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學課程表
⑴ 明代最高學府是
南京的國子監就是明朝初創時設立的國立大學,是當時時全國最高學府。規模很大,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雞籠山下,東達小營,西抵進香河,南至珍珠橋,北迄雞籠山麓。今南京工學院一帶是國子監的主要部分。因為在國子監讀書以後,可以成為「賢人」,所以把那裡的街坊稱為「成賢街」,今成賢街就得名於此。
國子監的學生眾多,凡學生通稱「監生」。學生最多時近萬人,少時也達千人。學生來源主要是全國各州、縣每年選送的「貢生」、功臣和貴族的子弟,少數民族貴戚的子弟等,凡進入國子監的學生,都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擇優錄取。
國子監以四書、五經為主要課程。在永樂年間,制定了四書、五經、「大全」,頒行各學校,作為必修課程。此外還要學習數學、書法、射箭和明朝政府的政策法令。課程由祭酒、司業、博士和助教等擔任。但學校里教師並不多,編制相當精簡。國子監也學外語,但並不普及,如明成祖一代共培養出兩百多名翻譯人員。國子監也收外國留學生,大都是日本、高麗(朝鮮)、琉球和遙羅(泰國)來的,其中還有少數女留學生。
學生考試大約每月二次,考試的內容是寫作有關封建法令和時政論文二篇。要求以八股文體作文,八股文體的結構是由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幾個部分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段落。所謂「股」同「比」一樣,是對偶的意思。這四股中,每一股又包含著兩個小股,文字繁簡,聲調緩急都要相對成文,合起來就成了八股,所以稱「八股文」。八股文的書寫款式有嚴格規定,書法要端正,凡不符合規定的,—概落選。八股文的題目都出於經書之中,考生不得在文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考生答卷必須用孔子的口吻寫文章,否則就「違者不錄」。所以八股文就象一根具有魔力的指揮棒,使所有學生為應科舉而必須學習孔孟理論,八股文又象一種過濾器,把所有不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不能以文載道人都排斥於各級官員之外,從而達到統治者用儒家理論統一思想的目的。
國子監學生分「六堂」三級。每日上課分晨,午兩課舉行。晨課由祭酒(相當於校長)主講。午課在午後舉行,主要為會講、復講、背書、論課等,由博士、助教擔任。
國子監學生的待遇優厚,校規也很苛嚴。學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國家供給。每逢節令,必有賞給;已婚的還給其妻子生活費用。每年固定假期約兩個月。國子監內規則很嚴,每班設課堂長一人,管理全堂事務。堂上有集愆簿,登記學生所犯過失,對上課、起居、飲食、衣服、澡浴及請假都有詳細規定。小有過失,動輒體罰,輕者杖打,或終身罰作國子監的勞役;重者要分配雲南充軍,甚至斬首。
明代的國子監所起的作用,一是網羅天下優秀學生,培養他們成為馴良的為統治者服務的人才;二是收藏圖書資料,編輯書籍,例如,明代有名的《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就是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的。國子監內收藏了宋元以來江南各地的木刻書版,曾多次翻印出版,號稱「南監術」。
任南京國子監北面的雞籠山上,還有明代的「觀象台」,由「欽天監」管理,又名「欽天台」,這座觀象台早在元代末期巳建立,到洪武時擴建為國家天文台。它比世界聞名的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早建了二百九十年。這座天文台一直使用到明朝亡國時為止,到清康熙八年,才把儀器全部運到北京。現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兩台古代觀天儀器--「渾儀」和「簡儀」,都是明代中葉鑄造的實物。它們外型雄偉,結構精美,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霜。
⑵ "太學"這一官辦教育機構是在哪個朝代出現
一、中國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是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內射御、傳授書數的容場所。
二、古代官方教育:
1、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2、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3、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4、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5、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5、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⑶ 明代北京國子監是怎樣發展的
明代北京國子監,是在1420年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後改定的元大都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南京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北京國子監則稱為「北監」或「北雍」。北京國子監還曾吸收了明代中都國子學的生員。1375年,明朝廷於鳳陽設置中都國子學,當時與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並存,但當時中都國子學選收的學生,均為南京國子學考試優選之後的生員。至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朝廷罷中都國子監,將其師生並入北京國子監。
