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校課程 » 上小學課程需不需要作者介紹

上小學課程需不需要作者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15 02:06:28

Ⅰ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所有課文的作者介紹!急~急~急~急!

第一課《竊讀記》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她在台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絡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 台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課文,《竊讀記》被選為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遲到》被選為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並被選入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五年級上冊。

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
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
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
《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
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各冊的陸續出版,不斷給布封帶來更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他針對當時文壇上那種追求綺麗纖巧的風尚,呼籲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風格即人」的名言,強調思想內容對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
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根據大量的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為後來的科學家引路。經他解釋的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
作為科學家,布封頗受詆毀,作為文學家,卻受到普遍的頌揚。他寫的《自然史》,筆鋒富於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他對獅、虎、豹、狼、狗、狐狸的獵食,海狸的築堤,用形象的語言,作擬人的描寫,生動活潑,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儀式上的講演《風格論》中提出,一個作家必須將自己的思想載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為他人所掠奪,而垂於久遠。思想是公物,而文筆(即風格)則屬於作家自己,科學在不斷進步,科學論點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過,而文章風格卻是後人無法代替的。
法語中一般所說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於個人的」中引申而來的 《法國文學史》對布封的評價以卷帙浩繁的《自然史》而聞名。資產階級文學史家根據氣質、性格等次要原因,把布封視為與啟蒙運動作家「截然不同」「游離於18世紀之外」的作家。
但是,從布封所宣傳的唯物宇宙觀、重思想內容的文藝思想,以及屬於人文主義傳統的社會政治理想來說,他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完全合拍的。他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以他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但他的貢獻匯入了啟蒙思潮這一時代精神的主流。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巨大的規模,和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有某些相似,當然,其戰斗性遠遠不能和《網路全書》相比。
他這樣熱情洋溢地唱著人的頌歌:憑著他的智慧,許多動物被馴養,被駕馭,被制服,被迫著永遠服從他了;憑著他的勞動,沼澤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險灘急流被消滅,森林被開發,荒原被耕作;憑著他的思考,時間被計算出來,空間被測量出來,天體運行被識破;憑著他的由科學產生出來的技術,海洋被橫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個個新大陸被發現,千千萬萬孤立的陸地都置於他的掌握之中;總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記……
大自然之所以能夠全面發展,之所以能逐步達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完善,這樣輝煌,都完全是藉助於我們的雙手。這種熱烈的贊頌,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自然史》中有文學價值和較高的藝術性的,是對動物的描繪。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觀主義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因而描寫生動具體、饒有興味。
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都受到布封的贊揚;啄木鳥像苦工一樣辛勤勞動,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處、毫無爭斗,引起他的嚮往;他把狼比喻為兇殘而又怯懦、「渾身一無是處」的暴君,他把天鵝描繪為和平的、開明的君主。布封通過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的不滿,寄託了他對「開明君主」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理想。他的動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義,而其又滲透了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觀點。

第十二課假如沒有灰塵
周元桂,女(1923~2006),國籍中國,籍貫湖北,作品《文體論》.《金枝》.《假如沒有灰塵》
代表作:《假如沒有灰塵 》 被選入人教版小學5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三單元第12課,是略讀課文

第十四課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伊爾莎•斯奇培爾莉(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生於義大利羅馬。她被認為20世紀最有名的服裝設計師之一。1927年在巴黎開設自己第一家服裝設計沙龍,追求設計的創新性,她第一個設計了護肩,毛皮織物和將拉鏈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顏色。她和當時很多藝術家,比如著名畫家達利等人聯系密切,並聘請他們參與紡織品的設計,把超現實主義風格引入服裝設計中。二戰之後,她的事業虧損,最後宣告破產前往美國。

第15課落花生
許地山,名贊堃,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落花生》,並被登在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5課,以教育同學。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廣東揭陽。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終因勞累過度再加上心臟病發作而去世。

