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怎樣放慢課程節奏
❶ 如何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
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節奏和旋律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求,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是幼兒園音樂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幼兒學習音樂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礎。節奏被稱作音樂的骨骼,是音樂情緒和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並能准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差。因此,老師要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簡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訓練。 通過多元智能課程,讓我摸索和嘗試了以下節奏訓練方法: 一、 發現和理解節奏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充滿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動物的叫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在活動中,我告訴幼兒 ,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並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節奏, 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節奏:火車的隆隆聲,啪啪的打槍聲,鬧鍾滴答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就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節奏的興趣更濃了。我將這些聲音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用拍手和敲擊物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反復傾聽,感受和理解,使他們形成節奏意識。 二、 用語言通過歌詞培養節奏感在幼兒對節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後,可組織他們用語言來表現節奏。 幼兒歌曲的歌詞具有一定的韻律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幼兒節奏的表現。因此,在開始時,我選了一句歌詞。 如:我是小雞嘰嘰嘰嘰嘰,我先讓幼兒任意說,用不同的方式說,好多幼兒都是雷同,於是,我來做一個示範,一邊說,一邊用手打出節奏, x x x x xx xx x x x x x x xx x x 我 是小 雞 嘰嘰嘰嘰嘰 我 是 小 雞 嘰 嘰嘰 嘰 嘰 孩子們也不約而同的跟著模仿,並露出極大的興趣,這時,我便變換節奏,我說幼兒來打,如:1.x x x x x xx x x |; 2.x x x x x x xx x |這樣,老師和幼兒在你說我拍或我說你拍的游戲中感受音樂的節奏。那麼怎樣用小音符把這些節奏演示出來並讓幼兒感知呢?在教學中,我用小動物作比喻。如認識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即一個動物表示一拍,用一個四分音符來表示,用手拍出它的節奏就是 x |,一個小動物表示半拍,用一個八分音符來表示,兩個小動物加在一起是一拍,用兩個八分音符來表示,那麼它的節奏要快一點,即 xx |。通過這些形象的比喻, 幼兒不僅認識了小音符,又學會了看節奏譜打節奏。每出示一張卡片, 幼兒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節奏,並能用手拍出來。我還採用「搶椅子」的游戲,讓幼兒自願組合,(每張椅子最多坐兩個人),組成幾組不同的節奏,通過這種形式,還可認識休止符,即椅子上沒人時,就用休止符來表示。這樣,又形成了許多組新節奏。 在這個游戲中, 幼兒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他們通過自己動手,自身參加,不僅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有一種成就感,而且利於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三.用身體動作來表現節奏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如在訓練x x x x x x xx x 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 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准節拍就行,漸漸的我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並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如:x x x x xx xx x ; x x x x x xx x x ; x x x x xx x xx |等等。 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漲,很多幼兒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並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還讓幼兒比較分析那些兒歌和歌曲節奏與他們學過的那些節奏型相同。這樣,不僅訓練了幼兒打擊節奏的能力,同時還訓練他們聽辯節奏的能力。
❷ 幼兒園大班應掌握的節奏
是的 你很聰明 值得贊頌
❸ 如何放慢生活的節奏
浮躁的社會,浮躁的人,生怕自己會被生活落下,於是拚命追趕,到最後身心俱專憊。生活不屬是趕場子,沒必要那麼急,放慢生活的腳步,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活出自己的態度,自有一番天地。生活不易,我們更要學會享受自己的人生,時光易逝,歲月不饒人,偷得餘生半日閑,當我們慢下來,才會發現生活的美,享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另一種燦爛的生活。慢下來,靜下來,找到那個自己真心想要成為的自己。想要找到真實的自己嗎?那就來慢時間吧!網頁鏈接
❹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節奏感前言經驗
