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課程統整小學數學

課程統整小學數學

發布時間: 2021-02-13 13:29:08

❶ 如何編寫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導學案

談談如何撰寫高效課堂導學案
使用導學案,使學生在課堂表現中更具備主動自覺性,知道為什麼學習,學習什麼,怎樣學,能實現學習基礎和學習內容的發現,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再作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主動的去分析、思維、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本身就是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導、學、練是我市全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意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張廢除注入式,實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愉快學習。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都能積極地預習,學習、復習、高效的投入課堂學習中去。另一方面,導學案還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測試了課堂中復習了預習的知識、重難點。更好的掌握了要學的知識。
1、導學案是高效課堂中發現學習內容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既然是主體,在課前就必須了解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知道自己將要學什麼。
通過課前預習,看導學案中的學習內容,圍繞學習目標,將重點、難點、問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若干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問題要有層次性、由邏輯性、有內在的關聯,解決一個問題又是下一個問題的前奏,學生在解決一個一個小問題中,自然解決重點問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逐步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堂上將要學習哪些知識,利用哪些已知,去探索哪些未知,做到胸有成竹。同時,由於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有情感的投入,有情感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課前發現的內容進行學習探索,就會更有興趣,更能集中注意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2、導學案是高效課堂中凸顯重、難點的前提。
語文新課程教材的編寫注重教材的統整性,即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已防止學生知識體系窄化、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的發生。它重視語言的運用,既要重視啟發、重視文化,又要激發興趣、體現真實、反映時代。這樣一來,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信息量會更大。
高效課堂要通過主動思維,在大量的信息中捉到教材的重、難點,針對導學案中的學習目標涉及到的重、難點以及易錯、易混、易漏等內容,利用自己的經驗進行知識的建構,對於難以解決的要點要做出標記,在課堂只有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去重點探討。這樣在學習中才能理清思路,避免了在課堂中對大信息量的教材無所適從,眉毛鬍子一把抓。從而顯示出課堂中的重難點。
3、導學案是高效課堂中的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
傳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整天處於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被動應付的狀態中,絕大多數學生只是接受些死知識,缺乏創新精神和創作能力,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為了確立學生自主的尊嚴,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學生現在必須把學習方式轉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方式上來,這也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要求。
使用導學案,使學生在課堂表現中更具備主動自覺性,知道為什麼學習,學習什麼,怎樣學,能實現學習基礎和學習內容的發現,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再作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主動的去分析、思維、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本身就是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❷ 怎樣用大眾數學的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

