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學音樂課程與樂器配樂
Ⅰ 小學生音樂課堂樂器的名稱
那個叫奧爾夫教具,有很多很多種
Ⅱ 小學音樂課什麼樂器適合進入課堂
器樂進課堂是中小來學音樂教學改源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呢?我認為必須符合以下這幾個條件:一是要有統一調高的樂器,便於集體演奏;二是要價格便宜,經濟實惠;三是要音質好,音色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四是技術要求不高,簡單易學。在豎笛、口琴、口風琴這三種樂器中,豎笛最便宜,攜帶方便,它是學音樂的入門樂器,不像竹笛大部分小學生都吹不響,又要笛膜。豎笛小學生一吹就響,容易掌握,只要老師教學得法,小學生很快就可掌握,一定能激發他們學音樂的興趣。口琴也體積小,攜帶方便,缺點是音孔不能直觀,低音區和高音區音階又不按順序排列,吹吸音也難記學生較難掌握,但只要能下功夫苦練,它確實是一件很好的樂器,它不但音色優美,還是一件和聲樂器,能獨奏、伴奏、合奏,各年級學生都適用。這三件樂器中,我認為口風琴最好,它是鍵盤樂器,鍵盤有利於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口風琴音量大,音色美,它能吹奏雙音、和弦、能轉調。學會口風琴後,再學鋼琴、電子琴、風琴、手風琴,就很省事。口風琴有十三鍵的、二十四鍵的、三十二鍵的,其中十三鍵的沒有黑鍵,不能變調,低年級初學者可選它。
Ⅲ 淺談怎樣上好小學音樂課
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的一致性.它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觸及著人們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現時,音樂又是一種表現藝術,音樂課上,學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過對音樂的表現,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獲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悅.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我覺得應該這樣來上音樂課:
一、明確目標,啟發有方,誘導得法
在每上一節音樂課之前首先明確自己這節課,到底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通過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這些知識;教師要在每個短短的四十分鍾里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創造積極的學習狀態,發揮自身素質的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我認為一節音樂課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步驟:1、指導學生熟讀歌詞。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准、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2、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庄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3、讀譜訓練。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准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准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4、教唱歌詞。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二、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准上的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小學生活潑好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動作特點,可以進行課堂表演:1、律動。如拍手、點頭、轉腕、走、跑、跳等基本動作和步法;也可以模仿某些形象特徵,如鳥飛、兔跳、鴨走、蝴蝶飛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形象的勞動、活動,如洗手帕、劃船、收割、撒種、刺殺等。通過上述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韻律、強弱的感覺,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滿足學生的好動心理,從而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2、歌表演、集體舞。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歌表演和集體舞等課堂活動。歌表演要先把歌唱好,然後再要求學生做到聲音與表演動作的有機結合。通過表演體會歌曲的內容和情感,從而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集體舞自娛性強,動作簡單易學,孩子們可以邊舞邊唱,心情愉快,情緒激昂。通過這些教學,真正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音樂游戲。要在課堂中運用一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競爭性的音樂游戲,來豐富我們的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在教唱《小獵人》歌曲後,通過生動的語言誘發學生想像大森林中美妙的音響,讓他們模仿森林中的鳥叫(吹哨)、下雨(沙球)、獵人的腳步聲、野狼的嗥叫聲、槍聲等。經過集體想像、討論譜寫一曲森林之聲的樂章。
三、讓學生對音樂活動感興趣
21世紀的人才需要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的共同發展。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於音樂美的熏陶中。在校園音樂陣地中,最重要的就是課外音樂活動這個陣地。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真諦,與教師、同學合作,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彩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質修養。音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校課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起大多數學生參與,這就是為音樂教學的開展注入了活力,為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讓學生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舞台
課外也是學習音樂知識、進行音樂實踐的途徑,它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發現音樂人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萌發學習音樂的感召力。課外是個廣闊的大課堂。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美。課外教學可以通過許多生動形象,趣味妙生的景物直接影響著學生,去豐富他們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去發現美,接納美。比如:電線上跳動的小鳥,就是五線譜上音符;火車開動聲、滴滴嗒嗒的鍾聲可讓學生獲得節奏的感受;山谷的回聲可以把學生帶回童年趣事的回憶中,熱愛自己的家鄉;讓學生體會在行進中唱歌把握節奏技能。現在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都有配套的媒體設備,如廣播、校園電視等。我們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欣賞音樂主要是用音樂去熏陶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音樂的情緒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師節的時候,我們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太陽的祝福》等優秀的與教師有關的歌曲,讓學生在歌曲中感受到師生關系的微妙,體會教師工作的辛苦,增強對教師的熱愛之情;在國慶節時,我們播放《歌唱祖國》《愛我中華》,讓學生在激昂高亢的音樂聲中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形勢,堅定努力學習的信心等。我們還可以定期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並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課外教學是學生用音樂知識去實踐的環境,去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教室的魅力,陶冶情操,是補充課堂教學缺欠的重要組成部分。