人們常常看到一兩歲的孩子聽到熟悉的音樂會跟隨音樂的節拍搖動身體,會舉起雙手打拍子,甚至會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語言發育快的孩子還能夠邊舞邊唱,似乎這一切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事。 任何人都喜歡聆聽悅耳的、具有歡快節奏和美妙旋律的樂曲,或許這應該說是人類的本能。 在胎教、早教的有關論述中,我們經常看到音樂可以開發兒童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胎教音樂可以啟迪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更聰明的種種說法。據此,人們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並多方設法,身體力行。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買鋼琴、提琴等高檔樂器;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還要陪學陪練;學唱歌、聽名曲,認為這才叫學音樂……凡此種種就可以叫做早期音樂教育嗎?細觀國外的幼兒教育,培養節奏感的教育才是音樂的啟蒙教育。在國外,托兒所或幼兒園的音樂課上,老師帶著幾個孩子邊聽音樂邊拍手、跺腳、擊打樂器等等;而不像國內幼兒園教孩子唱歌、說兒歌、跳舞。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我想這是基於對音樂的理解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在音樂教育中節奏感的培養應該是基礎,那麼在家庭游戲中如何融人對孩子節奏感的訓練呢?下面的幾個游戲或許有所啟示。 ①模仿節奏敲響鍋碗瓢盆 1歲前孩子敲擊樂器、擊物出聲的游戲都是以能敲響為標準的,而1歲以後則應該是隨著音樂的節拍來敲奏。開始可以只採用簡單的2/4拍,4/4拍,掌握之後可採用3/4拍,加上符點音符、休止符等。 隨著音樂敲節奏可以先從拍手開始。在音樂伴奏下,爸爸、媽媽和孩子面對面地拍手。如果孩子跟不上節拍也不必著急,多練幾次就行了。當孩子拍手能跟上拍子之後,家長就可以給他小勺、筷子、塑料棒等容易抓握的東西,讓他隨意敲鍋碗瓢盆。在隨著音樂節奏敲擊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用心體會敲不同物品發出的聲音的不同。 歌詞越簡單,動作越明確,對小孩子越適宜。這種簡單的節奏游戲其實不僅僅只是練節奏,同時還練習大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在記詞記曲的過程中,還鍛煉了記憶力;要唱准確還需練習音準和音高;邊聽邊唱邊玩,孩子在音樂中體驗愉悅。讓孩子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體會音樂之美妙。並逐步喜歡上音樂。其實這就是我們的宗旨,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的一種情操、一種修養。 ③兒歌 傳統兒歌都是一代傳一代,邊說邊比畫,動作幅度大,表情又誇張。為什麼兒歌能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呢?其生命力來源於兒歌的節奏感和做兒歌游戲時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媽媽充滿了愛的眼神和語調將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腦海中。把母親和孩子的拳頭交叉握在一起,排在最下邊的拳頭在邊念兒歌時邊往上爬,念完兒歌時小拳頭已排在最上邊,比如可以念:「小老鼠上燈台,偷吃油下不來。」也可反過來玩,讓排在最上邊的拳頭爬下來,邊玩邊念:「哎喲哇,做啥啦,蚊子咬我啦,趕快爬下來。」這些兒歌有《拉鉤》《你拍一我拍一》,還有《洗手歌》等等。你也可以自己編一些,只要語言具有韻律,念起來朗朗上口即可。
❺ 如何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
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良好審美情趣的基礎。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而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能使其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到節奏的美,並能准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是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較差。
工具/原料
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
方法/步驟
一、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意義
有人說,幼兒園里沒有真正的學習內容,培養幼兒興趣是第一要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麼幼兒很難掌握這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節奏的概念比較抽象,幼兒難於理解,但幼兒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幼兒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貓、狗的叫聲、打鼓聲、馬蹄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在活動中,我告訴幼兒,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並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節奏,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節奏:火車的隆隆聲,啪啪的打槍聲,鬧鍾滴答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就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節奏的興趣更濃了。我將這些聲音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用拍手和敲擊物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反復傾聽,感受和理解,使他們形成節奏意識。雖然幼兒本身對「節奏」並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並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節奏感培養的基礎——聽覺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如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節奏感等都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要學會用聽的方法探索節奏的能力,幼兒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各種奇妙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悠揚的鍾聲等。讓幼兒仔細聆聽這些聲音不僅能給幼兒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幼兒學會了傾聽,然後將這些聲音用音樂來代替,讓幼兒聽著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的節奏,慢慢地幼兒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在不停的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方法——身體動作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