一般來說,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功能,即它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教學的內容來自於人類日益豐富、不斷提高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並通過對一代代新人的培養,而越來越明顯和能動地促進各個時代,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和進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聯系於人們的思維與方法。通過對兒童的數學教學,在早期就盡可能充分地開啟兒童的智慧,發展兒童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能為他們日後乃至終身的良好發展,創造高質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基石。 然而,當前我國數學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數學教學的這種雙重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具體表現為,學校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落後於當代科學技術和數學的發展;學校數學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的要求。在國外,中小學數學教學也曾面臨過類似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教育界提出了「大眾數學」的教育理念,強調在學校數學教學中,要教會所有學生都要學好數學,不僅要學生掌握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數學知識,而且要促使學生主動地有效地學習更多的數學。在眾多的數學課程方案中,尤為引起關注的是芝加哥大學的學校數學方案。它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提供豐富的數學源泉,特別強調數學的應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學生的數學知識與能力水平。 為了改變現狀,更好地反映數學教學改革的要求和思想,我校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了「大眾數學」的理念。我們的理解是,「大眾數學」的實質是指對數學教學進行再創造,使之順應學生的需要,順應社會的需要,從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走向大眾。大眾數學的引入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學會應用數學思想去觀察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必須的數學經驗和必要的應用技能。近年來,我們總結了數學教學改革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數學對任何人都有價值。②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大量的數學。③數學教學應鼓勵各種程度的學生積極參與。④學校數學不僅限於算術、代數、幾何,在各個階段都應擴充內容。⑤課堂不應脫離現實世界。⑥問題的主要根源在課程。⑦教師應提高對數學教學的責任心。 我們認為,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的學習活動,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開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學習范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 一、圍繞生活現象,培養小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習慣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呈現給學生的往往是已經經過歸納的結論和較抽象的概念。雖然學生能較好地解答,但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卻常常無從入手。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靠單一的數學知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決,它需要的是各種數學知識及其他各類知識的綜合運用。 1.以生活常識為載體,綜合運用數學知識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時設計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們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如在五年級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課中,學生們得到的是一張葯品說明:
學生們被要求根據自己的體重和病情,合理地安排用葯。這是一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許多大人都有感觸,這樣的葯品說明太專業化了,事實上,他們也時有吃錯葯的事件發生。因為,在此問題中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點是相當多的,需要學生綜合運用以下知識:有無關條件的舍棄,有有關條件的取用;有重量單位的內容;有四捨五入的運用;有上限數據、下限數據的合理選用等等。當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必須調用有關的各種數學知識,加以綜合運用,獲得有效的結果。這樣真正達到了知識的融會貫通、合理運用。 2.以科普知識為載體,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 當今社會正處在信息化社會,社會的發展使各學科之間產生了日益明顯的融合趨勢。跨學科課程旨在統整學生的知識,整體發展學生的興趣、情感。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需要通過數學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適度融合才能得以解決。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由於「年、月、日」是學生感興趣的科普知識,不少學生對此已有所了解。我們結合學生科常學科中所學知識,讓他們通過觀看電腦顯示的太陽、地球、月球的運行圖及其分解圖,並配有背景音樂,採用讓學生即興猜題的方法,理解年、月、日的形成原理及其編排規律。此安排很好地渲染出良好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 在課的最後部分,我們設計了暢游時間隧道的練習,教師帶領大家進入隧道,回到過去,飛向未來。每一站都有綜合題目等待解答。這些題目把數學知識與科常學科等有關的綜合性知識(如:1840年是閏年還是平年?1949年9月29日後的兩天是幾月幾日?下一個閏年是幾幾年?再過5個閏年是哪一 年?„„)串在一起,學生只有回答正確了,才能准確登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起到鞏固新知,促進融會貫通,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的作用。同時,藉助於所列年分反映的歷史事件,又可以適當進行思想教育。教師有意把幾個登陸時間安排在1840年--鴉片戰爭年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1997年香港回歸日等。 二、利用生活場景,提高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學習數學的過程也是研究周圍生活的過程。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能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感悟數學思想,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如在五年級數學課《生活中的數學--長、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教學中,電腦屏幕上出現了一間學校大辦公室的三維立體圖。如圖:
教師假設了一個問題情景:我們小朋友天天喝學童奶,廠家送的時候是一批一批送的,學校想從這間大辦公室隔一間出來放學童奶,做一個暫時的小倉庫,另外一間繼續作老師的辦公室。怎麼隔呢?你們能否幫著想一個最佳方案?學生經過討論、研究,有多種方案出現。通過大家的討論,一致公認最佳方案是:房間中間有梁,根據節省材料與美觀的觀點出發,應採取借梁分割方法。有窗的一間給老師做辦公室,因為老師辦公需要充足的光線,作為小倉庫的另一間需要另開一扇門便於進出。接著老師又給出了三個任務: 任務一:計算小倉庫的容積。 任務二:粉刷辦公室的頂面和四壁,粉刷面積是多少?(門窗面積是5.2平方米) 任務三:辦公室鋪地板,每平方米180元,估算需要多少元? 這樣的教學把實際生活中的這三個任務合理地與數學知識結合。對於倉庫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可以放下多少物品(容積);實際的粉刷面積往往不是長、正方體表面積中的6個面,會有缺面的現象存在(粉刷5個面,還要去掉門窗面積);地板只須一個面,做地板預算又用到了估算的知識。 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眾數學」理念引入教學後,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不再對數學課望而生畏。數學課貼近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感覺親切。現在他們敢於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數學真正走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所在。通過學習,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生活是豐富的。 三、針對現實問題,讓小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司空見慣的卻又是他們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是社會生活中學生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可以使學生有了一個更廣泛的數學學習空間。 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創設了一類以主題性、項目性為抓手的數學學習項目,它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大眾數學」的理念具體體現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之中。 例如,我校五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不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由結合成立專題研究小組。在小組中學生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在指定時間段內統計學校門口的各類車輛的流量;有的負責查閱各類尾氣污染的資料等等。然後他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如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寫出了《校園周邊環境調查》的小論文。

