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是

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是

發布時間: 2021-02-15 01:50:36

1.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

2. 新課改學生觀

1、教師觀: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調試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2、學生觀: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准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

3. 新課程改革倡導什麼樣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4. 如何理解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3學生是獨立意義的人。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5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5. 新課程理念下正確的學生觀是什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老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拋棄傳統的師生觀,而建立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系,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把學生當做學生。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把學生當做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

3、把學生當做老師。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已經是日新月異。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識接受器」。

4、把學生當做同學。

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生固然需要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但教師也同樣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與指導。

5、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主體進行。

拓展資料:

學生觀是指關於學生的本質屬性和特徵的基本觀念體系。諸如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本質、特徵、成長發展過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

形成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教育傳統所制約,並受到教育工作者自身世界觀和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的影響。

制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採取的態度和方法,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目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等。

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麼簡述新課程提倡的學生觀。

核心是自主學習,倡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從被動的學習中走出來,自己探索學習,老師引導,學習要求自主性,自發性,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學生潛質,以培養出:自主創性能力強,學習自主能力強,思維領域寬的,能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的新時代現代化學生。

7.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8. 教師資格新課改下的學生觀

一、考情

新課改下的學生觀這部分內容在教資《綜合素質》中主要考查單選題和材料分析題,考試中佔比比較大,特別重要,需要考生在備課時先將知識點牢記,再進行理解。

二、考點

其中,學生觀需要牢記於心,下面的3條具體解釋中有五角星的需要記憶,在材料分析題中應用較多。

記憶口訣:兩獨一發

三、習題

1.王老師經常讓同學們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認真,不僅找出作文中的錯別字,而且從語言表達、篇章結構、思想主題等方面進行評價,王老師則及時給予點評。王老師的做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 )

A.發揮了學生的調控性

B.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性

C.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D.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

【答案】C。解析:王老師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大家互相批改作文,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

2.有一天,我請學生讀課文,只有四名學生舉手,我說:「楊萌你讀。」她大大方方讀起來,等她坐下,我說:「還有誰願意讀?」 一個舉於的都沒有了,是什麼原因呢?

課後,我就這一問題與學生聊起來。一位學生說:「老師,您每堂課總是先提問楊萌,我們這些無名小卒沒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讓楊萌先回答已經成了習慣。她的語文功底好,回答問題准確嚴密,簡潔利落。

下午,我組織了一次「為老師出主意」的班會。大家暢所欲言,我詳細記錄大家的想法。收獲了好多方法,我還請大家通過打電話,發信息、發郵件形式繼續提建議。

以後的課堂互動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話不流暢,我會引導他組織語言;有的學生不站起來回答,我就讓他坐說,有的學生內向、聲音小,我就到他身邊聽清楚後復述給大家……

後來我又嘗試讓學生參與組織教學,共同探索出了「辯論教學」「說書學」「戲劇教學」等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形式。慢慢地,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問題:請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我」的教育行為。

【參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為踐行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了班級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第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材料中老師對待膽小的、內向的、說話不流暢的學生並沒有直接放棄,而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相信他們能夠變好,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體現了這一學生觀。

第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學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進行教育。材料中教師針對不同學生採取區別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尊重了學生的的獨特性,體現了這一觀點。

第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 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材料中老師嘗試學生參與教學,共同探索出了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改的學生觀。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立意義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