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的策略
⑴ 急急急 淺談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策略(論文)
⑵ 什麼是課程園本化
課程園本化顧名思義即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
據其特點,我們以現代幼兒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全人教育為宗旨,以辦園特色為媒介,努力構建適合幼兒發展的園本課程,積極引發、釋放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兒的潛能,培養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新一代。
(2)推進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的策略擴展閱讀:
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
一、理念建設
1、學習《綱要》中有關課程的理念。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本綱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並靈活地執行。」在這里,《綱要》明確要求我們建立適合本園特點的課程。
經過學習《綱要》,我們還了解到,無論構建怎樣的園本課程,課程內容同樣應包含以下基本成分:關於周圍世界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經驗;關於基本活動方式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關於發展智力、提高各種基本能力的經驗;
2、學習園本課程的相關理論。
都說,園本課程在更多意義上是一種課程實踐,實踐和理論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相依相隨的關系,構建園本課程必須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論作支撐。因此,我們一起學習了整合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
但學來學去,大家都覺得每種理論都有它的道理,而且作為一所鄉鎮幼兒園,要構建出一個建立在某個理論基礎上的嶄新課程體系也不現實。所以,我園在建構園本課程時,並不以某一理論為唯一指導,而是將各種理論兼容並蓄、有機結合、為我所用。
二、構建課程
1、構建以主題活動為基本形式的整合課程。
主題活動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整合功能,能根據幼兒的生活靈活合理地組織某主題中所蘊涵的問題,因此,我園的課程採取了主題活動的形式。
我們首先組織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選擇、確定適宜本園的若干主題,各年齡班每學期的活動主題在十個以內。然後,根據《綱要》精神,確定課程目標及內容,貫徹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宗旨。就課程內容而言,我們弱化了領域之間的邊界,把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知識經驗整合在園本課程中。
2、開發蘊涵本土文化的課程。
我園地處江南古鎮——沙溪,我們就充分挖掘本鄉本土的課程資源,引導幼兒感受家鄉的美麗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如在主題活動《我們的小鎮》中,組織幼兒游覽家鄉的橄欖島、明清街、一線天胡同、古石橋、吳曉邦故居、陸進士住宅等,使幼兒親身感受家鄉悠久的歷史鄉土文化;參觀新建的農民別墅小區、大型超市,感受家鄉不斷發展的現代文明。
幼兒對自己的家鄉有了全面的認識,更激起了他們建設家鄉的願望,他們用各種各樣的廢舊紙盒製作再現了家鄉的街道、住宅小區。
3、將表演課程作為園本課程的一個部分。
我們從幼兒的生活、興趣和需要出發,結合我園的蘇州市級立項課題「在故事表演中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研究」,積極構建了表演課程,作為園本課程的一個部分。在我園的課程中,隨處可見故事表演的身影。
它有時是一個單獨的故事表演活動,有時是滲透到各領域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教與學的組織形式,有時甚至是一個完整的主題活動。
如大班主題活動《葫蘆兄弟》,這個主題中包括了多個不同領域的活動:欣賞童話劇、欣賞葫蘆娃的藝術形象、創編葫蘆兄弟的故事、討論童話劇劇情、角色報名、了解評委的工作、葫蘆娃角色競選、製作舞台場景及道具、欣賞各類門票、設計請柬、製作張貼海報、創編集體舞。
三、不斷發展
園本課程的構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需要在實踐逐步完善。因此,在我們的課程計劃中,會留有教師自主創造的空間,關注幼兒本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有價值的活動內容,讓我園的課程體現幼兒的生活、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設計——實踐——反思——修整——再實踐是我們構建園本課程的方法。
(2)推進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的策略擴展閱讀:
⑶ 談怎樣利用園本課程促進幼兒發展
一、綜合性入手,遵循多方面要求。
我園開展的主題綜合課程是根據幼兒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順應各種教育要素之間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從綜合性入手,通過合理地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學地組織教育過程而建構的一種課程模式。
在實施課程是我們遵循下面的要求:
1、整體性要求。即整體地思考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幼兒園教育更好地發揮整體功能。
2、聯系性要求。重視幼兒園教育各領域之間、各教育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充分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3、集中性要求。一個階段相對集中開展某方面的活動。