2.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個性
心理學講,參與學習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樂課外教學的第一和含義就是組織課外活動,它包括建立文藝隊、開展課外輔導等,同樣給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鍛煉的環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好時機。一個人的興趣只有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因此,在課外,我們可以定期開展歌詠比賽和集體文藝比賽等活動。在各種音樂藝術實踐中也可進行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給他們排練節目,參加校、縣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還提高學習興趣,陶治學生的情操,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熏陶和潛移默化,保持對音樂的熱情。教師在組織的時候應做到使學生全體、全面、全程、主動、創造性的參與,做到了這幾點,活動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天地,才能讓學生喜歡參與,積極參與,從而得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對於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真誠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的學習熱情.我總是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贊揚.如:你的嗓子真甜,你聲音真好聽等等.尤其對於那些很少得到表揚的學生,真誠的贊揚會讓他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甚至會成為他的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課堂上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潛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音樂課堂上,我會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增大成功的機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幾個音的高低聽辨、幾個小節的旋律模唱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學生,從而更好地幫助克服自卑、產生自信.當看到學生們因不斷成功而取得了寶貴的自信時,我還是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他們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我以自然、親切的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的音樂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工作,不僅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要能充分地挖掘校園內其他能有效開展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音樂教育陣地,給他們以樂的感覺,美的感受,培養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促使他們沿著良性發展的軌道健康成長。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重視音樂興趣的培養,才能順利的、很好的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美、體現美,在藝術的空間中盡情邀翔,馳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盡可能使每一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著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Ⅳ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小學音樂課聆聽習慣
一、在組織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
(1)在音樂節奏中進教室
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讓學生按照音樂的節拍,並踏著整齊的步伐進教室,或按照音樂的節奏自由表演,強調學生聽音樂並注意節奏。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按要求進教室,我就有必要請學生重新進教室,把規矩做到位為止。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進教室聽音樂的好習慣。
(2)師生問好
上課時,我與學生問好都有固定的音樂,上行音階表示起立,下行音階表示坐下,要求起立與坐下都要做到「靜」、「齊」、「快」,師生有表情地唱問好歌。
(3)用身體語言表達音樂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要求學生聽音樂並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音樂的內容和情緒。對表現到位的組及時給予整組獎勵,對於低段學生,我及時指出,告訴他不夠的地方在哪裡。比如有的學生講廢話,不聽音樂表演;有的學生顧自己玩耍,或做一些跟音樂無關的事情等情況,教師都應及時指出。
音樂是聽覺藝術,必須充分利用耳朵,充分體現藝術美,所以它跟其它學科不同,每一環節都要體現美。不僅要內容美、環節美、語言美,總之處處都要體現美。所以音樂課堂上很多語言都用音樂代替,學生聽音樂來行動。
二、在歌曲演唱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歌曲演唱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合唱或是齊唱都需要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上,要演唱正確的節奏、音準等也必須建立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如果不會聆聽,就不能很好表現整個藝術作品。
(1)在學唱歌曲時,讓學生聽出歌曲的拍子和情緒。
(2)一邊聽歌曲,一邊加樂器伴奏或律動表演,臉部表現出聽到的音樂情緒。
(3)聽音樂默唱或跟著琴輕唱,耳朵聽音樂伴奏,輕聲的演唱,聽出自己的音高是否與伴奏相一致,讓自己唱歌不會跑調。
(4)聽自己演唱出的歌聲的音量及音準和其他同學的歌聲,是否和諧統一。
(5)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開始接觸合唱。進行二個聲部的和聲音程訓練時,演唱前先明確二個聲部合在一起的音響效果,一邊唱一邊聽一邊調整合唱音響效果。在訓練中,我從一個單音、一個音程、一個和弦開始入手,逐漸過渡到聽一個樂句,再到聽一首樂曲。多聲部節奏訓練對建立孩子的多聲部的聽覺能力是快捷的一條途徑。從卡農式的二聲部節奏訓練入手,訓練聲部的穩定性,訓練聽覺對聲部的識別、跟蹤的能力,再通過不同節奏織體的二部節奏訓練加強聲部的獨立性和聲部間的合作能力的訓練,感受不同節奏織體交錯發聲的合作美。
歌唱的聽覺訓練是沒有捷徑可言的,教師必須耐心地、扎扎實實地進行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聽覺訓練,培養孩子們對旋律、和聲音響聽唱緊密相聯的聽覺能力,養成歌唱中傾聽的習慣。
三、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學生養成傾聽音樂的習慣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往往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或安靜地欣賞音樂,我讓學生用舞蹈、律動、臉部表情等表現方式來欣賞樂曲時,學生便更難做到用耳朵去傾聽音樂。因此學生興奮地手舞足蹈,課堂紀律比較混亂。在欣賞課中,我首先精心研究教材,進行有組織地教學,設計一定的教學情景,教學環節要環環緊湊,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但是,孩子對於聽音樂還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我還要有意識地引導,教給一定的方法,在科學的方法中逐漸養成傾聽音樂的好習慣。
(1)閉眼靜聽
