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地方課程的人文情懷
A. 感恩教育屬於小學地方課程嗎
嗯,感恩教育的話,有的時候確實是是我們屬於小學的一個校課程,一般來說的話都是在三,四年級的時候就會發生。
B. 語文課堂的人文情懷體現在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回需要的陽光、雨露答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C.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體現人文情懷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苗小庄明德小學(053000) 郭麗紅 【摘 要】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就像有人所說:「不可否認,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傳授知識,但不能因此把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目的,知識不能解決人的所有問題,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安頓人的心靈,還需要人文教育。」而教師是人文教育的實踐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樣,教學過程中應該處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本文試從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課堂評價、作業評語方面論述如何體現人文情懷,從而把人文教育思想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關鍵詞】 人文情懷 教學內容 課堂評價 作業評語 1 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語言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英語課是小學里一門貼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富有異國情趣的課程。但一旦脫離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環境,就難以適當地表述,難以施展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實質作用。因此英語教學的開展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動身,進行跨文化意識教學,讓孩子們浸泡在英語的氣氛中,適度的創設英語學習的氣氛,營造寬松、協調、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關懷教育,多情勢、多角度、多層面地寓教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英語。 節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外國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例如聖誕前夕,教授大家學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歡樂;聖誕之夜,聆聽Silent Night,體會聖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後許個心願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當面打開禮物並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 在教學「Happy birthday to you!」,當我了解到當天正有學生生日時,便走進課堂邊唱歌邊為學生的生日祝福,讓學生深深感到來自老師的關心之情,與之發生情緒共識,隨即在協調的情緒交換中,讓學生懂得要學會為別人祝福,學會要關懷你身邊的親人、好友。同時進行了birthday cake、birthday candle、birthday noodle等單詞的教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至於碰到一些節日,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運用英語祝福一番,從而使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師生情緒的協調體現得淋漓盡。 學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加深對語言本身的掌握。教師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有助於人文情懷的滲入。 2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依據。課堂評價既是一種評價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課堂評價的實施,要使學生的興趣更高、主動性更強、學習動機更明確,從而使學習也變得更輕松。在進行雙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多與學生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多激勵表揚,有時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讓他們感受教師的親切及對他們的關愛,讓課堂評價體現人文情懷。 在教學「Animal school」一課時,我們班的一名後進生竟然能跟著我的節奏走,並大膽發言:The rabbit isn't a bad student. He can run fast。我笑著邊拍他的肩膀,邊誇獎說:「Super,super!you are not a bad student too。 「Baby」、「Honey」、「Dear」等是更具有感情色彩的稱呼。礙於中國人的習慣,我們覺得這樣稱呼很礙口。但學習英語不僅要學會用英語交流,也要學習英美國家優秀的傳統。所以,這些親昵的稱呼,我們可以大膽地用到課堂實踐中去。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擁抱一下他,說:「Dear,you are the best!」當孩子們失敗的時候,我們親切地說:「Honey,don't drop it!」這些,都能很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有信心。 溝通與交流滲透在課堂上,能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滿足的愉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的確,教師的一個贊揚的眼神、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溫和的話語和一聲鼓勵的語言都能使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感到溫暖。當學生感悟到這種人文情懷之後,便會激發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從而將教育領向成功之路。 3 在教學作業評語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作業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出學生的「身心狀態」。教師在作業評語中對學生「身心狀態」的關注,是人文關懷的一種表現。為了有效溝通師生情感,教師在寫作業評語時要抱著對學生負責的精神,找出某個學生的特點,採用符合他(她)特點的語氣和詞語,呈現某種個性。評語語言不求多,但要充滿熱情、真誠、中肯和激勵,使學生看了會受到鼓舞。在英語作業評語上若能有這樣的人文關懷……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條件」,那麼這部分「怕學」英語的學生就會發揮出潛在的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英語作業評語,使學生在英語作業方面的主體地位和自覺探究、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權利一旦被真正得到尊重和保護,他(她)的學習責任心就強了。這是人文關懷的又一種展現。 在很多學校,「差生」常受老師的白眼、家長的訓斥和同學的嘲諷。