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學生觀評價觀
⑴ 新時期如何樹立新的學生觀
(1)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3)在課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4)建立民主、平等、開放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時期教育教學形勢下,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學生觀?
當代社會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怎樣的學生觀。教育和知識創新已成為未來知識經濟社會的「基礎產業」。當前的形勢要求教育必須根據學生的差異,培育出一個個各具個性的學生。我國的教育目前仍處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轉型時期,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和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教育」傾向。在這種不良傾向影響下,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發生了畸形的變化。具體表現為:1、對學生缺乏誘導,一旦學生達不到要求,便恨鐵不成鋼地進行訓斥責罰。2、輕視教育過程的啟發引導,片面講究多讀多練,期末考試前搞題海戰術,久而久之,學生形成厭學情緒。3、忽視與學生家長的科學交流、溝通與合作,學生一旦犯錯,只顧在家長面前告狀,不與或少與家長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而這些畸形的作法,不但激化了師生之間的矛盾,惡化了家長、學校、學生三者間互相信任的關系,最終的受害者是那些少不經事的孩子們。
以下事件值得我輩反思。事件之一:一位學生家長到學校指責某某老師不會教,還揚言說她的親戚也是當教師的,比某某教師會教得多。事件之二:小學高年級的兩個平衡班的學生相約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打群架(其中有在校的住宿生,教師們並不知情),而後各自帶著傷架空。當晚,一群學生家長激憤地沖到學生宿舍意欲毆打參與此事的學生。事件之三:一位小學高年級的英語老師因要求過於苛刻嚴厲,強逼性格內向的學生練習口語,並經常責令沒帶書的學生立即返家取書,激起學生的強烈不滿,以至於某個學生課堂上當著這位老師的面挑釁地把腳蹺到桌面上,學期考試約有90%的學生不及格。事件之四:一位對自己兒子失望得幾乎到了極點的家長,竟對班主任要求:要是我兒子不聽話,只管給我打,不用怕。上述的各種怪現象,就是應試教育理念帶來的種種弊病。它不僅反映出老師的迷茫,同時也反映出學生的無助和家長的無知,更反映出教育的無力與失敗。轉變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已經是勢在必行。
為適應新時期教育新形勢的需要,我國於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第八次教材改革,推出S版教材,提出新課程下的老師必須具備以下學生觀:1、人性化的學生觀。教育要充滿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美。2、差異性的學生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3、個性化的學生觀。在理念上,教師應相信學生是追求進步的,是會向前發展的,在評價上,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讓學生改進行為。這是從教育大形勢的角度論述新時期教師應具備的學生觀。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師又應該具備怎樣的學生觀?
在新的社會文明的影響下,學生的知識面與信息面不斷擴大,他們的認知能力也不斷提高,以往的崇拜、敬畏取而代之的則是好奇、求證,甚至是挑戰。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困惑與煩惱比過去的一代人要多得多。記得2002年秋季學期我擔任五年級語文的教學工作,在一節作文課上,我提到了家中喂養的一隻小貓,還作了一篇下水文描述了這只貓的生活習性。當我展示下水文時,一個男生說道:「老師騙人。以前的老師總是這樣蒙我們的。」我當時的反應是覺得有些莫名其妙,然後誠懇地描述這這只貓咪的樣子,並應允帶他們去看。整個過程,那個男生都在用一種求證的眼光看著我。現在這位男生升上初中了,每次見到我,總是很敬重地喊我一聲「趙老師您好!」。記得1999年剛走上講壇的第一年,我擔任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那裡還使用舊教材。一次上語文課,講到盧溝橋的獅子像對著遠方長吼。我把「長吼」的「吼」(hǒu)錯讀成(hǒng), 一個學生馬上指出了我的錯誤。那時我剛剛踏上講台,臉皮特別薄,當時就紅了臉。但看到那雙真摯的目光,我還是欣然接受並從此再也沒有讀錯過這個字。下課後,這位學生走到我身邊說:「老師,以前教我們的老師也讀錯字,我們指出來,他不承認,我們不喜歡。其實承認錯了沒什麼關系,我們還是照樣尊敬他!」在學生的內心深處不過是想表現一下自己,沒有他意。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需要的是擁有個性的老師。只有個性化的老師,才能對學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從教師自身的職業需要來看,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學生觀?
