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更適合採用哪種觀點進行組織
㈠ 幼兒園的教學組織形式分為哪三種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
㈡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有哪些各有何優缺點
以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方式組織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是心理順序。
㈢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原則及組織類型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組織基本原則(principl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s organization) 幼兒園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供一個優化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個優化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兒園課程的「藍圖」中。組織幼兒園課程,即繪制出這樣一張幼兒園課程方案或計劃「藍圖」,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該遵循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生活化原則和主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人本質上應該是身心各方面和諧統一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兒童」。為此,幼兒園課程需要把各種教育因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強化,只有按這樣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才能轉化為幼兒完整、系統的學習經驗,以達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整體性既是幼兒園課程組織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組織的整體性原則集中體現在對幼兒園課程結構的思考和對課程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處理上。比如,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組織僅僅理解成集體教育活動的編制,而要把集體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自由游戲等各種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應只考慮「顯性」的教育影響,也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獲得的「隱性」經驗;不應只重視直接教學,也應該重視間接教學;不應把幼兒園課程看做是幼兒園內部的教育工作,而應把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盡量發掘出來;等等。 概括地說,幼兒園課程的整體性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樹立整體觀和系統觀,不要把課程組織看成一個個要素、部分的簡單相加,一個個環節的簡單連接,而要把課程各要素、各部分、各環節都看成是課程整體系統中的要素、部分、環節,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把課程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合理結構和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使之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這是課程整體性組織原則的關鍵所在。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更多指的是課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體現在課程的組織上,則更多是指「寓教育於一日生活中」,使幼兒園的生活「教育化」。當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可截然分開。比如,幼兒園的生活中處處可能蘊涵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隨機將這些內容納入計劃,生成課程,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課程組織的生活化原則,要求設計者在制定課程藍圖或計劃時,對課程目標及其達成途徑進行分析,以考慮實現目標的適宜方式。如哪些目標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有關環節自然地實現;哪些目標需要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達成。對於後來者說,需要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哪些經驗作為理解教學的基礎,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配合等。此外,對一日生活主要環節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蘊藏的教育機會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它們「名正言順」地承擔起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使其潛在的教育價值得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專門教學活動,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使課程安排更符合幼兒的需要,更具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如每年的入園時間,對「新生」而言都有一個入園適應,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問題;對「老生」來說,也有一個恢復常規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幼兒園生活的自然順序和規律。每年的季節和節日變化也都有規律地影響著幼兒的生活,為他們提供著天然的學習機會和環境。遵循這些自然順序和規律組織課程,幼兒園課程更會充滿生活氣息。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是原則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學習更加自然而有效。因此不應把它理解得過於極端,即在強調教育生活化的時候,不要忘記或降低教育目標、要求,造成有生活而把生活變成生硬、僵化的說教,使生活失去了它自然輕松的一面。這也是對待其他類似口號,如「教學游戲化」與「游戲教學化」的基本態度。 主體性原則課程組織的主體性,指的是要把課程組織成教師主動引導的、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發展;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以創造性為最高表現形式的人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包括以下特質:內在的學習動機;對目標的直接行動,即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實際解決問題;表達和分享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要充分考慮如何讓幼兒在與課程環境(教師、同伴、內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 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在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下才能取得高效率而且合目的。而教師科學而藝術地引導的前提之一,是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課程組織中,就是課程計劃的靈活性、開放性,就是教師的自主權。教育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准確預測,需要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教學交往中根據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無論是他人或是教師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都應「留有餘地」。一個缺乏彈性的計劃不僅束縛了教師,更束縛了兒童。 課程組織不可忽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是作為學習者的幼兒和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課程組織的主體性原則特別強調的是,課程組織不只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的組合,更是人的活動和人的經驗的組織,是人與人、人與課程情境的相互作用。離開了幼兒和教師,忽視了對教學主體的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慮,課程組織就失去了根本意義,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軀殼。