4、主題活動結合幼兒園特色。在主題活動課程的研究中,使主題內容與幼兒園特色相結合,既能豐富幼兒各方面的知識,促進其全面平衡發展,又能使幼兒富有個性地、有特長地發展。
5、提高教師參與研究的主動性。鼓勵一線的實踐型教師主動地參與到研究之中,多觀察、多發現、多積累,積極地提出主題研究的各方面情況供大家討論、總結,從而更好地完善園本課程。我園每個月每學期都會在教研活動中和老師計劃、總結、反思主題探究課程、園本節日課程實施的價值,並總結成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6、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通過多種有意義的主題活動,讓幼兒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大程度上地引導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自我探索,對知識產生極大的求知慾,從而掌握學習方法。
二、科學開展,綜合組成實施課程。
一主題活動產生階段:尋找恰當的主題題目。
我園開展的主題綜合課程為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我園從幼兒出發,選擇其感興趣、有意義的、貼近生活的主題內容,讓幼兒學得輕松自然、學得積極主動。
⒈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每一次選擇主題題目之前,教師先了解幼兒當前最感興趣的事物是什麼,從幼兒的關注的話題中尋找主題,從吸引幼兒的事件中尋找主題,從幼兒的角色行為中尋找主題等。
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一般從自身開始,然後將注意推展至家庭、社區、周圍世界,由淺至深、由簡至難。因此,我園教育過程中的主題來自於幼兒周圍的人、事、物,來自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並且通過這類生活化的主題豐富和構建幼兒新的生活經驗。
⒊確保主題的連續性、獨立性。
在選擇主題時我園還考慮到主題和主題之間在促進幼兒發展上的連續性,幼兒能力、生活經驗、興趣等方面的聯系,而不是內容的聯系。
(二)主題活動准備階段:
1、搜集有關的主題資料。
確定了主題題目後,我園會組織教師根據題目查閱各種資料,尋找有關的教育內容、活動圖片、活動資料,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使主題活動內容豐富而生動。
2、集中力量設計主題網路。
當主題產生後,教師即可將主題交於幼兒進行討論,或將主題帶回家中讓幼兒與家長一起討論。教師根據幼兒在討論中的經驗和問題制訂初步的主題網路。在實施中,讓幼兒對主題網路充分發表自己看法,根據幼兒經驗、興趣作進一步探索,再作補充、調整,以符合幼兒的需要。
3、均衡各領域的學習內容。
幼兒是一個「完整」的人,是需要全方位發展的。因此,我們在主題網路的基礎上按領域規劃教育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每個領域活動是否均等。如果不均等,再補充活動,使幼兒的學習達到平衡。
4、創設開放式的主題教育環境。
根據開放式教育環境的創設原則和課程需要,我們給幼兒創設了自主開放的活動區域,如:美工區、語言區、音樂區、數學區、科學區、生活區、智能區等。教師根據各區域的功能及主題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各種活動材料,並利用牆壁、空間展示教師與孩子、家長收集的與主題有關的圖片、照片、事物等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分析、歸類、整理後引起幼兒研究主題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在主題研究過程中,我園不斷展示幼兒學習活動的各項記錄、成果和美工的作品,使環境不斷隨主題進展而豐富,隨主題的變換而變化。
5、確定主題中的家長工作要求。
家長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合作者、執行者,而幼兒園的課程必須統整幼兒在幼兒園、家庭、社會、大自然的多方生活經驗,並不是只有幼兒園才被視為學習的地方,園內外的活動要並重,才能使幼兒獲得多方位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每個主題都明確制訂了家長工作要求。使家長們能參與到活動之中,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三)、主題活動的實施階段
1、日常活動提供機會,創設幼兒自主空間
(1)利用園內資源創設多種活動背景
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教師可充分利用園內的自然環境為幼兒創設有關的教育情景,並向幼兒提供探索、操作活動的材料與工具,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建立相關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幼兒的反應,適時給予暗示和建議,並隨時提供幫助。
(2)利用家庭、社區資源引導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邀請家長協助、參與孩子的活動,以豐富活動內容。邀請家長幫助孩子一起收集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圖片、實物,這樣不僅能使孩子獲得豐富的活動材料,更主要的是重視幼兒參與,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意識。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適當地參與社會生活,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集體教學調整內容,注重幼兒自主學習
(1)在教學活動中,較好地運用反思、質疑、假設等思維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想像、聯想,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學習方法的運用,可以避免在集體教學中因強化記憶而導致的思維呆滯、想像力缺乏的弊端。
(2)對主題探索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難題及結論,要選擇有一定意義的,符合幼兒實際的,容易激起幼兒活動興趣的,作為下一個新主題內容進行探索。教師就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確定新的主題研究方向。
