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地方課程實施目標
『壹』 小學中的地方課程包括哪些內容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學生的課程分為 語文,數學,英文,課外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的辯論賽,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解答能力的。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
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1)小學地方課程實施目標擴展閱讀
1993年,我國實行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改變了全國大一統的課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課程,突破了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了國家統一管理課程的制度,逐步實行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多年來的「一綱一本」的課程教材體系正向「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課程教材體系轉變。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地方和學校有了一定的課程管理權,使地方和學校有了課程開發的一定自由。
在保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發揮地方、社區和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能使課程和教學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學校與課程專家合作,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設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
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貳』 小學地方課能上些什麼內容
地方課主要教:
日常方言(方言區),童謠。
本地文化、本地名專人、本地民間故事、本地革命斗爭屬史等。
地方課程簡介:
地方課程,指的是省內或者城市設立的地方性課程,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公共衛生教育之類的。
『叄』 小學課程包括什麼
小學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健康、社會、音樂、體育、美術、微機、禮儀等。
拓展資料
每個地方的課程都不同,課程是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的,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建設方面涌現出一些先進典型,他們為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新鮮的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生產、健康、營養等相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與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生活發展結合起來」的改革實驗,是農村小學地方課程建設的範例。
『肆』 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從哪三方面進行設計的
設計語文課程目標遵循哪些指導思想?
課程教材研究所 崔 巒
課程目標是語文課程標准的第二部分。它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培養人方面達到的目的、提出的要求。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是語文課程標准化的核心部分。
設計課程目標的指導思想,一是九年一貫整體考慮,體現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以往的教學大綱,小學和初中分段設計,彼此缺少聯系,在課程目標上難免出現重復要求、難易倒置、相互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必然導致在教材、教學上出現同樣的問題。此次,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上,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克服了小學和初中的割裂,使二者成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二是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全面而富有新意。
無論是「總目標」還是「階段目標」,都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過程、方法」這三個維度提出的,比較全面。拿「總目標」來說,一共有十項。1-4項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兼有「過程、方法」的目標。第5項是側重於「過程、方法」的目標。6-9項分別從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諸方面提出目標,側重點是「知識、能力」以及「過程、方法」。第10項從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說課程目標有新意,除了目標從三個維度提出、體現新思路以外,還表現在:課程目標很好地體現了前面講到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特別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理念,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理念。課程目標從時代需要出發,提出一些新目標、新要求。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
三是從五個方面提出「階段目標」,其中「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更應引起重視。
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各個年段的具體目標中,都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目標。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值得認真研究,並在實踐、探索中逐步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