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魯迅故鄉的課程表設計

魯迅故鄉的課程表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13 02:26:08

『壹』 魯迅的故鄉這本書,的手抄報也就是思維導圖怎麼畫

我想這本書的手抄報也就是思維導圖怎麼花的呢?首先要換一個人,一個魯迅,我們偉大的。嗯,有五,然後再花一堆的家鄉的思念越來越之類的。

『貳』 魯迅美院課程表

每個系的課程表都不一樣,給你提供個公共課的吧,這是沈陽校區的

『叄』 魯迅的<故鄉>教案(脫離俗套的)

你要脫離俗套的,誰知道啥叫「不俗套」,除了自己做,以後不要提出這樣的問題,無所適從。
下面這樣你說行嗎。

教學目的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分析:這句充滿哲理的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爭、實踐,就能創造出一條美好的生活道路。這種富有哲理的議論,使小說的主題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們創造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備 少年閏土畫像
課時安排
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分組討論預習題。
3、4課時:精讀課文,全班討論,理解文章主體思想。
預習作業
1、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託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2、小說的要素是?
3、故事情節分為?
4、《故鄉》選自《 》,作者 ,寫於 ,在這前十年,中國爆發了 革命。
5、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 。
6、小說開頭描寫了故鄉哪一季節,怎樣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樣?這個景物描寫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7、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①閏土由少年時的"小英雄"變成中年時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②"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因為
③"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看不見得高牆",這"高牆"指
④希望的有無,決定於
8、課後題二、三
9、給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和楊二嫂各畫一幅畫像。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二、 解題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 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麼"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四、 熟讀課文
理清下列問題;討論預習作業:
1、"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①"橫著"說明什麼?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神"被遺棄"的動感。)
②用了"荒村,為什麼還要用"蕭索"?
(蕭索形容缺乏生機,不熱鬧。突出了悲涼的氣氛。
荒:荒涼,人煙少;冷清。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真是為了說明"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麼?
(聯繫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麼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 小說為什麼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刀這相全文內容有什麼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後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託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裡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檬隴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寫楊二嫂的變化,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村經濟破產的涉及面之廣,連城鎮市民也日趨貧困。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變化,目的是為了映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舊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熱烈追求。
5、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牆":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牆"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
第②處的"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6、 "我躺著,聽船底瀑瀑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麼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7、"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迫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
(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並沒找到解決中國刁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8、"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工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類型。
作"練習五":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 "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徵,以路為比喻,用富於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六、教學小結
1、 本文第二部分寫了幾件事?
(寫了四件事:返鄉到家後,與母親談搬家的事;回憶少年閏土;楊二嫂索要木器;與中年閏土重逢。)
2、 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刻畫主要人物與襯託人物的?描寫人物變化的意圖是什麼?
(作者通過前後對比,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寫出了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在對比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是本文的獨到特色。如,寫閏土有小英雄與木偶人的肖像對比描寫,還有娓娓而談與呆滯麻木的談話對比描寫,等等。通過對比,表現了閏土經濟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巨大變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後,軍閥連年混戰,農村日趨破敗,農民生活每況愈下的社會現實。)
3、文章主體思想?
七、布置作業.

『肆』 魯迅《故鄉》的思維導圖怎麼寫

『伍』 魯迅《故鄉》板書設計

故鄉教案
----魯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梳理情節,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3.掌握文中運用對比、議論的方法來突出小說主題。
過程與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的破敗,農民生活貧困的情景以及人與人之間形成等級、冷漠、隔閡的現實,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語言特色,背誦積累精妙的描寫段落。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梳理情節,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文中運用對比、議論的方法來突出小說主題。
教學方法:
閱讀感悟 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兩個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線索和故事情節。
4.運用對比手法分析閏土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理清小說線索和故事情節。
2.運用對比手法分析閏土的形象
一、新課導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六歲的賀知章返回離開五十多年的故鄉時,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20世紀20年代,「我」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又會有何感觸呢?今天我們學習魯迅根據自己的回鄉經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鄉》。
二、解題
1、本單元是小說單元,復習小說的有關常識。
①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
②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說的情節發展有哪幾部分?
④小說的環境指描寫包括什麼環境?有什麼作用?
提示學生學習小說就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來學習,重點是人物形象的刻畫。
2.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16本,65篇。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一生創作頗豐,其中小說集有《吶喊》、《徬彷》、《故事新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有《墳》《二心集》《且介亭雜文》。魯迅的一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背景資料: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 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 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魯迅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後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陰晦 huì 猹chá 腳踝huái 獾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嚇hè 瑟索sè
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互動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品味文中的這些描寫,歸納文中閏土的性格特徵。(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這此句子)
找出描寫閏土的語句,填表(表格見下頁)
少年閏土:12~15、18、23~26、30;中年閏土:59、60、62、64、66、71、72。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
雪地捕鳥、月夜刺猹——聰明勇敢,動作敏捷
遲鈍、麻木
語言
脫口而出、滔滔不絕(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的態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無憂無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五、合作探究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 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合作討論並歸納: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
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原因:「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六、教師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飢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飢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七、布置作業
完成書後「探究 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楊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中楊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一、復習導入
二、互動交流
分析人物形象——楊二嫂
過渡:故鄉中作為好朋友的農民閏土景況是這樣的凄涼,那作為小資產者的鄰居楊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樣呢?
1、閱讀課文,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段,看看這個人物有哪些方面的變化讓我悲哀。
20年前、後的楊二嫂:39~52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後
肖像
年輕美麗:豆腐西施、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那麼高,嘴唇沒有那麼薄
「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對我的態度)

