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中小學德育課程趣味化

中小學德育課程趣味化

發布時間: 2021-02-14 08:06:40

A. 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交流信息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數學越來越被世人當作一種普遍適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智力落後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運用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其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力落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同樣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智力落後學生尤其是輕度智力落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力落後學生在高技能發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興趣較少,學習動機水平底;學習需要不佔優勢;智力落後學生的需要多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的需求為主。

因此,數學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為智力落後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著眼於智力落後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促進智力落後學生潛能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遵循對智力落後學生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條原則,對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進行以下的研究與探索:

一、 採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培智學校數學課堂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弱智學生由於智力地下、思維不靈活,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藉助更多的直接經驗,認識更加具體的內容,經歷更加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針對弱智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數學的教學的要求: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無論培智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與活動,把知識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弱智學生愛動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如「認識數字5」時,運用課件出示<小花鴨過生日>,再現生活情景,寓教於樂。先以輕松活潑的,充滿情趣的故事導入:小花鴨今天過生日,大白鵝、黑黒狗,小公雞、胖胖豬都買了禮物來祝賀.......。接著讓學生數一數故事中涉及到數字5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和誘人的禮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來,然後可以進行分角色表演,進行生日宴會活動,在活動中,要給小動物們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戲中不僅進一步認識了數字5,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和研究能力,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24時計時法」時,要想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用24時計時的意義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長途汽車站去實地參觀,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在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千克」的實際概念,教師可以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菜場、水果攤等場所,讓他們學會親自挑選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後親手拎一拎,親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親口數一數,親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測一測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在認識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讓學生用捲尺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在實踐中建立正確的長度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使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中並能即學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學實用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與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穿心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游戲,讓一個孩子扮演收銀員,其餘孩子去購物,老師給他們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認出物品的單價,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還要說出你付出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收銀員的角色,讓輕度智障的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加、減、乘、除知識計算購物中出現的找零,求商品價格之和,求商品平均價格等實際問題,模擬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個別化教學方式與走班制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培智生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象普通中小學一樣採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並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因此,針對培智學生個別化教學的需求,可以採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模式能夠真實有效的培養培智學生,那麼要考慮如何進行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走班制教學的分班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教學得以有效運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根據培智學校的學生的生理年齡一般在7-18歲,但是其心理年齡最高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徵,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把學生依據生理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低段(7-10歲)、中段(11-14歲)和高段(15-18歲)。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就依生理年齡段和相應心理特徵需求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加以實施。(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在《綱要》中,將技能按照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低、中、高不同的階段。但實際上存在著某些學生已到中段卻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差異較大,認知水平又明顯不同,在教授某一內容時就難以「面向全體」,無法體現「以人為本」。為此,需要根據一定的評測手段來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歸類組合分班,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走班制教學根據分班後的不同年級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1)對低年級學生,採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實際情況,在走班制的低年級教學中採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個別化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其潛能,有效地補償其身心缺陷,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長進。(2)對中年級學生,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教學、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脫離智力地下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是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基於以上認識,在構建中年級走班制數學課程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生活。(3)對與高年級學生,變課堂數學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它具體的意義,也才能顯示出它應有的價值。高年級弱智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大培養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力度,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B. 如何讓中小學德育課吸引學生,活學能用

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目前處在一種較為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時,我校對德育教育非常重視,機電專業部學生進行實訓時也保留了德育課。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特別體現在工科專業上。學生對德育課熱情不高,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厭學、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十分普遍;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差;還有的學生考試都不願意考,直接交白卷。這些現象影響了教師們的上課激情,課堂氣氛沉悶,內容單調無味,在教學效果上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的教學實效,達到德育課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德育教師都應面對的問題。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教師本身就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有較強的素質修養。首先,要對教材了如指掌,如何備課、如何設計教學、使用何種教學手段、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標都要心中有數;其次,語言表達簡明、准確,通俗易懂,邏輯性強,在闡明論點時要深入淺出,易於學生的理解,在分析案例、聯系實際時,應力求真實感人,形象生動;再次,教師要注重博覽群書,關注時事熱點,並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為人師表是我國師德的優良傳統,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榜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學生,使學生樂於上德育課。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於促進學生上德育課的積極性。
(二)善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當今科技發展迅猛,為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果提供了便利條件。德育教師要恰當地使用電影、視頻材料、幻燈、照片、音樂、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多媒體輔助設備,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到感悟,從而大大地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一國兩制」時,香港、澳門回歸的視頻能迅速將學生帶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在上「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時,一部《建國大業》既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為什麼只能走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中國國體、政體、政黨制度、國旗、國歌等的產生過程。這比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地干講要更深入學生,更印象深刻。
此外,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幽默教學的合理交叉利用,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
(三)改革考試考核形式
現代德育課的考試應更側重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課的考試形式上,針對不同的教材採取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寫小論文、小品文,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例如:《就業指導》的考試題是交一份自薦書;《職業生涯規劃》則是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一份關於道德與法律的手抄報;《經濟政治與社會》採用的是自學+開卷考試的形式。總評的考核採用作業+期中+期末的形式,將作業的比重加大,促使學生做作業。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德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因材施教,給每一位學生創造同等自我表現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在學習和成績面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相信,德育課也是充滿吸引力的。

