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科學課程
㈠ 結合幼兒園實踐,說說自然科學現家相關的科學教育活動有哪些
結合幼兒園實踐說說自然現象,相關的教育科學活動
㈡ 自然科學特色課程怎麼上
科學課是以「培養抄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
㈢ 幼兒園小班科學自然完美的蛻變課程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㈣ 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
㈤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怎麼上
如何面向每一位孩子,為孩子們構建一個科學探究的樂園。系統地、全方位地為孩子們創造享受科學教育平台的氛圍。通過觀察發現、興趣、接觸大自然、創設情景、做試驗,實現科學教育的立體化,使教學效果、學生思維、玩中學、做、手腦並用得以提高。
1/5 分步閱讀
帶孩子們走進科學發展室。
設置迷人的科學課堂。在常規科學課堂中,通過對教材的大膽創新和精心的材料准備,引領孩子們以課堂為主渠道進行科學探究。上好科學課,讓孩子們喜歡科學,那就走進科學發展室。我們幼兒園有專門的科學發展室,這間教室是老師們的作品,使孩子們置身於濃濃的科學學習環境之中,孩子們和老師們的作品近距離的接觸,科學對孩子們而言,那是觸手可及。
2/5
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不是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首要目標,而是讓幼兒在主動的探索活動中產生興趣,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興趣是探索和學習的原動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3/5
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1.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動的源泉,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索是從有了疑問尋求答案開始的。因此,對於幼兒五花八門的提問,不能胡亂解釋或一口拒絕,而要耐心地回答,並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讓幼兒產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2,豐富的活動內容。豐富的科學教育活動,更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滿是幼兒探索科學的慾望。所以我們選擇了一些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小青蛙上了發條就會跳、小火車打開開關就會跑……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4/5
利用鄉土資源讓幼兒認識生態環境中的物質。
大自然的草木蟲魚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農村隨處可見的觸手可及的水、石、沙、土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同樣能給幼兒以驚喜,這些在成人世界裡很平常的事物在幼兒的眼裡,卻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的、幼兒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戶外活動時,幼兒會樂此不疲地把細沙捧在手裡,瞪大眼睛看著細沙慢慢從小手掌的縫隙中漏出,驚奇和興奮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漏沙速度,細細軟軟的東西、具有流動性,變化無常但又易於把握、能滿足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也會給幼兒以巨大的空間感和流動感。因此,在農村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如組織活動「好玩的沙子」,分採集細沙粗沙,玩沙,讓幼兒體會沙的流動性。「
5/5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方式幼兒園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鼓勵幼兒園生的好奇與求知慾,使幼兒對科學的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但幼兒園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大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幼兒園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最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例如上課時常這樣表揚:「老師發現你真會傾聽,而且總結得也非常有條理!」「你知道的知識好豐富!我們大家都要向你學習!」「你能提出這么有水平的問題來,真是太了不起了!」 「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么多發現!」等等。對於幼兒的回答,無論正確或是錯誤,教師都要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美的眼神,一個表揚的動作,一句激勵的話都能使幼兒的心得到滿足,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在教學中,我還進行獎小紅旗和智慧星的辦法,就是在上課時給予表現,好的小組分發一面小紅旗或是一顆智慧星。
㈥ 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領域 情感領域: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認知領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動作技能領域: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語言領域 情感領域:樂於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認知領域: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動作技能領域: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三、社會領域 情感領域: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認知領域: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動作技能領域: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四、科學領域 情感領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認知領域: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動作技能領域: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 五、藝術領域 情感領域: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認知領域: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動作技能領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㈦ 如何對幼兒進行自然科學啟蒙教育
答:一、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興趣
1、正確對待幼兒的發問。要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首先就要激發幼兒好奇心,當幼兒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耐心傾聽,因勢利導地幫助幼兒解答問題,而且有意表揚愛提問的幼兒,鼓勵幼兒大膽質疑,積極去觀察,發現,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樣就能激起他們的探索願望,培養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以幼兒而言,教師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他們崇拜的對象。教師的興趣,期望常影響到孩子們從事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我常參與幼兒的活動,與他們一同尋找,一同探索。
二、創設科學環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導幼兒動手操作
1、自然角在班上自然角,為幼兒提供小動物,讓幼兒親自飼養,並在飼養過程中了解動物的基本特徵及生活習性;指導幼兒隨季節變化,動手栽種多種植物,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季節特徵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徵,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水、空氣、土壤、陽光等。
2、科學壁畫為幼兒提供圖片,與幼兒一起布置壁畫,如表現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美麗的春天》,《夏天的公園》等,讓幼兒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的熏陶。
