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課程表
1. 古代封建禮教對皇帝有哪些約束
可以做個參考
萬曆皇帝的「課程表」: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
皇帝就學,分為日講和經筵兩種。日講是學習平常的知識,經筵是為皇帝講授經傳史鑒特設的講席;日講為經常性的學習,經筵為不定期的講座。皇帝年幼時日講尤受重視。張居正做過隆慶帝潛邸時的師傅,這一經歷是他能在隆慶朝入閣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義無返顧地承擔起小皇帝學習的事務。這一年六月,張居正上書為萬曆帝初步排定了上朝與日講的日程表: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其餘的日子做日講。這就是說,每10天里有3天上朝,其餘7天日講。這種安排充分考慮到萬曆帝年齡幼小需要學習的實際,將日講放到了優先於上朝的地位,得到了太後及朝臣們的一致認可。對每一天日講的內容,張居正專門上奏了《日講儀注八條》,對其做了相當細致的規定。據《春明夢余錄》卷九記載,這八條是:
一、每日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10遍,次讀《尚書》10遍,講官各隨進講。畢,即退。
二、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咨問,乞即召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三、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四、近午初時,進講《通鑒》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五、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六、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寡,工夫不致間斷。
七、每日定於日出時請皇上早膳,畢,出御講讀。午膳畢,還宮。
八、查得先明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上面8條可以說是萬曆帝的一張簡易「課程表」:每日天不亮就需起床,早飯後即赴文華殿聽日講。第一節課是學習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與《尚書》,先是傳統式的通讀背誦,然後是講官串講。課間休息的時候,還要在司禮監太監的協助之下處理奏章以鍛煉應對國事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二節課是正字課,萬曆需工工整整寫字若干幅,由正字官指點,接受他們中肯的意見。接下來的第三節課主要是有選擇地講解《資治通鑒》,通過探求歷代興亡的規律,借鑒其中的帝王統治經驗。三節課上完,已是中午,用罷午膳,皇帝起駕還宮,一天的日講結束。另外,就是上朝不日講的日子,萬曆仍需要溫習經書或習字,遇上疑難的問題,應在講官講畢及時向輔臣發問。一年四季,除了過年和大寒大暑等天氣外,並沒有假期。萬曆帝生母李太後對其管束嚴格,每逢經筵日講之後,總要他復述一遍,如遇到該背卻沒有背下的,就要受到訓斥,甚至罰跪。
經筵的儀制要比日講隆重的多,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官員親自參與其事。經筵分在春、秋兩季進行。月凡三次,逢二進行。春講,二月十二日始,五月初二日止;秋講,八月十二日始,十月初二日止。全年共15次。經筵主要講解四書與五經,結束後光祿寺在皇極殿(今太和殿)東廡設宴款待參加經筵的官員。
2. 為了進入皇宮而不斷展示魅力,為何說古代皇帝的學識還不如普通的秀才
這是一個很深的偏見,因為古代皇帝受到的教育比那些秀才強多了,皇家對子孫的學業看的很重,所以大部分皇帝文化水平都是很高的。
古代的皇帝,他們會不會上課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畢竟身為儲君,不學習如何處理國家大事,怎麼能夠當好皇帝?那麼,皇帝上課都會學一些什麼?我們今天就從萬曆皇帝朱翊鈞來看看,他的課程表。
一年四季,除了過年和大寒大暑等天氣外,並沒有假期。萬曆帝生母李太後對其管束嚴格,每逢經筵日講之後,總要他復述一遍,如遇到該背卻沒有背下的,就要受到訓斥,甚至罰跪。
綜合來看,皇帝受到的是當時最頂尖的教育資源,比秀才強多了!
3. 有哪位本科歷史學前輩.說說你從大一到大三的課程表唄(不要外語課)輔修也早.詳細一點.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史學史、版本目錄學、中國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日關系史、中美關系實、歷史人類學等
4. 古代皇帝都要學些什麼呀,
儒家經典、歷史、性知識,這是每個皇帝都必須學習的,還有不少皇帝學習武術,尤其版是少數民權族做了皇帝。
兵法也是一門很重要的知識。
地理知識,主要是了解自己的版圖和周遍國家。以方位,位置為主。
古代中國天文,算術、機械雖然領先,但是他們多沒什麼地位,這些知識不會交給太子很多。
5. 古代的帝王都學習什麼
十歲皇帝的課程表
明穆守時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穆宗逝世後,輔佐十歲的小皇帝神守當政,還是神守的教師。他曾為小皇帝規定了如下一張課程表:
---每日接續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
---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進午初時,講講《通鑒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6. 古代學堂的課程表叫什麼
同治1112年私塾的課程專表屬http://pm.kongfz.com/now_item_pic_4622510/
7. 乾隆皇帝的課程表
上午學儒家經典,下午三點開始學騎射。
8. 在古代當好一個皇帝,需要飽讀詩書嗎
您好!
肯定需要的。
【由於各個朝代所崇尚的學術思想不同,因而太子所讀之書也各有側重,不過大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敘君臣之義、上下之位、父母之道、長幼有序。如《周禮》、《禮記》、《孝經》、《論語》。
第二類:述歷代治亂興衰,成敗得失之理。如《尚書》、《春秋》、《漢書》、《資治通鑒》。
第三類:記國君御天下之術,治國用兵之道。如《老子》、《六韜》、《管子》、《商君書》、《韓非子》、《申子》。
這些典籍對太子以後即位,君臨天下,統治萬民無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有志於治道的封建皇帝「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的目的所在。
明朝張居正為十歲即位的萬曆皇帝編了一本書《帝鑒圖說》。清朝幼年即位的皇帝都讀過這本書。
例子:
十歲皇帝的課程表
明穆守時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穆宗逝世後,輔佐十歲的小皇帝神守當政,還是神守的教師。他曾為小皇帝規定了如下一張課程表:
---每日接續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
---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進午初時,講講《通鑒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9. 萬曆皇帝讀書有多苦,一張課表告訴你,今天我們太幸福
張居正在世時(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前),舉行的經筵是72次,日講是551次,共623次;版分別佔到全部權經筵的73%,全部日講的92%,所有經筵日講的89%。可見其教學計劃執行的有效性。除了經筵日講之外,張居正平日對萬曆皇帝的耳提面命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