C. 德育課程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德育課程化建設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受傳統教育發展方式的束縛,學校德育功利色彩濃厚,生硬的規范、空洞的說教使德育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投入多產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撓癢,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並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十四中學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為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一系列德育課程結構,探索知與行的統一,完善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
一、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德育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校長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德育目標,本著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的原則,培養九十四中學全面發展,善於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學生。針對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開展形式靈活多樣,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實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實際,九十四中學首先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主要通過德育課程的設置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動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納入廣義的德育課程中來,形成課程體系,確**育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予以更大保證,能持久、有效地開展。
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方面探索
學校在對德育工作課程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結合滲透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上升到自覺地知行統一的層面。
(一)滋養文化環境。創設學校有內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種「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體。
1.校園文化孕育。多年來,九十四中系統梳理優化校園文化,著重構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班訓文化、學風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等;這些是對學校辦學積淀的深層次挖掘。學校通過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2.文化建設課程。學科課程以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徵的活動課程,主要內容有:一是班級特色活動,包括值周班、班徽設計、班級博客等;二是學校節慶活動,包括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
(二)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等特點和優勢。這類德育課程主要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二是滲透性德育課程。
1.思想政治課。在新課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課注重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從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入手,把抽象的宏觀德育目標具體化,積極創設學生參與的教育教學情境,引入話題,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經過學生的自我體驗,正確的價值取向內化為一種內在品質,教師的適時點撥就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實效。
2.滲透性德育課程。新課程每個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中除了要准確把握本學科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德育的目標和內容,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學科的課程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同學科各有側重,因此,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承擔知識傳承的同時必須承擔起德育任務,要深入挖掘學科內在的德育因素,每節課都要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並積極創設適合學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應特別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學習領域的課程,要重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藝體類課程中,應注意加強審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練和完善人格的培養。(三)豐富活動課程。
1、常規德育活動課程。常規性德育活動的開展形式相對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逐步落實學校德育內容的最佳途徑。每月第一周的周一「愛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每周一次的班校會、每學年兩次的安全法制報告會、每學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學時的新生軍訓等活動都是每個學生必須參與的學校常規性活動。長期以來,學校已經建立了比較規范的活動機制,並將這些活動直接納入課程管理,以課程的規范來實施這些常規性德育活動。
2、社團課程。目前,學校的社團由團委總負責,對社團的建立、注冊、活動開展和評價相應實施三級管理,每個社團的指導教師由學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學校要求非畢業班學生每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的活動,兩年內按時參加社團活動並在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學生每次記入相應學分。社員的評價由指導教師和社長共同完成。
3、畢業年級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統化,從進入畢業年的暑假開始,針對畢業年級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按時按需程序化的開展,高三年級的成人宣誓、畢業時的「祝福高三」達到了良好的激勵,推動師生目標實現的結果。
4、綜合實踐課程。除國家課程中明確規定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外,學校目前正開展「實景課堂」活動,通過學科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基層去,在一個不是刻意創設的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了解學科知識、體驗學科知識,給學生搭建知行統一的平台場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通過感觸、滲透、體驗等,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增長實踐才幹。
三、德育體系構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課程評價體系及機制。
上述課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完善,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進而學會學到管理活動的能力,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學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標。隨著課程化建設的深入,九十四中學深刻認識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活動這一載體,在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德育,進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評價機制,教會學生具有人際溝通的能力,具有欣賞合作夥伴的心態,具有健康的人格。
總之,學校德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繫到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的全局,在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九十四中將致力於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地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進程,並重點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學校德育課程評價機制,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更有實效性。