總之,主題探究課程作為幼兒園一種主要的課程模式,在主題的確立、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都應該關注幼兒本身,對實施主題探究課程有重要的意義
⑷ 如何切實,有效的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近日,由教育局領導組織帶領我們基層教師學習了《課程游戲化》的有關活動,我有幸參加並觀摩學習了有關的活動。更有幸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虞永平教授關於《課程游戲化》的講座。通過此次學習,讓我對課程、游戲以及課程游戲化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和全新的解讀。
在此之前,我認為《課程游戲化》的頒布與實施意味著舊的課程體系的結束,通過此次學習我們了解到《綱要》和《指南》和《課程游戲化》要求是一致的,是相互融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戲是基本活動」的問題。所謂基本活動,意味著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常常疑惑於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難題。在過去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為了生硬的體現教育教學活動中游戲的存在。我們通常只是植單一的插入一些游戲。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會困惑,為什麼在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興趣缺缺,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學。通過學習我才了解,課程游戲化是要站在質量的高度去考慮,站在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去考慮,站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角度去考慮,簡單的說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幼兒動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現的機會更多一些,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充分一些。
結合虞永平教授的講座來反思自身發現,在以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年也能注重體現游戲化,但是在活動中並不能體現幼兒為主體的自主性游戲,由於害怕孩子「不會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險」通常我在玩的過程中沒能體現孩子的自主,這樣的游戲往往只是在我的操控下「聽我玩」!所以往往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沒有自我的意識,只是在我的控制下被動的接受。用虞永平教授的話來說游戲不是教學,不需要教師去「導演」和指揮,因為教師指導過頭了,就成了「導演」,孩子游戲中的自由自主和創造就會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導游戲,應該融入課程文化,形成習慣。
課程游戲化的關鍵在教師,焦點在幼兒,幼兒行為總能折射教師的思想和作為。課程游戲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兒積極投入活動過程並充分探索、交往與表現,是幼兒不斷豐富和發展新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師說什麼和做什麼,而是幼兒說什麼和做什麼。良好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斷促發幼兒的興趣,催生新的活動,能讓幼兒專注地投入當前的和不斷生發的行動中去。
此專題學習,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行為,在日常教學中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要珍惜孩子們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有質量的幼兒園課程。 而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虞永平教授提出的一些解決措施,給了我啟發和思考,在今後的教學管理中,我將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學習先進的理念,與幼兒共成長。
⑸ 如何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園本化
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
⑹ 如何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
依據幼兒興趣及需要生成活動主題,構建課程游戲化實施框架,逐步實現預設課程向生成課程的轉變,確保幼兒的游戲時間每天不少於3小時,幼兒在自主游戲中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均得到發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游戲活動的觀摩研討活動,建設課程游戲化資源庫,提高教師課程游戲化能力,讓老師們時刻關注游戲形式、游戲精神、游戲要素
⑺ 談談實現課題園本化的途徑或策略有哪些
談談幼兒園有效開展主題活動的策略有哪些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個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主題活動是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中心內容,我園在進行德陽市級科研課題《挖掘鄉土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園本文化的研究》第二階段的研究中進行了主題教育活動的探索,我們圍繞主題活動內容的選擇、主題教學與家園互動、主題展示體現等對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了討論和實踐。
