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芬蘭中小學地理課程改革及其啟示

芬蘭中小學地理課程改革及其啟示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59:20

A. 「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是真的嗎

彈性課程設置

與我國現行課程設置相比,芬蘭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頗具「彈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語(芬蘭語、瑞典語或薩米語)、第二官方語言(瑞典語或芬蘭語)、外語(英、法、德、俄等)、公民學、環境科學、宗教或倫理學、歷史、社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視覺藝術、手工製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學校對於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教師擁有教材選擇權,學生也可選修其他科目。

國家規定核心課程各科目的課時分配,地方政府通過規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課時數決定總課時分配,學校可視實際情況側重於不同的科目,並自主靈活安排授課時數(低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10‰,高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20‰)。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高年級學段,除公共科目外,還有法令不作規定的選修科目,學生家長或其監護人有權決定學生選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學校可以決定選修科目的數量、類型、形式;與此同時,學生改由專任教師授課。
芬蘭教育的特點1運用知識於生活 2教育機會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為學習最重要前提 4教師是受尊重的專家

抱歉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芬蘭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學生沒有排名次的壓力。瓦利加維教授不贊成英國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說:「這種競爭性的教學方法會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們這里的『差生』成績也十分優秀。與其他國家相比,芬蘭優等生和差生的差距並不大。如果我們過分強調競爭,差生將落在後面,並且,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看看書,查查資料

B. 芬蘭式混科教育可行嗎

眼下,芬蘭的教育正在發生重大改革,學科的分割在被打破,學校將按照主題展開教學。芬蘭的教育在國際上一直引人注目,此番激進改革,再次引發密集關注。

按照學科建制的教育,是眼下飽受詬病的「工業化思維」所致。工業革命之後,世界各國對生產效率的要求,使得勞動分工日趨細致。教育領域順理成章要去適應,故而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學科的分割越來越早。

後工業甚至後知識經濟時代,學科學習的局限性日漸明顯。大部分亟待人類發力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能源、轉基因、恐怖主義,非但需要全球的合作,也需要不同領域專才的協同合作。在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中,僅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官僚,容易坐井觀天,無法通盤理解全局,會缺乏相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純屬外行的萬金油式領導,又缺乏合適的專業訓練,知識結構先天不足,對於問題淺嘗輒止,往往不能有效調集資源、激勵人才。

這些人才的問題,本質上是教育的問題,得從教育方面入手去解決。芬蘭的改革能給我們一些很好的啟發。我發現,在美國小學,芬蘭市學科混同的教學一直就在發生。這些年來,我一直有孩子在上美國小學,我對他們在教學方法印象深刻。美國小學早年是不分科的,老師一個人當所有學科老師,亦即home room teacher。這種老師,有很大自由度,得把各種學科的學習穿插起來。在歷史學習上,他們也學英文,比如學習詩人朗費羅的詩歌《保羅·里維爾》等。在學 13個殖民地州歷史的時候,自然而然過渡到地理學習,學習時下的50個州。不同學科的穿插,使得創意的教學不僅成為可能,甚至是一種必需。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的很多作業,就是一種「項目」,需要調集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幼兒園到小學的早期教育中,探索一些混科教學是可能的。在中國的幼兒園也是不分科的,越大了分科越嚴重,學位越高,領域越窄,弄得人類好像只有在嬰幼兒才可能活著才需要跨學科似的。

在美國,越到後來,美國的教育就越在背離這個傳統。小孩升初中之後,學習方法發生了一些質變,學生開始分不同的班,不同的班級由不同的老師在教。不同的老師開始關注各自的學科知識。不僅開始分科學習,而且慢慢輕忽教學方法創新。知識的灌輸漸漸成為上風。在小學階段,老師非常重視教學方法; 到了初中,是一半教學方法一半教學內容;到了高中,就是主要教學內容,少量強調教學方法;到了大學,有些教授就只教內容不管方法了,這當然也讓我們這種「課程設計師」有了比較安全的飯碗。

為了糾正學科專業化帶來的弊病,大學階段的教學中有一些糾偏方法。常青藤等名校大校暴露的各種弊端,使得「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cation)越來越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一些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麼的大規模大學里,教育者也開始著手建設各自的博雅教育,比如設立不那麼強調學科的「榮譽學院」(honors』 college),或是在本科早起設立通識教育課程,彌補學生知識結構上的各種營養不良。