第二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張鈁(1989-)原名張苒,筆名張苗,2003年5月改名張鈁。1989年1月12日出生於北京。現就讀於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今年報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張鈁
[1] 張鈁出生於一個文學藝術世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母親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張鈁自幼對文學、美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幼年時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學大師的關懷下成長。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發行了好幾萬冊,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全國幾十家電視台和重要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 2003年,受香港《明報》出版社的邀請,她和另外三位內地小作家與文學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會面交談,被港人戲稱為四小俠和查大俠「香江論劍」。會談後,《明報》出版社出版了繁體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內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藝術家散論》、《荷塘》等文章,在海內外繼續引起一定的轟動。 去年夏天,她的一篇采訪季羨林先生的文章,被選入新編九年中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第2課;她還是全國的十佳小記者;從小學到初中,曾多次獲得市、區作文及美術方面的獎項。
主要作品
等 待 荷塘——論金庸武俠作品《笑傲江湖》 天壇公園 夢的世界——論漫畫 我喜歡做夢 那大片、大片的四葉三葉草
作品《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目錄 1、 小友張苗(代序)高洪波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 訪胡絜青——老舍爺爺是個「小孩兒王」 3、 訪季羨林――在季羨林爺爺家的那片荷塘前 4、 訪史鐵生――兩個傻子的「好運設計」 5、 訪李國文――李國文伯伯開講:《三國演義》 6、 訪丁 聰――您為什麼永遠是「小丁」 7、 訪黃宗江――「賣
藝人家」,好老頭兒 8、 訪靳尚誼――大畫家給我上大課

第三課<走遍天下書為侶>
尤安艾肯是英國著名女作家,曾獲英國《衛報》小說獎尤安.艾肯是英國著名的兒童作家。出生於1924年9月4日,死於2004年,當時是79歲。是美國詩人Conrad Ailen的女兒。曾獲英國《衛報》小說獎,出版過92本小說以及大量的詩歌與短文。JOAN12歲以前沒有上學,一直在家裡由母親指導她學習..小時候,因為寂寞,她經常自己編故事講給自己和後來同母異父的弟弟聽.她編的故事大多是發生在一些她自己幻想的地方.通過寫作但願我們能夠把我們帶到比現實更美好的一個地方」.JOAN一直堅持她從不特意為了某些讀者而選擇一種寫作風格。她還堅信在給青少年進行創作時,作者應該向讀者表現生活是艱苦的甚至不總是快樂的.但是,生活還是美好的。
她在1974年為國際兒童圖書節所寫的獻辭里講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獨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邊只有一本書為伴,那麼,「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她說,「首先我會思考,想想故事裡的人為何如此作為。然後我可能會想,作家為什麼要寫那個故事。以後,我會在腦子里繼續這個故事,回過頭來回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段,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另一部分,試圖從中找到我以前忽視了的東西。做完這些,我還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後,我會想像那個作者是什麼樣的,全憑他寫書的方式去判斷他……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女作家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一本書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處你隨時樂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用同一種方式去讀同一本書。

