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課程表
① 關於大學精神的思考
人都說名校好,但名校究竟好在哪裡,卻少有人深究。本文中,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就用她的經歷,為我們講述了哈佛大學的特別之處。
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劉瑜一來到哈佛大學,身上的牛校感便消失不見。在那裡,她意識到哈佛大學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因為最先進的設備和最牛的教授,更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
哈佛的人文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了它的「核心課程」上。由這些課程出發,劉瑜道出了大學精神的本質,即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
本文摘自圖書《送你一顆子彈》
本文長度約3258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6分鍾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後,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麼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裡,把薄薄的那一沓錢翻來覆去地數,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乾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
我問,有沒有一個什麼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麼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像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幾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2006-2007年教學課程)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哈佛大學文理學院)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見過世面了。現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金輪法王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化作片片飛屑,隨風而逝。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飢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後,就是《廊橋遺夢》裡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都是不算數的,這才是真正偉大
② 求哈佛大學課表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10-2011.
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fasro/courses/index.jsp?cat=ugrad&subcat=cours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0-2011 Course Catalog
http://coursecatalog.harvard.e/icb/icb.do?keyword=CourseCatalog
Harvard Calendar
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fasro/ugrad/calendar.jsp?cat=ugrad&subcat=calendar
PS: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withdraw or modify courses at anytime.
Maybe these links will be helpful for you, good luck.
③ 哈佛商學院MBA的課程設置哈佛商學院的vision和mission是什麼
你們什麼老師出這么坑爹的題目。
關於vision and mission,你在哈佛商學院主頁中的about頁面里去找,雖然沒回有直接答案,但是可以自己答總結一下。
至於課程,網上的路徑:MBA=》academic-experience=》curriculum,不過我很懷疑哈佛是否有所謂的課程,因為他們是全案例教學,一開始就把你放在一個綜合的環境中。
④ 劉瑜《哈佛大學為什麼這么牛
清華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劉瑜的一篇勵志感悟文章:哈佛大學為何這么牛?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後,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麼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裡,把薄薄的那一沓錢翻來覆去地數,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乾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問,有沒有一個什麼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麼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像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幾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見過世面了。現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金輪法王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化作片片飛屑,隨風而逝。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飢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後,就是《廊橋遺夢》裡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都是不算數的,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情。
