為學生活動提供詳盡、生動、具有人情味的環境,讓學生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用心體驗和感悟新知識新技能。從社會生活中選定感興趣的主題,使學生關注社會、體驗角色、熱愛生活,學會健康愉悅的、自由而負責的、理智而有創意的生活。 五、挖掘事物相互聯系資源,突出整合性 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豐富的想像是靈感的階梯,事物之間的秘密需要想像中的靈感去整合與創新,就能獲得新的成果。而綜合實踐課正好為教師引領學生凝聚事物間的優勢原理進行整合開發,實現資源最大效能化的創新思維搭建了平台。教師如何抓住機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如了解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的動力進化史時:①說說這三種車的動力來源(人力傳遞、內燃機動力、電磁波動力)。②太陽能動力運用正在開發之中,以上三種車的主動力朝著省力、節能、環保型更新。預測下一步車的動力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太陽能動力)?③試描述自行車發展為摩托車到電動車主要更新哪些方面(動力機和制動設備)抓住某些事物發展間的聯系,明確整合目標,分層遞進,產生新奇感、成就感,激發創新興趣。 六、用好激勵資源,突出評價的多樣性 激勵是調動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能動性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參與活動過程的作為上的質的肯定。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主體,是評價激勵的對象。而評價過程的本身就是學生學習、體驗、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要面向全體的學生,堅持客觀、真實的原則,一方面既把目光投放在全過程考量,又要重視在環節的閃光點上下注。另一方面,當教師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時發出的寄語,要具有肯定與期望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使評價達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增強自信心的作用,並用激勵資源為創新推波助瀾。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最具有活力的學科,它取材廣泛,開發性強,富有實踐內涵和創新之韻。只要我們多方思考、合理挖掘資源、明確活動目標、精心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三無課程一定會上的有聲有色,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會真正得到發展。 教育的目標使人聰慧,博學注重傳承,創新突現發展。
『肆』 創新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以青少年的意志、興趣、創新實踐能力、耐挫折能力、生存能力的發展為培養目標,建立以參與、感受、體驗、磨礪為教學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
『伍』 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形式
社會實踐活動有以下形式:
1、環保類:「植樹」「清掃公共設施」「社區宣傳」等。版
2、科普類:「參觀學習權科研機構」「動手小發明」等。
3、愛心類:「幫扶老人」「義捐災區」「募集貧困兒童」等。
4、成長類:「義務勞動」「有償打工」「團隊協作活動」等。
5、立志類:「軍訓」「拓展訓練」等 。
拓展資料
廣義的社會實踐是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全人類或大多數人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狹義的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准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私房錢。
『陸』 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東西可以出創新
創新榜名單那裡有 好多創新產品
『柒』 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形式
社會實踐活動有以下形式:
1、環保類:「植樹」「清掃公共設施」「社區宣傳」等。
2、科普內類:「參觀學習容科研機構」「動手小發明」等。
3、愛心類:「幫扶老人」「義捐災區」「募集貧困兒童」等。
4、成長類:「義務勞動」「有償打工」「團隊協作活動」等。
5、立志類:「軍訓」「拓展訓練」等 。
(7)社會實踐活動創新課程擴展閱讀:
廣義的社會實踐是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全人類或大多數人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狹義的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准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私房錢。
留校勤工儉學、家教、零工等更側重經濟利益,是一些家庭困難學生的首要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選擇做義工、支教、支農,既鍛煉了能力,又奉獻了愛心;更多學生則出是傾向於選擇和專業相關的單位實習(包括有償和無償),在中小學也有在實踐基地或軍訓基地的活動,亦稱「社會實踐」,主要是對於陶藝、手工、電腦、戶外拓展等進行訓練。
參考資料:網路:社會實踐
『捌』 創新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問卷調查、勤工儉學、進社區服務、賣春聯呀..........有見過他們寫過的
『玖』 開展實踐活動課程的原因是什麼_
綜合實踐活動課,由於沒有現成的教材,普遍反映不好組織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基於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為特性的一門新課程。它的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是課程改革中的一類新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要想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以下特性:
一、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實踐性
活動課程的實踐性,是使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成為可能,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親身經歷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自感受,從而直接獲得經驗,真實感受自然和社會。例如:組織學生遊玩家鄉的「西海」。「西海」的水聲、鳥鳴聲、孩子們的歡呼聲,奏出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聲」,孩子們徜徉海畔,盡情的領悟大自然的美。再如,在低年級我設計的《我們的學校》,帶領小朋友在校園里四處走走,看看,讓學生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學校關於成長的校園文化,感受校園的美,體驗學校生活。
2、角色扮演