貴人眼高 、迅哥兒,你闊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虛偽的吹捧,尖酸地嘲諷)
行動
終日坐著
「……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竟跑得這樣快。
對生活的態度
雖靠姿色招徠顧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

2、品味文中的這些描寫,歸納楊二嫂的性格特徵。
楊二嫂:外貌的變化(說明經濟狀況的衰落)、能說會道、潑辣、尖刻、自私、愛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3、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楊二嫂起什麼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說中又一個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這個過程,既允許學生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允許學生表達自己對這個人物的態度。當然,都需要說明理由。教師也應該表明自己的態度,與學生一起討論。希望最後能達成共識:她同樣是時代的犧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氣、可恨的一面,也要能發現她可悲、可憐的一面。)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朴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4、閏土要的、楊二嫂連偷帶拿的,是些什麼樣的東西?說明了當時農民生活處於一種什麼狀況?
明確:長桌、椅子、香爐燭台、抬秤,手套、狗氣殺、破爛木器、碗碟……
⑴人們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爐和燭台──封建思想的侵蝕,變得麻木
三、合作探究
朗讀課文最後三段——「離開故鄉」,思考:
1、理解「新生活」的含義。
明確:是我們未經生活過的,不同於「我」的辛苦展轉、閏土的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實質上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消除封建剝削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生活。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迫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
明確: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並沒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明確:這句話比喻確切、含義深刻。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它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新生活要從斗爭中獲得。這表現了作者踏平路上荊棘,爭取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這一名言體現了十分重視實踐意義的深刻哲理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鼓舞人們為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奮斗。
4、「我在蒙矓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文末的景物描寫是不是表現「我」對故鄉的過去的留戀?
明確:此處的景物描寫象徵著「我」所嚮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5、作者是用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來描繪20年前的故鄉的美麗和未來故鄉的美麗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畫面中有一個小英雄,而後來的描寫中卻沒有了,如果再給這幅未來美麗的故鄉圖畫畫上人物的話,要畫上誰合適呢?根據小說想像一下。
明確:宏兒、水生,因為魯迅有寄希望於下一代的想法,他認為宏兒和水生應該過一種新的生活,所以對新生活展望的畫面上要畫上這兩個人物。
6、小結:「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主要採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說不同於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託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後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 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採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也是對新生活的想像、憧憬。
五、教師總結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2.完成《同步練習》
七、板書設計
故 鄉
╱╲
記憶中的故鄉 ←對 比→ 現實中的故鄉

故 鄉
╱╲
人物 環境 環境 人物
╱╲(鮮明美麗) (蕭索荒涼) ╱╲
↓楊二嫂 「豆腐西施」 像圓規 楊二嫂↓
安分守己 潑悍放肆
閏土 閏土
活潑剛強 衰弱貧窮
純朴可愛 木偶人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

人們都向著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陸』 魯迅 《故鄉》表格 幫忙填一下

少年閏土:
外貌
健康
朴實
充滿活力
動作神態
開朗
活潑
勇敢
精明能幹
善良
對我的態度專屬
熱情
對生活的態度
無憂無慮
充滿希望
中年閏土:
外貌
滄桑
飽經風霜
動作神態
麻木
遲鈍
對我的態度
恭敬
對生活的態度
寄希望於神靈
(希望渺茫)
純手打的。。。就選我吧。。。

『柒』 關於魯迅【故鄉】的學案。

魯迅《故鄉》學案

【選點創意】在「意」上為《故鄉》提綱挈領地設計一個「沒有春天的」題結定語;「言」上訓練語言表達,導說課文,變課文語言信息為生動的課堂讀說表演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個性課案】

