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學一年級課程
① 德國孩子的地理課這篇短文學生是通過什麼來判斷國家名字的
有一天,我去德國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班級聽課。他們正在上地理課。黑板上掛著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沒有國家的名字,而是印了和那個國家有關的動物、植物,或者建築物。老師讓孩子們找出德國。每個孩子都舉起了手,一個女孩子被請到黑板前,她輕松地拿起教鞭,點到最中間有勃蘭登堡大門的地方。我也是出了國以後才知道,每個國家的世界地圖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大家都把自己國家放在地圖最中間的位置。 一定是因為我,接下來老師讓孩子們尋找中國。這個問題有難度,舉手的孩子只有三個,兩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老師把這三個孩子一起請到黑板前,讓他們先商量一下,再告訴全班同學正確的答案。 這三個孩子顯然意見很不一致。一個男孩把手指頭直接點到最下邊的南極,一個男孩指到地圖最左邊的日本。那個女孩很有把握,指著有熊貓的地方。三個孩子低聲商量了幾句,統一了意見,轉過身來面對大家。老師讓那個一開始點到南極的男孩子向全班同學宣布答案。那個男孩接過老師的教鞭,重重地點在大熊貓上面,大聲說:「這里!」 老師也大聲說:「正確!」並帶頭鼓起了掌。三個孩子在掌聲中無比自豪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下課後我問老師:「為什麼第一個問題讓一個孩子上講台,而第二個問題卻讓三個孩子同時上講台?」老師說:「第 一,因為第二個問題舉手的孩子不多,那些敢於舉手的孩子,應該受到鼓勵。第 二,我知道第一個男孩肯定不知道答案,第二個男孩是否知道,我沒有把握。但是,那個女孩子是肯定知道答案的,因為她的爸爸去過中國。第 三,也是最重要的,第一個男孩子最喜歡舉手,但每次都答錯。所以,我要為他提供一個答對的機會。最後,其實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講台上的老師要尋找每一個機會贊揚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她很得意地說:「今天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機會。」
② 德國小學生書包 satch 有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嗎
小學生的書包,一定要注意三個問題:
1)氣味
2)重量
3)反光
這三個問題注意到了,其他基本沒什麼問題了
③ 德國小學一年級都學啥
1.條件:在國內取得正規的大學畢業,你的985學校認可率是很高的,所以搞好專業成績,多積累實驗基礎和經驗。 要有一筆經濟擔保,也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押金。在你在德國的學習期間存入德國的銀行,大約要摺合人民幣10萬左右。 要通過一定的德語語言考試。目前有兩種: (1)DSH,這種考試需要你個人首先向德國的某所大學提出申請,就像我們填志願一樣。在各方面同意後你就去德國,無論你德語水平如何,你要先在德國呆一年,進入他們所指定的語言學校學習。這一年裡的日子將非常艱苦。一年後,再考DSH,如果通過那就可以上你想上的專業。不通過,那得回國辦手續,就像被驅逐一樣。 (2)德福考試,這種考試在國內進行,每年在許多大城市都有,考出來的話就算通過了。而且難度要比DSH大得多,不過比起DSH還是比較經濟實惠的。 2.時間是擠出來的,寒暑假什麼的,晚上自習課,周末雙休的時間。如果是畢業之後的話你再專門花一年時間,捨得話就隨便你啦。你可以這樣,大四的時候不是基本就實習了么,你開始讀語言,然後過APS審核,你交前三年的成績申請就可以了,985學校只要2~3年的再讀證明就可以了。或者平時多努力點,大四多花點時間 3.機械工程類學校自己找排名前面的吧,都不錯!最方便的,你找找看有沒國際課程的,如果有就是英語教學的,德語學個一點點就夠啦!
