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自主探究
⑴ 如何倡導新課程標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少教師對其精神實質並不瞭然於心,以致在實踐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流行語常常掛在語文教師的嘴上:在初讀課文時,「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所謂的研讀課文時,「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在解決問題時,「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展開討論。」……這些流行語之後,課堂常常舉手如林,但學生往往是只顧自己讀,只顧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說完,至於別人讀的哪一句,至於別人對同一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關己」而「高高掛起」。再加上,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整體感知,就匆匆進入領悟文章語句的內在含蘊,學生的理解也就註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學生各自為陣,你讀喜歡的這一句,他讀喜歡的那一句,你談對這一句的理解,他談對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支解得七零八落,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無序狀態,這嚴重地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美,長期以往,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層次性、嚴密性。
⑵ 在課堂中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閆靈靈 新疆和碩縣第二中學 自古以來,老師總認為自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教育的領導者,於是不自覺地以教育者的認知規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教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接收知識的容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改變的不是學生的外部,而是學生本身。我們所做的,就是要通過學生自己去學習。我們要明白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其實是學生本身,我們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促進他們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幫助下,學生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參與學習,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目的。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師,決非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把自己視為激發、鼓勵、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引導者、促進者、咨詢者、支持者。 一、了解數學,產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1.明白知識就在身邊,從生活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人人有學習數學的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在備課時根據給出的例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進行改編,然後進行教學,讓學生覺得自己學習的數學都是生活中常見、熟悉、關繫到自己的,學習後又能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他們很快會明白學數學知識是很有價值的。這樣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完課本中的知識,明白學習數學就是幫助自己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同時營造了一個活躍、和諧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 2.在活動中總結規律,從活動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中的教學。」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學生,並能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求知的慾望和熱愛知識的火種。」故我們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都是自己親自動手找規律的。這樣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同時因為這個結果是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師強行灌輸給他們的,所以不易遺忘,記憶深刻,同時促使學生向更深層次地去學習數學,總結出更多的規律,樂於探究數學。 二、用賞識的方法看待學生,讓學生樂於自主探究 賞識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的。賞識是期待、寬容、理解和尊重,賞識是語言,但比語言的表現力要強得多,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的欣賞,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 1.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學生上課不聽,眼神呆滯,傻傻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從不舉手發言的情況。這些學生都是因為基礎相對較差,缺少學習的自信,對學習恐懼、害怕而又經常受到家長、教師和周圍鄙視的學生。作為教師不可以把他們當做「透明人」置之不理,也不能去刻意地打擊他們,更不能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改變以前的一切,定下「一步登天」、「進步神速」等一些不切合實際情況的計劃。我們要用平常心對待他們,把他們與其他同學放在同一個位置,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在教學中把目光多停留在他們身上,因為教師的一個目光、一個手勢、一個表情都會給學生極大的影響,更何況是一個沒有自信的學生。要讓學生明白老師並沒有放棄自己,老師同樣很賞識我,這樣每個學生都在心裡有個警鍾,老師關注著自己,增強了學生的自信,知道自己能行、是最棒的。北京一些學生流傳著「我能行」的歌中有一句「相信自己能行,才會我能行」。讓學生理解這句話,戰勝自己。教師也要從相信學生「人人都能學好」「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出發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2.課堂用賞識的語言激勵學生,激發自主探究的動機 在教學中,運用賞識、表揚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暗示,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一一加以肯定,學生可能會因為教師的一句話而使陰霾的心情雲收雨霽,使平淡無奇的日子絢爛繽紛,甚至可以改變他的一生,所以教師不要吝嗇表揚贊美之詞,因為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地位是神聖的,教師即使說一句「回答正確」、「你真棒」、「真愛思考」、「好口才」等簡單的話也能使學生產生對老師、對學習的濃厚興趣,進而主動、積極地去探究知識。 三、提供預習空間,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故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質疑,對書本質疑,對數學公式質疑,對課題質疑等,鼓勵學生勇於發現問題。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和掌握知識。每次上新課前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預習,讓學生質疑,把有疑問的地方和不懂的問題寫在提問本或課本上,在學生預習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質疑。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可以促進學生的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的發展,學生一旦有了疑問就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他的求知慾也更強烈了,同時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圍。 四、讓學生合作交往,促進自主探究的發展 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同桌合作學習」是教師常採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學生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有機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合作與討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探索空間更加寬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就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每名學生都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課堂發言的機會有限等缺陷,也培養了學生聽、說和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為主旋律的今天,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數學。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想學」「能學」之舟順利達到「會學」的彼岸,並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己放在首位,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數學。