❸ 小學數學為什麼要統整

智力題,考智商.一共多少個方塊?

16+9+4+5+5+1=40(個)

考考大家: 這是一道可以測出一個人有沒有商業頭腦版的數學題。王權師傅是賣魚的,一斤魚進價45元,現虧本大甩賣,顧客35元買了一公斤,給了王師傅100元假錢,王師傅沒零錢,於是找鄰居換了100元。事後鄰居存錢過程中發現錢是假的,被銀行沒收了,王師傅又賠了鄰居100元,請問王師傅一共虧了多少?

注意:斤與公斤的區別

一共虧了100+(45×2-35)=100+55=155元

❹ 統整是什麼意思

統整是一個組合詞,意思是統合整理。

一、統

釋義:總括,總起來,統合。版

引證:毛澤東《關權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

二、整

釋義:處理,整理

引證:孫中山《和平統一化兵為工》:「本大總統這次回來,專在整理廣東。」

(4)課程統整小學數學擴展閱讀

統整的近義詞:

一、整理

釋義:整頓,使有條理。

引證:馮夢龍《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次早, 趙二便去整理衣褶,准備做新郎。」

二、整頓

釋義:整理,整飭,整治。

引證:郭沫若《保路運動》:「應該在目前趕緊把那行將散佚或已經散佚了的材料盡量的收集起來,加以合理的整頓。」

❺ 小學數學的備課基本要求是

小學數學備課要求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對小學教學常規的若干規定,為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規范我校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特製定小學數學備課要求。望全體數學老師認真貫徹執行!

教學計劃

一、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與態度。

二、教學本冊教材要採取的教學措施(參見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教材的編寫特點,再加上自己對每一個知識點要採取的教法。)

三、教學本冊教材要需要准備的教具和學具(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四、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節課)

全冊備課

一、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材簡析(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教學內容。2、教學重點、難點。3、知識結構。

三、教學中要採取的教學措施。

四、我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分析(主要從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五、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單元就可以)

單元備課

一、教材簡析(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教學內容。2、教學重點、難點。3、知識結構。

二、本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本單元要採取的教學措施。

四、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節課就可以)

五、單元自測分析(主要從本單元測試的基本情況、教學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典型解剖、補救措施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六、補教補學教案(一定要寫成教案。主要針對本單元測試中學生沒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錯的知識來設計,鞏固練習中的每一題都要有針對性、梯度性,確實做到該補教的補教、該補學的補學,使學生達到理解、明白、學會的目的。)

課時備課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四、教具和學具准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不同的知識採取不同的導入方法,要靈活多樣)

2、探究新知(必要時要能體現出讓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大膽創新等新課標精神)

3、課堂演練(練習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梯度性,一般要體現出基本題、變式題、開放題等練習題。)

4、課堂作業(課本上的練習題或補充拓展或《補充習題》)

5、課堂小結

6、教後感(主要寫本節課教法的成敗、學法的成敗,寫出自己的教完本節課的感想。)