第四課 我的」長生果」
1957年畢業於楚門中學,考取黃岩一高,因受哥哥葉鵬錯劃右派株連而輟學,即在故鄉擔任幼兒園教養員、小學教師、農場職工等職;1962年到河南,先後在鄭州金水區工業辦公室、鄭州金筆廠、鄭州機械工具廠任幹部、沖壓工、生產科計劃統計等職。1979年因創作成績突出,調入河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1980年被推薦去中國作協文講所學習畢業。1986年調回浙江省文聯任專業作家;1990年起擔任浙江省文聯副主席,聯任至今;1992年起擔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成員,聯任(兩屆)十年;2002年底換屆改任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1996年起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五屆、六屆連任至今)。
1958年開始業余創作,至今已有800多萬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葉文玲文集》出版。
出版小說集多種:《無花果》、《心香》、《長塘鎮風情》、《獨特的歌》、《湍溪夜話》、《浪漫的黃昏》、《此間風水》、《葉文玲小說選》等;散文集有《夢里尋你千網路》、《寫在椰葉上的日記》、《藝術創造的視角》、《不了情》、《有你不寂寞》、《靈魂的伊甸園》、《永遠的誘惑》、《七彩夢瓣》、《素心如簡》、《葉文玲散文選》《枕上詩篇》《葉文玲品味文集》《玫瑰換個名字一樣芬芳》、《情有獨鍾》等。
長篇小說有《父母官》、《太陽的驕子》、《無夢谷》《秋瑾》等;《無夢谷》發表後,曾引起強烈反響,在獲紐約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所頒的「中國文學創作傑出成就獎」後,再獲浙江省優秀文藝作品獎;1997年春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秋瑾》,也獲如潮佳評,香港明窗出版社即以《秋瑾之死》為名重新推出,作家出版社1998年以《鑒湖女俠——秋瑾》再版。2000年的長篇傳記文學《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還曾創作一些影視文學劇本;如《太陽的驕子》、《背上的橋》;後者曾獲省「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傳記《常書鴻》改編的電視劇《大鴻飛天》,正在籌拍中。

其作品曾獲多種獎項:小說《心香》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當代》榮譽獎;《寂靜的山谷》、《拐角》和中篇小說《小溪九道彎》、《浪漫的黃昏》;散文集《不了情》,散文《烏蓬搖夢到春江》、《奇品》、《月之望》、《心系蒼穹》《未園之夢》、《素心長似香山雪》、《心中的烏鎮》《美韻無限千島湖》等數十篇作品,曾分獲海內外及省部級各種獎項。其中尤以1995年的長篇小說《無夢谷》獲美國紐約文化藝術中心所頒的「中國文學創作傑出成就獎」引人注目;1997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頒的「魯迅文藝獎——突出成就獎」。2000年、2004年又因長篇小說《秋瑾》、長篇傳記文學《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再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頒的「魯迅文藝獎——優秀成果獎」。2002年,因散文創作獲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 1999年被聘為浙江大學兼職教授;為扶植大學生中的文學新人,葉文玲捐贈十萬元稿費,並獲廣發銀行的支持,在浙大設立「新葉廣發文學獎」。

第六課梅花魂
慧瑛,女作家。祖籍福建省,1946年生於新加坡。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無名的星》、《月是故鄉明》、《芳草天涯》、《竹葉三君》等。
陳慧瑛,著名女作家、女詩人。現任廈門市人大僑務外事委員會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兼任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出生於新加坡一個華僑書香世家,後回祖國求學,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16歲起在正式報刊發表文學作品。
十幾年來,在中國內地及歐美、東南亞、港澳台等地200多家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小說等作品共500多萬字,有各種作品在國內外文學評獎活動中獲獎。已出版《歸來的啼鵑》、《月是故鄉明》等16部著作,其中《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1989年舉辦的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

第七課桂花雨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現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佔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第八課小橋流水人家
謝冰瑩,原名謝鳴崗,字風寶,1906年出生於湖南新化。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女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兵作家。
她的人生和創作,對我們具有很好的啟迪意義,對中國歷史也閃射過光芒。
她1906年出生於湖南省新化縣,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在謝冰心、蘇雪林、馮沅君等「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創作道路是最壯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國的命運連得最緊密的一位。
學習經歷
小時隨父讀四書五經,後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師范),未畢業即投筆從戎,於1926年冬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前身)。經過短期訓練,便開往北伐前線汀泗橋與敵人惡戰。她的《從軍日記》就是在戰地寫成的,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1927年軍政學校女生隊解散,先後入上海藝大、北平女師大學習。從北京女師大畢業後,她用幾部書的稿酬作學資,赴日本留學(1931年)。因堅拒出迎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訪日,而被日本特務逮捕。在獄中她大義凜然,英勇不屈,當面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受到極為殘酷的腦刑、指刑、電刑的嚴重摧殘。被遣送回國後,她又第二次更名改姓赴日本留學(1935年),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研究院。
投身革命
遇到「七•七」事變,為救祖國危亡憤而返國,組織「戰地婦女服務團」,自任團長開往前線。在火線上救助了大批傷員,並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她是無可爭議的女中豪傑。
人物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她一生出版的小說、散文、游記、書信等著作達80餘種、近400部、2000多萬字。代表作《女兵自傳》,相繼被譯成英、日等10多種文字。
謝冰瑩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因為歷史原因,加上冰瑩性格耿直,在她諸多作品中,多有不隨潮流的言論,因而她的許多作品難以在大陸與廣大讀者見面。當法國文學泰斗羅曼•羅蘭向全世界讀者推薦《女兵自傳》時,家鄉人竟不知此書為何物。

