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角色
❶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包括哪些方面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徹底變革了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觀念,對新時期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實踐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些促使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對其做出回應。這種回應首先要體現在教師對傳統角色的刷新和對新角色的定位上。
2、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積極參與課程改革,以教育思想觀念的突破帶動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3、《綱要》提出的對教師角色的期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4]
綜上所述,教師角色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與關鍵,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再也不是由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再也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因此,現代教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新課程改革,就必須相應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❷ 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新課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要求教師講得清楚,或者教師一環套一環的提問,乒乓球單打式的你來我往,牽著學生一步一步走,最後說出教師要求的結論。這樣培養的學生,必然是循規蹈矩,死記硬背。《標准》中指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怎樣做好教師角色的轉變呢?我們要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加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新的課堂文化。 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計劃好每節課組織哪些教學活動,精心組織每一個活動,提供問題情境,安排活動形式,提出活動要求,明確步驟任務,進行合理分工。 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學活動: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干什麼?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不是干其它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在干什麼,是不是都在認真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是在主動探索還是被動接受,了解合作的效果。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需要老師哪些幫助,給予適當點撥,發現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評價,或有的放矢地進行全班交流。
❸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3)新課程倡導的教師角色擴展閱讀: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
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系,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
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❹ 新課改對教師角色提出了什麼新要求
一、 具備德高為范的政治素質
二、 具備學高為師的業務素質
三、 具備熱愛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 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既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對於教師而言,目前最關鍵的是要盡快融入到課程改革中,盡早找到差距,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以便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職能。
❺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需要發生變化:
(l)由重知識傳授向內重全面發展轉變;容
(2)由「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
(3)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
(4)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
(5)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
(6)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❻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師觀
包括兩個方面:
1·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2·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
❼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❽ 請針對新課程倡導的教師作為研究者這一新角色,談談中學教師做研究的價值和途徑
一、中學教師做研究的價值:
1、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基礎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僅從課程體系的改革方面看,新一輪課改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及管理等方面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
它要求中小學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角色。
2、解決新教材使用中的實際問題課程是實施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而教材是課程的重要依託和負載。當前中小學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解決新教材推廣使用過程中碰到的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師依然把教材看成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看成學科知識的載體,而不是將教材視為案例或範例,因此,忽視了教材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作用及師生對話的「話題」功能。
中小學教師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個案化的深入研究,才能有效解決新教材使用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
3、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新的課程與理念認為,教師不是毀滅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而是既給學生以無窮的能量,自己又能不斷獲得發展的太陽其中,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就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在專業化方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中學教師做研究的途徑:
1、閱讀相關著作和期刊文章
無論是搞教學,還是搞科研,都必須有理論作指導,都要學習相關理論。閱讀一些理論性書籍,掌握一些教育科學的新的理論觀念,有助於教師從理論高度指導自己的教學和科研。
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教師來說,在教學中也經常會感到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也是必須的,慢慢積累了厚實的功力,就會認識教學的某些規律,進入專項教研的境界。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參加教研活動能使教師在一起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改革,教研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內容也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集體備課就為教師節約了時間,也能及時地交流教師在教材處理中的想法。
❾ 對新課程提倡的「促進者」這一教師角色的理解
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第四章第三節《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談到:「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4 ] 這話,是對的;不過,可以擔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的,遠不僅僅是教師。至少,有文化的家長可以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沒有文化的家長照樣可以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所以我們並不認同「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 5 ] 的說法。教師應該是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員,相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的職責和作用,與有文化的或沒文化的家長,應該是大不一樣的。作為學校教育的專業人員,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很專業的促進者,並且在促進、推動、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同時,教師還應該更多的履行其專業的職責,執行其專業的任務,施展其專業的特長,發揮其專業的作用。而具有這種職責、任務、特長、作用的角色,與家長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是有質的區別的。「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個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師、家長和別的角色如校外輔導員等,但教師和家長與校外輔導員卻是不同質的概念。把包括家長與校外輔導員等在內的「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成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這就難免要犯「動物是蛇」那樣的邏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