如在訓練| x x x x | x x xx x | 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准節拍就行,漸漸的我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並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漲,很多幼兒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並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還在活動設計時,注意活動方法的多樣性,讓幼兒的嘴巴、身體及思維都動起來,以保證激發和維持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幼兒的身體動起來,可以請幼兒為歌曲編創動作,或在游戲中歌唱,或用身體動作為歌曲伴奏。那些歌詞具體形象、動作性強或敘事風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從而為歌曲創編動作。例如歌曲《小鴨子》、《鞋子嗒嗒響》等。有的歌曲游戲性強,可以讓幼兒邊玩邊唱,例如,歌曲《小雞小雞在那裡》、《吹泡泡》等,老師和幼兒一起捉迷藏,圍成圓圈吹泡泡,邊玩邊唱,多麼快樂呀!用身體為歌曲伴奏,即引導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體動作拍出節奏,或在前奏間奏處填充,或突出樂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輪車》,在間奏處或2、4、8小節加上拍手、跺腳。或者聲音伴奏:叮鈴、叮鈴,哈哈、哈哈,或者重復句末詞語「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詼諧有趣,讓小朋友在笑聲中歌唱。在即興創編表演過程中,幼兒體驗到創造和成功的樂趣,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養幼兒節奏感應把節奏融於歌曲中
在歌唱活動中,歌唱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總的說來可分為八種:獨唱、齊唱、領唱與齊唱、接唱、對唱、輪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樣把節奏和歌唱融為一體呢?唱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節奏是為了學習音樂歌唱服務的,光靠節奏是無法將音樂的美升華的,所以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時讓節奏和歌曲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兒對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強了樂感的理解及體驗。如:在學習《火車開了》歌曲中,按照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念歌詞,以便更好的掌握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同時讓幼兒們在教室里排成長隊,模仿火車開動的轟隆轟隆的聲音和親身感受火車開動的有規律、有節奏的轉動的音響效果,幼兒理解後開始唱,在唱的過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潑、歡快、節奏性很強的歌曲。在學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識的在孩子們自由活動時播放這首歌曲,那歡快、跳躍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腳等歌詞,很快吸引著孩子們的興趣,他們一邊哼唱一邊做起了相應的動作。在進行歌唱教學活動時,我嘗試著不用琴來伴奏,而是讓孩子們自由的拍手、拍腿,邊拍邊清唱歌曲,擁有節奏的拍打增強孩子們學唱的興趣。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大膽的創新,獨立的思考,在樂曲伴奏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同時也感受出的各種各樣的節奏,對發展幼兒們的智力、個性及能力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尋找節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機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節奏,如自行車的「嘀鈴鈴」;門鈴的「丁冬」;下雨時的「沙沙沙」「嘩啦啦」「滴答滴答」等等,為了從小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我就讓幼兒去發現在我們周圍的一些聲音,然後再用小手、小腳以及身體上其它部位進行表現出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發現幼兒的興趣非常高,他們都願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聲音,同時用節奏來表現,久而久之幼兒的節奏感加強了,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無論是音樂還是語言都是以一定的節奏組合和變化,表現作品的情緒情感,引發聽者的共鳴。在平時語言活動,特別是兒歌的教學活動中,我就經常用不同的節奏表現同一兒歌的內容,這樣幼兒在學習兒歌的同時又覺得比較新鮮有趣,更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兒歌「嫩芽」的教學中,我就變換了兩種不同的節奏讓幼兒進行表現,為了避免幼兒有一種枯燥的感覺,我就請幼兒從小腳開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後到頭進行表現,並用嫩芽長高的情節吸引幼兒,使幼兒在歡快的情緒中體驗了不同的節奏。
總之, 每個幼兒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樂的潛能,我認為在節奏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致力於教會幼兒什麼,而是設法挖掘幼兒潛在的這種能力。通過這些形式,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END
注意事項
教師不是致力於教會幼兒什麼,而是設法挖掘幼兒潛在的這種能力。通過這些形式,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
這篇文章是幫助爸爸媽媽們來對自己的寶寶進行早期教育的經驗分享,作為一名育嬰師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讓爸爸媽媽們知道簡單而實用的早教方法
工具/原料
平和優美的音樂CD,一定不要是那種節奏太快或者太憂郁哀傷的,比如《愛和樂》
兒童玩的小樂器,比如幼兒電子琴
方法/步驟
早上寶貝醒來時,打開音樂CD,放一些比較安靜,平和的音樂
寶寶玩耍的時候,可以把幼兒電子琴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自己去玩按
吃法的時候,放一些利於進食的北京音樂,比如:輕音樂,抒情的那種英文歌
4
晚上睡覺的時候,放一些利於安眠的音樂,比如:神秘園之歌,雪之夢,安妮的仙境