❻ 結合實際,談談基礎教育「課程統整」的實踐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統整課程自上而下的實施過程中面對的問題
(一)政策制定者的價值理念轉化為教師內在改革動力的矛盾
採用自上而下的實施策略,推行改革者假設教師與設計者的價值取向一致,因此在推行工作中集中於使教師認識改革的意義和做法。統整課程的改革是一個大型的、復雜的課程改革。它不只是簡單地將學科課程進行合並,其蘊含的社會論、知識觀、哲學觀、教學觀也必須改革。課程統整的理念和運作,跟現時教師一貫的做法,他們的價值取向、信念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知識領域,統整課程提倡各科的綜合與聯系,強調與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社會議題相聯系,而原來的課程設置則是分科學習;在課程目標方面,課程統整強調抽象而較難評核的概念,如:價值觀、獨立的思考能力、協作能力等共通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原有的課程目標卻有清晰而容易評核的學業成就;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課程統整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商議,師生共同設計,體現民主的價值與合作的教師文化,而現行的運作是教師獨立工作或以學科為單位,學生很少參與課程決定;在教學策略方面,統整課程強調建構主義的教學,而教師現行的學科課程運作比較重視知識與概念的學習,因此常見的教學法是講解、示範或討論等;至於評價的方法,課程統整強調的是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多元評價方式,而教師現行的評估方法是傳統紙筆測驗的分數評價;
統整課程強調的是自下而上的設計,而現行的體制則是自上而下的管理。
可見這項改革是頗為復雜的,牽動了整個課程目標、內容組織、教學策略、評估方法等互相依賴的各個方面,旨在徹底改變沿襲已久的教學文化,這必然要求人的信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用了很長時間才形成,一旦形成,要改變是很難的,這種改變也不是自上而下的變革所能達到的,人們需要時間去調整以適應一項變革所提出的要求。
由於改革是由外部發動的,教師的參與其實很少,教師的擁有感低,同時由於政策的制定者與實踐者二者關注問題不同,缺乏溝通與互動,政策制定者希望通過課程變革實現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目標,而實踐者更多地關注的是這種變革的教育價值。當基層人員沒有變革意願時,通過高層向下推行很難。往往在實踐中形成只有採用(adoption)而沒有真正實施的情形,為了統整而統整,沒有真正的踐行統整課程背後的理念。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看到統整課程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與理念有很多不同。操、盧(2003)指出:如此遠大的改革理想,對於從事前線工作的教師來說,的確顯得有些遙遠,因為他們真正關心的就是怎樣把學生教好這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那麼,如何讓課程理念真正轉化為教師內在的動力就不是短時間內通過短暫的培訓就能見到效果的。
(二)統整課程自下而上的課程設計與自上而下的實施策略的矛盾
課程統整牽涉到一種由下而上的計劃結構的改變,涉及中央集權的松綁,並強調師生共同設計教室層次的課程。一方面由於課程統整所涉及的彈性,為其提倡者帶來令人苦惱的矛盾情形:提倡者可能希望課程統整能廣泛應用,但是它十分依賴教室層級的計劃這一事實,也很難事先絕對明確且詳細地設計一切,不能設計一些方案來強迫學生以同樣的速度,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同樣的事物(Beane,1997,p.168)。另一方面由於統整課程自下而上的結構,實施前不存在設計好的完整的課程,學校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這次的課程改革,改變長期以來中央集權的做法,將權力下放給地方和學校,倡導校本課程,目的是讓學校有更多的自主權,這無疑是一個可取的路向。
在《綱要》中規定學校的權利包括: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課程的實施和開發進行指導和監督,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更多的基於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學校和教師仍被視為被動的聽命者,在課改中最弱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責任是反映情況,而不是真正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而且學校在實際運用這種權力時卻發現傳統的架構一切都還在,在沒有相應的政策與資源的支持下,是很難有效發揮權力的。