第一遍欣賞音樂的時候,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並充分發揮想像,設問「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要想體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這就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傾聽音樂。這樣,學生才能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奏、調性等因素逐漸感知,以至對作品的情感、情緒做出判斷。「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在靜穆中,音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騰、泛化,那該是欣賞音樂的最高境界。課堂上,師生表面的「靜」深層的動--內心深處的感動,這何嘗不是主動參與呢?這恰似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時無聲勝有聲。
(2)抓住音樂特點聽
任何一首樂曲都是由音樂要素組成的,包括節拍、節奏、旋律、音高、力度、音色、速度等,各個要素有不同的表現意義。每一首曲子由於重點要素的不同而顯示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我充分抓住重點要素引導學生傾聽音樂,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這種音樂特點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興趣並且更專注地去聽音樂。
(3)有比較地聽
不同的樂曲有不同的音樂節奏、音色、風格等等,我指導學生對音樂中不同的音色、織體、節奏、風格,有比較地聽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喚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從而愉悅、輕松地進行音樂學習。漸漸地,學生就會更愛傾聽音樂,這便達成一種良性循環。
(4)有「方向」地聽
欣賞一首(一段)樂曲,所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多,學生不可能完全面面俱到。只有教師有意識的,有方向的引領學生聆聽音樂,這樣他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學生便「聽之有物」,並且「耳聽腦想」,漸漸地就培養了學生傾聽的好習
Ⅳ 關於音樂教學相關畢業論文範文,與如何上好小學音樂課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我覺得應該這樣來上音樂課:
一、明確目標,啟發有方,誘導得法
在每上一節音樂課之前首先明確自己這節課,到底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通過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這些知識;教師要在每個短短的四十分鍾里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創造積極的學習狀態,發揮自身素質的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我認為一節音樂課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步驟:1、指導學生熟讀歌詞。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准、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2、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庄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3、讀譜訓練。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准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准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4、教唱歌詞。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二、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准上的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小學生活潑好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動作特點,可以進行課堂表演:1、律動。如拍手、點頭、轉腕、走、跑、跳等基本動作和步法;也可以模仿某些形象特徵,如鳥飛、兔跳、鴨走、蝴蝶飛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形象的勞動、活動,如洗手帕、劃船、收割、撒種、刺殺等。通過上述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韻律、強弱的感覺,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滿足學生的好動心理,從而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2、歌表演、集體舞。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歌表演和集體舞等課堂活動。歌表演要先把歌唱好,然後再要求學生做到聲音與表演動作的有機結合。通過表演體會歌曲的內容和情感,從而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集體舞自娛性強,動作簡單易學,孩子們可以邊舞邊唱,心情愉快,情緒激昂。通過這些教學,真正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音樂游戲。要在課堂中運用一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競爭性的音樂游戲,來豐富我們的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在教唱《小獵人》歌曲後,通過生動的語言誘發學生想像大森林中美妙的音響,讓他們模仿森林中的鳥叫(吹哨)、下雨(沙球)、獵人的腳步聲、野狼的嗥叫聲、槍聲等。經過集體想像、討論譜寫一曲森林之聲的樂章。
三、讓學生對音樂活動感興趣
21世紀的人才需要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的共同發展。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於音樂美的熏陶中。在校園音樂陣地中,最重要的就是課外音樂活動這個陣地。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真諦,與教師、同學合作,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彩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質修養。音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校課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起大多數學生參與,這就是為音樂教學的開展注入了活力,為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讓學生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舞台
課外也是學習音樂知識、進行音樂實踐的途徑,它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發現音樂人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萌發學習音樂的感召力。課外是個廣闊的大課堂。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美。課外教學可以通過許多生動形象,趣味妙生的景物直接影響著學生,去豐富他們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去發現美,接納美。比如:電線上跳動的小鳥,就是五線譜上音符;火車開動聲、滴滴嗒嗒的鍾聲可讓學生獲得節奏的感受;山谷的回聲可以把學生帶回童年趣事的回憶中,熱愛自己的家鄉;讓學生體會在行進中唱歌把握節奏技能。現在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都有配套的媒體設備,如廣播、校園電視等。我們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欣賞音樂主要是用音樂去熏陶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音樂的情緒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師節的時候,我們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太陽的祝福》等優秀的與教師有關的歌曲,讓學生在歌曲中感受到師生關系的微妙,體會教師工作的辛苦,增強對教師的熱愛之情;在國慶節時,我們播放《歌唱祖國》《愛我中華》,讓學生在激昂高亢的音樂聲中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形勢,堅定努力學習的信心等。我們還可以定期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並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課外教學是學生用音樂知識去實踐的環境,去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教室的魅力,陶冶情操,是補充課堂教學缺欠的重要組成部分。