D. 芻議小學體育課堂如何實現趣味化和生活化教學

摘要: 體育教學和拓展訓練在培養學生能力和潛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怎樣將二者有機融合具有劃時代意義;拓展訓練可讓參訓學生通過體驗活動項目認識自身潛能,認識群體作用,啟發想像和創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訓練創造了一種非常態的情景,讓你從這樣的情景發現自身平時意識不到的欠缺、盲點和潛力,使人強烈地體驗到個人奮斗的成就感和集體作戰的愉快感。把拓展訓練應用於體育課中,聯系了學生未來社會生存的關鍵因素進行再設計,針對性地對這些能力素質進行有效培養,完成學生價值再造過程並使之獲得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未來生活做好准備,具有切實可行的價值;因此體育課與拓展訓練有機地結合是未來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 關鍵詞:拓展訓練、將拓展訓練融入到體育教學當中 一、什麼是拓展訓練 拓展訓練(也稱為戶外拓展訓練、野外拓展訓練、拓展訓練營、外展訓練、冒險性學習法、戶外體驗培訓)。拓展訓練強調的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由內至外的自我教育。 二、拓展訓練的起源與發展 拓展訓練英文為Outward Development,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戰,去戰勝一個個困難。這種訓練起源於二戰期間的英國。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年輕海員葬身海底。人們從生還者身上發現,他們並不一定都是體能最好的人,但卻都是求生意志最頑強的人。一些研究管理和組織行為的專家從這種訓練方式中受到啟發。因為他們認為,在當時工業化的社會里,很多管理者、企業家也有著和那些年輕海員同樣的境遇。由於他們的心理素質不夠良好,結果造成他們不能坦然面對來自競爭,來自生活和工作的挑戰和壓力。當這些挑戰和壓力較大時, 就導致了他們工作生活為行的錯位和變異。因此英國就很快出現了一所叫做Outward Bound的訓練學校,這所學校利用戶外活動的形式,對管理者和企業家進行了心理和管理兩方面的培訓。近年來,拓展訓練逐步走入外企和其它現代化企業的培訓日程,成為這些企業團隊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員工合作技巧等企業培訓的主要途徑。於是拓展訓練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逐漸被推廣開來,訓練對象也由最初的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人員等各類群體。訓練目標也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 三、拓展訓練的意義 通過拓展訓練可以讓學生磨練克服困難的毅力, 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練戰勝困難的毅力;啟發想像力與創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群體的作用,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改善人際關系,學會關心,更為融洽地與群體合作;學習欣賞、關注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團結合作的團隊意識,使我們由內而外的強大起來。它也可以喚醒沉睡於自我身上的巨人,釋放人生的全部能量,提高內在的生命質量,改變落後的學習方法,進入自我教育和人生自助的最高境界,創造出理想中的自我。培養互相關心、支持的工作態度,增強團隊凝聚力和整體競爭力。
四、拓展訓練的顯著特點: 1、 綜合活動性。 拓展訓練的所有項目都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引發出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要求學員全身心的投入。 2、 挑戰極限 拓展訓練的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難度,表現在心理考驗上,需要學員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跨越"極限"。 3、 集體中的個性 拓展訓練實行分組活動,強調集體合作。力圖使每一名學員竭盡全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同時從集體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體中顯示個性。 4、 高峰體驗。 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課程要求以後,學員能夠體會到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獲得人生難得的高峰體驗。 五、拓展訓練在學校的發展 我國拓展訓練從創建之初就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初期主要是一些高校的成年人培訓班將其列入課程。隨著發展從2002年起,我國的一些院校開始制定大綱,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拓展訓練課程,此課程在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現在拓展訓練已作為一門課程列入教學大綱,開設或准備開設拓展訓練課程的院校越來越多。但是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的教學改革,拓展訓練在學校無法大面積的開展。 六、拓展訓練在高校教育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拓展訓練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拓展訓練引入高校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高校開展拓展訓練理論基礎的研究很少,以具體的學科理論為依據,大部分只針對某一特殊理論進行研究,缺乏系統性、邏輯性、科學性。還未發現將心理學、教育學、體育學等學科聯系在一起進行專門的研究。 2.將拓展訓練與學校體育混淆。 很多高校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活動中,並且以拓展項目操作代替體育課程內容。但拓展訓練和學校體育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雖然拓展訓練和學校體育在培訓形式和授課內容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者有著不同的含義,且具有