⑶ 如何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新民學校 符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在近幾年的中招試題中,科學探究性試題也在大量出現,這些試題均屬開放、探究性試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學生答題時需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符合題意的見解,這就不僅要求學生對課本掌握更熟練,理解更透徹,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歸納、推理能力和豐富的實驗操作經驗。因此這類題目在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同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探索問題、研究學習、創新發展的良好習慣就顯得日益重要,需引起廣大師生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注意。我認為讓學生自主探索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並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觀點。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並在實踐中懂得獲取新知識的途徑和獲得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象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如何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是當前化學教學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所以我們教師特別是初級中學的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種學習探究問題的情感中。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主動探索和參與教學,在師生共同合作下探索新知識。例如:我在講「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時,我首先提出問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多大比率?」「如果去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有什麼後果?」接著在製取氧氣的前提下提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收集氣體等方法。」又如何呢?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帶入幻想的化學世界中發揮其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逐步提出 :「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是什麼、要不要加熱、依據什麼來選擇氣體的收集方法 」總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些思路。然後以提出:「 ⒈實驗室能不能用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 ⒉用碳酸鈣與稀硫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行不行? ⒊如果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與石灰石反應有何缺點 」讓學生依次分別進行探究,然後讓同學們共同討論:在實驗室條件下製取二氧化碳選哪組實驗最合適?為什麼?在經過討論和交流之後,同學們得出結論:實驗室應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最合適。最後我從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來源幾個方面提出學習研究二氧化碳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並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常識中猜想二氧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質,並說明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們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而且也使學生們學會了對比實驗和優化實驗的方法。我認為在二氧化碳的製取和性質中實施實驗目標探究的方法,能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應用創新思維能力,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興趣的目的。二、養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探究習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也就有了學習探究的動力,但僅有興趣還是不夠的,教師還要注意正確引導。從「提出問題」到「收集證據」以及最後的實驗探究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大都可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完成。然而要讓學生明白「猜想與假設」要有科學依據的而不是胡思亂想,而「設計實驗」則要讓學生懂得應該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及嚴謹的態度。「分析與討論」和「得出結論」這兩個步驟則可以讓學生親自推翻自己錯誤的猜想,從而達到使學生明白對自然世界的認識不能只以表面現象來下結論,還應該在有了猜想後進行嚴肅認真的實驗來驗證猜想的正誤。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全過程,增長科學探究能力,體驗學習探究的樂趣;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注重事實不迷信權威。對於學生不同的實驗結果、或與課本結論不符的探究結果不應為了省事讓學生直接記標准答案,應讓學生自己或老師與學生一起認真分析探究失敗的原因並給與再次探究的機會。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不尊重事實的現象要及時予以糾正。三、注重創設民主、和諧的探究學習氛圍老師還應注重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對少數持不同意見的同學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要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只有對看法的尊重,而沒有對錯誤回答的指責。盲從大多數學生的意見不是嚴謹的學習態度,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如我在九年級化學《質量守恆定律》一節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並增加了碳酸鈉和硫酸溶液反應,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尤其是學生親自感受,體驗到化學知識的獲得來自於實驗;另一方面又通過問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積極思維,使學生始終處於研究之中。當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實驗結論和實驗結果後,我首先是肯定了他們敢說、大膽質疑他人、堅持己見的科學精神,然後引導學生找出不同的原因所在,指導他們改進實驗方法,不急於給學生下結論,而是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相同的實驗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樣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非常活躍,有的學生就提出是實驗過程不嚴密,經過學生們的討論,知道了當一個化學反應中有氣體生成時,則這個實驗應該在密封容器內進行。這樣學生再重新進行實驗,最終得到了令所有同學信服的結論——質量守恆定律。學生在這樣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實驗能力,同時也使每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為主旅律的今天,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化學。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想學」「能學」之舟順利達到「會學」的彼岸。並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放在首位,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形成積極、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養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探究習慣,使學生的內心深處喚起了學習化學的激情。這樣他們的學習會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⑷ 如何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目前的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現象。教師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學生是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總是喜歡把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不讓學生自已去探究,致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變得麻木、呆板、什麼都等著老師來講,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態度;變得消極沉默,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封閉自己;變得不主動,不懂的問題不去問老師,不和同學交流,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對學習的興趣。面對這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課標改革明確指出:「教師的使命不應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和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並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數學教學中要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數學呢?我根據幾年來數學教學初中課的嘗試,總結出以下幾點:一、了解數學,產生自主探究的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具有敏銳的思維力、豐富的想像力和牢固的記憶力,興趣是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數學是一門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式地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了解數學的學科魅力。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怎樣做才能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想學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學習呢?