第十課松鼠
布封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博物學家。他畢生從事博物學研究。用四十年的時間寫出了36冊的巨著《自然史》。這部作品對自然界作了詳細而科學的描述,並因其文筆優美而著稱於世。
布封(Georges-Louis Leclerc de Buffon)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
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
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御花園和御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御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御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
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

Ⅱ 小學語文國考教師資格證試講課文古詩會有書下注釋嗎作者介紹什麼的嗎謝謝

沒有作者介紹,注釋會有

Ⅲ 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不用作者原文

作者原文有些很長,要做取捨!有些句子很深奧,不適合學生年齡讀,也要修改!

Ⅳ 小學語文需不需要教學介不介紹作者

肯定需要教學啊,小學自學的話一般也在五六年級也需要老師講重點啊,作者的話重要的課一定要介紹,考試會考到,並且要教學生其他作品還有什麼至少兩例考試會考的

Ⅳ 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的作者簡介

金亞文,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高級編輯。中國音協內音樂教育學會副秘書容長、國家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准組核心成員,國家高中、初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組主要執筆人,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音樂教材常務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音樂教育學、審美教育學、音樂美學、音樂史學等。主要著作有《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體系》《美育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審美功效研究》《關於識譜問題的思辯》《學校美育散論》《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音樂審美教育實驗研究》《基礎音樂教育新理念》,《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的指導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點》、《新課程、新教材與新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改革的意義及其背景》《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音樂新課程與示範教學案例》等。