E. 怎樣讓教學活動「趣味化」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將語法教學置於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因為單純的語法講解和操練會顯得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在教材與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充分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課堂由以前的教師「一言堂」改為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師生互動的場所,讓學生學有所得,從學習中獲取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接受思想的教育,實現理想的目.
語法教學中的情境設置
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才能正確理解,真正掌握。因此,教師必須利用真實的環境或者設置模擬的情境進行語法教學,使語法教學更加形象化、真實化和趣味化,讓學生在做事中學習、運用英語語法,並且教學生將零散的語法知識進行比較歸納,使語法知識系統化,從而達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情態動詞是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難點,尤其是 must和should都表示一種責任、義務或必要性,對學生來說,難以區別。教學中筆者通過語境的設置,讓學生對不同句子進行領悟、比較,幫助學生理解它們的不同用法。
t: (to s1) you must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at least an hour a day.
s1: (to s2) i have to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at least an hour a day.
s2: (to s1) you should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at least an hour a day.
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以上對話後,引導各小組討論以上語境中的情態動詞,最後歸納並得出結論:對話中的must表示上級對下級的一種權威;have to表示來自外部的壓力;should表示來自朋友的建議或鼓勵。經過比較歸納,學生對這些情態動詞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學習要活動化,活動要交際化。教師應把語法規則活化為活動,把教學過程活化為交際活動,優化認知結構,激發主體意識。教學游戲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活動。設計精巧、難易適度的游戲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練習訂引導的虛擬語氣時,筆者設計了「接龍游戲」。以下是從學生的游戲中選取的精彩片段。
s1: if i were you, i would devote lots of money to the hope project.
s2: if i devoted lots of money to the hope project, i would lack money to support my life
s3: if i lacked money, i would borrow from you.
s4: if i wanted to borrow from you, i would come to your home.
s5: if you came to my home, i would keep my door locked(ha-ha)
s6: if you were not to keep your door locked, we should be good friends.
s7: if we had been good friends, we would have shared sorrows and joys.
2.利用圖片、音像資料創設情境。多媒體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為英語課堂教學開辟了新天地,其音像效果更是將枯燥的語法知識講解轉化為生動的生活情景,使課堂活動栩栩如生,讓學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間中領悟英語語言的魅力和語法知識的內涵。分詞的用法一直是高中學生的難點,特別是有關verb-ing與verb-ed的區別總是教學中的重點。其實,在學生了解了分詞的基本用法和特點之後,教師可以公園里,一位老者獨自坐在長凳上,一陣秋風拂過,樹上的黃葉紛紛落下;老者不由嘆息一聲。不一會兒,地上一片金黃。就在此時,一位身穿環衛服的中年婦女拿著掃帚奮力地掃著地上厚厚的落葉。當學生都被畫面情節深深吸引時,教師可以提問:q1. how do you think the old gentleman feels? why? 學生回答:s1: he looks a bit upset because of the falling leaves (or: when he sees the leaves falling with the wind). 教師接著問:q2. what is the woman cleaner doing? 學生又答:s2: she is sweeping the fallen leaves. 由於動畫效果形象地展示了樹葉在不同階段的形態特徵,學生很自然地從中領悟falling與fallen的語用差異。從而推導出:從時間的維度上看,verb-ing通常表示正在發生的事,具有動態特徵,相反,verb-ed一般用來陳述業已發生的事,具有靜態特徵。
3.利用實物創設直觀的情境
實物是最常見的直觀教具。實物的運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認識客觀事物。例如:藉助破杯子、壞了的玩具來介紹形容詞broken;用一杯水來體現a cup of;把幾樣東西放在不同的位置來體現in、on、under、behind等一些介詞的含義。再比如:利用照片上人物的位置關系來教授定語從句。q1: who is the woman that is sitting between tom and roger? s1: she』s miss lin, who is our head teacher. q2: which is your younger brother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picture? s2: the boy whose hair is quite long is my younger brother. 教師通過實物這個直觀教學手段,加上自己的語言表述和學生的角色扮演,形成交際的模擬情境和氣氛。通過在設計的情境中進行語言操練,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掌握所學語法知識。