④ 國外小學數學教材包含哪些內容
國外小學的數學基本包括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和相關問題應用,和國內差不很多:
1、法國小學只講到分數乘法。比例也加以簡化,如美、蘇、法等國只講正比例,日本只講正、反比例概念。混合運算和應用題,除蘇、日兩國保留較多外,其他國家都比較簡單。
2、蘇聯一年級就引入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一步應用題,五年級學完有理數四則計算和一元一次方程。
3、美國講到正、負數加減法,還講了簡易不等式、指數、冪、平方根等;日本只出現正、負數概念。
4、各國還比較普遍地增加幾何形體的認識和一些圖形的性質。例如,美、日、蘇等國都講了圖形的全等和相似、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平移和直角坐標等,並講了簡單的尺規作圖。美國還講了圓弧、弦、圓周角、橢圓等,日本還直觀地介紹了空間的直線、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
5、多數國家從一年級起就結合認數和計算,通過韋恩圖直觀地引入集合的初步概念。美、法、聯邦德國等國在一年級就出現了集合、子集等名稱;聯邦德國在二年級就介紹了表示集合、屬於等的符號,美、日、蘇等國也分別在三、四、五年級介紹了這些符號。美、日等國還結合比例等問題出現簡單的函數圖象。
6、較多的國家結合日常生活或游戲介紹概率、統計等初步知識。如美、日、英、法等國都講了通過試驗或用分數乘法求概率,有的還分別介紹了收集資料、數據處理、作頻率分布表和求平均數、中數、眾數等。
7、美、英、法等國還講了2、3、4、5等進位制及其簡單加、減法,簡單的流向圖和邏輯語句等。
⑤ 德國教育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
最近應朋友邀請,剛剛給一本即將出版的新書《沒有邊界的教室》寫了書評推薦。
這本書主要圍繞「一個台灣家庭,一位台灣媽媽,因為丈夫的學習和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帶著3歲多的兒子來到英國,之後又轉入德國定居;一家三口在這近6年不斷搬遷又不斷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的同時,這位媽媽也對德國的幼兒園,小學教育,了解了許多,思考了許多。」
這本書還未出版,我先把給這本書寫的推薦與大家分享吧:
生活即教育,教育沒有邊界,只要是對孩子有所啟蒙,教育將會無限延伸!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 「森林裡的畢業典禮」、「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單上竟然沒有分數」,「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可以不必念大學,但不能沒有專長」等章節,向讀者傳遞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德國的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重視孩子的特質,培養孩子的專長,增強孩子的適應力,是教育的重點。」
其實,現在國內的一些早教機構,幼兒園,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在幼兒園階段,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玩好,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知識性的東西。
比如,早教機構和幼兒園也會開設一些烹飪課,手工課,繪畫課,音樂課,也會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觀察四季,看花鳥蟲魚,也會重視培養孩子自信、堅強、樂觀、分享等優秀品質,也會雙語教學,培養孩子國際化視野。
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受國內教育體制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或者說執行力不夠,功利性心比較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越早學到越多的知識越好,為了將來升學做准備。
和德國的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專業,重視孩子的特質,承認孩子的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相比,我們更多的還是按照社會上所謂的「成功」「成才」標准去培養孩子,什麼專業吃香掙錢多,就讓孩子學什麼,什麼特長可能會對升學有加分有幫助,就逼著孩子去學,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所以,我的最大感受是,國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心態上比較焦慮,不如德國父母那樣從容。
當父母焦慮時,孩子就不能以自己的節奏和規律去成長,也就不能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看似暫時多學了些知識,可能失去的會更多。
教育家杜威所說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德國教育相比,我們需要把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落實!
讓閱讀打開孩子的世界,教會孩子生活
在這本書當中,專門有一章節寫德國人是怎樣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那就是學校,社會、家庭都要不遺餘力的去培養,用鼓勵卻不強迫、引導卻不硬性規定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閱讀。
除了父母親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之外,最首要的任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養閱讀興趣。
因為我主要是給小朋友講故事,所以有機會接觸大量好的繪本故事,童書。我的兩歲半的孩子也總是我的第一聽眾,每每拿到好書,總是先講給她聽。
到目前為止,孩子已經讀了不下300本書,孩子的變化真是驚人。
孩子四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講那種布書,讓她看一些鮮艷的圖形,認識一些生活用品啥的,當時孩子就能堅持2、3分鍾,非常專注的聽。
後面慢慢的,孩子從被動的聽故事,到後來的咿咿呀呀學語,再到現在的自己看書,自己講書,並把書中的詞彙自如地運用到生活中,這種變化都是每天堅持閱讀帶來的。
比如,孩子穿好鞋後會說「拔腿就跑」,看到外面下雨會說「媽媽,我給你遮風擋雨」,閱讀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詞彙,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閱讀讓孩子從書中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激活了內心的情感世界。
比如,孩子會學著書中小動物的樣,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摔倒了自己站起來,並自豪地說「我長大了」;她還會知道插座里有電不能碰,小球球等異物不能放嘴裡以免卡住,過馬路時要看紅綠燈,拉著媽媽的手不能亂跑,還知道著火了要打119,能說出來自己的家庭地址,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從書本中學到的。
當故事中涉及到生病,離別、開心歡喜、生氣發怒等環節時,孩子也會跟著哭跟著笑,現在她也會用很多詞彙表達內心情感,比如她會說「媽媽,我好孤單啊,你陪陪我吧」「媽媽,我簡直太開心啦」。
閱讀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美妙的享受,是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最快樂的時光,她總是輪流坐在我的懷里,爸爸的懷里,姥姥的懷里聽故事。
現在孩子每天早上一睜眼就要看書,晚上睡前不聽夠故事,就哭著鬧著不睡覺,睡覺的時候就把書放在她的小枕頭邊摟著睡,半夜突然醒了就哭著要「講講,講講」,我就黑著燈,摟著她,迷迷糊糊地講,不知不覺孩子就又安靜下來睡著了。
我有時候在想,孩子從書中,從閱讀中感受到的、學到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到的,想要給予他們的要多的多吧。
別給孩子設限,別把孩子拴在有型的教室里,別在用成績束縛孩子,從生活中,從書中,孩子自然會學到如何「生活」,自然會形成良好的品格,自然會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⑥ 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⑦ 在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題主你這個問題有點歧義,我決定兩方面都簡單回答一下。