END
注意事項
在放一些北京音樂的時候,千萬別放一些感情太成人化的音樂
整個過程都要自然進行,讓寶寶自己慢慢的融入到這種音樂氛圍之中
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原動力,幼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願望。教師培養對幼兒音樂活動的興趣,首先是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其次在活動中激發其興趣,使其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像,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一、要善於發現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例如,我班的張可欣、紀瀚宇、徐子涵小朋友,喜歡邊玩邊哼小調,陳紫陽、馬晨莒小朋友,聽到節奏明快、活潑的音樂就手舞足蹈、搖頭晃腦起來,臉上的表情就豐富起來時,我就知道孩子們是喜歡音樂的,對音樂是好奇的。而好奇心恰恰是興趣的一個起點。
二、引起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目的、有計劃地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精心選擇一些具有鮮明特點,易被幼兒接受的樂曲來誘發和引導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好奇心,用客觀事物的新異性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慾望。讓幼兒多接觸音樂,為幼兒創設音樂環境,並將音樂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在來園時,我會播放輕柔悅耳的名曲、童謠迎接幼兒,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
在進餐時,我播放節奏明快的音樂,讓幼兒邊聽邊跟著節奏吃。邊吃邊聽音樂創造了愉快的情緒,增加了食慾。午睡時,我播放柔和、恬靜的搖籃曲,讓幼兒自然而然地入睡,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
在給幼兒上音樂活動課「走路」時,用兒歌朗讀和打擊出象徵小兔、小鴨、小烏龜走路的聲音,讓幼兒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節奏。
與各學科配合,以音樂教育為手段,利用藝術的形式進行教育。我選擇了一些和各學科有機結合的互相滲透的游戲活動。在學習兒歌或故事時,我選擇配有音響效果為背景的兒歌或故事,既增強了幼兒語言的表現力,同時音樂促進幼兒大腦半球的活動,提高了記憶效果。如語言節奏「嘰嘰喳喳」「跟誰走」等。
三、以故事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音樂藝術的創造基礎與創造核心。一首活潑、動聽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兒歌、詩歌;一首首優美、詼諧的樂曲都好象講述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如果在音樂教學中失去了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無味,失去了藝術的魅力。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教師藝術化的課堂導語設計將引發幼兒想學的慾望,把音樂教材編成故事導入新課,使教學過程故事情節化,常能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情境。
四、用律動舞蹈引導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是時間藝術,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好動,如果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坐著不動,他們會坐不住的,所以當孩子對一首歌曲能唱之後,就要選擇適當的動作進行配合。教師根據課程節奏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律動訓練,不但可強化幼兒的音樂節奏感,而且可減緩教學坡度,為新課的傳授增加情趣。如在《汪汪叫、喵喵叫》中歌詞是「汪汪汪、喵喵喵,汪汪汪、喵喵喵……」我通過邊唱邊模仿小狗叫、小貓叫的動作,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果然幼兒一邊唱一邊表演,特別投入,還特別開心。同時在做動作的時候,孩子們自然會表現出歌曲的強弱與詼諧幽默的韻味,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既鞏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強弱規律。
五、開展游戲表演使幼兒體驗學習音樂的樂趣
教學中邊唱歌邊游戲是激發幼兒音樂慾望的有效途徑之一。幼兒園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喜歡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所以,教師要提高音樂活動的質量,就應根據孩子好動的特點,把孩子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看、想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等結合起來,使他們在音樂的世界裡輕輕鬆鬆地獲得知識、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同時,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如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範,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教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音樂家洗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地創造愉悅的學習情境,著力激發幼兒的興趣,盡可能使每一個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善於運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幼兒的美感,使他們在輕松、活潑、快樂的音樂氣氛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音樂知識。這對陶冶幼兒性情,培養興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都有促進作用。
❻ 幼兒園律動教學步驟有哪幾個規律
首先要根據歌詞,節奏,情境等創編律動,注意動作的難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版點。
然後權由老師示範一遍給孩子們看。
之後分解動作教給孩子們,教學過程要根據孩子們的掌握程度調整節奏。最好有一個教學老師,一個場內指導老師。
動作要領掌握之後與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練習。