4.通過師生的角色表演創設情境。課堂上讓學生表演自己編排的小品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准備、參與的過程中會充分體現教學目標,以親歷親為的感受去領悟語言語法知識。
教師在講解語法規則後,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語法項目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促進學生對語法項目的製作動畫創設情境。如,教完定語從句後,筆者設置了讓學生去火車站接人的情境:由於外籍教師正在郊區踏青,無法按時去火車站接來拜訪他的以前學生bill,於是拜託你去接站。
三個學生討論後,分配了角色,並表演了以下對話。(s1扮演外籍教師,s2扮演去接站的學生; s3扮演bill)
s1: (phoning s2)where are you, xiao hua?
s2: i'm near the exit of the railway station, but i can't find bill.
s1: sorry. i forgot to tell you that bill is a tall man who will carry a
black suitcase.
s2: oh, i see. but there are three men who are carrying black suitcases.
s1: he is a handsome man whose hair is blond.
s2: but there are two handsome men whose hair is blond.
s1: don't worry. you may ask them. bill is the one who is from the usa.
s2: all right, i will.
s2: (moving forward and asking s3)excuse me, sir. you must be bill,
who comes from the usa.
s3: yes, i am.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ming to meet me.
以上三個學生把教師設置的情境演繹得淋漓盡致,並且充分發揮想像,把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了適當補充,同時,也不忘運用定語從句的知識,把所學知識運用得恰到好處。
5.交際性語言提供的情境能使語法學習的目的歸位。言語活動是一種交際活動,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培養英語交際能力。而人在進行言語交際活動的同時會自覺地理解並遵守語法規則。所以,用言語活動來教授語法知識既能使學習者習得語法知識,又能達到培養語用能力的目的,是語法學習目的的回歸。
例1:—— how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like a log. never slept ______ .
a. bad b. worse c. well d. better
例2:——____ i didn』t hear you clearly.
—— i was saying that john plays football best in our class.
a. repeat. b. once again. c. sorry? d. so what?
例1中的「how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和「like a log.」表明 「睡得很沉」,而句中「never」一詞決定只有d項才能符合題意。例2中的「i didn』t hear you clearly.」和「i was saying that...」所提供的情境已經表明對話雙方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話沒有聽清楚」,所以用「sorry?」引起話語的重復。
又如:在向學生介紹提出建議、對別人的觀點發表意見等語言知識時,教師應通過設置情景和要求學生完成具體任務,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making suggestions:
(1)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 a fat man wanted to lose weight. he went to his doctor for advice. the doctor told him what to eat and to take some exercise.
(2) requirement: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doctor and the fat man with your partner with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① i advise / suggest you to do/ that ...; ② my advice to you is ... ③ if i were you, i would ... ④ don』t you think it ... ⑤ what/how about... ⑥why not...有了上述情境描述的支持,學生完成練習時就有的放矢,操練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總之,新課程下的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 ,更新教學策略 ,優化語法教學,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俗話說:「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住百分之十;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百分之二十;但所經歷的事,我們能記住百分之八十」。因此,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情境,不但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法知識,更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