我班的一位學生,成績在班上一直烏龍擺尾,在作業中表達出自暴自棄的情緒,我在批改完作業後寫道:I don't think you are a foolish child。If you try your best, I think you can catch up with other students. I believe it!I'm waiting for your progress!該生後來主動找我談心,而且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可以說,學生皆有潛在的能力,關鍵看教師能否「心中有學生」、能否用人文情懷打動學生、滿腔熱情地千方百計地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要信任學生能夠發揮潛在的能力,使之能積極的、自信的、興趣強烈的、鬥志昂揚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4 結束語新課程改革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回歸,倡導關注人的「生命的成長」,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還給學生人性的課程和「全人」的教育。總之,人文情懷體現在小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沒有環境條件的限制,關鍵在於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善於捕捉進行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把英語知識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適度地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注重「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地寓教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才能培養出具有知識認知、懂得生活、善於做人的完整的人。 2 教育部.全日制責任教育小學英語課程標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盧春媚.淺論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及漢語言的特色[J] 4 外語教育語言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5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准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賈冠傑.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D. 小學地方課程的介紹
小學,地方課程,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E.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文情懷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專鍛煉多種能力和養屬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F. 小學地方課能上些什麼內容
地方課主要教:
(1)日常方言(方言區),童謠。
(2)本地文化、本地名人、本地民間故事、本地革命斗爭史等。
G. 大關小學的課程特色
學校著力構建美善相樂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和隱性課程。四大類課程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學校的育人宗旨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界定——培養國際化、現代化、藝術化、個性化,求美向善的,具備更多可能性的大關學子。其中,基礎課程主要由國家課程中的品德、體育、藝術、科學、語文、數學、英語7門學科構成,在基礎課程的建設上,學校主要進行課堂的審美改造,使基礎課程在貼合學生、減負提質、藝術審美、激發興趣等方面具備大關特質。目前主要實踐的如「品德與養善」、「勞動技術與信息化」課程因其在課程整合和創新上的巨大魅力頗為引人關注。學校的核心課程聚焦於「以美育人「的傳統,通過欣賞性德育、戲劇雅集等課程的實踐,以學科美育和綜合美育為兩大支架,進行實施。其中學科美育課程包含藝術技能課程、藝術鑒賞課程、藝術活動課程、藝術實踐課程、藝術環境課程、藝術習慣課程等六大系列。這六大系列課程融合於學科教學、社團活動、傳統儀式、耳濡目染之中,力圖使學生通過六年的學習,能夠有相對高雅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拓展課程是學校的一系列吸引眼球的獨創課程。主要有《自由日課程》、《十八游課程》和《國際理解課程》等,還包括60多個特色社團的開展。適時拓展課程,意在與社會接壤,與國際接軌,做現代小公民。目前,依託外教及學校特色專長教師,自由日課程與國際理解課程均在媒體上進行了專題報道,受到家長、學生的普遍歡迎。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時空存在、文化建設和師生言行態度。學校以「美善相諧,美善相樂」為核心理念,貫通了學校文化與儒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優良傳統,以百年的輝煌歷史積淀承托文化建設。大量的藝術雕塑、獨具匠心的校園文化布置、「石語大關課程」、「校友課程」、「敦煌課程」等都成了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大關的校園文化建設既具有靜止的美感,又具備動態課程價值,更成為師生生命活動的重要呼應。
H. 小學中的地方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
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8)小學地方課程的人文情懷擴展閱讀
1993年,我國實行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改變了全國大一統的課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課程,突破了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了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制度,逐步實行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多年來的「一綱一本」的課程教材體系正向「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體系轉變。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地方和學校有了一定的課程管理權,使地方和學校有了課程開發的一定自由。
在保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發揮地方、社區和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能使課程和教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與課程專家合作,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
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I.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人文底蘊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國家標準的20%。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由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餘篇,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書筆記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創作熱情。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會讓創作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積淀、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