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育人體系
Ⅰ 樹立全面的質量觀,在育人模式,課程改革和管理體制等方面有何突破和創新
1、統籌完善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育人功能,著力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根據國家統一課程標准,系統設計各年級各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內容,強化學科課程配合,不斷完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有效銜接的課程育人體系,落實國家課程方案中有關實踐性課程和課程標准中的實踐性教學要求,強化實踐育人功能,真正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2、積極構建新教學模式,加強相關配套管理,大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以學生發展為主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問,使全縣絕大多數初中、高中學校和小學高年級,基本建立以問題設計為關鍵、自主學習為基礎、探究合作為核心、展示交流為特徵的新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由班級授課教學模式向小組探究學習模式的轉變,深入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
3、全面落實管理育人機制,增強團隊育人意識,努力創新管理育人模式。
樹立以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將立德樹人要求貫穿於學校管理制度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把育人目標和管理職責統一起來,建立對學校管理制度育人、團隊活動育人、自主管理育人工作的常規要求和評估體系,扎實開展創新管理育人模式活動。
4、充分利用信息化網路平台,拓寬師生學習渠道,高效提升師生學習信息化水平。
要充分認識學生學習信息化對於推進教學改革和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意義。積極籌建縣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統籌師生學習空間建設和使用,開發多種基於網路的教與學的功能,建立多種資源建設機制,最大限度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與學的資源,促進師生學習信息化水平的高效提升。
5、強化考試招生和評價機制的育人導向,有效推進考試評價制度改革。
加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統籌考查學生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拓展學生評價領域,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統籌教學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和考務管理部門工作,加強對考試評價工作的管理和督查,推進全縣考試評價制度綜合改革。
Ⅱ 竇桂梅的基於五大核心素養的「1+X課程」育人體系
提出兒童終身發展的五大核心素養「身心健康、善於學習、審美雅趣、學會改變、天下情懷」。基於核心素養重新審視學校課程體系,能夠突破既有的孤島發展局限,整體思考課程諸多要素,通過基於學生未來樣態的指引,實現課程要素的重組,進而完成學校課程的進化。
1)結構深度優化
結構決定品質。當學校課程基於核心素養指向完整人的發展,面向每一個個體的時候,需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學習規律,進行結構的優化。「1+X課程」中的「+」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結構。「1」與「X」相輔相成,形成合力,構成趨於合理的整體課程結構。「+」意味著清華附小在不斷尋找「1」與「X」最佳的比例關系,其比例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一句話,核心素養的提出,將課程結構及原有課程板塊做了的深度優化。
2)路徑深層整合
為實現完整人核心素養的發展,附小找到的重要思想就是整合。在實踐中,歸納出三種核心素養導向的整合途徑:
A學科內——滲透式整合。強調學科的獨特屬性和學科價值,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邏輯、關聯,使之更好地發揮學科核心素養育人的功能。
B跨學科——融合式整合。穿越學科邊界,在學科屬性相通、學習規律及學習方式相融的情況下,將不同學科的概念、內容和活動等整合在一起,在學科融合中達成核心素養。
C超學科——消弭式整合。超越學科邊界,將學生的學習與其社會生活、實踐打通,在實際生活情境下提升兒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創新能力。如戲劇課程,通過「體驗、整合、實踐、創造的戲劇教育」,構建了兒童的第二重生活。
3)內容深度優化
基於核心素養,以三種整合路徑,深度優化「1+X課程」內容,這里僅以四種精品課程重點闡釋。
A全學科主題閱讀課程
閱讀,是最好的整合母體,是點亮兒童核心素養的「明燈」。全學科主題閱讀課程打破學科邊界,以善於學習為核心,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提升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學校將「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內閱讀教學化」,為學生提供1-6年級的必讀、選讀書單。以一年級為例,為學生提供人文、社科、藝術等多方面的閱讀書目,豐富其世界認知。
B體育健康課程
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學,是學校的核心課程,也是身心健康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 充分運用身體這一教育資源,保證學生每天在校能鍛煉兩小時左右,每天體育「三個一」已成為學生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如清華附小把足球當作像語文、數學一樣的教材,把身體當作最好的教育學,就這樣班班有足球,男女齊上陣,人人都來踢,足球比賽中的合作、拼搏、堅持等等都在學生們的身上有所體現。 三年多以來,學生的肥胖率、近視率下降10幾個百分點,清華附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三年平均為97.33%。學校被國家評為全國體育工作示範校、全國校園足球先鋒學校。
C應用創新課程
應用創新課程,強調應用,培養兒童在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種植、養殖、技術、工程設計等領域,讓學生動手實踐、大膽想像、勇於創新、與人合作,促進科學素養的綜合提升。
D種子課程
課程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學校通過學生個性課程,全方位關注每一個兒童個體。對有某方面天賦的特長兒童,適才揚性,為其開展自創課程的水木秀場;對有身心需要照顧的特需兒童,提供各種形式的種子教室,有學者、專家、心理導師進行一對一的呵護和陪伴。像馮友德這一類的兒童,可以自由選擇學校體育活動時間,並提供經典閱讀課程、書法課程,讓他的學習張弛有度、勞逸結合。剛才的圓周率小天才,採取跨年級游學的方式,到三年級學習數學,其他學習與生活跟同齡學生在一起,等等。
4)組織立體深化
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保障,實現了課程設置的全時空打通、教師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組織機制的合作育人。