F. 德育實踐活動課小學生有哪些體驗活動 課堂上 關於感恩的情境體驗

一、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關注課程動態生成的研究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動態生成」。強調的是課程的現實生成,直接生成。教師的主體作用是開啟學生思想上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讓學生真正「讀進德育」讀出自己來。在學生的思想障礙過不去的時候,輕輕點化,起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作用。面對生成的德育資源,師生及時捕捉,讓它成為德育的契機。
1.朴實真誠的平等對話,自然動態生成
用心捕捉鮮活的德育課程資源,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說真話,表達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感悟,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調動起來參與活動。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使課程自然「動態生成」豐富多樣。
2.主動周密的精心預設,隨機調控生成
關注生成,並非摒棄預設。師生主動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機。師生精心預設,關注深層次的活動結構,德育本質,是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捕捉活動過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據鮮活的「體驗感受」作現場處理,變「程序」上課為「隨機調控」,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互動生成」,使德育活動課程成為師生個性張揚的天空。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造、實現超越延伸預之目標。
3.反思內省中關注生成、貴在有效生成
德育綜合實踐課程不僅是德育知識的課程,還是生命的課程,師生在反思內省的過程中,經歷著生命成長的過程。對教師家長來講,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發展的關愛。尊重的是對學生、生命的獨立本性,體貼生命成長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於挖掘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發現生成性教育資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逐步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的轉變。將生活經驗理性化,成為指導生活實踐,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長點」。使課程研究充滿著智慧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讓德育煥發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從課程的內容選擇、到形式設計(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給人耳目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體表現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環境設計上、師生關繫上、創設情境上、教育評價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許質疑求異,盡顯個性魅力。
首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於活動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如:5年2班《和「誠信」交朋友》一課的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去觀察、踐行、體驗。自編快板「假如」,歌曲「企鵝特別行動」,「公民道德四字歌」,設計手抄報,自製形式新穎的教具。在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2.新在環境設計上,讓教育環境給學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環境在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促進或延緩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如:《我們是綠色小天使》一課,在精彩舒適,特別具有情趣的個性化環保教室里,置身於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師生身心感到輕松愉快,思維也異常活躍。特別是美觀科學會說話的樓內布置,既給學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華。
3.新在師生關繫上,師生成為互促互進的合作夥伴。
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活動中具有一種激勵作用。如:四年一班《我愛我的班集體》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的心聲,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與學生朋友式的互動過程,體現了師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沒有隔閡,師生平等的對話,真實、親切、自然、實實在在。在這樣寬松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中,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個性品質得到自由的發展,既保障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又滿足了個體學生的個別需要,積極的情感和精神氛圍也影響著師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與進步。
4.新在創設情境上,從情境中喚醒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研究活動中,班主任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創設情境,把教育內容趣味化、豐富化、具體化。表現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賞感受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表演體驗情境,以設計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個漢堡》一課,班主任引導學生看錄像,在生活中體驗,由特殊情境喚醒學生愛惜糧食等。
學生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活動、體驗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是實現道德之個體意義的根本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活動和體驗,使學生體驗到活生生的社會,明白自己是和別人聯系著的個體,學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關心所在地區的發展,進而養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校教師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開展上,不僅追求形式的創新和完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更要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感悟其價值所在,內化為學生素養,每一次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都讓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正像 劉驚鐸教授在其博士論文《道德體驗論》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體驗是道德教育本體」。

G. 我要小學德育課程案例

創新德育方法,實施「德育導師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

一、產生背景:
學校在成立之初,教師和學生都是由幾個不同的學校聚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校園面積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數多,學生素質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各項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難重重。面對部分教師重教不重導,學生受外部影響難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難度加大,已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導致部分教師不願承擔班主任工作等困難,怎樣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學校領導在苦苦地思索。經過反復討論,學校決定引入「德育導師制」。由班級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的德育導師,與班主任一起組成班級「德育小組」,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以及疏導學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任務分解到任課教師身上,著力改變班主任孤軍奮戰的單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同心協力、全員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實施「德育導師制」的組織機構。為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進行,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在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政教處負責具體落實這項工作。並且,學校還成立了德育導師考核小組,負責對德育導師的監督、考核、評估工作。
2、完善「德育導師制」的制度建設。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學校加強了制度建設,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家校聯絡制度、個案分析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范。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導師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記錄受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對症下葯,制訂學生的改進和發展目標並指導其完成。
(2)建立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導師每周至少與受導學生談心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受導學生每半月向導師匯報一次思想、行為、生活、學習情況;必要時可隨時匯報和咨詢。
(3)建立家校聯絡制度。導師必須對受導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與家長聯系。每月至少與學生家長聯系一次,指導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個案分析制度。學校定期集中組織導師進行個案分析,必要時對重點案例進行集體會診,提出解決辦法。
3、建立德育導師的選聘和培訓機制。德育導師的選聘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學校初步確定,徵求學生意向,師生雙向選擇,學校適當協調。學校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確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則、人格熏陶。導師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為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通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對學生傾注自己的愛心,對學生真心一片,與學生傾心交流,平等對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通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5、形成相對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導師制工作程序圖如下:
宣傳發動