與此同時,以導演盧卡斯為首的一些影響力人士,也在試圖影響教育改革的進程。盧卡斯的基金會多年倡導「項目式學習」,和「基於問題的學習」,這都是要沖擊完全基於學科的條塊分割嚴重的教育模式。盧卡斯基金會藉助自己的雜志和網路平台,方方面面在影響教育領域的革新。蓋茨基金會等組織,也在方方面面試圖影響美國教育改革的進程,比如探索在線教育、慕課等。

芬蘭的做法對中國來說可能過於激進。芬蘭是一個小國,做錯了也容易改。中國若像芬蘭那樣,過快打破學科來改革,學生或許能接受,學校和老師能否調整過來是問題。但是芬蘭的改革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好的大方向。如果我們認同這種大方向,那麼時下的努力方向,是對教學方法進行一些手術刀式改變,藉助這些改變,漸漸打破學科帶來的局限。教育者應在各自學科教育之中,更多地把重點從知識的傳輸,轉移到問題和項目式教學上,讓學生的思維更具彈性和張力,讓其視野和心胸更開闊,順便還可減少一些只有知識,而解決不了問題的書獃子。

(本文原載於《南方都市報》)

【作者簡介:方柏林筆名南橋,安徽桐城人,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外語系,現居美國,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業余從事文學翻譯。曾譯有《河灣》《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 《老謀深算》《萬靈節》《布魯克林有棵樹》《地之國》《兩個世界之間:賽珍珠傳》《另類的英雄:薩特傳》 《地之國》《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等。他還是多家報刊的撰稿人或專欄作者。】

C. 芬蘭如何設計教室,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

芬蘭小學內的衣帽區

作者介紹:錢文丹,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及芬蘭坦佩雷大學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文原刊於《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雜志2017年12月刊。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思考滿足21世紀社會發展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中國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也從未懈怠,2016年9月13日,中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21世紀核心素養」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這跟聯合國在2005年發布的《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劍指一處:「教育的質量,既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又要促進學生社會情緒化發展,及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價值觀和創造力。」

而教室作為學生活動的物理場所,什麼樣的空間設計能夠滿足這一需求?如何確保學生在這個空間內能夠鍛煉21世紀需要的核心技能?已然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者急需解決的問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2006年就召開過主題為「未來學校——學習環境、教學法和建築」的研討會,與來自21個國家的100多名教育者分享他們的經驗。因此,我結合自己去芬蘭中小學校參觀學習、課堂觀摩的感悟,以及訪談當地教師,來分析芬蘭教室是如何設計和布置,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

芬蘭教室——

讓學習場所成為「白天的家」

芬蘭教育者認為,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養成的場所,還是師生聚集,共同生活的「白天的家」。因此芬蘭教室的設計和布置處處體現對師生的人性化關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芬蘭每所學校的每間教室,都有衣帽間或衣帽架。不管是幼兒園2、3歲的小孩,還是中小學生,甚至是就讀於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每天一到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脫衣服、脫鞋,穿著單薄的衣服和襪子,身體輕松地進入教室開展一天的學習活動。他們不怕冷嗎?這是因為:第一,芬蘭每間教室都安置了很好的通風系統和溫度調控系統,四季保持20多度的恆溫,一旦孩子進入教室,通風系統就會自動排氣,更換進新鮮的空氣。第二,教室內鋪有柔軟的地毯,這樣穿著襪子在教室走動也不會冷,學生們還可以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討論,讓身體得以放鬆、休息。芬蘭小學教師Susane告訴我,他們相信「人在身體舒服、放鬆、自由舒展的情況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自由馳騁。而把自己的外套、鞋子、書包放在衣帽間,也能讓教室內部更整潔、有更多的活動空間、互動空間。」

其次,芬蘭中小學教室特別注重對傢具、色調、生活用品的精心選擇和使用。教室內部多以暖色調為主,讓人走入其中就有一種很自在、方便、生活化的感覺。中小學教室一般都有很大的窗戶,基本占據著一面牆,同時配有窗簾,方便師生根據天氣和季節變化,或者所需要的氣氛,自由調節所需要的光度,營造出一種居家品位。每間教室又配有水池、洗手液、手紙、鏡子、甚至沙發等生活用品,供孩子們使用。如果學生在上課時渴了,他們便可直接走到教室後面的水池取水喝,無需跟老師打招呼。這樣自由、舒服、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就是為了讓學生愛上在校時間,把學校當成自己「白天的家」。