㈣ 幼兒園課程組織的特點 寶寶知道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㈤ 幼兒園課程的四要素
幼兒園課程的四要素: 1. 幼兒園課程目標 2. 幼兒園課程內容 3. 幼兒園課程組織實施 4. 幼兒園課程評價 幼兒園課程(curriculum of kindergarten) 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這個定義有如下幾個要點: ①幼兒園課程是「活動」。有關課程本質的觀點當中,「學科教材說」、「目標說」以及「計劃說」,要麼是其教育價值取向不適合幼兒園,要麼是過於注重課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已經淡出了課程研究者的視線。而「經驗說」則隨著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潮的興起,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占據支配地位。但是將課程理解為學習經驗,由於學習經驗的主觀性,造成教師不容易把握,教師比較容易駕馭的是學科教材。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可以跳出傳統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在學習經驗和學科教材的結合點――活動上來思考課程。 用活動來解釋幼兒園課程,有其優越之處:一方面,活動具有主體性和對象性,作為活動的兩大要素――對象和主體並存在活動當中。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將課程理解為「活動」,有利於研究者和教師同時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對象和學習的主體。此外,活動自身有一定的存在的形式,教師比較容易把握和控制。同時由於課程具有雙重轉換性,外在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方式可以通過學習者的活動內化為主觀的學習經驗,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外化為態度、技能、動作方式等,在活動中表現出來,並在活動中得到完善、重組和改造。因此課程工作者可以通過活動來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也可以通過創設活動情境、提供活動材料來干預兒童的活動,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活動一詞更能夠反映幼兒學習的本質和特點,因而更適合用來解釋幼兒園課程。 ②幼兒園課程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活動」。學習經驗前邊加上「有益的」是為了突出幼兒園課程的目的性,以克服用活動來定義幼兒園課程可能帶來的偏頗――過於注重活動的外在形式和過程,而忽視甚至忘卻活動的目的,視活動本身為目的,為了活動而活動。 當然,活動過程必然伴隨著某種結果。幼兒在活動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對活動對象的性質和特點形成一定印象,留下一些關於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記憶,但這些內容並不一定與教育期望相一致,也就是說,有些活動的結果並不是教育者想要的。因此,把幼兒園課程定義為「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活動」,可以進一步明確幼兒園課程的目的,使過程與結果、內容與形式和諧地統一起來。 ③幼兒園課程是「各種活動的總和」。幼兒園課程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決不是「上課」或者所上各門課的疊加。凡是作為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被運用,能夠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活動,無論是上課、游戲還是生活活動,都是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為課程的下位概念,幼兒園課程也有其屬概念所具有的一般形態,也遵循屬概念的一般分類標准。但是在現實當中,幼兒園課程分類方法和課程類型有其特殊性。比如一些國際知名的幼兒園課程方案,是按照其創立者的名字或者所依據的兒童發展理論創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和「皮亞傑早期教育方案」等。也有一些幼兒園課程是根據某種價值追求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的某種特色來命名的,如「學會學習課程」、「生存 課程」、「素質教育課程」、「游戲課程」等。這些幼兒園課程從教育理念到實施方法各有特色,但同屬於課程形態,只是在課程結構上有所不同。
㈥ 幼兒園課程組織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目標定向原則
生活化原則
活動化原則
綜合化原則
師生同構原則
㈦ 請大家解釋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有幾 種主要的觀點
我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專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屬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這里的所謂各種活動,是《幼兒園工作規程》所說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我認為課程不僅僅是「上課」或集體教學活動,而應包括兒童的生活活動、交往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各種活動。不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通過創設環境誘發兒童的游戲、交往及生活活動,只要能幫助兒童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有助於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都是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們在課程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為本」為主旨,服從於每個幼兒全面地、和諧地、富有個性的發展的學期教育總目標,並將這目標蘊涵於幼兒園課程的一切活動之中。建構課程以主題為單元,並將環境創設、家園共育、活動區域活動和日常活動都視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特點:一日活動皆教育,教育活動生活化。
㈧ 簡答題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特點有哪些