教師動員 學生動員

選聘導師 選擇受導學生

導師與受導學生雙向選擇

師生互動

檔案制度 家訪聯絡 談心匯報 導師會診

考核評估
6、建立德育導師的考核和獎勵機制。學校根據德育導師的工作職責,制定相應的考核標准和辦法,通過德育導師自評(10%)、互評(10%)、班主任評價(10%)、學生及家長評價(10%)、考核小組綜合量化評價(檢查德育導師工作記錄本、檢查受導學生的行為表現等60%)等多種形式,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對德育導師的工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考核。德育導師每年的考核成績作為年度評優、晉職的重要依據。對於優秀導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推廣普及:
2004年新學期初,「德育導師制」 開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實施方案中的實施步驟和工作流程,我們先是召開師生動員培訓會,確定各班的德育導師,然後由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全班學生均衡分組,分配給各任課教師,或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擔任「導師」。受導關系確定後,德育導師們開始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幫助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對學生進行長期全面的觀察,確定問題,思考對策,施行心理疏導,或談話,或暗示,或傾聽……導師們感受著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各自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德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注重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尋求突破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學生自我調節,加強紀律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人生目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對學生從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全面關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實際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為學生的思想和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督促鼓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學習態度、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其獲取知識的能力;針對個別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開展合理的心理輔導;對缺乏家庭教育和貧困家庭的學生,進行思想上、生活上、經濟上必要的幫助等。比如我校的歷史教師楊耀升,針對受導學生的實際,提出了「轉化角色」、「對症下葯」、「鼓勵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再如,語文教師畢紅波,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雙休日對受導學生進行無償的學習輔導,並經常在雙休日將不能回家的住讀生組織起來出去郊遊,或領回家中,為他們做一些可口的飯菜,改善他們的生活,深受學生愛戴。
另外,我校德育導師對學生進行導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我們將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節課,定為專門的德育導師與學生座談交流時間,在這一時間,所有的德育導師都同時與自己所承包的學生進行交流談心,地點的選擇可以是教室、辦公室,也可以是操場、文化長廊,每到這個時候,整個校園都會呈現出一幅師生共話衷腸的獨特景象。其次,導師們還利用其他時間,或在辦公室,或在教室內外,或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或在學生宿舍等不同的場合,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等。現在在我校,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導師與學生並肩交流、促膝相談的動人畫面。
四、基本成效: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德育導師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德育工作的壓力也慢慢得到緩解,德育導師工作初見成效。
一是德育的實效性得到了增強。德育導師制在我校實施以來,在全體德育導師的精心導育下,許多在學習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難的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健康成長,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成績提高了。
二是教書育人得以真正落實。教師擔任德育導師後,明確了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承擔德育工作具體的任務,工作中不僅關注自己所導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更是在自己的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德育。並且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還能體驗到一種為人師的快樂和責任。
三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實施德育導師制後,師生通過雙向結對選擇、平等對話交流,許多學生更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自己的導師,「有心事找導師」已被學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導師制使每一位教師都負有對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習指導、心理輔導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個體心理、行為及指導的研究,從而也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經過全體德育導師和學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德育導師制已經成為我校一條重要的德育途徑,而且在德育導師制度的帶動下,全校業已形成「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等方方面面工作。

H. 如何將德育課程一體化工作與學繽紛德育"進行有效的融合

芝罘區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現場會在魯峰小學召開

為深入貫徹回落實《省中小學德育課答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近日,芝罘區在魯峰小學召開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現場會,來自全區中小學校分管德育的領導15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與會人員首先參觀了魯峰小學的校園文化,並觀摩了學校4位青年教師的展示課。芝罘區教體局井明霞副局長、教科研中心王臣善主任、王洪濱主任,為10所獲得「芝罘區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實驗學校」的單位授牌。隨後,部分實驗學校的領導進行了先進經驗交流。魯峰小學的王萍校長介紹了如何將德育課程一體化工作與學校的「繽紛德育」進行有效的融合,官莊小學梁蘭傑校長分享了官莊小學在實施《英語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過程中的好經驗和好做法,煙台十三中曲濤主任交流了他們以班主任隊伍建設為抓手,通過扎實開展班級工作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的一系列舉措。井局長對全區德育課程一體化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對下一階段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本次會議是全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工作優質高效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楊芳)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