馬雲鵬、劉宇(2002)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把教材編寫和選擇的權利下放,對教材的編寫質量和選擇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卻沒有相應的教科書的選用制度,有的教科書與綜合課程的目標理念不相符合,而且科學課程只有兩套教科書可選用,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校本課程的實施是授權給教師和學生,將創造機會讓教師變得更具創新性,在課程決策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而不僅僅是回應高高在上的行政當局。實施者對於實施什麼如何實施的計劃,有其決定權。本來在長期的中央集權建構下,教師只是課程的執行者,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教師並沒有太大的空間自行設計課程,同時教師能否很快的具備課程設計的能力也是令人質疑的。如果現實中的情況是沒有多少真正的權力下放,長期以來業已存在的真正控制機制依然存在,所有的考試都還在,課程目標、教學材料的規定仍然是集權的,它們並沒有受到觸及,權力在冠冕堂皇的分權掩飾下仍然保持著集中。那麼Beane (1997)所說的「自上而下的課程架構與自下而上的課程設計之間的矛盾」就無法得到解決,理想中的統整也無從實現。
(三)統整課程實施與固有的傳統文化的矛盾
變革是一個大的系統,可分為個人、學校和系統的層面(Miles,1998)。教師在其中獨立去改變整個系統固有的文化是不可能的,統整課程的實施要有整體制度的配合和支持。自上而下的實施策略在沒有相應地改變這些傳統的架構和提供必要有力的支持的情況下,實施課程統整的教師會面臨典範偏傾的問題(Beane,1997)。一方面想尋找更好的方法,一方面又得兼顧與尊重傳統的做法。無論課程統整對於促進知識廣度的貢獻為何,凡採用這種做法的教師,都要分配一些時間,顯示學生仍然學習了傳統的各種知識技能。教師在統整課程中面對著這些矛盾。
困境1:評價的問題。教育行政當局已為學校教育制定了課程目標、課程的整體內容和順序,評量學生成就的標准,教師的評價與學校的視導制度。系統內的教師和家長們也都相信學校教育是通往高等教育、良好生活的階梯,傳統的標准與總結性的考試是為這些服務的,評價被視為公正公平的。在這些控制機制都沒有真正的被觸及與改變的情況下,實施統整課程的老師面臨著矛盾與困惑,因為統整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是與這些傳統的標准化的評價方式不相適應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如何進行真正的統整課程呢?
困境2:整個系統的科目本位與統整課程的矛盾。不管課程統整能提出多麼具有說明力的論點與論據,科目本位的方法還是受到教育精英建構的堅強網狀組織的利益所保護,他們彼此的象徵性關系,是建立在課程組織中科目主導性的基礎之上(Beane,1997)。這種網狀組織包括學科專家、大專院校的師資培育者、地方與全國性的測驗與教科書的出版商。在Beane (1997)看來,目前許多制度和結構,不利於課程統整。學校的組織結構是以傳統的學科為中心的,大學里的師資課程是以學科劃分的。中央的課程管理是分科的,有嚴格的教學時間表制度,教學時數都有嚴格的規定,這樣的學校制度在統整課程實施中要重新設計思考。
困境3:教師缺乏合作的文化與統整課程的矛盾。課程統整由下而上的結構,真正的課程統整依賴於每一個教室或學校的每一個特定的教師與學生團體共同規劃(Beane,1997)。因此學校的變革必須朝著一個合作的文化發展。進行協同教學最關鍵的部分在於教學前的合作計劃,不同的專業背景的老師一起合作規劃統整課程的組織架構,進行教學設計,才可能帶出實踐上的效果。對大多數學校而言,協同教學很難處理,一方面復雜的排課表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沒有合作習慣,教師孤立的工作狀態與合作的教師文化之間的矛盾,使實施統整課程的教師面臨的境況相當復雜。
總之,統整課程的實施需要整體的配套措施和適宜生長的土壤。傳統的學校組織結構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行政上採用自上而下的課程管理,缺乏教師合作的文化,採用標准化測驗的評價方式,這是不利於課程統整的。
四、因應的對策(一) 政策制定者角色的變化
自上而下的課程實施政策往往忽略必要的支持實施的相關措施,特別是在教師沒有參與課程設計和對使用不了解的情況下,在職培訓、資料供給非常重要。政府不能僅僅視自己為政策制定者,只負責提供資源,表達項目,確認主要的價值觀,而要將自己視為實施過程積極的管理者,認識到政策背後的理念與支持系統,認識到教師教學範式和習慣的改變需要校內與校外機制支持,如針對性的教師教育、系統的教學試驗及預留的課程空間和教學實驗空間,建立與健全各種制度,為教師能力較大的增長和學校協作文化的真正建立,創建適宜變革生存的環境。
(二)教師的參與機制
自上而下策略所要評價的是教師執行革新的程度,而非此一革新方案的問題與修正方向,採用忠實觀取向。政府亟須改變觀念,要建立行政吸納與咨詢制度,在決策與實施過程中廣泛聽取課程專家、校長、教師及社會人士對課程改革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方案本身的問題和執行過程,並將評價的權利轉移部分給予課程實施者,從而確立中央、地方、學校與社區共同參與的課程改革機制,否則課程革新的實施將發現不到改革方向。
實施也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課程實施過程中,「回饋」是極為重要的策略。許多課程實施計劃,忽略回饋之設計,使用者因此缺乏回饋途徑。這里所謂回饋,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課程設計者給予實施者的回饋。第二個方向是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設計者的回饋(黃政傑,1991)。建立課程實施者與設計者之間的溝通互動的回饋機制至為重要。