時間的設置,如低年段「整合包班,雙全育人」模式,實行全學段、全學科合作育人,整個學段聯動,各個學科教師聯動,每班兩個班主任,從性別,年齡,性格等搭配,互為助教,於是在統籌時間,統籌內容,統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又實現學科整合,從過度關注學科知識,到關注完整兒童成長,為其未來發展提供豐富可能性。
Ⅲ 您認為課程育人關繫到哪些方面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的總和,學校的回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要答通過課程來實現。課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載體,決定了學生走什麼路,去什麼地方,用什麼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什麼風景,會有什麼樣的體驗等。因而,課程也叫「路程」或者「學程」。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有什麼樣的人才。
Ⅳ 小學課程體系建設你還能否進一步完善
各區縣教育(教體)局,高新區、文昌湖區地事局,局屬各學校:
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校課程管理指南》和《淄博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有關要求,現就推進全市普通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突出課程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地位,引領學校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立足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加快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豐富學校課程文化,營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實施原則
(一)規范性原則。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足開齊課程,尤其不能忽視技術類、藝術類、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開設,同時要科學合理地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
(二)差異性原則。各級各類學校要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異,結合地方特色、學校辦學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歷程和個性化發展需求,集思廣益,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校課程。
(三)生本性原則。課程建設要圍繞學校培養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既有利於促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又有利於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發展和個性潛能的發揮。
(四)生成性原則。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必須本著「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實踐中創特色」的精神,分階段確定課程建設目標,充分思考不同課程之間、同一課程不同模塊之間、同一模塊不同內容之間的整合問題,在實踐中逐步建構符合學校實際的課程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利用3至5年的時間,建立並完善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高效、個性化、有特色的課程體系,逐步健全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開發、實施、管理和評價運行機制,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與課程文化氛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平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契機,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奠定基礎。
四、課程建設
(一)課程架構
學校要按照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程資源整合優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課程統整力度,將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中各學習領域的科目按照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三大類課程進行整合優化,構建形成「三類一體」的課程體系,以滿足每一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選擇性學習需要。
每一類課程由培養目標相近的若干課程組成。圍繞每一類課程的教育目標和特定內容,要按照三維目標表述清晰化、課程內容設計科學化、課程實施要求具體化的要求進行設計,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基礎型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重點要做好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工作,要在研透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採用選擇、調適、歸類、整合等方式,對每個科目按一定主線重新組織學習內容;拓展型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重點做好綜合實踐類、社團類、競賽類、專題教育類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究型課程要以培養學生自主與創新精神、研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發展意識為目的,重點要做好課題研究類、實驗研究類、創造發明類、綜合研究類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結合地域文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實際進行改編、整合或校本創生。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三類課程的內在聯系,在不影響課程整體性的前提下,逐步將三類課程有機融合。課程開發初期,可以「分」為主,圍繞三類課程的不同任務目標,採用適當方式,逐步建立能正常運作的三類課程體系(見附件1)。課程開發進行到一定程度以後,應以「合」為主,著力進行三類課程的重整研究,構建以基礎型課程為核心,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為配套,課程內容橫向有聯系、縱向有提升、相互促進、渾然一體的課程體系,實現三類課程的無縫鏈接,克服因三類課程割裂而產生的種種弊端,充分發揮三類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見附件2)。
(二)課程實施