2.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個性
心理學講,參與學習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樂課外教學的第一和含義就是組織課外活動,它包括建立文藝隊、開展課外輔導等,同樣給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鍛煉的環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好時機。一個人的興趣只有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因此,在課外,我們可以定期開展歌詠比賽和集體文藝比賽等活動。在各種音樂藝術實踐中也可進行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給他們排練節目,參加校、縣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還提高學習興趣,陶治學生的情操,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熏陶和潛移默化,保持對音樂的熱情。教師在組織的時候應做到使學生全體、全面、全程、主動、創造性的參與,做到了這幾點,活動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天地,才能讓學生喜歡參與,積極參與,從而得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對於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真誠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的學習熱情.我總是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贊揚.如:你的嗓子真甜,你聲音真好聽等等.尤其對於那些很少得到表揚的學生,真誠的贊揚會讓他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甚至會成為他的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課堂上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潛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音樂課堂上,我會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增大成功的機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幾個音的高低聽辨、幾個小節的旋律模唱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學生,從而更好地幫助克服自卑、產生自信.當看到學生們因不斷成功而取得了寶貴的自信時,我還是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他們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我以自然、親切的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的音樂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Ⅵ 小學音樂教學論文 音樂教師怎樣開發和利用音樂教學活動的資源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程度決定著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能否變成實際的教育成果。當務之急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改目標。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教學活動的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更為細節的部分。學校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也擔負著重要的職責。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小學教師是教學活動資源開發的重要主體。 通過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並在實踐中嘗試探究,我們認為音樂教師可以從以下途徑力所能及、有效可行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從課程資源的要求來看,音樂教師對於音樂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是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生活,是我們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一。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思想的新編教材,強調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的傾向。但是,再新版的教材,其編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總免不了會存在一定的距離,有時編者的生活經驗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卻是陌生的。例如動畫片《藍精靈》插曲童聲齊唱《可愛的藍精靈》,對於當今二十歲以上的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然而教師滿懷期待地在一年級課堂上播放時,學生對富有動感的節奏、可愛迷人的藍精靈形象竟然是無動於衷的表情。有一位音樂教師在第一個平行班進行欣賞教學發現這個問題後,針對教材「森林裡的故事」這個主題,將欣賞童聲齊唱《可愛的藍精靈》換成了《藍貓淘氣三千問》,既符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又具有時代氣息。再如中學欣賞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曲,當年婦孺皆知的洪常青這一代表人物,現在的中學生卻極少有人聽說過他,因此在進行舞劇情節介紹時,就應突破教材上的簡約概括,有必要提一提這個當年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引導學生進入舞劇情境欣賞音樂。 圍繞某一教學重點,沿著教學設計思路,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是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二。根據歌曲主題,拓展教學內容,能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梳理知識結構,積累新的音樂素材。如教學歌曲《月之故鄉》,可以「月亮」為主題,補充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表現月亮的民歌、歌劇唱段、器樂曲甚至流行歌曲,如《半個月亮爬上來》、《月亮頌》、《彎彎的月亮》、《月光》、《但願人長久》等等,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表現「月亮」的其他音樂作品。根據音樂作品的體裁,拓展教學內容,能引導學生把握作品風格,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如教學某首進行曲風格的歌曲,可以補充一些進行曲風格的其它歌曲以及進行曲體裁的器樂曲,也可以拓展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通過對比欣賞,加深感受與體驗。還可以根據作曲家、演奏演唱者的背景進行拓展,根據演奏樂器進行拓展,根據音樂相關文化進行拓展等等。 現有的教學設備、擁有的音像資料、教師自身的特點等因素是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三。這些客觀因素制約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也可能使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差異也是重要的教學活動資源。 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學生當前已經具備的音樂知識、技能和素質狀況,還應該兼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多種方案,組織各類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實施因材施教。如中小學的豎笛教學,針對學生能力發展有差異,來源學校的教學進度也不同,我們可以根據教材上單聲部的豎笛吹奏譜,寫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多聲部譜,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選擇,既能進行豎笛奏教學,同時又尊重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