❼ 如何理解 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

統整課來程自上而下的實施過程中源面對的問題 (一)政策制定者的價值理念轉化為教師內在改革動力的矛盾 採用自上而下的實施策略,推行改革者假設教師與設計者的價值取向一致,因此在推行工作中集中於使教師認識改革的意義和做法

❽ 課程統整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統整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系統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一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教給孩子知識,幫助孩子增加效益,減輕負擔,把時間還給孩子一部分,讓他們去鍛煉身體,發展自己感興趣的特長.

統整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系統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一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教給孩子知識,幫助孩子增加效益,減輕負擔,把時間還給孩子一部分,讓他們去鍛煉身體,發展自己感興趣的特長.

2011-1-2 10:39:17 開展有效的統整能夠使教學更多元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對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開展有效的統整能夠使教學更多元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對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開展有效的統整能夠使教學更多元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對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開展有效的統整能夠使教學更多元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對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2010-12-10 8:00:05 課程統整的基本思想,使教師成為課程實施進程中的調控者和適度的創生者,它所衍生出來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問題,考驗著教師學科和教學知識的積淀以及系統思考能力,也關繫到有關學科統整指南的科學性、實踐指導性。我們搜集分析課程資源,進行橫向比較,概括抽取各自的長處,展開宏觀性備課,優化現有指定教材.

課程統整的基本思想,使教師成為課程實施進程中的調控者和適度的創生者,它所衍生出來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問題,考驗著教師學科和教學知識的積淀以及系統思考能力,也關繫到有關學科統整指南的科學性、實踐指導性。我們搜集分析課程資源,進行橫向比較,概括抽取各自的長處,展開宏觀性備課,優化現有指定教材.

❾ 基礎教育「課程統整」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答:「課程統整」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的或共有的教育經驗,不是由學科組成;所謂共同的課內程並非內容容相同,而是課程目標相同,以及教育過程中隱含的原則相同。例如認識內在的價值、發展了解、尊重真理和增進個人自主等。這種廣泛的目標和原則成為課課的共性,成為每個兒童共同教育的基礎。正如醫生不能為每一個病人決定相同的食物,只能提供營養的原則供其配菜,以適合不同的是生理需求:困此共同課程並非強加給學生共同的學科或共同的課程內容;而是共同的「經驗領域」或共同的過程或原則,所以程序原則是決定課程,尤其是共同課程的基礎。在在教育價值和原則的指引下,在詮釋和調試的過程中,梨程內容才能多樣化適合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個別需求。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