根據幾年的教學實踐課的嘗試,我總結出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1、明白知識就在身邊,從生活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根據給出的例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進行改編,然後進行教學,讓學生覺得自己學習的數學都是生活中常見、熟悉、關繫到自己的,學習後又能把這些知識拿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他們很快會明白學數學知識是很有價值的。如:在教學分數時,我聯系學生熟悉的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進行導入,問學生:「①、八月中秋是什麼節?②、中秋節一般會吃什麼?③、同學們喜歡吃月餅嗎?④要把一個大月餅平均分給四個人吃,每個人可以分多少?⑤、如果要你來分,你會怎麼分?」學生聽到這些問題思維很快就活躍開了,因為八月中秋是他們每年都會過的重大節日,非常熟悉;分月餅的事情有絕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做過,大腦中可以很快呈現出這種印象,不抽象。所以舉手回答的學生明顯比以前多了,大家都很願意去思考,回答也非常流利。這樣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完課本中的知識,明白學習數學就是幫助自己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同時營造了一個活躍、和諧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2、在活動中總結規律,從活動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中的教學。」教育家蘇霍姆林提出:「教師要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學生,並能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求知的慾望和熱愛知識的火種。」固我們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都是自己親自動手找規律的。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前分別准備好直徑不同的圓和一些毛線,上課時引導學生用毛線繞圓一周,測出毛線的長,根據測得每個圓的走私和所測毛線的長,讓學生分別用「圓的周長/直徑=?」這個公式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學生從探索中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當學生發現這個現象時,奇怪極了,忍不住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們每個圓量出的周長和直徑都不同,但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卻一樣呢?」我根據學生這種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強的這種心理引出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這得出的「
⑸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課標》中的課程性質明確指出要「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通過分析學習活動,說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作了粗淺的探索。
一、提供自主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我質疑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和陣地,也是學生獲取語言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來源。這就要求教師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質疑。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我認為,提供自主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我質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尊重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允許學生在各自學習能力的范圍內進行自由選擇和發展,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
(3)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要求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平等學習氛圍中進一步激發自身的學習思維和語言感知,以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
(4)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來進行自我質疑,並運用同伴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來進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尊重自主表達需要,鼓勵學生大膽運用
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告訴我們,尊重學生的自主表達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表達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激發自身的語言表達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夠培養他們正確的自我表達思維,提高他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以為,尊重自主表達需要,鼓勵學生大膽運用,主要體現在:(1)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存在錯誤,並幫助他們進行改正;(2)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思維,允許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發揮想像思維,提高表達效果;(3)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發展創新之處予以積極的支持,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三、留給學生充分自主發展的空間
自主學習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老師滿堂灌,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唱獨角戲,根本沒有學生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分配時間,留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演練、合作交流,在空間上也要開創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學習環境。同時,所設計的問題和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地完成學習任務,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場所。
四、激發思維,合作創新
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即由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重點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在「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順從之天性,激情啟疑使之樂學,否則將事與願違,走向另一個極端—強迫學習,無效增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並保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合作創新。
⑹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
摘要:新課程的標准中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文主要探討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主要從學習的氛圍、學生學習的動機以及從哪個切入點來貫徹和落實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地理課程標准提出理念之一。其目的是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注意調動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進行個性化的地理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個體非智力因素作用於智力活動的一種狀態顯示。它表現為學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參與的精神與積極思考的行為。其重要特徵是已具備了將學習的需要內化為自動的行為或傾向,並具備了與之相應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學習狀態下,學習的壓力產生於內在需求的沖動,即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責任感的驅動,而不是外在的壓迫或急功近利的行為。因此,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數和通過考試,不是為了應付家長和老師,而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和鍛煉培養能力。
地理課程標准與課改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強調的是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學生。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其前提條件就要學生具有主動參與的精神,在參與的基礎上,能動的貢獻出自身的智力、體力及情感。這一切,都應當在我們日常教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得到貫徹和落實。
一、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愉悅氛圍
