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課程表
1. 我作為一個班主任,國家要求學生減負,但是校長叫我們撒謊,更改課程表和作息時間應付檢查,怎麼辦
(1)最好辦法是聯絡抄家長.畢竟孩子最襲怕父母罵.
(2)在班中讓一些好學的學生做好榜樣,再告訴一些關於高考的"殘酷".學生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可以試試
(3)當然要一視同人了.只偏面對待好的學生,那麼不太好的學生心裡就覺得你偏心.對你就有一種反叛的心理.反而對貪玩的學生好,缺少對好的學生的關心,他們就可能失去學習的態度.
(4)我想全國99%的學校是禁止學生談戀愛吧! 你可以獨自叫他們兩去寂靜的地方一起談心.說明戀愛的道理.不要罵他們,也不要將他們的事情揚出去.他們心靈還脆弱的...絕對不能讓學生戀愛.戀愛就是耽誤學習浪費時間.
2. 國家教育局所謂的「減負」是什麼意思
減輕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回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頑答症,必須解決。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形勢下「減負」工作「五項要求」。對此,各地要嚴格執行,要做到令行禁止,一旦發現有繼續違反規定者,要嚴加查處。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們還要抓緊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涉及學生課業負擔的課程設置、課時安排、作業量和考試次數等,加強監測和督查,工作的重點是大中城市。今後,每學期要對各個學校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學生負擔情況進行檢查,對違反規定的要限期整改,結果要在媒體上公布,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對一些社會反映強烈、屢禁不止的地區和學校,要追究領導責任。
還必須強調的是,教育的均衡化發展是從源頭上減輕學生課程負擔的戰略舉措。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全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積極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從源頭上淡化擇校和競爭。要加大薄弱學校改革力度,努力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要堅決杜絕教育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堅決制止修建脫離當地經濟和社會實際的所謂「窗口學校」。
3. 教育局查減負情況為什麼要先告訴學校前幾天我們學校發了減負調查表。老師竟然不讓我們自己填寫。一張表
為了學校的聲譽,要是讓學生填的話,會影響學校的信譽
4. 學生減負的18個策略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減輕學生在升學考試的壓力,讓考試不再機械化。
第二,減少家長的攀比意識,孩子大部分壓力來自於家長,從家長的心理入手,減輕壓力。
第三加強教育的准確性和靈活性。減輕學生獲取知識的形式化。
5. 減負的如何實施
以如今國內的形式,若想有效實施減負,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從根本體制上入手,才可以,而什麼又是最根本的呢?就是高考——這個我們學習最終的目標,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換血才能實行這種「減負」,如果高考的機制不徹底換血的話,那麼也就沒必要去喊什麼減負了,有些學校為什麼會「負負得正」?就是因為他們要對家長負責,必須要他通過高考,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生源啊,其實學校他不想休息嗎?只是眼下的形式·····「學習就是為了高三的高考!」這個從小學一年級就灌輸給我們的思想又會在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呢?只有將高考的機制徹底的換血,才能有這個資本談減負,否則一切就都是空話!而只有在高考機制的徹底換血的情況下,才能逐漸的廢掉應試教育,將素質教育逐漸的成立在各大中小學校上。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程,但可以肯定在不遠的將來必可實現真正的「減負」。
要想減輕課業負擔需要多方面努力:
第一,學校。如果像以分數為中心,就會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游戲,課表搞兩套,一套按照部頒標准編排,應付檢查,一套按學校規定編排,實際操作。中、高考科目,課時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語、數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節課,也就九節,一天九節課並不稀奇,年級越高,超得越高,體音美、勞技等課常常被擠占,老師也叫苦不迭。
第二,家庭。家長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是中國的家長沒有系統地受過培訓,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而對孩子的定位就不準確。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是對獨生子女期望過高,從小就希望上個好學校,將來考好大學生,找個好工作,當然這裡面有社會的誤導。三是盲目攀比,沒有看清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異。看別的家長買什麼資料,自己也跟著買什麼資料,看別的孩子上什麼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麼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給孩子發展空間,還美其名曰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第三,社會。評價一所學校的質量,過去大多數看升學率,看進重點大學的升學率,尤其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升學率,評價的基本面沒有變。應該說這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根源。
第四,升學壓力。學生課業負擔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遞增趨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小學升學壓力雖然不多,但是考試還不能取消。考試一直在改革,但考試改革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遠。考試的類型單一,評價的標准單一,會造成嚴重損害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學習者不願為不考的課程付出很多勞動,從這個角度來說,減負要做的工作還有豐富考試類型、完善評價標准,讓學生發展個性與特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為自己正確的理想而奮斗等。
6. 給學生減負該怎麼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件小事引來不少家長關注,那就是「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這一問題列為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學生的書包,為何成了如此「高層級」的議題?
書山題海、死記硬背、拖堂加課的教育方式,飽受詬病,事實上,減負的要求也由來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發過《關於減輕中小學校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1990年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還規定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近年來,國家也多次出台「減負令」,其規格之高,措施之細,讓人印象深刻。
從這個角度看,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政府工作報告會關注給中小學生減負。可以說,減的是負,提出的卻是一個教育改革的大命題。出台文件、落實措施,都相對容易,但在現實土壤與利益格局中,謀定全局的策略,擺正各方的角色,卻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給孩子們「減負」,應該是一致的認識;素質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將招錄制度的改革做足,將教育資源均衡化做實,才能真正讓孩子們的童年豐富多彩。
有委員說,「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的確,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長的心態要更平和,學校的方法要更優化,輔導機構的組織應更有序,特別是教育部門要有大作為。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給力,才能撐起孩子更美好的未來。
7. 如何減負增效,打造高效課堂
一是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模式。減負對教師素質提出高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大膽嘗試教學改革,努力構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做到「減負增效」。減負要求教師精力集中在系統的課堂教學中,把外流的時間和心力用在了解、研究學生上,深入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明確教學任務,鑽研改進教學方法,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上,選擇適當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最佳的教學方法和最優的教學進度,課堂教學結構要改「課前預習」為「課內預習」,改「課後練習」為「課內練習」,盡最大可能避免「課堂向兩頭延伸」的不良現象;精心設計作業的內容,嚴格控制課後作業量,防止作業布置的隨意性,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如果每節課教學非常實在,學生們在課堂里扎扎實實地學,在友善用腦的環境中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高,完全可以將節假日還給學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體育鍛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孩子全面發展。這樣才能不受社會的干擾,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把素質教育的「增效」落到實處。
二是注重學生主體發展,開展積極的學法指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方法的指導與培養,把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興趣和正確態度放在重要位置。古語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向課堂教學要質量,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自主發展、主動發展,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去運用規律解決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只要他們掌握運用規律的方法,就不會在陌生的問題前面束手無策。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考慮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維、踴躍表現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學生對問題主動探索的積極態度,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當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後,就會在現代信息社會的氛圍中,以多種途徑和不同方法獲取知識,迅速成長,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8. 如何給學生「減負」
減負這個事不光是教育戰線的事,是整個社會的事。減負、負擔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它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減負,從哪些方面減?要從以下幾方面減:
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提高教育素養,不要聽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辦事,讓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