1、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小學規劃按照學區劃分,通學環境以住區為主,因此,住區建立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保證兒童獨立上學的第一步。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分為非機動交通與機動交通兩類(見下表)。
並且由於德國人習慣選擇通學時間比較短的選校,所以大部分兒童是步行。等長大一點,還有騎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的選項。和國內的上學方式相差不多。
2、移民去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的義務教育,大致上即涵蓋基礎及中等教育的階段,今天小艾就為大家全面介紹一下德國從幼兒園到博士的教育概況。
德國幼兒教育
德國的幼兒園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又分為Kita(0-3歲組Krippe,3-6歲組,6歲以上),Kindergarten(3-6歲組,也有3歲以下)等不同概念,混齡制,從6個月起就可以送去幼兒園,早上沒有時間限制,孩子們只要在某個時間前到齊就行。
Kita多提供午飯,下午接孩子,Kindergarten多不提供午飯,中午就要去接。入學也沒有特定時間,不存在幾十個孩子一起進入陌生環境一說,每個孩子單獨約定哪天開始去幼兒園,家長可以陪伴。
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改革方案或大綱,教育目標與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兒園開辦者自主決定的,多以游戲等自由活動為主,不進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學,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包括由教師講故事、教唱歌、勞作、會話和帶領幼兒接觸自然界等等。
基礎教育層級
德國基礎教育層級的學校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在當年六月30日前滿七歲的兒童皆須進入小學就讀,此為義務性教育不可拒絕。德國多數地區是一年級到四年級,柏林等地是一年級到六年級。
在這個階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給於孩子功利的分數成就導向Leistungsdruck,因此在小學的一、二年級並沒有各科成績單,而是以老師評論來作為學習成果的考量。
第二級初階
第二級初階也可稱為「中級」,主要有幾個分類:
職業預校Hauptschule(以職業教育為主)
實科中學Realschule(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
文理中學初階Gymnasium(以上大學為主)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主要對於偏科嚴重的學生)
其畢業學位為綜合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或是中級文憑mittleren Reife,而這也是文理中學進階的必要條件之一。這時候的教育就開始有側重點。
第二級進階
第二級進階也可稱為「高級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度(上課和實踐結合,比如一周上課一周實踐等)以及文理中學的高年級。
文理中學高年級
從第11年級開始進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依據各邦的規定不同為2至3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授課方式採取課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學生可以依據其喜好與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准備。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進行培訓。
職業學校
德國職業教育的類型,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有不同新的發展,有許多針對不同的情況所設立的學校,例如: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德國的高等院校根據其任務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綜合大學: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院校。
應用科學大學:此類大學大部分建校時間較短,規模不大,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金融、工商管理、 護理等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要求較多實習。
藝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其中包括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碩士學位
教育改革以來,為了加強國際間接軌的可能性,多數大學都設置了本科學位Bachelor(學習年限3-4年)以及碩士學位Master(學習年限2年)。當然由於有實習論文等各種壓力,部分學生都需要延長學習時間。
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是德國最高一級的學位,「特許任教資格」(Habilitation)是一種專為博士而設的資格考試,通過該考試的博士擁有在高校任教的資格,具備了成為教授的基本條件。
與我國的高校體制不同,德國的大學沒有「博士點」的概念,所有的大學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導師,因此,從理論上講,凡是獲得第一級學位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在德國大學的有關專業中攻讀博士學位(Promotion),通常不需要進行資格考試,但有一個前提條件,申請人必須成績優秀且必須先找一個博士導師,在德國稱為「Doktorvater」或「Doktormutter」,他或者向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建議一個論文題目,或者接受申請者建議的題目。
還有別的想知道的歡迎小窗。
望採納。
⑧ 上海德國學校小學一年級學費多少
直接去學校問就知道了,或者登陸學校官網查詢。
⑨ 德國小學怎麼插班,從國內的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過去,但是沒有德語基礎,謝謝大家幫忙:)
一般過來就近住處上一個小學,老師會幫忙過渡和適應過程,小孩學習語言快,一般半年回語言在學校里都夠答用了。如果你們擔心學習進度問題,家裡會德語的,每天給小孩輔導當天學習內容一下。德國小學特別是一二年級,學習任務不大,很多都是和同學玩和一些運動。不用太擔心,半年時間過得好快,過來會好的。
⑩ 德國為何禁止幼兒學習班
我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做學術訪問期間,住在湖邊的一套公寓里。湖四周是寬闊的大草坪,我習慣坐在咖啡館的涼棚下觀察草坪上的人,離我不遠處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約四五歲的樣子)。 我走過去和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訴我,兩個孩子都在上幼兒園,周末帶他們出來玩。我問:「你們不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男士回答:「我們這里,幼兒學習班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 原以為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道:「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計算機的硬碟,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我對德國禁止幼兒學習班的做法不太理解,為此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中國語境下的「憲法」),讓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詢問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幼兒學習班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么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