當然,讓我產生偉大愛情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國內的媒體,時不時地就會把「大學精神」這個話題拿出來討論一下。基本上大家都會達成一個共識: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大學精神不應當僅僅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據說,大學應該熏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雖然「人文」這兩個字,因為靠「文人」兩個字太近,已經臭大街了,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再給它一次機會。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後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見大巫)。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摘抄一段關於「核心課程」的說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ate should be broadly e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cated men and women. 」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這個板塊做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的性質;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4、觀察太陽與恆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實中的物理;9、Cosmic connections;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2、能源、環境與工業發展;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塊,就不列了,太長。
基本上,「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後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 seminar是什麼宗旨,什麼來頭,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開得非常誘人,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2、翅膀的進化3、細菌的歷史4、銀河與宇宙5、象棋與數學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8、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9、道德判斷的本質10、火星上的水11、醫葯公司與全球健康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13、非洲的艾滋病14、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15、什麼是大學,它的目的是什麼?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17、懷疑主義與知識18、一個社區的研究19、基督教與美20、怎樣欣賞畫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歷史24、烏托邦與反烏托邦25、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26、怎樣讀中國的詩歌27、互聯網與法律28、美國的70年代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語言與政治31、信任與民主32、美國的總統選舉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盜版35、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36、當代印度37、公共健康與不平等38、公墓的歷史39、人權40、政治演講與美國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現代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43、煙草的歷史44、酷刑與現代法律45、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45個。對於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45門課中的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麼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麼在那裡。
前兩天讀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的挺好玩,說到國內某現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什麼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辯得臉紅脖子粗。
這事我沒怎麼跟蹤,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幾個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清華北大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這種捶胸頓足有點滑稽,彷彿宋祖德為自己不再是一線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實,清華北大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推薦閱讀:
哈佛圖書館牆壁上的20條訓言和館訓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win/7559.html
⑤ 哈佛大學數學哲學課程設置最新情況,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哈佛大學全美大學科系排名:(除工程學外哈佛大學的文、法、醫、商則是美國公認最優異的)以下你可以看2009年它各科系的全美大學排名,有個全面了解:科系/項目全美排名科系/項目全美排名科系/項目全美排名科系/項目全美排名研究所總排名第5工程總排名第18數學總排名第2物理總排名第4商學院總排名第1醫學院總排名第1法學院總排名第2教育系總排名第3生物總排名第4地科學總排名第12化學總排名第6電腦學總排名第14科技總排名第13人文科總排名第1經濟學總排名第3英文系總排名第1歷史系總排名第4政治學總排名第1公事總排名第2藝術總排名第5 你想知道的是哈佛大學和中國大學的不同,那先是排名的了解,別的不說,中國最好的北大和清華,世界排名都在121和147名,但是哈佛大學在世界6000多所大學裡面排名基本穩列第一。所以,你可以進行邏輯推斷,相當於你問全世界的第1名和第147名有和不同..........可比性可是差的太多了,從師資力量、學術水平、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水準、硬體設施的配置等等方面都相差懸殊。在世界各報刊以及研究機構的排行榜,哈佛大學經常排世界第一。例如《新聞周刊》常把哈佛排在首位;2007年萬維網世界大學排名,哈佛大學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美國The Princeton Review Princeton Review在2006把哈佛大學列在全美「最難申請上的大學」里第四位。哈佛大學有2,400名教授,6,700名本科生和12,400名研究生,校色是深紅色(Crimson),深紅色也是哈佛的運動隊和日報The Harvard Crimson的名字。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之間一直存在著友好的競爭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追溯到1900年,那時候兩校合並的問題被廣泛討論,甚至在某個時候被當局達成一致(後來被馬薩諸塞州的法院取消),今天,這兩所學校之間的競合依然不相上下,經常有很多合作的研討會和項目,包括哈佛MIT健康科學與技術部,哈佛MIT數據中心,Dibner歷史科技研究所。此外,兩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還可以不用繳納額外費用就能相互注冊,獲得學分來得到自己學校的學位。雖然2007年大學才將工程及應用科學升格為學院(Harvard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但哈佛大學早於1847年成立羅倫氏科技學院(Lawrence Scientific School)、並於1918年改成哈佛工學學院(Lawrence Scientific School),。由於哈佛的工程學科不及麻省理工學院,許多哈佛學生會到麻省理工學院修理工的課程或做理工的研究(哈佛大學曾經數次嘗試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並,但一是受限於雙方校園內部的意見,再加上為防止大學獨大,麻省大法庭於1904年裁定此舉違法,遂至今再無合並舉動)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藏書超過1500萬冊,這是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約莫為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目前的哈佛大學在諸多主要的國際學院和大學排名始終排名世界第一,並擁有非營利組織以外最大的財政捐贈,迄2008年已達378億美元。
⑥ 如何自己申請到哈佛大學讀書
偏偏我在台大外文系的幾位同學和好友——劉紹銘、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秀美)、歐陽子(洪智惠)、林耀福、戴天(成羲)、張光緒等人——都熱愛文學,在大三就辦了一本現在已成為文學史上經典的雜志《現代文學》。而我呢?除了為他們搖旗吶喊並偶爾翻譯幾篇文章外,別無貢獻。我雖喜歡文學,但不敢專攻純文學,那麼,到美國去讀什麼呢? 於是我就胡亂申請,到處亂寄申請信:耶魯和印第安那大學的戲劇系(我在大四那年選了董漢玖教授的戲劇課)、愛荷華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新聞和傳媒系,還有加州洛杉磯分校的電影系。最後,為了更「實際」一點,覺得應該申請讀一門「有用」的學問:因為我讀的是外文,所以以為可以學外交,而外交就是「國際關系」,於是我糊里糊塗地決定申請到芝加哥大學讀國際關系,以防萬一——萬一我的戲劇和電影夢落空的話,至少還可以學到一樣東西謀生;而且當外交官也頗體面,說不定還可以在某國外交部舉辦的舞會中和某大使女兒共舞!這是我在新竹中學讀書時一位英文老師說給我們學生聽的「好故事」。 序曲:申請到哈佛第一部在哈佛求學的日子一切申請手續辦完後,父親有一天對我說:「不妨試試申請哈佛。」我當時頗為猶豫,以為機會渺茫,白白浪費了申請費,後來又覺試試無妨,反正我在外文系四年讀書的成績不錯——一個名列前茅的學生,說不定會受到這個名列前茅的名校青睞吧! 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後來才知道,在美國上研究院,主要看你要學的那一門的准備工作做得如何?英文考一百分也沒有用,而如要申請到哈佛念本科,則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每一個申請的學生不僅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個個都是天才。那麼,我要申請到哈佛念哪一科呢?哈佛沒有戲劇系,更沒有電影或傳媒,我應該念什麼呢?在大二的國際關系課上第一次聽到哈佛教授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的名字,而且據說他對台灣當局不甚友善。我不知從何處得來的靈感,以為自己在「國際關系」方面的皮毛常識可以得到他的重視,遂決定申請哈佛的東亞研究,並以中國近代史為主修科,先修碩士班的「東亞地區研究」(RegionalStudiesEastAsia)這個項目。 