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小學科學課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6

小學科學課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6

發布時間: 2021-02-14 12:19:58

1.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2. 課標對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的要求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具體達到:
科學知識:獲得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科學探究: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科學探究的認識,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主要是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和對待自然四個方面。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愛科學 、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逐步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事實)、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上述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出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中能夠分別單獨實現,它們是在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共同達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以上目標必須相互整合,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運用。

3.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三、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三個分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以及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第三部分為科學課程的內容標准,描述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及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教師隊伍建設建議、關於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的配置等六個部分組成。第五部分為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準是《標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本《標准》把三個領域(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內容分成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展開。每一方面開頭用一段文字說明該部分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要點,然後用框圖給出各層次教學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具體內容標准展開的邏輯線索,便於讀者從總體上認識與把握。

4. 小學科學學科特點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學科學課的顯著特點,是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
具體特點: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要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4.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科學課程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5. 小學科學課程3到6年級的所有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復習資料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6. 你覺得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這對學生有什麼好處

學校的教育方面的改革,中國國家領導人一直十分的關注,對於教育來說,這幾年中國確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更多的孩子們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學校可以有更好的師資力量,這些都是國家在教育改革方面表現出的精明和睿智,我覺得國家的目前的政策是英明的,值得全國人民支持和擁護。

最近國家對孩子的教育制度,又有新的舉措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新規定裡面,規定2017年秋季開學以後一年級的孩子們也要開始進行科學課的學習,這點我覺得是正確的,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這對於中國的小學教育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促進小學生對科學方面的興趣,為中國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大家知道中國現在的很多學校,科學課的重視程度還不是很高,許多小孩子對於科學的了解幾乎是零。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科學事業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現在世界范圍來說,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科學,這很明顯的可以提高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所以中國開始一年級上科學課是很好的事情。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年紀小的時候,對於很多的新生事物比較好奇,如果這時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那麼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也許就因為中國此次提出一年級開始學習科學課,很多的孩子會在學習科學課的時候,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他們也許可以在多年後成為科學家。

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在起步的時候就做好,這樣孩子才可以很好的接受教育,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在起跑線上就領先其他人。中國政府這次《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改革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可以促進孩子學習科學的熱情,可以提高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更有可能培養出一大批科學家。

7. 求小學科學課程課標,謝謝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 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及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並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社會,而社會的發展又對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早期科學教育對每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小就會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經常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此,及早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於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 1~6 年級設置科學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1~6 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位小學生在該階段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小學科學教材編寫的依據、教學的依據以及教學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進入 21 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
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 7~9 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
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 21 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 125 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 3 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 15 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
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
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 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 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像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系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學探究的內容標准,包括5 個基本要素,並對這些要素進行分解和舉例說明。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要素,需要將其融入豐富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實踐,動手動腦,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靈活地運用,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表四、科學探究內容標准
25.提出和聚焦問題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圍繞主要科學概念來組織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逐步建構概念,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有效地組織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助於他們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概念是兒童建構復雜能力的基石,學生可以運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擴大到探究其他的問題上,觸類旁通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應始終貫徹「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等基本課程理念。只有將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質。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分析教材時,需要根據內容標準的要求,圍繞《標准》中確定的主要科學概念以及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考慮學生對科學概念掌握的發展途徑來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環節和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動宜集中探討一個可以通過實證研究解決的明確問題,不宜向學生提出涉及復雜系統、超出兒童探究能力的問題;
在探究活動中,應盡可能包含定量測量和表達的內容;不宜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但是可以聯系科學對他們周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討論和實踐,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等。
(二)設置教學情境,從學生前概念出發,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
有效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看法和經驗為起點,以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或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程度為階段目標。在教學時需要設置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以及畫圖(網狀圖、KWLH 圖、概念圖)、回答選擇題、情境設置的預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並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策略,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上。探究式學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序,而是一個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重視證據的收集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為證實假設、回答問題而設法收集證據時,教師需要給予指導。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指導學生確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主要包括親身的觀察和實驗所得,有時也包括別人已經觀察和證實的實驗數據等第二手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及時地把有關的數據收集起來,要求做到所獲得的數據盡可能准確;要讓學生明白實驗數據需要經過多次測試得出;要求學生尊重事實,不人為更改數據;同時引導學生把數據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於經過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釋。
(四)重視引導學生從證據中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關注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科學探究必須基於實證,信息和數據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獲得信息和數據之後必須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對探究問題的回答。將從直覺中獲得的日常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是科學研究的關鍵,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時,教師要注意學生探究內容與所學概念的關聯,注意使用科學分類和模型等工具,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科學概念,發展元認知。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貫穿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尤其在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討論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討論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和交流他們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鼓勵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不要急於誘導學生解答,急於給出答案,更不要簡單地給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充分展開討論和交流。討論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討論中可以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並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測,關注學生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形成性評測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進行形成性評測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關注學生各種形式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語言,採用多種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的方式記錄和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展示探究過程,如繪畫、日記、圖表、報告、小報、故事、匯報、小講座等。
科學記錄和表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回顧、分析和總結,同時幫助教師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水平等,從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測,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六)利用多種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實施需要得到廣泛的教育資源支持,包括社會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動資源和網路信息資源。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與教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教學策略,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學習科學必須的信息和材料。在實施科學教育時教師應利用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源,如各類科學教育文獻和書籍、各類科學教育網站等。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或當地的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盡可能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體、網路等。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

字數限制,未完,詳見參考資料:http://www.xxjys.com/xkkm/kx/2011-11-11/684.html

8. 為什麼說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題

來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源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9. 如何理解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性質

《標准》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的變化。以往的「自然」學科主要以讓學生學習與周圍自然現象有關的知識為主,包括相關的技能,學習的興趣,以及愛祖國、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情感。現代科學教育則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為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啟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