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以一種新的身份來從事活動。例如:《我的一家》,請學生扮演一家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的小組扮演: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晚飯後又輔導孩子功課,一家人其樂融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辛勞,也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小組扮演:爸爸、媽媽一回到家就吵架,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的麻煩,也給自己的幼小的心靈烙下了傷痕,自己渴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幸福的家庭對自己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3、合作交流
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合作交流的過程。它能夠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社會活動結合起來,把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把個人行為與群體要求協調起來。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溝通,形成民主意識和團隊精神。例如《我們的小菜園》,六人一組,大家分工合作。在活動中,有一些力氣活,如翻地、整地,需要男同學做,男同學們特賣力,女同學在一旁加油鼓勁;有些活兒,如播種一些細活,就由女同學來操作。活動中,男女同學得到了很好的調節分工,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
4、自主探究
保證學生個人或小組有足夠的自主探究的機會,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品嘗了自己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愉悅情緒,獲得探究問題的初步經驗,激發了學生對自然與社會問題的研究興趣。例如:在《讓雞蛋浮起來》的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動手自我探究以下幾個問題:1、把雞蛋放入水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結果?2、往水裡加糖、小石子、沙,雞蛋會不會浮起來?3、加上鹽以後雞蛋為什麼會浮起來?學生積極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然後自行設計實驗表格,將研究結果歸類。
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觀察、調查、訪問、實驗、製作……事實證明,活動中讓每個學生親自參與實踐,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了,而且活動的效果非常好,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動起來。
二、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應具有開放性特徵,集中體現在活動內容的開放,活動時間的開放,活動空間的開放及師生關系的開放。1、活動內容的開放。活動課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科知識的鞏固,運用和驗證的活動,有來自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的活動,還有來自社會問題和學校常規教育等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完全開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呈現出多面的生活,充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2、活動時間的開放。活動內容的開放,使得活動時間的開放成為可能。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按自己的學習需要,學習速度和計劃,適時的選擇參與活動的時間。盡管課程計劃對學生參加種種活動的時間有統一的計劃和安排,但由於不同學生選擇的活動項目及活動方式因自身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學生活動的時間實質上就由於不同的活動內容而不同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有的學校可以將常規活動為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的活動,這樣,活動的時間變得相對固定。但是,相對學科課程而言,活動課程顯然擁有更為開放的時間。3、活動空間的開放。學生可以把教室、乃至社會作為自己的活動空間,如室內活動、各種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游覽活動等,都不像學科課程那樣以教室作為活動空間。即使是室內進行活動課程教學,也可以沒有固定的桌椅,可以以「學習區」、「興趣區」、「學習中心」等彈性空間取代固定功能的學習空間。4、師生關系的開放。教師不採用專斷式的教學,師生彼此尊重,實行教學民主。在活動課程的教學中,師生情感和諧,合作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性
「活動促發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指導思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的體驗。在活動中學會了分享、尊重與合作,從而養成了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增強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因此,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要呈現方式。沒有了學生親自參與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也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活動前,要創設活動條件。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活動。利用學生熟知的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活動空間。
四、綜合實踐活動後評價的全面性
活動後,教師應對學生的活動作出全面積極的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要反映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各方面的個性表現。不但要關心學生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關心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和變化,關心學生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提高,關心學生社會化的發展。評價的內容應該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反應、參與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增強學生富於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在處理外界評價和自我評價的關系時,要更加註重學生的自我評價。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動中,評價的重點應該是整個小組的表現與實際活動經歷。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向師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服務於學生,真正成為學生喜歡上的課程。我們要在實施中,通過不斷探索、總結、反思,進一步完善實施策略,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更加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