各學校要積極實踐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加快課程校本化工作。針對不同課程,要根據課程目標制定不同的課程實施方案。要嚴格執行國家三級課程總課時數的要求,開齊開足基礎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類課程。要探索科學、合理、高效的課程計劃安排形式,結合各類課程的不同特點,採用班級教學、小組互助、個別學習、校外課堂、分層分類走班教學、反轉課堂等多樣化的時間、地點或者課堂形式完成課程實施。課程實施前要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有詳盡的授課計劃與教案;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得當、教學手段豐富,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學完成後要有反思和總結,以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課程實施中,要注重課程目標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注重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教材挖掘,開發與利用好教材資源和課外課程資源,要重視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善於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形成「學科育人、德育育人、藝術育人與環境育人」的課程環境,為學校多元的課程體系增添色彩。
(三)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要重點關注課程整體設計的科學性、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和學生的能力發展。學校要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制度。要按照初始論證、中期評價和綜合評價的程序進行課程評價。課程實施初,由學校相關處室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及大綱進行論證;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通過建立相應的聽評課制度、公開課評價制度、作業評價制度、教案檢查制度、學生問卷和座談會制度等加強對課程實施的質量監控,並適時進行中期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最後,通過收集學生意見、教學質量分析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終結性評價結果。學校課程綜合評價完成後,應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對學校三類一體的課程體系建設成果進行全面評估,並根據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修訂和完善。
五、保障機制
(一)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
學校要著力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准確把握課程理念,形成課程願景,提升教育思想境界和學科思想水平,堅定地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努力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努力讓課程適合每一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科學制定課程建設方案
學校要嚴格遵從課程建設實施原則,結合學校實際,整體設計,系統論證,按照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架構、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基本框架,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全面、可操作性強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年度計劃和推進措施,逐步進行課程開發,確保課程體系建設如期完成。
(三)加強課程專家隊伍培養
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調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學校課程建設的過程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機地整合起來,通過專業引領、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徑,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能力、校本創生能力和課程實施能力,引領教師加強學科思想建設,強化課程意識,建設培養一支敬業愛生、能為學生發展提供個性化指導且具有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要注重發現和培養課程專家對象,並為其提供培訓、經費等各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將開展百名優秀課程專家遴選活動,逐步建立和培養一支優秀的市級課程建設專家隊伍。
(四)建立和完善評價和獎懲機制
市教育局相關科室負責全市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管理與評價。基礎教育科負責課程體系建設的宏觀管理,教研室、電教館和教育服務中心負責相關課程建設的指導、評價和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市教育局將制定優秀課程專家、優秀校本課程和課程體系建設示範學校評選制度,鼓勵和引導學校積極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課程體系建設氛圍。各區縣教育局也要制定相應的監督激勵機制,監督和指導本區縣中小學積極開展課程體系建設。
Ⅳ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落實學科育人目標
[中國^@%教育&出~版網]李 平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小學 每一學科都承擔著培養版合格公民的重任,數學學權科亦不例外,這集中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維度上。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不局限於數學知識的習得,更不應該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有育人之名卻沒有育人之實。結合數學學科的特徵,我認為,要實現數學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需要通過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切地進行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具備數學思考的能力;激發愛祖國、愛科學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喚起對數學美、思維美的體悟。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師具有人文的修養和關懷;具備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應變能力,及時捕捉德育素材,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行教育;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實例談談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內容和落實。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學科育人的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