一、導言:(一首《鄉愁》開篇)古往今來,人事滄桑,故鄉在每一個遊子的心底都是種最深的隱痛。魯迅先生的《故鄉》始作於舊中國二十年代末,小說閃爍著苦難的人情美,恢宏的結構美,濃澀的圖畫美,作品以悠長的憂郁道出了精神故園失落的悲哀。

二、整體感知:快速跳讀全文,根據小說的典型環境、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方面的有關信息,設定一小說題結: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是一個什麼樣的故鄉?(美麗的)(蕭索衰敗的)(變化很大的)(讓人傷心失望的)……

教師肯定以上答案,從季節、人文角度調控設置一個定語,布置任務:《「沒有春天的」故鄉》分成三幕小戲,請摘取課文相關的語言標志,建立導示路標圖。

三、(讀小)三幕導示的語言路標圖:

(1)第一幕——《回家的故鄉》——(說一段話……)

冷風 黃天 荒村 老屋 (悲涼)

(母親)、(宏兒) 木偶人 「圓規」(吃驚)

灰黃臉 深皺紋紅腫眼 粗裂手 (歡喜)

長煙管 香爐 煙台 手套 (凄涼)

(2)第二幕——《記憶的故鄉》——(說一段話……)

夏夜 秋日 雪冬 (美麗)

紫圓臉 小氈帽 銀項圈 (英雄)

瓜地 跳魚 鳥雀 (新鮮)

(3)第三幕——《遠離的故鄉》——(說一段話……)

水生 沙地 路——「冬天後面是春天嗎?」

(希望) (害怕) (悲哀) (茫遠)

四、(讀厚)教師宣布角色:《「沒有春天的」故鄉》這出課文戲共有三組「對手」角色位置,供大家按導演的台詞導向格式爭取飾演角色。

(一)對手戲組一:《回家的故鄉》和《記憶的故鄉》中故事環境解說人——小說「我」A1號和B2號的台詞競演。

A1:以「近鄉情更怯,這難道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嗎?」為開頭語競說。

B2:以「月是故鄉明,月圓人也圓。二十年前,那是一個美麗的夏夜……」為開頭詞競說。

(二)對手戲組二:中年閏土A2號和少年閏土B2號角色的對白台詞。

A2:(1)「老爺!……」(2)「我又老又丑,」(3)「我的臉灰黃……」(4)「我手拿長煙管,多子,飢荒……苦得我像一個木偶人。」(5)「冬天沒有什麼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非常難……」 (旁白人:中年閏土是一個……的人。)

B2:(1)「迅哥兒……」(2)「我年少英俊!」(3)「我紫色的圓臉……」(4)「我手捏鋼叉……我是少年英雄。」(5)「迅哥兒,貝殼和鳥毛收到了嗎?夏天可要來我們鄉下,日里去海邊,晚里管西瓜……;冬天下雪就捕鳥……」(旁白人:少年閏土是一個……人。)

(三)對手戲組三:楊二嫂A3號和「豆腐西施」B3號角色的對白台詞。

A3:(1)「哈!……不認識我了么?……」(2)「我楊二嫂,凸顴骨……正像一個可憐的圓規。」(3)「阿呀呀,……阿呀阿呀,這幅手套和狗氣殺……」 (旁白人:楊二嫂是一個……人。)

B3:(1)「我年輕漂亮,別人叫我『豆腐西施』。」(2)「我終日檫著白粉……」(3)「我美貌如花,店裡生意看好,不愁吃來不愁穿,人人羨慕我楊二姑娘。」 (旁白人:楊二姑娘是一個……人。)

五、(讀寫)齊讀最後三段:

(1)以「路」寫句。

(2)以「我不願意……」仿寫一組排比句。

(3)教師以小說「我」的身份道白結詞:「路漫漫其修遠兮」,二十餘年的風和雨,二千餘里的雲和月,這是一個「沒有春天的故鄉」啊!

一切都變了,這眼前只有讓人感到悲涼的荒村老屋,我找不到記憶中美麗童年的一絲蹤跡,更叫我吃驚的是,曾經英雄純朴的少年夥伴如今變成了悲苦麻木的木偶人了!兒時,閏土曾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好看的鳥毛,現今他卻只要了我家的一副香爐和燭台,我竟然也變成了他的「老爺」呀!

我悲哀、惘然,我又不願意他們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要遠離我熟識的故鄉了,去找尋一條新路,可是路在何方呢?大概一定在我們的腳下吧。

別了,我故鄉的山,我故鄉的水,我故鄉苦難的人。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