最後,芬蘭教師用學生的作品裝扮教室,營造師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芬蘭基礎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小學階段實行的是全科教師,即一名教師幾乎要教授全部的課程(包括芬蘭語、英語、數學、宗教、環境、音樂、手工等,體育除外),並要從一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畢業,這樣教師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裝扮自己的班級。他們對教室的布置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按照個人風格和教育理念裝扮教室,比如桌椅如何擺放,是三五人一個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還是傳統的一排排座位;地毯、窗簾選什麼顏色;教室門口如何裝扮、班級全家福貼在哪裡。教師在設計這些的時候,教室已經不單單是他工作的場合,慢慢變為他在裝扮自己的「家」。另外,為了強化教師對班級的歸屬感,小學教師的辦公室就設置在班級內,它是一個隔間,教師透過玻璃,就可以觀察到學生的一舉一動。二是教師用學生的作品裝扮教室,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教師不會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篩選,即使是不成熟的作品,芬蘭教師也會大方地把它擺放在教室內,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同,更讓他在走進教室時,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踐行大於言說,在這種無形中,師生構建對班級的歸屬感。

芬蘭教室——

讓學習環境支持教學理念和方法

芬蘭著名校園設計師Ilkka Salminen說過:「教室的設計,首先應當服務並支持學校的教學理念。很多學生並不喜歡傳統的教室,而在芬蘭的一些學校里,教室內外都是潛在的學習空間,所有的教室設計都旨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一個有教育創意的設計師應當能夠使教室給孩子帶來學習的動力,並讓他們在這里開展學習活動的每個瞬間成為一種有趣的生命體驗。」

在《芬蘭中小學國家課程設置及特點》一文中,作者指出芬蘭基礎教育的理念是,既讓學生的個性化得到最大發展,又要提升學生的合作、互動能力;既要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又要兼具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培養。這與我國提出的「21世紀核心素養」不謀而合。那麼,芬蘭教室到底是如何利用空間,以支持學校的教學理念的?

一是打造自由空間,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於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小學Norssi為例,學校的每一寸空間,都是個人學習的場所。在教室角落裡有沙發、在教室外有圓桌活動區、在走道內有舒服的長凳、在圖書館有安靜的個人空間,小學低段學生一周兩節的自由閱讀課,學生就可以不限場合、不限姿勢,在任何他們想呆的地方閱讀。這樣的自由空間,不僅僅是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它也為學生進行同伴分享提供隨時隨地的可能性,因為它也可以是三五小組自由聚合的場所。

芬蘭小學教室內

二是運用桌椅的靈活性,構建合作式學習空間。在芬蘭中小學教室里,低年級還是採用傳統的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到了三年級,更多是大家圍成一個圓擺放桌椅而坐,或是三五張桌椅拼在一起,便於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也便於教師開展分組指導。有些桌椅還帶有輪子,方便師生根據需要靈活移動和組合。有些教室內用健身球取代傳統的椅子,既然讓學生身體多活動,以避免久坐所帶來的身體傷害,又方便學生隨時移動,參與到小組討論。芬蘭學校利用桌椅的連通性的方法,也為學生之間互動、社交能力的養成提供了重要保證。

三是把固定教室和「主題教室」高度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同步學習。對生活技能的培養是芬蘭基礎教育的一大特色,學校不僅開設手工、木工、家庭經濟課、縫紉等生活教育課程,學校還配有手工室、木工室、家庭經濟課、縫紉、縫紉機室等「主題教室」,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比如木工教室就是一個各種機械齊全的車間,材料配備齊全,孩子們在這里做出各種創意作品。在家庭經濟課教室,冰箱、微波爐、面板、刀具等各類製作食品的廚具一應具有,件件不差,孩子們拿起鍋碗瓢盆,在實踐中學習必備的生活技能。縫紉教室里,布匹房、織布機、縫紉機都有,掛滿了孩子們自己設計、自己加工的成品,有的乾脆自己身在穿上。