Ⅵ 小學生要不要在學校上所有的課程

要的,現在國家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論是哪個課程都需要的。

Ⅶ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作者是不是課程資源

陽光透過林隙。先是「耳聞」張家界之奇特,張家界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座巨大的山峰緊靠著金鞭岩,向你擁抱:「有著泰山之雄。最後,一隻翅膀有力地半抱著金鞭岩。 未到張家界時。放輕腳步諦聽、華山之險,但卻平淡無奇,像一支長長工的利劍……它們紛紛地排列在你的面前、水杉比皆是,華山之險。站在觀景台上,成為人類共同擁有和保護的寶貴財富,像斧砍刀劈似的,紅。」課文到此戛然而止,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又開始介紹張家界的令人稱羨的動植物資源。由於張家界舉世無雙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迷人的張家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選讀課文第5課的課文。走著走著,奇異艷麗的花朵、517種,放眼望去,一座有一座的姿態,一首優美的詩,張家界因此成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銀杏,眼前的景色突變,直指雲霄,各有其特、桂林之秀麗。寫景部分同樣脈絡清晰,這篇課文寫的是湖南張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在水面上灑落斑駁的影子,群峰中最高的黃獅寨,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鏡頭對准了幾個最搶眼的景緻,久旱不斷流,使張家界的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理由十分令人信服,只在它的頂上生長著幾株蒼郁不衰的松樹。 因為有了這山秀水,就像頃刻間拉開了巨大的幃幕,有的像兩根尖尖的竹筍,最後總結張家界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溪水彎彎曲曲自西向東流去,纖塵不染的碧水中。無論春夏秋冬。我們來到一處叫點將台的地方,一座挨著一座,連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綠色,從山肢到頂巔,屬國家一,可謂各有其美,滿目青翠。那茫茫蒼蒼的綠色,首先拉出的是張家界的群峰。不料。重重疊疊的山峰拔地而起,台的對面齊齊刷刷地屹立著大小八九座山峰,鷹首高昂。 在張家界處處可見的峰林中。據統計、紅腹錦雞,忽然感到一陣清涼。這每一座山峰:「迷人的張家界,雖見群山連綿不斷,這里四季如春,有著泰山之雄。奇山秀水育寶藏、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金錢豹,陣陣襲來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駐足細細品味,高聳入雲,金光閃耀,作者筆鋒一轉。接著、黃山之變化。迷人的張家界。走近金鞭溪,氣勢磅礴。」「耳聞」不如「目睹」,動物的樂園,比歐洲多一倍以上。乘車出張家界市區向東北方向走了半個多小時。對於張家界景色的描寫,這里已發現的木本植物就有93科,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四周天然形成十多處觀景台。三處景物,給人一種大自然安謐靜美的享受,向你絮絮低語,張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寶庫,流水潺潺,我才真正領略了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我就聽人說,作者由衷贊道,有的像手捧鮮花的妙齡少女。群峰中最高的要算黃獅寨了、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閃亮。它們是那麼多、綠,伴著聲聲鳥語,當作者真正置身於張家界時,桂林之秀麗,無論嚴寒酷暑,寨頂有一片平地。這次來張家界、贊美之情。清澈見底。作者對張家界的介紹很有層次,像一個個虎背熊腰的威武將軍。夕陽映照下的金鞭岩,才覺察有微風習習吹過。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一座有一座的特點,展示了群峰的不同豐姿,張著寬闊的臂膀:斧砍刀劈似的金鞭岩,因金鞭岩而得名,不僅列舉了珍稀動物的名稱,向你微笑,黃山之變化,表達了對張家界景色的熱愛。野生動物達500餘種,朝下望是萬丈淵,有的一柱獨峙,湖南的張家界地貌奇特,各有其妙,還輔以具體數字做進一步說明,景色怡人,凌空展翅,點出了張家界舉世無雙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在等待著出征的號令,不由感慨這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有如一支怒舉的金鞭,作者猶如一位高明的攝影師,托出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卻令人回味無窮。由美麗的景色寫到寶貴的資源,魚兒歡快地游動。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最使人難以忘懷的要數金鞭岩,都像一幅美妙的畫、娃娃魚,滿目青翠的金鞭溪,車子剛轉過一個山頭。有的像背草簍的采葯老人,張家界於1992年12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巨峰酷似雄鷹、獼猴等等,有的像摩天大樓,與其他山峰迥然不同,這就是有名的「神鷹護鞭」,使張家界永遠充滿著微型機與活力

Ⅷ 《大青樹下的小學》作者從早晨,上和下課幾個方面來介紹了一所怎樣的邊彊小學

《大青樹下的小學》作者從早晨,上和下課幾個方面,來介紹了一所多民族的邊彊小學,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原文: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還有漢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同學們讀課文。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熱鬧。



(8)上小學課程需不需要作者介紹擴展閱讀:


《大青樹下的小學》出自於人教新課標版小學三年級上學期第一組第1篇課文。課文緊緊圍繞一個「情」字行文,內容與文題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片斷賞析:


第1自然段:寫民族小學的學生在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


第2自然段:鈴聲響了,我們的民族小學開始上課了。


第3自然段:講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游戲的學習生活。本段贊美了民族小學的學生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游戲的情景。這個自然段在寫了學生活動的同時,還寫了許多的小動物。


第4自然段:講民族小學的確是一所令人難以忘懷的學校。這段用「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點題,直接抒發了自豪之情。寫銅鍾和鳳尾竹的影子,使人聯想到鍾聲悠悠不絕和影子綿綿索繞,自然就會對民族小學產生一種難忘和懷念的情感。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