我國《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是改選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師法》第八條第四項寫明: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新時代賦予了老師不同的角色定位。現在的教師首先是一種特殊職業,而後才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教師教給學生知識,是在完成他(她)的教書使命。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要了解學生,就要關心學生、愛學生,就要在點滴之處呵護學生。許多事實證明,教師的過分認真對學生的身心沒一點好處,反而開得自己身心疲憊。倒是把學生當成學生來看待,用孩子的眼光來閱讀他們,用孩子的心來理解他們,才是真正的關心,才真正能有利於他們的的身心成長。
對於小學生來說,把學生當成兒嬉的小孩子來關心來呵護,尊重他們的年齡特點,才能更好地教育他們;對於不再沉迷於兒嬉並且已經有了一定閱歷的中學生來說,尊重並保護他們的隱私則是老師應謹慎從事的事情。教師還應真誠地對待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厭惡和逆反情緒。有一位老師同仁曾推心置腹地對我說過這樣的一番話:在讀中學的時候,她最恨的就是那個校長,那時她讀初三,正是升中會考的關鍵時期,同時又是花季多夢的年齡,偏巧她總是收到筆友的來信。這件事情引起了校長的關注。敏感的校長直覺認定她在「拍拖」,終於有一天,把她叫進了教導處。原來這位校長事先沒經過同意就拆開了她的信,還真的讓這位校長發現了苗頭,准備嚴肅地進行一番教導。但是讓這位校長沒想到的是,頗具個性的她理直氣壯地否認,還大膽地質問校長憑什麼私拆信件,憑什麼認為別人的一封來信就認定她在和別人談戀愛。這位校長當時不知是自知理虧還是被她的氣勢所震懾,最終不了了之是,但沒有道歉。事後,她被班主任評價為不懂禮貌,還批評她不應該用這種語氣和校長說話。為此,她差點就不想參加升學考試。從此,她不再接受這位班主任的任何教導。直到現在,她仍對此事耿耿於懷。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那位校長侵犯了她的隱私權;從情理的角度來說那位班主任明顯偏袒校長,並沒有做坦誠相待。中學生正逐步向成人過渡,個性都比較強,與小學生相比較,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隱私權。要達到教育他們的目的,首先要會尊重並保護他們的隱私。這是老師應具備的又一學生觀。
從改善師生關系的角度上看,新時期的教師又應該具備怎樣的學生觀?
樹立法律意識是建立正確學生觀的基礎。教師首先應該有法律、法制觀念。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是公民,公民是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並享有法律規定的義務的人。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和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凡是公民應享有的法律保護,學生也是享有的。過去,我國傳統的教育主要是配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來教育人。人們一貫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對象,缺乏尊重學生的意識,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意識的個體,更沒有把學生當作是獨立的個體和法律關系的主體。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轉變學生觀念,建立正確學生觀,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班主任甚至每一位科任教師的必修課。要消除學生的逆瓜心理,就要改變原有錯誤的學生觀。從一開始就要注意珍惜與學生交往的每一次機會,注意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必須放下架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學生對話。對話時應該用誘導、親切的話語,切忌用教訓的話。學生喜歡風趣的老師,因為這種老師總讓他們感覺到親切又能受到教育。其次,遇事要相信學生不是故意犯錯,用寬容的心去面對學生的錯誤,並給予學生能改過的機會。學生內心需要一位善良的又能幫助他們的老師作依靠。所以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認定學生懷著某種目的故意犯錯,那樣只會扼殺他們形成良好個性品質的機會。第三,給學生親近自己的機會,與學生交心。學生對教師總是充滿猜測與好奇,讓學生接近自己、了解自己,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石,也是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學生的好時機。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生)為本的學生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教學對學生生命個體的關懷,表現教學對學生生命個體的尊重。新時期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用多樣化的標准去發現學生的差異並以此為立足點建立促進學生最佳發展的學生觀,讓學生贏得成功之路與自信,還「學生」這個稱呼以朴實的本性:學生就是學生。
⑵ 如何理解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3學生是獨立意義的人。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5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⑶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因為文章較長,請看文庫地址:
http://wenku..com/link?url=4887dsKO6w9z5X4dDUP7xGycK-GwiKvxZNxeW
*******************************
您好,答案已經給出,請您瀏覽一遍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歡迎回復我!
如果滿意請及時點擊【採納回答】按鈕
或者客戶端的朋友在右上角評價點【滿意】
您的採納,
是我答題的動力
也同時給您帶來知識和財富值
***************************************************
⑷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
⑸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把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正在成長的人。學生的生活和命運是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裡。學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學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長;是不是幸福歡樂,都和他們所在的學校和所遇到的教師有極大的關系。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是一種財富。尊重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明顯不同。所以,「應當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加強,不但加不進去,而且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抵制或抗拒。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引精神營養。所謂「成長無法替代」,「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
。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第三,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法律上的責權主體,也是倫理上的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⑹ 新課程理念下正確的學生觀是什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老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拋棄傳統的師生觀,而建立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系,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把學生當做學生。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把學生當做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
3、把學生當做老師。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已經是日新月異。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識接受器」。
4、把學生當做同學。
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生固然需要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但教師也同樣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與指導。
5、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主體進行。
拓展資料:
學生觀是指關於學生的本質屬性和特徵的基本觀念體系。諸如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本質、特徵、成長發展過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
形成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教育傳統所制約,並受到教育工作者自身世界觀和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的影響。
制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採取的態度和方法,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目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等。
⑺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⑻ 新課改學生觀
1、教師觀: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調試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2、學生觀: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准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