3、科學小實驗為幼兒設計多種多樣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如在認識溶解的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水、鹽、糖,讓幼兒通過操作,知道糖和鹽放進水裡會溶解,能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
1、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周圍有許多事物,現象都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在操場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慣性的關系;吹氣球、玩風車,可以了解空氣無處不在。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2、在學習活動中常識活動是最有利於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活動。是其它教育無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脫毛衣時,會看見「小閃光」,告訴幼兒這就是「摩擦生電」現象等。
3、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玩游戲中學科學,在玩中用科學。如:通過動手玩天平,認識「平衡」現象,又如在開展角色游戲中,讓幼兒動腦、動手發明創造各種游戲材料:用塑料管製成聽診器,用可樂罐製成鍋、茶壺等。
四、鼓勵幼兒進行科學探索
1、環境是一種氛圍,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萌發幼兒的創新精神,特別需要營造鼓勵和強化幼兒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的氛圍。
2、幼兒對他所生活的環境會非常關注,因此,我們在活動室內設置了科學活動區、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環境,張貼一些生動、直觀的科技掛圖,配備一些試管、量杯、顏料、天平,放大鏡、溫度計、指南針、電線、開關、磁鐵以及製作的萬花筒、搖筒、響筒等,使幼兒能時時處處處於觀察探索的環境中。
3、在認識磁鐵時,我在科學區里提供了大量的鐵製品和其他材料製成的物品,先讓幼兒用磁鐵去吸各種各樣的東西,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磁鐵的奧秘,再提供材料讓幼兒去探索:為什麼有的東西磁鐵吸不起來,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塊鐵,那麼布片就會被吸起來呢?從而讓幼兒了解磁鐵的傳導性。在活動中我常對幼兒說:「讓我們試一試」「當然可以」一類的話,在鼓勵、表揚、支持、肯定的環境中,幼兒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機會,幼兒的探索活動更積極、更主動。
㈧ 幼兒園中班課(植物和自然的關系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知道環境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 2. 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特性。 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能力培養 1. 通過觀察、比較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對觀察和研究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 2. 對身邊的事物及自然有著探究的慾望。 3. 願意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喜歡研究有關植物的知識。 重點難點 分析植物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 教學准備 實驗准備:對比實驗(仙人掌與萬年青的耐旱情況)所需器具與材料; 植物:仙人掌、萬年青、透明塑料袋等; 圖片:沙漠、高山、草原、熱帶雨林、池塘生態圖; 視頻:有關的生態系統介紹; 文字資料:溫室的環境條件等。 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比較兩種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外形特徵,課本第27-30頁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環境,課本第31-33頁的內容;第三課時,觀察身邊的植物,課本34-35頁的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生物包括哪些種類。 2、復習植物生長的需要。 提問:生物生長需要什麼? 3、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意圖:由於上一單元與這一單元沒有聯系,生物的知識學生是在五年級時學的,時間隔得比較久,教師通過復習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為這一單元的學習做准備。】 二、 觀察仙人掌與蓮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幾種環境中的植物。 2.對比觀察仙人掌和蓮生活的環境條件和外部形體特徵, 並把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3.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4.試著分析仙人掌和蓮的形態如何適應各自的生存環境? 先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一起匯報。 (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植物葉子的蒸騰作用不是很明白時,教師可以展示課前做的仙人掌和萬年青的對比實驗。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課後回去做這個實驗。) 5.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對調,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匯報、交流。 小結:植物的外部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意圖:通過對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形態結構及其生長環境的觀察比較,將植物的外形和它們的生活環境聯系起來。】 6.鞏固 小組交流:選擇一種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態上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匯報交流 三、拓展 思考: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嗎? 1、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2、交流。 四、作業 1. 是否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為什麼?
㈨ 怎樣利用自然科學寫一篇科學教案幼兒園中班
動來源: 光和影是幼兒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科學現象,影子的產生和變化總是讓孩子們感覺既好奇又神秘,雖然經常看到有光的地方會有影子,但孩子們對兩者的關系卻只有朦朧而模糊的認識。為了幫助孩子們揭開其中的奧秘,我們特別選擇了孩子們最津津樂道的皮影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這次科學教育活動。我們試圖通過創設情境,將幼兒需要探究學習的知識,蘊含在他們最感興趣又具有實際意義的情境中,從而實現教育趣味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感知體驗中了解影子的產生條件及其特點。 2.引導幼兒對光影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1.動物玩具:貓、狗、兔各一隻。 2.白色薄幕簾一塊。 3.手電筒、蠟燭、鎂光燈/應急燈各一隻。 活動過程: 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皮影戲表演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光影現象的觀察興趣。教師引導幼兒從發現動物的影子到尋找動物、發現光源。 2.教師讓幼兒到鎂光燈下,隨意放一樣玩具或做一個動作,然後引導幼兒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讓幼兒在燈前走走,看看影子在什麼情況下出現,是什麼樣的。關閉鎂光燈,觀察影子還有沒有(影子——不見了)。 3.引導幼兒討論「物體的影子怎樣才能出現?」進一步分析小結:物體擋住了光才會有影子,沒有光就沒有影子。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關系 1.打開鎂光燈,教師表演手影戲(表演模仿小貓、小狗和孔雀等動物的手影)。提示幼兒觀察並回答:「這是誰的影子?」「影子怎麼變了?…「是什麼讓影子留在那裡的?」「手在哪裡?光在哪裡?影子又在哪裡呢?」 2.請幼兒六人一組依次表演手影戲,看看光和影子分別在哪個方向,初步理解影子的產生和光源的關系。並提示幼兒調整自己的手與鎂光燈的距離,看看手影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教師小結:影子是由於物體擋住了光線而產生的,影子的大小和物體與光源的距離遠近有關。物體離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離光源越遠,影子越小。
㈩ 大班幼兒的科學課對幼兒有哪些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