最後不斷重復練習,熟練掌握就可以了。不過重復練習的過程一定要盡量活潑有趣一些,孩子們不喜歡簡單的重復,容易失去興趣,分散注意力。
❼ 如何放慢節奏
你可以去做個嘗試,慢慢的在街上散步,但是心中要快速的從1數到100。你會發現自己越走專越快屬。同樣的問題換個方法,會有很好的收效。心態,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恩,你也可以非常有感情色彩,非常投入的來讀一些好的文章。美好的文章總是會讓人們放鬆放鬆再放鬆的。想要便可以得到,想要便可以改變。
❽ 如何將音樂節奏放慢
不知都你的問題解決沒有,一般的mp3都有調節快慢的。
❾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
音樂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良好審美情趣的基礎。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而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能使其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到節奏的美,並能准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是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較差。
工具/原料
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
方法/步驟
一、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意義
有人說,幼兒園里沒有真正的學習內容,培養幼兒興趣是第一要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麼幼兒很難掌握這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節奏的概念比較抽象,幼兒難於理解,但幼兒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幼兒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下雨的嘩啦聲,貓、狗的叫聲、打鼓聲、馬蹄聲,走路的篤聲,拍球的咚咚聲等。在活動中,我告訴幼兒,這些有規律的聲音叫做節奏,並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節奏,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很快就舉出各種各樣的節奏:火車的隆隆聲,啪啪的打槍聲,鬧鍾滴答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就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各種節奏的興趣更濃了。我將這些聲音組成各種不同的節奏型,用拍手和敲擊物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反復傾聽,感受和理解,使他們形成節奏意識。雖然幼兒本身對「節奏」並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並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節奏感培養的基礎——聽覺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如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節奏感等都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要學會用聽的方法探索節奏的能力,幼兒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各種奇妙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悠揚的鍾聲等。讓幼兒仔細聆聽這些聲音不僅能給幼兒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幼兒學會了傾聽,然後將這些聲音用音樂來代替,讓幼兒聽著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的節奏,慢慢地幼兒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在不停的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樂節奏感培養的方法——身體動作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動作由幼兒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會自己表演,比較自由、靈活,而不是由教師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現節奏。
如在訓練| x x x x | x x xx x | 節奏型時,開始時我讓幼兒隨意用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來打節奏,只要卡准節拍就行,漸漸的我要求幼兒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腳來代替,並將此節奏型變成各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訓練,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漲,很多幼兒都能看著節奏譜,手腳並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還在活動設計時,注意活動方法的多樣性,讓幼兒的嘴巴、身體及思維都動起來,以保證激發和維持孩子的學習熱情。讓幼兒的身體動起來,可以請幼兒為歌曲編創動作,或在游戲中歌唱,或用身體動作為歌曲伴奏。那些歌詞具體形象、動作性強或敘事風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從而為歌曲創編動作。例如歌曲《小鴨子》、《鞋子嗒嗒響》等。有的歌曲游戲性強,可以讓幼兒邊玩邊唱,例如,歌曲《小雞小雞在那裡》、《吹泡泡》等,老師和幼兒一起捉迷藏,圍成圓圈吹泡泡,邊玩邊唱,多麼快樂呀!用身體為歌曲伴奏,即引導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體動作拍出節奏,或在前奏間奏處填充,或突出樂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輪車》,在間奏處或2、4、8小節加上拍手、跺腳。或者聲音伴奏:叮鈴、叮鈴,哈哈、哈哈,或者重復句末詞語「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詼諧有趣,讓小朋友在笑聲中歌唱。在即興創編表演過程中,幼兒體驗到創造和成功的樂趣,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養幼兒節奏感應把節奏融於歌曲中
在歌唱活動中,歌唱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總的說來可分為八種:獨唱、齊唱、領唱與齊唱、接唱、對唱、輪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樣把節奏和歌唱融為一體呢?唱歌是人們表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