芬蘭教室——

大自然和社區是最好的教室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這在芬蘭已成為共識,這就讓芬蘭教室具有開放性特點。小至幼兒園的孩子,每周都會去森林裡活動,甚至在特色化的芬蘭森林幼兒園里,他們每天都會去森林裡展開教學,即便下著雨,幼教老師依然帶著孩子在細雨中玩耍、滲透生命教育。在於韋斯屈萊的一所幼兒園,我詢問園長Anna:「在森林裡活動,孩子們學到的最重要能力是什麼?」Anna告訴我:「是團隊合作能力。在森林裡爬上爬下,孩子們更容易學會相互支持和合作,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你負責東邊,我負責西邊,一起解決問題,讓他們成為很好的team player。」

大到初、高中學生,在森林裡的開展田野調查。我在芬蘭親身體驗了多節以大自然為教室的課堂。比如七年級的「地理與生物」這門課,教師把課堂搬到了學校附近的樹林中開展,學生的任務是搜集森林中不同類型的樹葉,並做好記錄每種樹葉是在什麼土壤下生長出來的。教師就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分頭行動。最後,學生匯報自己小組內的調查結果,如果這一小組比其他小組少收集了兩種,要分析為什麼;也讓學生自由發表此行的收獲和感悟。由此獲得的對植物種類和生長環境的認識,想必比教師口頭傳授更有效吧。

與此同時,芬蘭教室開放性的另一個體現是,與當地社區、公園、體育場、博物館等社會資源的連通。我在Norssi小學聽課期間,就跟隨老師帶著小學生去手工博物館上課,老師會設計這節手工課的主題,而博物館提供給孩子手工材料和場所,以及展示的平台,並且館員會協助教師指導孩子們動手操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的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最大支持。

總而言之,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養成的場所,更是學生們分享見聞、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及發展社會性和情感性的場地——在這里,孩子們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芬蘭教室的設計,就從學生生活場所、學習環境、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養成這三個維度進行布置,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人性化關懷,更多個性化發展支持,更有效的合作學習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以滿足21世紀核心素養的需要。

D. 解釋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本人去年暑假參加了省新課程骨幹培訓,而這次網路培訓,又聆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感觸頗多,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這次學習,收獲很大,下面談談切身體會。

一、對於地理課程標准應本著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以上兩條理念是根據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來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高中地理課程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和諧統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

從兼顧社會、學科和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出發,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互相統一和滲透整合,並力圖將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框架設計、目標制訂、內容選擇、標准擬定、活動安排以及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課程最核心的理念。而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上。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幾乎所有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技術或其他學科,都受到國際性和環境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學生必須具備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體與反映。地理素養既內化為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知識與技能——便於學生溝通橫向學科領域,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知識技能不僅關繫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而且關繫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不斷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鑰匙」,並且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地理了,他們才會把地理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終身發展的需要。地理實踐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則是初中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續。

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及結構,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和諧統一的高中地理課程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其中,「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門選修模塊的開設以及採用學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說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的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第二、實踐體驗階段;

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以往的地理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教科書還是教學過程往往都是以「教」為核心或者說相對忽視學生的「學」。教學大綱是「教」的綱目,教科書是「教」的素材,教學過程是「教」的方法,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不利於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不利於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當然,新課程也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合理結合。

探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分為兩種: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類。課題研究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地理社會調查、地理科學實驗和地理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繪制一張模擬地鐵線路規劃圖、模擬規劃一個居住小區的商業網點等。地理學習的自主性應注意體現:選題的自主性,課題組成員組合的自由性,指導教師的可選擇性,學習過程的自覺性,時空的不固定性等等。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地理問題的探索學習,有利於創設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探索學習課題研究之成敗,也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條是「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地理學習評價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如重甄別輕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重「打擊」輕鼓勵、重定量輕定性、重他評輕自評、重共性輕個性,並且還過於強調標准化,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實施建議」都對地理學習評價提出了建議:評價目標追求多元化、評價內容力求全面化、評價方法倡導多樣化、評價主體注重多元化、著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標准注重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行為的變化;提倡多種評價手段、評價方式和多元評價目標;注重激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且強調地理學習評價的三個「相結合」,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尤其值得重視。定量的評價往往用「分數」來體現,但「分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與干擾,有時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分數的假象會掩蓋一些容易忽視的傾向。而定性評價就是教師通過觀察與分析,用恰當的語詞對學生的學習作描述性的評定。相比之下,這種評價比打個分數的評價難度要大得多。對學生地理學習的定性評價,除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以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教學參與度的評價;對學生質疑求異活躍度的評價;對學生探究水平的評價等等。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除了要求學習必修模塊中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章節和地理信息技術選修模塊以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快速取得豐富的網路資源的習慣與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地理學習重點的改變,側重對學生地理信息素養的培養,注意教師自身角色的轉換,盡力提供個別化的學習環境,充分認識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技術手段並高度重視學校多媒體網路化地理專用教室的建設等等。

以上是我的一點兒體會,高中新課程還有待我們探索實踐,任重道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吧!