申請表寄出後,我未幾就畢業服兵役去了,很僥幸地抽簽「中舉」到空軍幼年學校去做英語教官,每天除了教書外,無所事事。該校位居台灣地區南端的東港,周末還可以坐火車到高雄的「空軍俱樂部」去和中學女老師跳舞,玩得樂不思蜀,竟然忘了申請到美國念書的事。第二年(1962年)春天,父親寄給我幾封美國大學的信,我的申請紛紛落空,而獨有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收了我:芝加哥給我免學費的待遇,而哈佛的信中說我得了一份「另類獎學金」,我看後欣喜若狂,但又覺得信中的英文名詞有點太怪——「alternateforafellowship」——我把「alternate」這個字初解為「另一種」獎學金,卻把「fora」這兩個小字眼忽略了,回家和父親商量,他也作同樣解釋,以為我得到了哈佛的獎學金。後來幾經細讀「文本」之後,才領悟到我原來是「備取」或「候補」:如果別人不要那份獎學金,我或者還有機會,否則無望。 誰還會拒絕哈佛的獎學金?我在絕望之餘,終於決定接受芝加哥大學的「免學費」待遇,至少可以為父母省下一筆可觀的學費。其實父母親根本無力資助我「自費」留學,他們兩人任教的全年薪水還不夠買一張到美國的飛機票!為了我到芝加哥的旅費,他們必須借債,甚至傾家盪產也在所不惜,一切都是為了我這個寶貝兒子可以負笈留學。天曉得我當時為什麼要選一門我對之毫無了解的「學問」。到了芝加哥以後,我才發現,所謂「國際關系學」全不是那回事,也根本不是所謂國際時事。要研究必須有方法,而我初進芝大就要學所謂「游戲理論」(gametheory),把各個國家的政治和軍力當作一盤棋子,或一個國際舞台上的「海員」——不是真人,而是像當今計算機游戲中的電動木偶——並以此來推測「安全」指數。 到了芝大不到兩個月,我就陷入「存在」危機:我來美國干什麼?為什麼要學這種「游戲」?為什麼要啃這些似懂非懂的理論天書?我還要做什麼外交官的美夢?各個國家都只不過是國際政治這個棋盤上的一個小棋子而已,根本不在教授眼裡。我還選了一門「國際政治」的課,講授這門課的是鼎鼎大名的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教授,他剛剛出版的那本教科書《國際政治》(PoliticsamongNations)正炙手可熱,這本書大談國際關繫上的「務實主義」,所以對於國際關繫上的所謂「道義」完全嗤之以鼻。 於是我又以姑且試試的心情發了一封信給哈佛,重新申請。這一次,我在申請書中寫得更具體了一點,特別把我的「芝加哥經驗」也寫了進去,並且特別強調我師從該校遠東圖書館館長錢存訓先生:他教的幾門課——中國古代書籍的考證學和目錄學——我都因近水樓台的關系(在遠東圖書館打工)而選修。錢先生不但是我的恩師和「漢學」啟蒙者,而且是助我申請哈佛成功的關鍵人物,他為我寫的一封信起了關鍵作用,因為有了他的「權威性」的推薦,我申請做中國文化的研究生是有資格了。 然而為什麼要在美國研究中國?我本身西化得很厲害,非但對「國學」毫無興趣,而且對中國歷史的知識也僅是普通大學生的程度。唯獨對中國現代文學情有獨鍾,因為我在芝加哥這一年,為了從抑鬱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開始拚命讀「禁書」——當年國民黨在台灣禁掉的20世紀30年代文學——特別是魯迅的作品,因此也為多年後我研究魯迅種下一個「基因」。但是我遍查哈佛的課程表,沒有中國現代文學的科目,而中國歷史方面,除了費正清教授外,只有兩個我不甚熟悉的名字:L.S.Yang(楊聯升)和BenjaminSchwartz(史華慈)。後來我也在楊先生門下修課,並在博士試時,承蒙他親自口試通過,而史華慈教授卻成了我的業師。至於費正清教授,他門下的學生太多,我大概只選修了一門閱讀課,其他皆旁聽,而且在他課上成了「搗亂分子」,大放厥詞批評他的著作,認為只有制度和政治史,沒有人情味和人文氣息。此是後話。 芝大一年快結業時,我收到哈佛的入學許可,而且有全部研究院(GraateSchoolofArtsandSciences)的獎學金。
⑦ 哈佛MBA的課程設置
HBS的學制為兩年,第一學年學習統一的必修課程,第二學年制進入專業課程,近90年來一概如此。HBS的課程設置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大學的商學院碩士課程的參考模式,其校規校紀也為其他學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學院的教學計劃存在著一個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課程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緊張,第二年卻有些無所事事的輕松。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過了第一學期就可以鬆口氣,並相信自己剩下的時間也能順利渡過。一種成就感和樂觀精神便取代了開始幾個月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緊張心理。到了第二學期,多數學生依然埋頭學習與研究,但自信心已在他們身上紮下根來。HBS的第二年完全不同於第一年。除了一門必修課外,所有的課由學生自己選修,所以課堂參與的興趣提高了,班級也更小了。每個班通常只有40—70人了,不像第一年那樣。你要和89個同學呆在一起。這樣,學生們的參與頻率也提高了,同時,在被教授點名時也不那麼緊張了。准備案例的時間基本縮短為兩個小時以內,但每天合計仍有6個小時的學習。這並不意味著第二年的案例容易些了。實際上,案例通常是更長、更難了。但是在第一年接觸過400多個案例後,學生們更善於抓住案例的核心,更善於分析案例中的關鍵因素了。
⑧ 成都市哈佛國際美語幼兒園里的老師工資怎麼樣
以下例子,僅作參考吧。 一、分配原則:按崗取酬,能者多得。 二、工資構成: 崗位工資+效益工資+獎金+學歷補貼+工齡工資+浮動工資 三、核定方式: (一)崗位工資:400元 (二)效益工資:150元 1、學期初按時上交:班級計劃、德育計劃、特色課計劃。 學期末按時上交:個人總結、德育總結、特色課總結。 2、每周五下午三點之前交下周教案,認真制訂周計劃、日計劃,扎實教學,讓每一位幼兒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3、一日生活組織有序,不隨便打亂作息時間。按規定開展各項活動,准時參加戶外活動。 4、嚴格執行上課時間,根據課程表上課,上課時教學教具要准備充分,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及目標,合理科學安排教育活動,不得擅自換課、掉課。戶外活動要有組織,教師要照顧好每一為幼兒。 5、環境布置要做到趣味化、課程化,要有可操作性,盡量隨教學內容及時調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