現代教學認知心理學認為:「教學是兩條主線在交流。一是知識,二是情感。」課堂教學是孩子體驗成功、體驗參與、體驗創新的過程。而一個自由、寬松、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才能吸引學生的自主參與探究和體驗成功。這就需要教師以積極的態度、真摯的情感與孩子們進行生命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用真摯的微笑表現出對他們的期待與信任,「沒關系,大膽講」給予幫助;當他們獲得成功時,用「妙極了、你的看法很獨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聰明」等發自肺腑的激勵性、贊賞性語言鼓勵他們;課堂上,與學生同探索、共創造。使課堂氛圍自主化,自由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力和全部靈性。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時,我首先讓學生討論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或方法獲取地球的內部的信息,學生討論的很激烈,卻缺少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勇氣,大部分同學都低下頭,甚至不敢看老師。這時候我採用幽默的語言說「大家心裡都想發言,肯定還想老師您叫我回答吧」,「沒關系,大膽地發表你的見解」等話語,大大調動了學生勇於說的積極性,營造一種自主的氛圍,為課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激勵。」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引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促進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心態,使學生產生求知的心理沖動,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過程。
例如:《地球的運動》教學中,用一組生活化的問題來設計「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教學:①二分二至日,無錫的正午太陽高度有變化嗎,有什麼規律?②省錫中的學生宿舍樓之間的間距應該是多少才能使一樓同學的宿舍一年均有陽光?③為獲得最多的太陽光熱,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的傾角應控制在什麼范圍,才能獲得最多的太陽光熱?通過日常生活事例把學生的生活世界與課堂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使教學更加生動鮮活,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與興趣,教學效果更好。
三、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在這個前提下,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形式,才會有學習的效果。
怎樣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從教師嘴裡擠時間,做到精設問、精講解、精總結。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自能能力、自主發展為宗旨。具體要做到「五不講」:(1)學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講;(2)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3)學生自己能得出結論的,不講;(4)學生自己能做的,不講;(5)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講。這樣既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活躍生命的靈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授之以漁,
讓學生學會且會學
讓學生「自主」學習,但這不等於是說讓學生可以成為學習的「自由人」。
不懂方法,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只能成為空談。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觀察、比較、綜合等方法的指導。例如地理學習中,圖表很多,要引導學生學會讀圖表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時,教會學生從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就會取得「自主」學習的效果。
五、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一般來說,獨立思索後,有些知識大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時,必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人人都獨立思考,人人都發表意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學習有互學、互查、互議、互評等方法,又有同桌、小組、全班等合作方式。組成小組的成員最好能素質互補、心理相通,這樣有利於對外競爭、對內合作。另外,可通過師生討論規定幾條小組合作規則,如,學習合作中不講無關的話,要求人人參與討論,認真傾聽他人發言,不隨意批評別人等規則,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人擁有的潛能,使他們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
自主學習不僅能開發出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切天賦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量」。
讓我們齊心協力,把學生自主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更好地去實踐新課程標准
⑺ 如何理解和運用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最現實的學習動機」,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情景創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的魅力。可以用富有童趣的故事,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與舊知識有沖突的問題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
2、引導自主探究、思考
自主探究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自己解決,發現新規律,是實行知識的再創造。能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是關鍵,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
3、促進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課程標准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時,同學們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觀點不一,臉紅耳赤,集思廣益好處多。 我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總是進行明確的分工,讓每一組的每一個學生都各司其職。明確了自己的職責,每一個學生都表現得積極主動。
4、促進師生評價,共同成長。
師生評價是指在老師或學生課堂教學中,對自己或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給學生應是激勵性的評價,增強學生對自主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個體、集體的共同發展。學生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應力求客觀公正。 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因此,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創設者,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⑻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認識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探究性學習指的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可以能力的方式。探究性學習以育人為本,尊重人的全面發展,以學生自由選題,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為宗旨,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以指向個體為主要特徵的目標群,可以是每個學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達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達到的發展目標。這正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關鍵所在。 Creativity is not something one is just born with,nor is it necessarily a character of high intelligence.Just being highly intelligent does not mean that he uses it creatively.Creativity is the matter of using the resource one has to proce new ideas that are good for something .Unfortunately,schools have not tried to encourage creativity.With strong attention to test resul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writing and mathematical skills,many ecators give up creativity for correct answers.The result is that children can give back information but cannot recognize ways to use it in new situations.They may know the rules correctly,but they are unable to use them to work out practical problems.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通過指導學生對課堂提供的有效信息的加工、提煉、分析、歸納、把自然科學家、社會學家的思維方式「移植」給學生。這個過程無疑是最好的創造訓練過程。使課堂教學成為創造過程,必須特別對領悟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對於概念、原理、法則,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都加以理解,而應該充分運用學生的領悟能力,或者創造條件,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讓學生去領悟,或者根據實際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實踐中去領悟。學生由對知識的不求甚解,到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自我領悟知識的內涵,從本質上講就是學生對知識的創新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