幼兒園課程簡答題 1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來源與依據。 對幼兒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對人類知識的研究 14 幼兒園課程目標制定的六大原則 整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時代性原則,缺失優先原則,辯證性原則 ... 2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包括哪四部分? 有助於幼兒獲得基礎知識的內容; 有助於掌握基本活動方式的內容; 有助於發展幼兒智力和 能力的內容;有助於培養幼兒情感態度的內容 3 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集體活動, 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做基本相同的事情, 活動過程一般在教師的組織和直接 指導下進行 小組活動, 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教師交談討論、 合作和分享經驗的機會, 容易讓幼兒主動 積極地操作材料、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做所要做的事 個別活動,教師與個別幼兒互動,針對幼兒的特殊情況專門輔導 4 支架式教學的特點 1 設置問題情景 2 提出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幼兒新舊經驗之間沖突的任務,引導幼兒意識到 問題和沖突 3 提示解決問題的線索 5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特點 1 重視幼兒的內在需要 2 強調藉助於能滿足內在需要的環境和活動促進幼兒的自我發展 6 主題網的功能 輔助教師的課程設計;輔助幼兒的學習 7 與學科課程相比,活動課程有哪些特點 活動課程以學習和個性發展為教育過程的重心, 強調實踐是知識和智慧的真正源泉, 注重活 動過程本身的教育價值, 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體驗, 注重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注重知 識的整合和能力的遷移 8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 1 含目的性的原則 2 基礎性原則 3 價值性原則 4 發展適宜性原則 5 興趣性原則 6 直接經驗性 原則 7 兼顧均衡與優先的原則 9 幼兒園教育的途徑及其特點 教學活動;游戲;日常生活和常規性活動;學習環境;家園合作 10 當前幼兒園時間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 1 過分整齊劃一的集體行動 2 固定而不可改變的時間表 3 活動本身不適合幼兒 4 教育工作缺 乏靈活性 5 工作的計劃性不夠,准備工作沒做好 11 瑞吉歐要用彈性計劃組織活動的意義 彈性計劃不僅使教師對活動接下來的發展有了充分的准備, 而且為兒童的參與、 課程的發展、 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機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12 單元主題活動的特點 幼兒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體的自然事物為本位, 而不是抽象的學科知識為本位, 幼兒接觸的 事物通常包含著多個領域,需要對事物有一個較為整體、 全面、生活化的認識,單元主題活 動注重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 13 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性質:基礎性,非義務性,適宜發展性 特點:啟蒙性,生活化,游戲性,活動性和直接經驗性,潛在性 15 科學的評價標準的四大基本特徵 准確性,保證所獲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 有用性,即評價結果具有實用價值 合法性,評價過程應符合社會道德准則、尊重機構和個人權益 可行性,即切實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適宜有效 16 作業教學的主要任務及教師的作用 作業教學的任務重在利用兒童的自發經驗, 引進中心概念, 以此為基礎幫助兒童形成系統化 知識和認識方式 在作業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 作業教學應有的發展功能能否實現, 兒童能否形成系統 化知識和認識方式,主要取決於教師的領導 17HIGH/SCOPE 學前教育方案的特點 1 以結構化了的「關鍵經驗」作為建構課程的框架 2 通過環境進行教育 3 在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同時,突出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4 重視語言在幼兒思維活動中的作用 5 方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18 區域活動設計的基本思路 1 將教育意圖或目標轉化為活動材料的環境 2 透過創設環境影響幼兒的活動 3 通過幼兒的活動達到預期的發展 19 用活動解釋課程的優越處 1 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對象性,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 2 活動自身是一種存在方式,容易把握和控制 3 活動能反映幼兒學習的本質和特點,更適合解釋幼兒園課程 20 幼兒園課程目標表述的性質 目標按其性質一般可以分為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行為目標: 是一種用可以具體觀察或測量的幼兒行為來表示的對教育效果的預期, 包括三個 構成要素:核心行為,行為產生的條件,行為表現標准 表現性目標:是一種非特定的,較廣泛的目標,它描述的是學習者身心的一般變化 21 為什麼說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單一的 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包括以學科為中心, 以社會問題為中心, 以兒童為中心等組織形式。 每 一種組織形式都有其優勢和弱項,都有其適用范圍。一般來說,年齡越小,越適合採用弱化 知識分類, 強調心理邏輯的課程內容方式。 現在幾乎所有課程, 都是兩種或兩面三刀種以上 組織形式的混合型或融合型,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有所提高 22 間接教學的局限性 1 幼兒通過這一方式進行的學習往往難以深入 2 幼兒所獲經驗一般比較零碎、表面、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認識 3 學習的有效性難以保障 23 為什麼給兒童的知識要系統化 因為知識體系可以有不同的深度和概括程度, 它可以是以表象或初級概念為基礎和核心組織 起來的經驗層次的前學科體系, 學前兒童所能掌握, 並對其心理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的知識 體系正是後一種, 這種系統化知識應該根據最近發展區原則來建立, 因此掌握系統化的知識 對學前兒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24 課程設計的原則 能動性原則;充實性原則;結構化原則 25 什麼是隱性課程,試舉兩個隱性課程的例子 隱性課程指的是那些在學校政策和課程計劃中沒有明確規定但卻實實在在地構成了學生在 校學習經驗中常規有效部分的教育實踐和結果 26 幼兒園課程有價值的學習內容的特點 1 貼近幼兒的生活,是他們經常接觸的事物或現象 2 有利於幼兒認識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 3 能夠研究有利於幼兒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4 挑戰幼兒的能力並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 27 幼兒一日生活安排應注意的問題 1 時間不宜劃分過細過碎,盡可能減少環節的轉換 2 根據動靜交替的原則來安排一日活動 3 一日生活安排相對穩定並讓幼兒了解,以利於形成時間觀念、秩序感和計劃性 4 每一環節結束前要有明確的信號提示,讓幼兒做好轉換環節的准備 5 一旦多數幼兒完成轉換環節,就立即轉入下一活動,即使還有少數幼兒未到,以免養成拖 拉的習慣 28 蒙台梭利是如何看待兒童的 蒙台梭利的兒童觀: 兒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兒童發展具有敏感期; 兒童發展是在工作中得以 實現的 29 五指活動課程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1 十分注意計劃性與靈活性的給合 2 注意物質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 3 採用游戲式的教學 法教導兒童 4 多採取小組教學法 5 多提供戶外活動的機會 6 教師應當成為兒童的朋友, 使幼 兒不害怕,肯接近 30 選擇單元主題的依據 1 幼兒是否喜歡主題,是否符合他們的興趣和需要 2 蘊含多種教育價值,有助於達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標 3 涵蓋課程領域廣,有利於幼兒獲得均衡的學習經驗 4 具有可行性,所需要的活動材料容易獲得,容易轉化成具體活動 5 考慮主題之間的連續性 31 隱性課程常規的存在形式 1 物質——空間,如校園建築,活動場地,教室布置等 2 組織——制度,如學樣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評論制度等 3 文化——心理,涉及到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文化價值觀,師生關系 32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如何考慮幼兒的興趣 1 關注幼兒興趣,從感興趣的事
㈨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㈩ 幼兒園課程基本以什麼為主要形式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