E. 芬蘭國家中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課程標准,教材的特點和改革是什麼

彈性課程設置

與我國現行課程設置相比,芬蘭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頗具「彈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語(芬蘭語、瑞典語或薩米語)、第二官方語言(瑞典語或芬蘭語)、外語(英、法、德、俄等)、公民學、環境科學、宗教或倫理學、歷史、社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視覺藝術、手工製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學校對於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教師擁有教材選擇權,學生也可選修其他科目。

國家規定核心課程各科目的課時分配,地方政府通過規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課時數決定總課時分配,學校可視實際情況側重於不同的科目,並自主靈活安排授課時數(低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10‰,高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20‰)。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高年級學段,除公共科目外,還有法令不作規定的選修科目,學生家長或其監護人有權決定學生選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學校可以決定選修科目的數量、類型、形式;與此同時,學生改由專任教師授課。
芬蘭教育的特點1運用知識於生活 2教育機會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為學習最重要前提 4教師是受尊重的專家

抱歉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芬蘭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學生沒有排名次的壓力。瓦利加維教授不贊成英國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說:「這種競爭性的教學方法會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們這里的『差生』成績也十分優秀。與其他國家相比,芬蘭優等生和差生的差距並不大。如果我們過分強調競爭,差生將落在後面,並且,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

F. 有誰知道芬蘭中小學體育教育經費投入

彈性課程設置

與我國現行課程設置相比,芬蘭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頗具「彈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語(芬蘭語、瑞典語或薩米語)、第二官方語言(瑞典語或芬蘭語)、外語(英、法、德、俄等)、公民學、環境科學、宗教或倫理學、歷史、社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視覺藝術、手工製作和家政。但是,地方和學校對於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教師擁有教材選擇權,學生也可選修其他科目。

國家規定核心課程各科目的課時分配,地方通過規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課時數決定總課時分配,學校可視實際情況側重於不同的科目,並自主靈活安排時數(低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10‰,高年級學段一般占總學時數的20‰)。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高年級學段,除公共科目外,還有法令不作規定的選修科目,學生家長或其監護人有權決定學生選修哪些科目,地方和學校可以決定選修科目的數量、類型、形式;與此同時,學生改由專任教師。
芬蘭教育的特點1運用知識於生活 2教育機會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為學習最重要前提 4教師是受尊重的專家

抱歉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芬蘭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學生沒有排名次的壓力。瓦利加維教授不贊成英國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說:「這種競爭性的教學方法會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們這里的『差生』成績也十分優秀。與其他國家相比,芬蘭優等生和差生的差距並不大。如果我們過分強調競爭,差生將落在後面,並且,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看看書,查查資料

G. 網傳「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是真的嗎

網傳「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不是真的,是誤傳。
芬蘭文化教育部在首段就明確指出,學科教育不會消失。「新的核心課程體系強調學習的樂趣,以及孩子自身的積極性。盡管它會對現有的教學帶來改變,但學科教學並不會被廢止。」
課改負責人Irmeli Halinen特地發表了一篇《芬蘭正在發生什麼》文章,「學校的學科依然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課改只是在基於能力的教學和學科的教學之間尋求平衡。

H. 中國、美國、芬蘭三國中小學分別主要採用怎樣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

中國、美國、芬蘭三國中小學分別主要採用怎樣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

I. 新時代條件下地理課程改革的背景與要求

新課程的發展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指導,其教學目的是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內的高精尖容人才,因此,在對傳統高宗地理教學進行改革時,新課程的引入勢必會與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形式上發生一定的沖突,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就應合理的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符合時代發展、學生自身發展的教學新方法,據此,通過闡述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高中地理教學經驗,進一步改革優化,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社會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
地理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課堂教學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提出地理問題是進行地理探索學習的開始。然而很多教師備課時缺乏提問環節的設計,教學中提問顯得隨心所欲,提問問題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問對象隨意性大,盲目提問,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設計出有價值的、可供學生探究的教學問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科學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興趣性原則。同時設計問題還要准確把握教材重難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