明代北京國子監的教職設有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等,由學行卓異的名儒充當。學生稱為監生或太學生。
明代國子監學生的來源大致有貢監、舉監、蔭監和例監的區別。貢監是由地方府、州、縣儒學按計劃選送在學生員貢國子監的學生;舉監是會試落第舉人直接入監的讀書者;蔭監是以蔭襲而入監的國子監學生;例監是捐資財入監讀書者。
按出身看,北京國子監學生又有民生和官生之分。民生是國子監出身庶民的學生,而官生是國子監學生中以恩蔭入監的品官子弟。總之,進入國子監由於資格、來源的不同,雖然都是國子監學生,稱謂卻很不相同。
明代北京國子監學生到1393年增加到8000多名,到1422年已增加到9900多名,可謂盛極一時。明朱武宗以後學生只剩千餘人。至明景泰、弘治之際,學生「奸惰」,教師「失職」,課業乃廢。明景泰以後,出現了用錢買國子監入學資格的「例監」現象,與明初太學相比,已是有名無實。因此,明代政府規定,必須入國學者才可當官,不入者不能得,參加科舉考試的必須由學校出身,即所謂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不必由科舉。
國子監
⑷ 明朝官學是什麼
明朝官學的行政機構是國子監即太學,掌管全國教育行政的機構仍是禮部。地方版官學則由朝廷任命權各省提學官,全權負責領導。
明代的官辦學校教育,無論其制度建設,還是其實際的發展狀態,已經形成了健全完備、完全向良民開放,並且與科舉制緊密結合的官辦儒學教育體系。在古代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⑸ 明代的國子監是什麼樣的
明代之初,就以文教治天下為基本國策,把學校列為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途徑之首,並在全國大興學校。當時國子監同樣稱為「太學」。明代設立的國子監有: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和中都國子監。
⑹ 明代國子監具體具體課程有哪些
明代國子監具體對學生課以名體達用之學,以孝悌、禮義、忠信、廉恥為之本版,課程以《易權》、《詩》、《書》、《春秋》、《禮記》等經典為專業教材,人習一經;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普通基礎課。此外,還涉及劉向《說苑》及《御制大誥》、《大明律令》等時政文獻。生員還要學習書法。
⑺ 今諸生學於太學,明朝是不設太學設國子監,為什麼文章中還提到了太學
因為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回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但答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據《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選舉一》載:
「舉人入監,始於永樂中。會試下第,輒令翰林院錄其優者,俾入學以俟後科,給以教諭之俸。是時,會試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者亦食其祿也。」
彭時會試中了副榜之後,他沒有選擇進入官場,而是與同中副榜、會試落第者共計九百多人,一起進入了太學。
那麼,還得說下太學。
明太祖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南京設國子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為國子監,國子監內設太學;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又在北京設國子監,因此,明代有南北兩監。
須知,隋代設國子監以後,有些時期在國子監內設太學,有些時期則無太學。
所以,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提到「太學」是正常的事兒。
⑻ 各位老師請問明代的「貢於太學」是設么意思。謝謝
明代有四種貢生,即「歲貢」,由府、州、縣學每年或每二年選送1~2名;專「選貢」,由府、州、縣學屬每3年或5年選拔1名;「恩貢」,由朝廷特開恩典而選入;「納貢」,由富家交納一定資財而選人。
至於你說的拔貢那是清朝的事了,清朝的拔貢是從各直省科試的一、二等生員中選拔,所以叫拔貢。雍正時每6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改為每12年選拔一次。
⑼ 明代的官學教育是怎樣發展的
明清時期,朝廷官學的行政機構是國子監即太學,掌管全國教育行政的機構仍是禮部。地方官學則由朝廷任命各省提學官,全權負責領導。
明代的官辦學校教育,無論其制度建設,還是其實際的發展狀態,已經形成了健全完備、完全向良民開放,並且與科舉制緊密結合的官辦儒學教育體系。在古代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建國學於雞鳴山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保留南京為陪都,將已改為北平府學的故元大都國子監又改成北京國子監,南京國子監依然存在,於是明代國子監有南北兩監之分。
⑽ 清代初期是如何修建太學的
清代初期,修整明代北京國子監為太學,裁南京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清代朝廷官學主要指京師的國子監,包括附屬於國子監的算學、八旗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