一、 確立主題,選擇主題內容。
如何選擇合適的幼兒主題內容是我們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我園是一所地震後新建的鄉鎮中心幼兒園,搬進新幼兒園後,我們通過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認真鑽研教材,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通過教師深入到幼兒中間,邊觀察,邊對照,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幼兒的興趣需要、經驗水平來選擇好的主題內容,又通過自學的形式引導教師自己上網去搜集、查找有關主題教育活動內容選擇方面的理論資料、經驗文章來學習。最後,結合我園市級科研課題《挖掘鄉土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園本文化的研究》第三階段的研究,確立了2—4月份在我園開展「春天在我身邊」的主題教育活動和5—6月份,開展「愛我家鄉水,清潔新家園」的主題教育活動。
當主題確立以後,幼兒通過自主探究與主動發現,產生了新的領悟,從而得出他們認為的結論之後,觀察他們對這一主題產生的反應,提供讓幼兒進一步探究的慾望,進一步思考,預設教育目標。如 「愛我家鄉水,清潔新家園」這一主題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了解家鄉優質的水資源,注重對孩子環保意識的培養。我鎮享有「礦泉水之鄉」的美譽,於是我們組織大班的幼兒參觀考察我鎮具有優質水源的農家樂—桂花源。一走進桂花源的大門就看見大大的游泳池裡清澈見底的水,孩子們都非常地興奮,迫不及待地想跳下去,在老師有序的組織下幼兒進入淺水區,盡情的享受清涼的水帶給他們來的快樂,玩水後孩子們對水產生了興趣,在玩水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從桂花源的源頭出發往下走,沿路看見碳渣、塑料袋、果皮、蔬菜葉等河邊到處有,河面上不時也看見有白色腐臭的漂流物。有的小朋友還發出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臟的水」的感嘆,河水被污染的現狀,使他們不停的提問、搖頭、照相。通過讓幼兒辨別水質、傾聽故事、觀看環保圖片、互動交流、環保表演等形式,讓幼兒深刻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並懂得生活中如何節約用水,從小就樹立節水護水,從我做起的責任意識。
二、主題教學與家園互動
《綱要》指出: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而家園配合使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續、鞏固和發展. 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生活、活動情況,參與幼兒教育,不僅促進了幼兒園教育、保育工作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搭建家園溝通的橋梁。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成功舉辦,不但使廣大家長進一步了解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情況,增進了家長、教師之間的了解,而且幫助家長從不同側面了解孩子的發展、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對進一步提升幼兒園各項工作質量,促進幼兒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開展「春天在我身邊」的主題活動時,我們開展了家長半日開放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通過觀察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幼兒作品展、觀摩教師上課等一系列活動,感受主題活動的開展帶給孩子們欣喜的變化。
又如,在開展《環保時裝秀》主題活動時,我首先向家長介紹主題活動開展的一些情況,並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請家長與幼兒一起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去查找有關資料,調動幼兒用多種感觀去吸納信息。家長和幼兒收集的資料種類繁多,有圖書、圖片、卡片、各種服裝、實物、電腦上的文字資料等。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服裝的知識,又提高了幼兒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熱情,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和精神的保證。
三、主題展示階段體現
在主題開展即將結束時,主題的展示部分是對整個主題活動的一個小結,一個成果的體現,是一個豐收的階段,我們不能忽略這個階段而草草的就結束主題。主題的展示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將主題學習中,最能體現勞動成果的一些單元的學習內容歸納起來,大家一起再次的探討,從而鞏固幼兒對主題知識的掌握。邀請家長們一起參與主題的展示,以主題網路為小結的線索,幼兒、家長及老師一起動手,製作合作畫或手工。如:在「愛我家鄉水,清潔新家園」主題活動中,我們首先舉行了家鄉水資源的親子調查活動、帶幼兒實地考察,月底我們開展了「愛我家鄉水,清潔新家園」環保親子簽名活動,家長們積極參加,家長要加強自身的環境教育素質,家園要求保持一致。做到處處為孩子榜樣,多閱讀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書籍,並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身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在慶「六·一」幼兒環保時裝秀中,家長們有的用廢報紙、掛歷紙做成衣服、帽子;有的用塑料袋做成「公主裙」;還有的用裝飾袋、塑料布做成了衣服、褲子等,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園合作,共同教育,讓孩子在體驗快樂的同時獲得節約和再利用的知識。此次活動的開展,又一次讓保護環境意識深入到家長和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